<p class="ql-block">張梅故居(驃騎將軍府)</p> <p class="ql-block"> 本文說的驃騎將軍,是清朝初期由福建漳州奉命移兵河南永寧(今洛陽市洛寧縣)屯田的張梅。今天,我們走進洛寧縣,依然可以看到趙村鎮張營村的張梅故居(驃騎將軍府)、張梅墓,西山底鄉西山底村的張氏祠堂(驃騎將軍祠)等等。這些保存至今的故址遺跡,承載著張梅將軍的征戰傳奇及其后代的生活軌跡,也見證了清代閩營人屯墾河南的一段歷史。</p><p class="ql-block"> 位于張營村中的張梅故居,為一清代建筑風格的四合院,分前后兩院,房屋共計14間。前院保存較為完整,大門上方掛有“驃騎將軍府”木匾,過廳有木制屏門,進深十米(部分建筑進行了翻新)。后院繡樓和其他建筑保存一般,尚需修繕。整座宅院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在當地住宅中顯得氣勢不凡,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 院中現存一通清代石碑,為《大清河南府正堂林大老爺仿照舊歷永免永安里差徭碑》,記載著免除89戶各種徭役的情況,十分的少見和珍貴。</p><p class="ql-block"> 張梅墓地處張營村東的農田里,墓冢高約2米,周長約12米。封土較小,墓碑無存,一抔黃土,一株翠柏,讓人感概時光流逝,不禁思緒萬千。</p><p class="ql-block"> 西山底村中的張氏祠堂,又稱驃騎將軍祠,為張梅將軍的后代所建。現存一山門、一正殿,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三間,五架梁。檐下木構件、斗拱多為花紋、云紋,房頂上均有五脊六獸,雕飾精美,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 上述古建筑、古墓葬已列入《洛陽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年),加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過廳及廂房</p> <p class="ql-block">《大清河南府正堂林大老爺仿照舊歷永免永安里差徭碑》</p> <p class="ql-block"> 明代末年,河南頻遭戰事,兵燹不斷,造成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土地嚴重荒廢。清順治版《河南通志》卷十一《戶口》記載:“自明季以來,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荊棘,戶口減耗。”天災人禍,造成河南境內人口減少,遍野凄涼,土地無人耕種。</p><p class="ql-block"> 建立時間不久的清朝政府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屯田墾荒。清順治元年(1644),出臺規定,招民墾荒。《清世祖實錄》卷七記載:“州縣衛所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及官民屯種,有主者令原主開墾,無力者官給牛、種,三年起科。”據江立華、孫洪濤先生著《中國流民史?古代卷》(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年)研究表明,“通過這些措施,耕地面積得到了迅速擴大。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土田額5493576頃;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加到6088430頃,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大量流民得到了安置,培植了自耕農,穩定了封建秩序。”“清初在全國各省,這種‘墾荒占田,遂為永業’,或客居他鄉,‘插土為業’,開新莊、立新村的自耕農階層人數均有所增加。”</p><p class="ql-block"> 在移民人口不足時,清廷便抽調士兵屯田。其中閩營人屯墾河南,是清朝政府有計劃、有組織的軍事屯墾,規模大、人數多,涉及河南許多州縣。因屯墾者都是福建籍官兵,故稱閩營人。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任崇岳先生在其《中原移民簡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一書中講到,大量閩籍官兵,由政府統一安排,移兵到河南屯田。康熙三年(1664),原鄭成功部下將領黃廷,“率閩籍部屬歸清,清廷命屯墾南陽,部分定居鎮平柳泉鋪一帶。”康熙七年(1668),世居福建同安縣的副將陳樞、陳參奉旨隨總兵林順來魯山屯墾。</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版《宜陽縣志》卷二《賦役》記載:“康熙八年(1669),安插福建投誠官兵三百七十二名,每名給荒地五十畝,令之耕種,另立一里,曰閩合里。有墾民逃,故將原給地募民頂種輸糧,曰代耕里。”</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這一年,1669年,本文的主人公、福建延平府副總兵張梅,奉命率領將士及其家屬來到今洛寧縣屯田墾荒。</p> <p class="ql-block">張氏祠堂(驃騎將軍祠)</p> <p class="ql-block">張梅墓</p> <p class="ql-block"> 民國《洛寧縣志》卷四《人物續?武略》,簡要介紹了張梅的生平事跡。文載:“張梅,字開,原本福建漳州詔安縣民籍,初官福建延平府副總兵。康熙八年(1669),移住永寧(今洛寧縣)永安里張營村而屯田焉。歷經調征臺灣、云南、岳州、石阡、平遠等處。洎十六年南平吳逆,二十三年調征羅剎,二十八年調戌古北口,三十五扈從征噶爾丹,勞績卓著,部文優獎有云:‘儻職官年老者,著官生頂替,世代相承,以備提調;錢糧惟納正供,差徭概行蠲免。終清之世,軍籍焉著’。子名爚,歲貢生,以理學著,詳具藝文志。”</p><p class="ql-block"> 張梅是福建詔安縣人,生于明天啟丙寅年(1626)。初官福建延平府副總兵,受封驃騎將軍。張梅奉命進入洛寧,定居今趙村鎮張營村,墾荒屯田。《洛寧縣志》卷二《地理?地名考》(洛寧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年)指出,張營,古名杏樹坪,以村多杏樹而得名。清康熙年間,福建延平府副總兵張開(張梅,字開)屯兵于此,改稱今名。</p><p class="ql-block"> 張梅及其所屬移住洛寧,本可朝起暮落,開荒種地,卻多次奉調外出打仗,開始了征戰沙場、屢建功勛的傳奇人生。歷經調征臺灣、云南、岳州、石阡、平遠等處。康熙十六年(1677),率軍打回福建,南平吳三桂。二十三年(1684),奉命征戰羅剎(俄國),圍攻雅克薩。二十八年(1689),防衛古北口(今山海關),鎮守邊陲。三十五年(1696),跟隨皇帝出擊塞外,攻伐噶爾丹,可謂屢屢出征,功勛卓著,受到“中央”頒文嘉獎,給予了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 張梅將軍帶領所屬由遙遠的福建,離開家鄉,來到河南落戶,一邊奉調征戰,一邊犁地種田。他雖是行伍出身,但其后代不乏才子雅士,兒子張爚以理學著稱,享譽河洛,在民國《洛寧縣志?藝文志》中有傳。孫子張彥超為一代才子,一句“詩書與我為曲蘗,嗜好于世殊酸堿”,傳頌至今。清咸豐九年(1859),張梅將軍第五代傳人遷至今洛寧縣西山底村,春種秋收,耕讀傳家,仍是人才輩出,既有杏林名醫,又有議會會長,還有一縣之長,可謂代代英才,聲名遠揚。</p><p class="ql-block"> 張氏一族今傳十五世,后裔約千人,主要分布于洛寧縣張營、西山底、湯溝,洛龍區木桐溝以及濟源、鄭州等地。</p><p class="ql-block"> 參閱洛寧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治周先生所撰《洛寧縣趙村鎮張營村張姓家族簡史》(具體見2020年7月21日《洛寧城事》公眾號)一文,據考證,當時跟隨張梅將軍屯住永寧的,還有十九姓。其中張營村有八姓,即陳(副總兵)、 詹(中軍)、 曾、何、李、鄭、顧、林;馬營村有林、尤、高三姓;西山底村有林、王、湯三姓;彭洼彭姓,孫洞李姓,劉營、廣陽、南趙村鞏姓,西陳宋村柴姓、上陳宋村卓姓等,表明當年閩營人的后代,已在河洛這片熱土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p><p class="ql-block"> 清代閩營人屯墾河南,既是中原移民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也是探究閩南人、客家人回遷的一個重要課題,值得關注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圖標(聶劍帆設計)</p> <p class="ql-block"> 除標注外(設計及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照片與文字,均為本人拍攝和撰寫。如有不妥?敬請指正。歡迎傳播,感謝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覺淺)</p><p class="ql-block"> 2022.7.16</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瑞丽市|
奉贤区|
黄石市|
锦州市|
老河口市|
马关县|
万全县|
虹口区|
来凤县|
贺州市|
大姚县|
福海县|
宜都市|
天等县|
大方县|
镇巴县|
夏河县|
和田县|
彰化市|
哈密市|
西和县|
疏附县|
阿图什市|
罗城|
纳雍县|
江永县|
平顶山市|
龙游县|
永登县|
高陵县|
灵川县|
方城县|
常山县|
佛坪县|
濮阳市|
文成县|
清苑县|
三明市|
靖州|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