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成都記憶:那個年代,家家都有知青(44)

荷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傳達了毛澤東主席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四川掀起前所未有的知青上山下鄉高潮。 成都市知青主要分配在樂山、溫江、綿陽、內江、雅安、西昌、渡口地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發布后至1969年3月1日止,僅兩個月時間,四川就動員“老三屆”中學畢業生16萬人到農村去。到1970年底,全省動員知青下鄉人數達到50.04萬人,1971年底達到66.22萬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學校分為兩批,第一批同學到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他們于71年就到云南了,剩下的我們于72年第二批下鄉到省內各地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記得當年成都一中校方請了云南生產建設兵團的解放軍到我校做動員報告。在學校大操壩我們聽他講:云南如何美,那是頭頂香蕉,腳踏菠蘿。你們去了以后就是參軍了,每月還有18元工資,可以為家庭減輕負擔......那個年代的中學生誰不想當兵呢?誰又不想掙工資呢?動員報告以后,我校有不少同學馬上寫了決心書。同學們寫的決心書,學校還貼出來。我們班上去了十多位同學。結果同學們去后,并不像他吹得那么好,而是經過了艱苦的歲月,有的同學在那里長達八年,把青春奉獻給了云南。我們留下來的同學兩個排又組合在一起,直到1972年3月我下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都赴云南支邊青年熊祖轅在《半個世紀的感懷》一文中寫到:"支邊青年本身就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解決當時嚴重的城鎮失業問題付出了自身和家庭的高昂成本,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去到云南邊疆以后,眾多支邊青年很快鍛煉成長為生產、后勤戰線和保衛邊疆的行家里手,有的還成長為班排連營甚至師團干部。栽秧打谷,種植甘蔗,收割橡膠,喂豬養魚,放牧牲畜,開荒造田,建造水庫,上山伐木,蓋房修路,開拖拉機,教書育人, 治病救人,站崗放哨,戍邊守國,到處都有我們的身影。每一粒谷穗。每一根甘蔗,每一粒白糖,每一片橡膠林,每一處新建成的良田、房屋、道路和水庫......都凝聚著我們的汗水。祖國的安寧,邊防的穩固,都有我們的一份付出。新中國的屯墾戍邊史冊中應該有我們的一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排同學在云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1972年3月離開一中,5月下鄉的。記得下鄉前省委有關部門組織我們在九思巷省經委開了動員會。但最終還是隨母親單位四川日報下到米易縣草場公社。當時的政策是越是好的學校,省級機關越是要下到偏僻地方。如成都四中下到大涼山地區寧南縣,那是交通不便的貧困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下到米易縣,當時也是貧窮山區,從成都坐火車要走18個小時。當時是父親送我去的。記得在下鄉之前,父親就給我打"預防針"了,他說:"農村條件艱苦哦,還要自己挑水......一聽說這些,我就害怕,淚水也奪眶而出....可是在農村的艱苦勞動生活比想象的要苦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曾在《往事隨筆》一書中曾有六篇詳細的寫了在我在農村當知青的情況,這里不多敘述了。經過勞動鍛煉,知青生活使我感受到了:對于知青上山下鄉的評價,說痛苦、說悲壯、說憂傷、說升華的都有。而我始終認為生活的艱苦,體力的磨煉使我們成為最能吃苦和勤于思考的一代,成為最無怨無悔的一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時也與當地農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現在有時還通電話聯系。也感謝米易縣政府沒有忘記我們。2019年,米易縣檔案局負責人還到我家收集資料,他們準備建檔案館。我送了一本書,書中有六篇知青生活記實,真實的記錄了當年我在米易縣的知青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往事隨筆》一書中寫的當知青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曾在美篇寫了一篇《難忘的知情歲月一下鄉那年17歲》受到了全國各地知青的關注。點評者有300多人。這里摘錄知青的幾條點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友盛京:現如今,咱中國,有群人,很特別,可以說:古往沒有過,今后不再有,成為了中國最有擔當、最能吃苦耐勞、最有奉獻精神和廣闊胸襟的一代人!(她、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友墨烜: 知青贊 一生磨難高昂頭 雙足重繭志不休 三生有幸德才厚 四體勤快老黃牛 五味雜陳眉不皺 七情六欲穩坐舟 八秩逼近精神抖 九九輪回無量壽 時乖命蹇四零后 十載寒窗付東流 紅塵如寄何所求 含飴弄孫度春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讀了這些評論,我的心情難以平靜。共同的生活經歷使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一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四川省米易縣草場公社與知青合影。后排左二為作者。當年下了20多位川報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個年代,家家都有知青。我們一家五口人,分五個地方。父親在米易縣灣丘五七干校四年,母親隨單位在名山縣農場學習勞動。我下鄉到米易縣草場公社二大隊七小隊,大弟也下鄉與我同一公社,下鄉兩年后參軍了。小弟還末滿16歲下鄉到雙流縣,共五年時間。成都市的不少家庭都與我們一樣,每家都有知青,每家小孩個個都下農村或支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1973年,四川省出臺了招生工作的政策,即在農村鍛煉兩年的知青可以讀大學,一年半的可以讀中專。我才從農村出來上了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老公在海南生產建設兵團東洪農場、東興農場下鄉八年才調回海口,他妹妹下鄉時才15歲,兩兄妹下到一起。勞動十分艱苦,早上五點鐘就要到橡膠林割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歲月如白駒過隙,今年距離我們下放到米易已經過去五十年了。回首往事,青蔥的歲月有過沖動和彷徨,也有過理想和憧憬,更多的則是對那段知青生活的感悟,百感交集。我們的知青生涯雖然只有短短幾年,但是那段生活留給我們的記憶之深刻是難以磨滅的。</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2labje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難忘的知青歲月一下鄉那年17歲</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齐河县| 大城县| 重庆市| 达尔| 绿春县| 德钦县| 三门峡市| 浠水县| 景泰县| 奉新县| 恭城| 仁寿县| 甘孜| 仪征市| 黄梅县| 沾化县| 祁东县| 大关县| 佛坪县| 安平县| 汽车| 怀安县| 清流县| 贵溪市| 泗水县| 郑州市| 建德市| 土默特左旗| 营山县| 商城县| 宜城市| 福建省| 宿迁市| 长阳| 左贡县| 兴义市| 申扎县| 沙洋县| 扎赉特旗|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