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吳哥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類建筑,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為供奉毗濕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吳哥窟是吳哥古跡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風格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文名 吳哥窟</b></p><p class="ql-block"><b>外文名 Angkor Wat Vrah Vishnulok</b></p><p class="ql-block"><b>建立者 Suryavarman II</b></p><p class="ql-block"><b>建議游玩時長 半天</b></p><p class="ql-block"><b>開放時間 第三層的開放時間是7:40-17:00</b></p><p class="ql-block"><b>門票價格 一日票37美元,三日票62美元</b></p><p class="ql-block"><b>類型 高棉式建筑</b></p><p class="ql-block"><b>宗教 印度教、大乘佛教</b></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 柬埔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世界文化遺產</b></p><p class="ql-block"><b>基本資料</b></p><p class="ql-block"><b>遺產名稱:吳哥窟 (Angkor)</b></p><p class="ql-block"><b>入選時間:1992年</b></p><p class="ql-block"><b>批準依據:文化遺產(i)(ii)(iii)(iv)</b></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N13 25 60 E103 49 60</b></p><p class="ql-block"><b>遺產面積 : 40,100 ha</b></p><p class="ql-block"><b>遺產編號:66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遺產描述</b></p><p class="ql-block"><b>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b></p> <p class="ql-block"><b>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C(i)(ii)(iii)(iv),吳哥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p> <p class="ql-block"><b>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C(i)(ii)(iii)(iv),吳哥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p> 柬埔寨.吳哥窟 <p class="ql-block"><b>遴選依據標準(ii):在吳哥窟發展起來的高棉藝術對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在其獨特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根本性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遴選依據標準(iii):9 -14世紀的高棉帝國包括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并在該地區的政治和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就是它的豐富的磚石的宗教崇拜建筑遺產。</b></p> <p class="ql-block"><b>遴選依據標準(iv):高棉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從印度次大陸的建筑發展而來的,由于發展了自己的特色,高棉建筑很快就變得明顯不同,有些是獨立發展的,有些則是從鄰近的文化傳統中獲得的。其結果是在東方藝術和建筑中開辟了一個新的藝術視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b></p><p class="ql-block"><b>吳哥窟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考古學遺址之一。吳哥窟遺址公園占地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地區,有9至15世紀高棉王國(the Khmer Empire)各個時期首都的輝煌遺跡,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吳哥寺(Angkor Wat),以及坐落在吳哥索姆(Angkor Thom)以無數雕塑飾品而著稱的白永寺廟(Bayon Templ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對這一遺址及其周邊制定了一項覆蓋范圍廣泛的保護計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整體布局【1】</b></p><p class="ql-block"><b>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郁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墻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墻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整體布局【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的臺階陡峭,需要手腳并用地爬上去。</b></p> 柬埔寨.吳哥窟 <p class="ql-block"><b>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只有一條建了扶手,因為在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從這個樓梯摔下去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建造結構</b></p><p class="ql-block"><b>吳哥窟建筑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筑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吳哥窟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有兩重石砌墻。面積1000×850平方米,外墻之外有壕溝,壕溝寬190米,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長約5.6公里。吳哥窟正門向西,與大吳哥王城南門外大道連接,門樓上立三塔,門內是一庭院,院東有一長147米的大道通向內圍墻入口。</b></p> <p class="ql-block"><b>大道兩側各有藏書室和池塘一處。內圍墻140米,長270米,墻內的主體建筑在3層臺階之上,臺基高23米,底面積215×187米,除第三層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層均為長方形,每層的四邊,各有左、中、右三條石階梯連接上一層。</b></p> <p class="ql-block"><b>在最高一層的平臺上,矗立象征著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頂寶塔,正中央一座寶塔最高,達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余4塔較矮,分立于平臺四角。第二層平臺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頂寶塔。</b></p> <p class="ql-block"><b>每一層平臺的四周都繞以石砌回廊。廊內有庭院、藏經樓、壁龕、神座等。各層均有石雕門樓和連接上下層的階梯,階梯的欄桿上都有7頭石雕巨蟒盤繞,階梯兩旁還飾有精美的石獅子。全部寶塔,門樓都飾以石雕蓮花,約有1萬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砂石砌成</b></p><p class="ql-block"><b>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復雜的建筑群,包括臺基、回廊、蹬道、寶塔,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黏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細部裝飾瑰麗精致。當時的石工可能還未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窟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景點門票</b></p><p class="ql-block"><b>分為1天、3天及7天三種票價,1天37美元/人,三天62美元/人和7天72美元/人,可參觀古跡林中的主要建筑有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斗象壇(TerraceofElephants),癩王壇(TerraceoftheLeperKing),巴肯山神廟(PhnomBakheng),塔寇寺(TaProhm),塔布蘢寺(TaProhm),圣劍寺(PreahKhan),圣龍蟠水池(PreahNeakPean),塔遜(TaSom),羅洛古寺群(ROLUOSGROUP),女王宮(BanteaySrei),高布思濱(KbalSpean)、十二生肖塔等各類寺廟。</b></p><p class="ql-block"><b>開放時間大約5:00-19:00</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景區介紹</b></p><p class="ql-block"><b>巴肯山(Bakheng)是吳哥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后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后來吳哥建筑的基礎格局。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這里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b></p> <p class="ql-block"><b>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象征印度神話中環繞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頂。建在巴肯山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征著整個宇宙的建筑,設計上充滿象征符號:7層平臺: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明遺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柬埔寨的吳哥地區,有著上千座的古文明遺跡,其中有一座看似火紅的神廟,稱為”女人的城堡”。位于暹麗省西邊”女人的城堡”,原名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來翻譯,是”謀求幸福” 的意思,當地人則習慣稱這兒為”女皇宮”,那是因為在神廟的中央刻有許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其實,稱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宮”也罷,因為不論如何稱呼,這座神廟所散發的光彩,都是難以形容的。女皇宮,建于公元967年,之后,她也曾被埋藏在叢林中,長達數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馬瑞克的法國軍人才又發現了她的蹤跡。這整座神廟,總共有三層圍墻來作區隔。最外圍是參道,左右各有兩間小廟;走道中央第二層的外側,則是護城河;最里邊一層,則是主要的T字型廟宇,而在她的前方,有著兩間藏經閣。第二層城墻里,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十二生肖塔</b></p><p class="ql-block"><b>十二生肖塔在通往吳哥通王城勝利大門的道路的前端,離在吳哥古皇宮前約 1200 米(3937英尺)處。可從東側進出。這座塔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于十二世紀末建成。屬拜云建筑風格。</b></p> <p class="ql-block"><b>十二生肖塔之所以稱為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b></p><p class="ql-block"><b>十二生肖塔是用來關押犯人令其懺悔的地方,怪不得塔形抽象,不具形,看不出哪一座是龍、哪一座是蛇。再從塔群看過來,正對著最高法院遺址,巍峨矗立,可想見高棉當年,也有法治威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藝術鑒賞</b></p><p class="ql-block"><b>吳哥窟的藝術杰作,不僅表現在吳哥窟的建筑本身,還在于它的浮雕石刻。</b></p> <p class="ql-block"><b>吳哥窟的浮雕極其精致,且富有真實感,是整個吳哥藝術的精華,在吳哥窟回廊的內壁及廊柱、石墻、基石、窗楣、欄桿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一層臺基的回廊被稱為“浮雕回廊”,長達800米,墻高2米余,壁面布滿浮雕。東壁是“乳海翻騰”的傳說,北壁是毗濕奴與魔怪交戰圖,西壁是這個故事的繼續,即“神猴助戰圖”,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戰爭情景。</b></p> <p class="ql-block"><b>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當時已采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杰作,表現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藝術才能。</b></p> 柬埔寨.吳哥窟 <p class="ql-block"><b>美篇 郭洪</b></p><p class="ql-block"><b>實錄 柬埔寨吳哥窟(2019.3.14)</b></p><p class="ql-block"><b>憶錄 芳村大道西子曰禮(2022.7.17)</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本溪市|
布尔津县|
赤水市|
晋中市|
习水县|
彰武县|
罗定市|
威信县|
天镇县|
儋州市|
措美县|
定西市|
灵武市|
峨边|
房产|
环江|
化隆|
泾源县|
荔浦县|
长垣县|
赣州市|
桂林市|
抚松县|
察哈|
麻江县|
青神县|
富宁县|
黄平县|
瑞昌市|
尚义县|
洛隆县|
奉新县|
长治市|
郓城县|
二连浩特市|
临朐县|
迁安市|
澄江县|
吉安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