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千秋地宮</div> “千秋地宮”是解密漢畫像石的第三個專題。<div> 地宮亦指陵墓,自古以來都是喪葬禮制的重要組成內容。墓室是陵墓的地下部分,在“以生事死”的漢代喪葬禮制下,墓室作為死者的葬身之所,被視為陰間住宅,必須仿照生人居室來修造。這樣權貴豪強之家生時姿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后則崇仰厚葬,墓室裝飾的風氣極其盛行。</div> 來到千秋地宮展前,講解員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古代貴族住宅的基礎知識:貴族生時住宅居室一般都分為“前朝”和“后寢”兩部分,朝又稱為堂,寢也稱為室,朝(堂)是主人公務活動場所,寢(室)為主人及家眷休息之處,只有經過堂才能進入室,因此有“登堂入室”之說法;堂室之間有窗,古人稱為“牖”,由于牖一般安置在戶的左側,相當于現在的門聯窗,所以稱之為“窗戶”;門戶也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入宅院的大門稱為“門”,堂、室之間的門稱為“戶”,雙扇為門,單扇為戶;門上一般都要雕刻鋪首銜環,鋪首是猙獰的獸面,有鎮守宅院的含義,環可以叩門,起到門鈴的作用。 漢代的陵墓亦與生人居室一般,分為前堂和后寢兩個部分,亦有門、戶、窗、庭之組成。<br> 我們看到了一對出自徐州韓山的一座西漢早期豎穴崖墓中的“墓門”,墓門用陰線刻出了兩棵長青樹和玉璧,畫面雖然簡單,卻是目前全國發現最早的畫像石;“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樹紋是早期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稱為“長青樹”的柏樹象征著生命的不死,“松柏為百木長,而守門間”的神性,使之擔當著守護陵墓的責任;依漢時思想意識人們在墓室刻畫柏樹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起到辟邪保護的作用。 漢代窗有直欞窗、菱形窗等多種形式,其窗與戶的結合處,多為一根頂梁柱,柱礎有石獅、石羊等獸鎮,柱身則是各類精美的雕刻。在展品中我們看到了徐州賈汪出土的一對“透雕墓窗”,其浮雕的深度已經接近了圓雕;該墓窗就是以獅子作為柱礎,柱身雕刻的是胡人伎樂表演。據介紹這組石獅柱礎的原產地是非洲,東漢時期作為貢品傳入中國,先后得天祿、辟邪、符拔、獅子等名,而柱身雕刻人物的造型比例準確,體積感覺三維圓雕,給人以濃厚的異域風采。 本專題觀覽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看似完整的“車夫山畫像石墓”。據介紹該石墓發現于1999年,位于徐州市東北60公里的邳州市車夫山鄉埠上村東200米處。在展區現場我們看到該畫像石墓由墓道、墓門、前室、后室、左右耳室擺放組成,墓內南北長6.3米、東西寬5米的石墓,漢畫像石達23方;其結構為磚石混合,墓門北向,平面呈“十”字型;墓室頂部采用契型磚券頂,增大了室內的空間高度;墓室后壁雕刻鸞鳳合鳴之圖正應合了漢武帝改“異穴合葬”為“同穴合葬”的葬俗,有百年和好的意思。“車夫山畫像石墓”依照與生人居室一般之墓葬模制,采用前堂后室制,前堂為會客的地方,較為寬大;后室稱“寢”,是休息的地方,只有登堂才能入室;堂的入口稱為“門”,堂、室之間的入口為“戶”,室、堂之間窗稱為“牖”,按其禮制,戶偏東、牖偏西;前堂左右有耳室,東面為廚房,西面為倉儲。 <p class="ql-block"> 通過“千秋地宮”畫像石墓的觀釋,我們不僅看到了漢畫像石的厚重、圓潤、飽滿、流暢的藝術風格,更清晰地了解了漢代前堂后室制的仿地面建筑而建的墓葬模制。</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p> <h5>注:<i>部分圖片源網</i></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清河县|
宽城|
恭城|
灵台县|
从化市|
肃宁县|
澄江县|
建湖县|
阆中市|
英超|
信丰县|
刚察县|
苍南县|
泸水县|
沽源县|
萍乡市|
眉山市|
永顺县|
杂多县|
科技|
孙吴县|
灵川县|
宜州市|
大理市|
皋兰县|
石渠县|
云南省|
柞水县|
田林县|
惠州市|
忻城县|
柘荣县|
芦溪县|
罗城|
宝兴县|
涪陵区|
厦门市|
福建省|
巴马|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