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浦東新區科普影像家協會小嵇在融媒體工作,經常在《浦東發布》上發表鎮村亮點抖音,頗有成績。最近與我聊起新場鎮祝橋村在打造美麗鄉村情況,成績斐然。那是我插隊落戶的地方,從1975年4月-1979年9月 ,在祝橋5隊整整呆了4年半,開過三期大治河,農活幾乎都干過。直至考上大學,帶著右肩上留有一塊挑擔留下的硬肉<span style="font-size:18px;">離開了農村。</span>5年插隊生涯,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么叫艱苦。1980年春上為寫調查報告《黑田析》,曾回5隊采訪,文章得了個校園百花獎。此后40多年過去了,我沒有回過第二故鄉。</p><p class="ql-block"> 小嵇知道后約我去祝橋村看看。今天上午如約驅車村委會,與蔡舟瑜書記見面,得知蔡書記就是5隊村民,問起其家父,原來是蔡建達,認識 ,只是比我小幾歲,當時個子還矮,性格內向。我離開農村時蔡書記還沒出生。在村委會遇到好幾位5隊老鄉,我都能叫出名字。祝橋村給了我太多的深刻記憶。</p><p class="ql-block"> 蔡舟瑜書記給我倆介紹了祝橋村的發展情況,人文景觀。當然如果可能我也想為祝橋村做些公益。隨后我想去5隊走走,蔡書記派了蹲點培養的小張帶我們去。</p> <p class="ql-block"> 祝橋村,竹是特色。酷暑難耐、竹蔭遮蔽、涼風習習,周身愜意。</p> <p class="ql-block"> 我在曲幽竹宛百年老屋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86年7月11日,龍卷風曾襲擊過祝橋村,村民傷120人、亡5人。財物損失無以數計…立碑是為了忘卻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 龍卷風后建起來的農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5隊里有一天主堂,天主教系清康熙年間由外國傳教士傳入南匯縣。解放前,祝橋天主堂譯名降臨堂,俗稱蔡家橋天主堂。祝橋天主堂初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5隊蔡姓居多,也叫蔡家宅天主堂。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曾在此地關押過村民。我插隊時,天主堂被移作木器加工廠及縫紉作坊。我們知青搭伙在廠里,每天用一鋁制飯盒蒸飯,菜肴葷素均有 ,最喜歡的是米飯里蒸咸肉,特好吃。省去了我們燒飯的苦惱。飯師傅姓宋,和藹可親,他兒子小我二歲,叫明龍,也是我小伙伴,經常來往,后來學裁縫、進廠了。</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灰蒙蒙的天主堂如今修葺一新。我與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三灶港上的一座水泥橋,插隊時,這里是一座木橋,5隊分為南浜、北浜,挑擔經過此橋 ,會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橋板還會有彈性的上下跳動。沿著三灶港一直向東,可達三灶鎮,比所屬的坦直鎮要近一些。記得8隊與三灶蔡圈村之間有一民國石板橋相連,現在石板橋已無處可尋了。</p> <p class="ql-block"> 遠遠的看到一輛農用車駛來,等車行至橋中央,我一眼認出是原來的電工蔡世德,剛才在村委會遇到她女兒我也認出來了。四十多年不見,他仔細端詳,認不出我來,也難怪,我17歲插隊時,體重只有99斤,現在要152斤。經過提示,他才說出是新場來的知識青年。</p> <p class="ql-block"> 蔡世德帶我去看他的家園,我腦海里還有他家的老屋印象,變化之大,已不可同日而語了。蔡世德今年88歲,已是5隊最長者了。今天要去吃豆腐飯,與我同歲的阿章母親過世了,據說原來是隊里最長者。我知道原來隊里最長者是阿章爺爺宋海連,好像活到了96歲。</p> <p class="ql-block"> 倉庫場邊的溝頭梢,以前經常在這里摸魚捉蝦,也有罱泥船在此停靠、挑河泥上岸的。邊上原來還有一氨水池,曾發現甲魚上岸在此產蛋,一窩10來個。</p> <p class="ql-block"> 遠遠的就看到周文龍朝這里走來,體型沒啥變化,只是兩鬢斑白了,我大聲叫著他的小名“阿亂”,他遲疑了一下,馬上也叫出了我的名字。文龍大我一歲,插隊第一晚我是睡在他家。以前經常在一起玩耍,后來他當了生產隊長。我們知青走后,知青房被他買下來了。說著帶我們去看知青房。</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翻到了一張周文龍上世紀70年代的照片。歲月不饒人,當年是何等的青春,如今牙齒已屈指可數。</p> <p class="ql-block"> 知青房已被文龍翻修過,原來房子頂上鋪的是蘆葦加紅瓦,下雪天雪花會從瓦縫里飄落下來,記得有一年雪下的特別大,蚊帳頂上的積雪我是用畚箕處理的。墻壁也沒粉刷,空隙很大,冬天河面結冰,室內的水也一定結冰。最西面二間是拖拉機間,文龍是拖拉機手,沒少給我零號柴油,用作煤油爐燃料。</p> <p class="ql-block"> 我在我住的知青房門前留影。與我住一起的是我同學的哥哥、葉建克,他早我一年來插隊,當隊里的會計,也會電工,一個好人。1979年上半年 他頂替母親到一市屬廠上班了;我在生產隊當記工員、曾一個人扛起大隊“三搶戰報”,同年下半年考取了大學也離開了農村;隔壁是二位76屆上海楊浦區控江中學與鳳城中學過來的知青,康康與治平。他倆也在1980年的大返城政策下,回上海了。好想知青一起聚一下,回憶回憶當年的生活、回憶開挖大治河、回憶我們不易的青春歲月…</p> <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29日與康康(右)合影于新場。</p> <p class="ql-block"> 1978年2月與知青陳建華(中)回鄉青年宋志剛(左),他1978年考入上海六師。與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坦直小學支部書記崗位退休。合影于周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诸城市|
台湾省|
平乐县|
滁州市|
建水县|
南开区|
都昌县|
丹寨县|
望奎县|
全州县|
油尖旺区|
黄骅市|
鄄城县|
赤水市|
沙田区|
响水县|
修水县|
长乐市|
恩平市|
四川省|
荔波县|
大足县|
华宁县|
兴义市|
得荣县|
武宣县|
广汉市|
新津县|
聊城市|
定南县|
镇平县|
德化县|
泗阳县|
大洼县|
遵化市|
宁夏|
卢龙县|
牟定县|
扬中市|
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