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7.02.17我來到云南騰沖和順古鎮。</p><p class="ql-block">和順古鎮古名“陽溫墩”,位于騰沖西南4公里處,由于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后取 “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全鎮人口7000余人,有海外華僑3萬多人,是云南省著名的僑鄉。</p> <p class="ql-block">六百多年來,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詔文化、邊地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和馬幫文化,使和順成為云南省四個典型的生態文化村之一。和順自古有崇文尚教的優良傳統,明清兩朝,這里出了400多名舉人、秀才,是緬甸四朝國師尹蓉、翡翠大王張寶廷、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p> <p class="ql-block">“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在詩中描繪的就是極邊古鎮—— 和順 。 和順 以華僑出境歷史長、僑屬多而成為著名的僑鄉。滇西抗戰期間, 騰沖 幾乎化為焦土,而3公里外的 和順 奇跡般的完整保存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經過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專家評審會的嚴格評審和篩選,云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景區順利通過國家5A級旅游景區景觀質量評審,正式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p><p class="ql-block">進入 和順 第一牌坊。鎮門前的牌坊上書寫著“ 和順 順和”。這張照片是它的另一面寫的是“仁里”</p><p class="ql-block">私家車是不允許開進古鎮的,要統一停到鎮外的古鎮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雖然和順古鎮都在開客棧搞建設,但是走進和順古鎮的一剎那,還是顯得安靜祥和,沒有喧囂。這里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著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p> <p class="ql-block">和順 古名陽溫登,因有河流順村而過,更名為“河順”。后借“云涌吉祥,風吹 和順 ”的詩句定名為“ 和順 ”</p><p class="ql-block">村景,小河的前面也是一個“洗衣房”這是出外跑馬幫的人出資專門為在家的女人們修的洗衣時遮風擋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和順 以華僑出境歷史長、僑屬多而成為著名的僑鄉。滇西抗戰期間, 騰沖 幾乎化為焦土,而3公里外的 和順 奇跡般的完整保存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走進和順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一泓碧水繞村而過,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有詩贊和順:“絕勝小蘇杭”。今天的和順生活依然恬靜,仍未沾染現代氣息。和順古鎮內依然保有傳統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鎮等遍布古鎮,整個古鎮也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筑風格未曾改變,宛若傳說中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新建、恢復了和順順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潔、盛媺幽光四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和順 村頭有兩座石拱橋跨河而建,形似雙虹臥波,故名雙虹橋。東邊的橋頭是“文治光昌”牌坊,西邊橋頭是貞節牌坊</p> <p class="ql-block">和順元龍閣,大照壁上是朱镕基題寫的“ 和順 和諧”。它的另一面“內和外順”,李瑞環題</p> <p class="ql-block">進入水碓(dui)村</p> <p class="ql-block">這“橋倒碑修,碑倒自修”碑上的八個字講的正是這雙虹橋的故事。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 和順 人寸玉進京做官,嘉靖初年(1522年),寸玉告假回鄉,組織鄉親們治理河道,修建雙虹橋,完成了 和順 的水利工程建設,造就了良田千畝,水旱無憂,平添了水臥橋橫、花開柳垂的自然風景。當工程告竣之后,各方捐助的銀兩還剩了一些,寸玉和幾個管事商量了一下,覺得這筆錢要留給后代,讓子孫們關注公益事業,就悄悄在雙虹橋邊當年的官馬大道旁選了一塊地方,把銀子埋在那里,上面立了一塊碑,碑上書寫了八個大字“橋倒碑修,碑倒自修”,暗指將來如果橋倒了,靠埋在碑地下的銀兩來修,如果碑倒了,就靠子孫后代自己捐款來修了。后來有盜賊悟出了這八個字的意思,便推倒石碑,盜走了銀兩。現在又重修了這塊石碑以示這段古時佳話</p> <p class="ql-block">就是這座橋邊的立的碑,也就是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和順 小巷。門口的這幅對聯“一路沿溪花覆水,數家深樹碧藏樓”是 云南 歷史上唯一的狀元袁嘉谷所撰。</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南方 絲綢之路 以 四川 成都 為起點,一段經 宜賓 、 昭通 、 曲靖 、 昆明 、 楚雄 、南華、 云南 驛到達 大理 ,稱為五尺道。一段是從 成都 經 邛崍 、 雅安 、靈關、 西昌 、 姚安 至 大理 ,這段稱“靈關道”。兩段路在 大理 匯合后向西行,經過 保山 、 騰沖 后通往 緬甸 ,從 保山 至 緬甸 這一段稱為“ 永昌 道”。 騰沖 是這條路上的重鎮, 和順 是這條路上的一顆明珠。</p><p class="ql-block">和順 人世世代代外出闖蕩,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p><p class="ql-block">大馬幫博物館通過 騰沖 著名收藏家賈志偉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生活場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張松林的老宅:</span>總兵府為清光緒騰越鎮總兵張松林的老宅。這座由張松林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的府邸原本坐落于 騰沖 縣城內,在收復 騰沖 縣城的戰斗中,能夠完整保留的豪宅華屋、官宦府第不足十處,而張松林的府邸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柏聯集團將其原樣搬遷至 和順 ,易地保護。目前這里是集住宿參觀休閑喝茶為一體的客棧景點。</p> <p class="ql-block">劉氏祠堂:和順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8個大姓祭祀祖先的宗祠,建造年代、建筑規模不一,其建最早的是寸氏宗祠,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始建年代最晚的是楊氏宗祠,建于民國十四年。八姓宗祠主體建筑保存完好,李、劉、張等姓宗祠已全面復修。</p> <p class="ql-block">美麗的和順古鎮,記載中國古老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陷河濕地:從總兵府的邊上可以走到陷河濕地。因為人行其中容易陷進去,得名“陷河”。名字雖不詩意,卻也有 和順 游子給它作了首詩意盎然的詞:“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p> <p class="ql-block">和順圖書館,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 和順 圖書館。清朝末年, 和順 出現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咸新社”,1924年 和順 旅緬華僑又組織“崇新會”,創辦進步刊物,并在本鄉成立“閱書報社”。1928年“閱書報社”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舍落成。</p><p class="ql-block">原漢景殿大門,“ 和順 圖書館”匾額,清末 和順 舉人張礪題,“文化泉源”是 云南 書法家趙翼題額。</p> <p class="ql-block">和順圖書館位于文昌宮側,為旅緬華僑為振興家鄉文化于1928年集資創辦,基身是1924年和順青年會發起成立的“閱書報社”,1938年共建中西合壁風格的館舍。館內藏書豐富,有多種珍本、善本書籍和傳世不多的大型叢書,地方文獻,早期的東西亞史和華僑書刊。圖書館由大門、中門、花園、圖書館主樓、藏書樓、景山園等組成,館內明窗凈幾,院內花木扶疏,環境安謐。1988年納入國家公共圖書館建制,1993年公布為云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野鴨湖</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這樹倒伏在水面上與石橋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一片油菜花海</p> <p class="ql-block">這還是農歷的正月,收割后的地用牛犁地。準備春耕。</p> <p class="ql-block">這還是不多見一人使兩頭牛拉犁。</p> <p class="ql-block">和順 古鎮比我們想象中的大多了,我們就住在村里,慢慢走慢慢看。和順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極邊僑鄉文化,自然優美的風光以及和諧的古鎮生活等等都值得細細的品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邳州市|
汉中市|
牟定县|
连城县|
文山县|
叶城县|
娄底市|
全南县|
余庆县|
广安市|
承德县|
安图县|
灵寿县|
阳春市|
海口市|
论坛|
宿迁市|
许昌市|
盐城市|
晋州市|
大洼县|
海原县|
马龙县|
贡觉县|
镇巴县|
凤冈县|
和林格尔县|
湘乡市|
额尔古纳市|
三江|
崇州市|
江源县|
乐山市|
凤庆县|
汨罗市|
桂林市|
子洲县|
沂水县|
潞城市|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