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 徐文濤</p><p class="ql-block">審核: 趙興漢</p><p class="ql-block">美編: 李運洋</p> <p class="ql-block">前 言 :</p><p class="ql-block">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軍隊后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世界著名軍事后勤學家、美國海軍少將亨利·艾克爾斯及其著作《國防后勤學》。是一部書經久不衰的軍事后勤理論著作。他對于軍事后勤保障有著深刻而清晰的理解。美國陸軍后勤副參謀長約翰·科伯恩。在《迎接陸軍后勤的挑戰》一文指出:“如果沒有軍事后勤革命,就不能完成軍事革命”。</p> <p class="ql-block"> 中國的《孫子兵法》中說:“凡用兵之法,馳車之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膝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綜上所述,都說明了后勤保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后勤保障不到位,勝利無從談起。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終結以來,后勤提高到和戰略、戰術同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戰爭中的三大要素。</p><p class="ql-block"> 世界各國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對軍事后勤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的論述。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到:軍隊給養問題普遍影響著作戰的方向和形式。可以說,現代戰爭打得是后勤,后勤保障不到位,勝利無從談起。</p> <p class="ql-block">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美退役軍人”徐文濤,從2004年辭去副部長職務,擔任后勤史館館長18年,潛心研讀了《中國近代史》《世界軍事史》《戰爭論》及黨史、軍史大量的書籍資料,做了豐富的學習心得和筆記。他夜以繼日、奮筆疾書、專心致志、一絲不茍。他撰寫的《東北熱土七十年 后勤精神一脈傳》的文章,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客觀真實地再現了東北戰區黨政軍民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勤保障工作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業績。</p><p class="ql-block"> 老戰友徐文濤的這篇文章非常有可讀性,旁征博引,深入淺出,行云流水,大氣磅礴。全文共分五個部分,將逐步發表。今天發表的是“紅管家精神”,以饗讀者!</p> <p class="ql-block">作 者 :徐 文 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北熱土七十年 后勤精神一脈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陽軍區后勤部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1948年1月,改編為東北軍區后勤部。1955年,改編為沈陽軍區后方勤務部。1998年10月,為適應戰區實行三軍聯勤保障的需要,改編為沈陽軍區聯勤部。2015年12月,在軍改中被撤銷。</p><p class="ql-block"> 沈陽軍區后勤部早有“藏龍臥虎”、“人才薈萃”之譽。這些虎將良才之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造了全區后勤部隊特有的光榮傳統和后勤精神。總結沈陽軍區后勤部70年的奮斗歷程和輝煌業績,可以概括出五種特有的后勤精神:“紅管家”精神、“白求恩”精神、“紅旗車”精神、“老山溝”精神、“穿山甲”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李富春、黃克誠等同志,不僅是東北根據地的創始人,也是東北軍區后勤部的卓越領導者。他們都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智慧和能力,對東北根據地的經濟和后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軍后勤工作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葉季壯、楊至成、 賀誠、周玉成等老前輩,都曾經在東北軍區后勤部擔任領導職務,開創了后勤基業,留下了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他們都是我黨我軍的紅管家,他們培育了沈陽軍區后勤部隊的紅管家精神:紅心向黨、心系官兵、克己奉公、勤儉建軍。</p><p class="ql-block">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軍區后勤是解放全國的戰略后方基地。從1945年9月到1949年,是我軍進入東北,會同長期堅持斗爭的東北抗日聯軍開展東北工作,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贏得東北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全東北,進而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時期。</p><p class="ql-block"> 這個時期的后勤工作,主要是籌建和充實后勤組織機構,收集敵偽武器、彈藥、物資,在部署調整中組織后方機關和物資的轉移,建設后方根據地,接收并改建軍事工程,組織軍工生產,完成部隊進軍東北和幾個重大戰役的后勤保障任務。同時,隨著軍事、財經形勢的發展,統一的供給標準制度和供應體制也逐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陳云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接應出關部隊的后勤保障。1945年10月至12月,由肖華同志領導的東滿人民自衛軍為迎接從山東、華東、西北等各戰區經海路調來的數萬部隊和萬名以上干部,組織了一切可能利用的船只(包括機帆船、大小木船),各種可利用的車輛(火車、汽車、人力車),搶時間接干部和輸送部隊,將他們分送到北滿和東滿、南滿地區。在安東(現丹東)市組建了總兵站,在皮口、莊河兩個分站,為部隊指戰員和地方干部補充了棉衣、鞋帽和被褥。1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派王亢、高文治、張汝光等同志帶一部分人員和一批武器彈藥、醫藥器材、被裝等物資,開赴黑山、阜新一帶,對從冷口、喜峰口出關,經承德、興隆縣開往錦州地區的新四軍三師的部隊進行了軍械、醫藥、被裝等物資的補充。</p> <p class="ql-block">李富春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接收轉移敵偽物資。</p><p class="ql-block">1,1945年11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山海關、錦州之后向北推進。當時蘇軍因履行同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要求中共駐沈陽的黨政軍機關及所接收的日偽物資撤出沈陽,并限令三天內搬運完畢。東北局機關遂于11月末撤至本溪,自治軍總后勤部撤至撫順。在時間短促、運力不足的嚴重困難條件下,總后勤部集中所有的汽車,并大力動員民間大車進行搶運。共運出機器、材料、器材有50車皮,被裝、布匹、彈藥約500大車,疏散至沈陽周圍之鞍山、遼陽、本溪、撫順、法庫、新民等地。</p><p class="ql-block">2,1946年3月13日,國民黨軍主力部隊進占沈陽,并以沈陽為基地向周圍擴張。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撤至梅河口。總后勤部將自沈陽疏散到撫順的物資,連同在撫順接收的部分工廠的和蘇軍移交的原日軍彈藥倉庫的物資,進行緊急搶運。共運出機器、材料、汽油約240車皮,彈藥450車皮,以及大量的被裝與其他器材。</p> <p class="ql-block">黃克誠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946年4月,國民黨軍隊進攻四平,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原定的后方----通化受到威脅,決定將物資向北滿轉移。通過月余搶運,共運出機器、原材料、被裝、彈藥等物資一千余車皮。4月18日,我軍解放長春后,衛生部在接收物資的同時,即著手準備轉移。本著“東西能帶多少帶多少,技術人員要盡量動員撤走”的原則,將一些醫院和藥材隨軍撤往哈爾濱。</p><p class="ql-block">4,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占領長春、吉林后,開始向東滿地區的新站、拉法逼近。我軍在南滿地區的物資多需向臨江一帶后移。由于時間緊迫、運輸條件差,共搶運出各種物資約3,000車皮,轉移傷員1.5萬余人,后方人員數千人。除傷員、后方人員疏散在臨江、長白、撫松、蒙江外,大批物質移于北朝鮮境內,少部分物資移于大連。</p><p class="ql-block"> 總后勤部自1945年11月末撤出沈陽到1946年11月,對所接收之物資輾轉各地向通化和北滿縱深后方轉移,歷經一年之久。這些保存下來的重要軍用物資、工廠、醫院,對克服財政經濟困難,支持長期的解放戰爭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葉季壯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建設后方基地。1946年下半年,總后勤部所屬各部認真貫徹中共中央東北局“七七決議”精神,同時利用國共兩黨簽訂停止軍事沖突協定,戰局相對穩定的有利時機,加速了后方基地建設,整頓組織,訓練干部,組建工廠、倉庫。在較短的時間內,先后在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齊齊哈爾、雞西以及其他一些城鎮,建立起軍工、軍需、制藥等工廠36個。軍械局還建立了小型的修械、修彈所(廠)。遼東軍區和其他一些軍區也建立了一些生產軍用品的工廠。為了適應部隊迅速擴大的需要,被服、裝具除總供給部所屬工廠生產外,還在地方工廠加工訂貨,動員家庭婦女縫制,各部隊也建立了一些小型被服廠。與此同時,還組建了一批軍用物資倉庫和汽車運輸部(分)隊,改組敵偽醫院和新建后方醫院,擴建了軍醫大學,組建了供給學校、汽車學校等訓練機構,加速訓練后勤人員。經過半年的建設,初步奠定了東北民主聯軍作戰保障的物資技術基礎,并為以后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有利條件。</p> <p class="ql-block">楊至成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 建設與調整后勤保障部(分)隊。</p><p class="ql-block">1, 汽車部隊。由1946年底的一個汽車團,發展到1948年9月遼沈戰役前夕的5個汽車團。各汽車團開始組建時其所轄連隊和車輛多寡不一,后經逐步調整,到遼沈戰役開始時,每個汽車團編設6個運輸連和一個修理連,編配汽車231輛。5個汽車團約有汽車1200余輛,加上冀察熱遼軍區后勤司令部的一個汽車大隊汽車208輛。到遼沈戰役結束,共有5個汽車團和一個汽車大隊,汽車1400余輛。</p><p class="ql-block">2, 輜重團隊。1947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在東、西線后勤司令部均以兵站部各大站之大車隊為基礎,成立輜重團隊。東線后勤司令部輜重團轄有大車連7個、修理連一個;西線后勤司令部輜重團,轄有大車隊3個,有大車150輛。1948年8月28日,東北軍區后勤司令部頒布東北野戰軍后勤各線編制,北線后勤司令部增編輜重團,各輜重團轄大車連7個、修理連1個,編配大車536輛。1948年9月,以東、西、北線后勤司令部為基礎,組建東北野戰軍5個后勤分部,轄有輜重團3個,另有冀察熱遼軍區后勤司令部的一個輜重團。到1948年11月遼沈戰役束,共有4個輜重團。</p> <p class="ql-block">賀誠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警衛、騎兵團隊。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于1946年7月組建了警衛團。1947年9月,東、西線后勤司令部也分別組建了警衛團、警衛營。為防止土匪襲擾,保證運輸安全,西線后勤司令部還增編了騎兵團。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后勤5個分部均編配了警衛團。</p><p class="ql-block">4, 醫院。1945年,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在進入東北之初,東北地區尚沒有軍隊自己的醫院。前方下來的傷病員,全靠臨時接收的日偽醫院治療。1946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總衛生部成立后,除接收的敵偽陸軍醫院外,還征用部分煤礦、鐵路和省、市、縣地方醫院,派遣我軍干部進行整頓,逐步改造成軍事醫院,到1946年底共有醫院41所。1947年5月,為做好夏、秋季攻勢作戰的衛勤保障,東北民主聯軍總衛生部又相繼新組建了13所醫院,到1947年底共有醫院54所。1948年5月,軍區后勤部對醫院進行了整編,將各縱隊直屬醫院改成野戰醫院,將軍區后勤衛生部直屬醫院、醫院管理局和東、西線后勤衛生部,以及各軍區衛生部所屬醫院中的46所醫院改成為后方醫院和兵站醫院。到1948年11月,遼沈戰役結束時,東北軍區領導的醫院、療養院總數達到85所。</p><p class="ql-block">5, 倉庫。東北解放戰爭初期,各種倉庫多是利用日偽的舊庫房、校舍、廟宇、空閑糧庫、飛機洞、隧道等場所經過稍加修復和改建,即作為臨時性倉庫。條件雖差,但對儲存保管軍用物資起了重要作用。隨著戰局的發展,東北解放區不斷擴大,逐漸接管了國民黨軍隊的一批較為完整的倉庫,使物資儲存保管的條件有了改善。</p> <p class="ql-block">鐘赤兵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械倉庫。1946年7月,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部軍械處移駐佳木斯后,籌組了倉庫5個。1947年10月,軍械局擴編為軍械部,又增設倉庫5個。1948年8月,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軍械處并入后勤部軍械部,撥入倉庫3個。同年11月,先后在沈陽、長春等地接收國民黨軍隊的倉庫15個,至此,軍械部所屬軍械倉庫已達35個。</p><p class="ql-block"> 被裝物資倉庫。1947年4月至8月,軍區組建4個辦事處時,各辦事處均轄有被裝倉庫。1948年4月,撤銷辦事處,成立軍需生產部,接收了各系統大小倉庫20多個。遼沈戰役結束后,軍需生產部在沈陽接管了“581”大型混合倉庫。接管后,對原有倉庫進行了調整,到1949年6月,共有被裝物資倉庫13個。</p><p class="ql-block"> 油料倉庫。1946年將哈爾濱大同酒精廠改成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供給部酒精廠。隨著戰局的發展需要,于1947年初恢復了日偽在牡丹江溫春的油料倉庫,負責接收蘇聯援助的油料。5月,以哈爾濱酒精廠機關為基礎,組成后勤部供給部燃料處,負責軍區部隊的油料供應修復了樺林半地下油庫。</p><p class="ql-block"> 藥材倉庫。1946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總衛生部組建時,其藥材處即編有藥材倉庫。因當時處于戰爭環境,沒有固定庫房,只保存十幾輛大車的藥材作為流動倉庫,供應20多個單位。</p><p class="ql-block"> 1947年以后,隨著部隊的增加,作戰頻繁,藥材供應量也隨之加大。為了便于藥材的儲存、保管和供應,總衛生部在哈爾濱三棵樹建立了藥材倉庫。1949年2月,藥材倉庫隨軍區衛生部遷至沈陽,在沈陽接收了國民黨軍隊聯勤總部的兩個藥材倉庫,至此,衛生部擁有藥材倉庫4個。</p> <p class="ql-block">周純全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支援全國解放戰爭。</p><p class="ql-block">1,支援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的后勤保障。遼沈戰役結束以后,東北軍區工作的重心由過去爭取解放全東北,轉變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由過去以作戰為主,轉變為組織建軍,整訓部隊,為全國解放戰爭儲備軍事力量。同時,對新解放的城市實行軍事管制,建立革命秩序,恢復生產,進行城市建設。東北軍區后勤部在擔負軍區部隊和建設二線兵團后勤保障任務的同時,即以主要精力支援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第一、第二兵團12個縱隊和特種兵縱隊、鐵道兵縱隊共80余萬人,奉中央軍委指示,提前結束休整入關作戰,數以萬計的黨政干部和15萬支前民工也隨即入關,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和新區建設工作。后勤保障部(分)隊,除各縱隊野戰醫院隨軍行動外,還相繼派出后方醫院和兵站醫院,以及汽車團、輜重團等開進關內,支援東北野戰軍作戰。東北軍區對東北野戰軍(1949年3月改稱第四野戰軍)的保障,經費、糧食、食油、食鹽等供應到1949年4月底,油料供應到7月底,藥品與醫療器械供應至12月底。據東北人民政府財政部的統計,1949年軍事費用開支為東北幣16,229,060,740元,相當于3,345,892噸糧食的價值,大部分是用于第四野戰軍,基本保障了第四野戰軍進關后作戰的需要。</p><p class="ql-block">2 ,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后方基地任務。東北全境解放,奠定了東北解放區作為全國解放戰爭總后方基地的戰略地位。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爭取全國革命的徹底勝利,中共中央東北局提出”一切為了支援與爭取全國戰爭的勝利,仍是東北黨的戰斗口號”。東北解放區為關內各解放區提供了大量財力、物力的支援。1949年上交中央糧食80萬噸、木材150萬立方米、鋼材20萬噸;直接支援華北解放區糧食20萬噸;支援關內解放戰爭的各種物資達300多萬噸.1949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東北局還做出《關于籌運鐵路器材保證完成中央修路計劃的決定》,拆掉東北境內幾條鐵路支線,將鐵軌、橋梁等器材運進關內,為及時修復粵漢、隴海、淮南、同蒲等鐵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器材。東北軍事工業繼續生產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其他軍需物資,支援了其他戰略區作戰。</p> <p class="ql-block">呂正操同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許多財經、后勤工作的卓越領導人相繼主管或在軍區后勤部擔任首長。開國財頭、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紀委書記陳云同志,一輩子實事求是,是我黨的理財專家。1946年7月,他任東北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兼東北鐵路管理總局局長,統一管理東北的鐵路,為東北根據地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7年6月,他又任東北財經委主任,統管東北黨政軍民的財經工作。他非常善于精打細算,統籌兼顧,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同志,1948年8月,他由東北軍區副政委兼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專門負責對遼沈戰役前線部隊物資供應的籌劃、采購、制作與前送等任務,并將東、西、北線戰地后勤司令部改編為5個后勤分部,首創我軍實行分部劃片供應保障的體制。開國大將、原中共中央紀委第二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黃克誠同志,1945年11月,他率新四軍三師主力3萬多人,徒步行軍數月到達東北,創建了西滿根據地。1947年7月,他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兼總后勤部司令部司令員和政委,統管東北我軍的后勤工作。他嚴格要求后勤官兵,強化勤儉節約觀念和按標準制度辦事,親自主持制定了一整套后勤保障規章制度,對促進東北我軍后勤工作正規化建設,保障大兵團作戰,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8年3月,黃克誠在全區后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無論是講戰場還是講后方,無論是講思想還是講工作,都用算賬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他說:“我們造槍彈,一個山炮彈就要200斤高粱米,一個野炮彈,就要300斤高粱米。一個榴彈炮彈就要400斤高梁米。”“在關里則更貴,每個炮彈平均要1500斤高粱米,因此打一發炮彈就等于打掉一個中農全年的收入,打一千發炮彈就是打掉一千個中農的收入”。他告誡指戰員:“我們不能當兵3年不認親,只知道向老百姓伸手,不管老百姓死活!”1952年,黃克誠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兼政委,提出了“為國家負責、為部隊負責”的后勤工作指導方針,對于正確處理國家經濟建設全局和軍隊國防建設局部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p> <p class="ql-block">何長工同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開國貿易部部長葉季壯同志,是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第一任部長。他曾參加了百色起義,任紅7軍財委主任。1931年任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長、中央軍委總后勤部長、八路軍總供給部部長,被譽為人民軍隊的“紅管家”。1945年10月,他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部長兼東北銀行行長,率部接收了日本關東軍在沈陽的三個大倉庫,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接管了許多滿洲國的軍工廠和東北鐵路;建立了東北銀行等,奠定了東北我軍后勤事業的家底。</p><p class="ql-block"> 開國上將楊至成同志,曾參加南昌起義,任井岡山的紅軍留守處主任、中央軍委總兵站部部長,是我軍第一套軍服的創建者、第一所后勤學校的創建者,被譽為毛主席的紅色大管家。他早在瑞金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時,就提出了后勤工作“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指導思想。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任紅軍先遣隊主任,負責長征的后勤保障任務。1946年2月,他從蘇聯回國后,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政委。他率部組織了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戰役的后勤保障。1947年,他參與組織領導了夏、秋、冬攻勢作戰的后勤保障。1948年,他任東北軍區軍需生產部第一任部長,完成了東北我軍百萬大軍被服生產供應的繁重任務,受到東北野戰軍首長和官兵一致稱贊。1949年任中南軍區軍需生產部部長、后勤部部長。</p><p class="ql-block"> 開國上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鐵道部部長、呂正操同志,1945年8月11日奉朱德總司令命令,率部由山西、綏遠向察哈爾、熱河進發,開辟東北根據地。10月31日,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副司令員兼西滿軍區司令員。1946年8月,他接替陳云任東北鐵路總局局長兼政委,成為總管東北解放區5,300多公里鐵路里程的“鐵道司令”。他領導東北鐵路職工堅持“部隊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為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p><p class="ql-block"> 開國中將鐘赤兵,1935年2月,他在指揮紅12團攻打婁山關戰斗中,右腿被9枚子彈打傷,撕開了一塊肉,仍堅持指揮戰斗到底。戰后,醫生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給他做了三次截肢手術。后來,他以頑強的毅力用一條腿走完了長征。毛主席曾經說過:“鐘赤兵是好人,打斷了一條腿,還走完了長征,是打仗,打出來的,是功臣,要保護。”解放戰爭期間,他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部長、東北野戰軍后勤部部長兼政委,組織和領導后勤指戰員保障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并在戰爭中完善了后勤組織機構,組建了跟隨野戰部隊進行作戰的后勤分部,對保障大兵團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采取后方補給,依靠地方政府籌劃補給和戰場繳獲補給三者結合的方法,做好戰時的后勤保障工作,保障了大兵團作戰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開國上將、總后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周純全,曾參加黃麻起義,擔任過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35年8月,他在沙窩會議上被增補為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并被任命為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在解放戰爭期間,他主要從事后勤工作,先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東線戰勤司令部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后勤部副部長,第四野戰軍后勤部第一部長,殫精竭慮,運籌帷幄,有力地保障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野戰軍南下等大兵團作戰后勤供給。在朝鮮戰爭中,他又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兼中國人民志愿軍前勤指揮部指揮員,與洪學智、張明遠等密切配合,將后勤工作部署的井井有條。他親自組建起來的兩萬余人運輸團,日夜運輸,川流不息。美國人雖然不斷出動轟炸機轟炸,卻始終未能中斷過中國人民志愿軍前線的供應。</p> <p class="ql-block">李聚奎同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開國中將韓振紀同志,曾參加了寧都起義,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任干部團團長。1945年10月初,韓振紀奉命率由新四軍2師、4師抽調組成的4個干部團開赴東北,于11月9日到達沈陽。1945年10月下旬,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韓振紀抵沈陽后即就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軍工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在戰爭艱苦環境下,韓振紀與王逢原(東北軍工部副部長)奉命指揮東北人民自治軍軍工部各廠撤出沈陽,向本溪轉移,經撫順分別從6個地區緊急向通化集中,再從通化向吉東轉移,又從吉東向琿春轉移,建立基地。在轉移過程中,邊轉移、邊建廠、邊生產大批武器彈藥。這樣的軍工大轉移史無前例。在各方面都很困難的條件下,韓振紀、王逢原領導東北軍工的同志們艱苦奮斗,以中朝蘇接壤的琿春地區為中心,創建了以琿春、興山(現鶴崗市)、佳木斯地區;雞寧(現雞西)、東安地區;哈爾濱地區四大軍工基地,從而結束了邊轉移、邊生產“打游擊”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規模化軍事工業生產布局。</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東北軍區后勤是志愿軍總后方基地。從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東北軍區后勤部的中心任務是保障抗美援朝戰爭。開國上將、原中央軍委常委李聚奎同志 ,1950年7月,他由中南軍區副參謀長調任新組建的東北軍區(邊防軍)后勤部部長。東北局秘書長張明遠同志任東北軍區后勤部政委。副部長有開國中將周玉成、開國少將張明遠、蘇煥清。副政委由東北軍區供應部長張濟民和東北局農林部長杜者衡改任。關敬寰任參謀長,馬少華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12月,開國少將張平凱調任東北軍區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肖華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的志愿軍出國作戰要自力更生,立足于國內的供應方針,和以東北行政區為志愿軍總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供應事宜的調度指揮和保障由東北軍區負責的指示,東北軍區后勤部全力投入了緊張的戰前準備。抓緊組建后勤分部,部署兵戰線,籌劃儲備作戰物資,補充修理技術裝備,調整配備運輸和醫療救護力量,突擊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為志愿軍出國作戰的后勤準備做了大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東北軍區后勤部即擔負了志愿軍的直接保障任務。從1950年10月25日第1次戰役開始,到1951年6月10日第5次戰役結束,軍區后勤部先后為抗美援朝派出了6個分部,組建了2個辦事處,組成31個大站、13所醫院、11個汽車團另一個汽車大隊、15個騾馬運輸團和8個運輸營,對志愿軍進行直接保障。</p><p class="ql-block"> 戰爭初期,我軍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后勤供應線遭敵破壞嚴重。李聚奎部長和張明遠政委,在東北局和東北軍區首長的領導下,組織指揮東北軍區后勤部廣大官兵和軍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完成了我軍第一次出國作戰的后勤保障任務。張明遠副部長和杜者衡副政委帶領部分后勤機關干部,到朝鮮戰場開設了前勤指揮所(部)。面對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部隊白天和晚上都不能生火做飯的問題,李聚奎部長提出了“供應炒面”的方法,依托東北局組織東北人民“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炒炒面”,緊急前送6,200萬斤,解決了志愿軍吃不上飯的難題,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韓振紀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李富春同志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派,以國家財經委副主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局副書記的多重身份,組織領導東北的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1951年1月下旬,他在沈陽主持召開了有周總理親自參加的志愿軍第一屆后勤工作會議,總結前三次戰役后勤保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建設現代后勤保障的思想和對策。會議強調,“千條萬條,運輸是第一條”。加強兵站線建設,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成立中朝鐵路聯合運輸司令部,增派鐵道兵、工程兵和二線部隊搶修、新建道路運輸部隊,增派高炮部隊、空軍對后方實施保護。這次會議,第一次明確了后勤工作新的指導思想、實行新的供應方法、新的工作要求,對于把我軍后勤工作推向新的階段具有重大現實意義。</p><p class="ql-block"> 第5次戰役結束后,朝鮮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敵軍被迫轉入戰略防御,志愿軍由運動戰轉變為陣地防御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為加強對戰略后勤的組織領導,保證作戰指揮與后勤指揮的協調一致,中央軍委于1951年5月19日作出了《關于志愿軍成立后方勤務司令部之決定》,明確志后司令部直接受志愿軍首長領導,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內的一切后勤組織與設施(包括鐵路在內)。7月1日,東北軍區后勤部與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正式分開。從這時起,東北軍區后勤部對抗美援朝戰爭的保障,由直接供應保障階段轉為對志愿軍實施支援保障階段,直至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p> <p class="ql-block">周玉成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東北軍區后勤部在全力完成對志愿軍保障任務的同時,還直接擔負著東北地區駐軍部隊、機關、院校等單位的后勤供應與醫療保障任務。軍區后勤部成立了5個辦事處,將被供部隊和單位分別劃給各后勤辦事處供應。1952年1月開始,侵朝美軍不顧國際公法,派出大批飛機在朝鮮北部和我國東北的安東、寬甸、輯安、撫順和沈陽市郊等地投放大量毒蟲、毒物,嚴重威脅這些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及生命安全。東北軍區后勤部在全區部隊中掀起了大規模的以防疫滅疫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廣范開展反細菌戰教育,普及衛生防疫知識,建立各種衛生制度,大搞個人和環境衛生,對廣大指戰員普遍進行了鼠疫等的預防接種,籌劃與調撥了各種殺蟲藥品及大量預防器材,取得了反細菌戰的重大勝利。</p><p class="ql-block"> 建國初期,部隊住的多數是接收敵偽的房屋,并租了一部分民舍,各個部隊居住面積的大小和房屋質量的好壞,差別甚大。為了摸清部隊住房的情況,組織了營房營具的普查,將東北軍區建筑面積550多萬平方米的公有住房、使用面積50多萬平方米的租用民房和106萬件營具基本查清。在此基礎上,對一部分營房做了調整,解決了一些住房苦樂不均的問題。同時抓緊修建了124萬平方米營房,制作了32萬件營具,使全區部隊都有了一個起碼的“安身之所”。</p><p class="ql-block"> 為保證抗美援朝戰爭和迎接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全區部隊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歷行節約,緊縮開支”的緊急指示,大力開展了節約活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1953年,后勤范圍共節約1,636億(東北幣,下同)元,完成計劃指標的138%;緊縮軍費開支458億元,完成計劃指標的105%。遵照總后勤部關于清倉工作的指示,對全區的倉庫實行“邊清理、邊處理、邊建設”的方針,清理庫存物資總值達21,000億元,作價處理物資18,200億元。在清倉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倉庫管理規章制度。根據合理、合算、安全、便于集中管理的原則,調整了部分倉庫的布局,改進了物資保管方法,提高了倉庫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p> <p class="ql-block">羅成德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據總后勤部關于軍需生產要徹底走向企業化,做到質量好、產量高、成本低的指示精神,對全區所屬軍需工廠進行了整頓,著重克服單純任務觀點和糾正忽視質量的傾向。加強技術管理與計劃管理,進行一系列的生產改革,建立與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積極推廣先進經驗,逐步改進工廠的保安措施,改善職工的福利待遇,深入開展生產節約運動。經過整頓,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成本,多數工廠都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為支援前線,保障部隊供應作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為了迎接正規化建設的新任務,針對后勤隊伍文化素質低的狀況,積極開展了文化教育。軍區后勤部所屬部隊先后成立了90多所業余文化學校,一所速成中學。在部隊任務繁重、駐地分散、人員流動量大的情況下,仍有90%以上的人員組織起來進行學習。到1953年5月大考時止,全后勤掃除文盲11,600多名,參加文化學習的干部,70%以上達到了高小或高小以上文化程度。</p><p class="ql-block">為了保證抗美援朝戰爭和東北地區部隊的供應,加強了后勤保障部(分)隊的建設。</p><p class="ql-block"> 醫院,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東北軍區后勤部原有的和其他軍區派出的以及第九兵團帶來的醫院共44所,除12所入朝外,留在東北32所。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幾經調整變化,到1953年12月,東北軍區后勤部共有醫院33所、療養院一所。</p><p class="ql-block"> 倉庫,為保障志愿軍和軍區部隊的物資儲存、保管和供應,到1953年末,軍區后勤部共有倉庫55個,其中油料倉庫7個、汽車和車材倉庫6個、營具和器材倉庫3個、軍需倉庫5個、藥材倉庫3個、被服和被服材料倉庫2個、獸醫藥材倉庫1個、軍械倉庫28個。另有監護團、汽車團等15個團級單位。</p> <p class="ql-block">張明遠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規化建設時期,東北軍區后勤做出重大貢獻。從朝鮮停戰開始到1975年,是我軍積極進行正規化建設的時期。這個時期,軍區后勤工作的重點由全力支援前線轉變為對區內部隊的戰備、訓練、施工、生產等實施保障。與此同時,后勤的自身建設也得到了加強。精簡整編、調整機構;加強專業技術訓練,開展群眾性的練兵比武活動,向文化科學進軍;參加軍委總部、軍區組織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和后勤組織的各種演練,提高物資技術保障和后方組織指揮能力;組建后勤分部,擔負戰備值班;改革供應體制,試行劃區供應;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組織營房的修建,加速后方基地建設;貫徹勤儉建軍的方針,增加生產,歷行節約,壓縮軍費開支,克服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等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開國少將、原熱河省長羅成德同志,1952年8月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長,1955年,任沈陽軍區后勤部首任部長。他任部長時,政委是曹德連,先后任副部長的有伍瑞卿、李資平、龍開富、葉蔭庭,副政委是張濟民、戴文彬、楊義夫。參謀長有卿正興、陳美福。政治部主任肖大煊、尚景祿。當時,第三兵團和38軍、39軍、40軍、64軍、50軍、46軍、23軍、16軍先后從朝鮮回國,劃歸沈陽軍區建制,營房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后勤首長集中力量,為志愿軍歸國部隊建設簡易營房。各部隊本著“軍工為主,土木結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安全、適用、節約”的原則,由官兵自己就地取材,燒磚、制瓦、燒白灰、采石、采沙,自建了412萬平方米簡易營房,讓部隊有了安身之所。1955年,沈陽軍區以司令員鄧華、政委周桓名義,專門發布了《節約命令》,在部隊中廣泛開展艱苦奮斗、勤儉建軍教育,深入持久地開展節糧、節煤、節油、節電、節水的“五節”活動,收到了明顯成效。</p> <p class="ql-block">洪學智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遵循總后勤部確定的“為國家負責,為部隊負責”的指導思想,適應“義務兵役制、軍銜制、軍官薪金制”的實行和正規化建設的需要,軍區后勤部大規模調整、改進了供應關系和供應方法:1,撤銷了4個辦事處,原由辦事處供應的200多個團以上單位分別移交給所在的省軍區或由軍區后勤部直接供應;2,軍后勤已不是一級供應實體,只編計劃、財務、軍需、衛生、軍械、車管、油料、營房八大主任,負責所屬部隊供應工作的組織計劃與督促檢查;3,軍區后勤部改變了原來以固定分值折發代金的供應方法,對團以上部隊采取了自下而上的申請和自上而下地逐級下送的實物供應制度,節省了人力和運輸力,增強了供應的及時性;4,財務經費根據不同性質,分別采取指標控制、定額包干、實報實銷的辦法,基本克服的限制過多、過死的缺點,簡化了手續,方便了工作,發揮了各單位的積極性,增強了有關人員的責任心,受到了部隊的歡迎。</p><p class="ql-block"> 1957年,軍區財務部和后勤部合并,開國中將、沈陽軍區財務部長周玉成接任后勤部長。開國少將、西北財務部部長吳習智任副部長,1960年代理沈陽軍區后勤部長,1962年任部長,1969年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兼后勤部長。周玉成和吳習智都是老紅軍,都是受到周總理、陳云等高度稱贊的八路軍供給部的功臣和理財專家。他們相繼任職18年,大公無私,勤勉敬業,清正廉潔,成績顯著,在部隊官兵中享有崇高威望,留下美名。1962年以后,與吳習智部長搭班子的政委有朱士煥、龍開富、荊健。副部長有石瑛、葉蔭庭、劉益民、劉耀東、王萬金、李義明、李蔭之、趙耀中、趙景龍、蔣克誠、申子文等。參謀長王維、王映曙,政治部主任龔山云。</p> <p class="ql-block">曹德連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時,在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和軍隊大搞正規化建設急需資金的情況下,軍區各級后勤發揚我軍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持續不斷的開展群眾性的節約活動,堅持舊品回收制度,大搞修舊利廢。軍區后勤建立了被裝輜重修理所,部隊建立了師團修理所,連隊還有義務修理工。各級后勤紛紛開展修舊活動,從被服到營具,從裝備到各種器材,認真維護,隨壞隨修,延長了使用年限,節省了開支,彌補了供應的不足。深入開展清倉挖潛,使庫存物質得到充分利用。沈陽軍需倉庫修理所,常年擔負著軍區部隊回收的軍用被服的修理任務。他們堅持勤儉建軍的方針,自制機器設備,精心修舊利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僅1961年至1963年,就修補棉服15萬件、毛皮鞋11萬雙、制作棉褥17萬床。工人們自豪地說:“戰士有個小針線包,我們是個大針線包”。1964年6月23日,《解放軍報》曾在頭版頭條以沈陽軍需倉庫被服裝具修理所《少花錢多辦事 珍惜一絲一縷》為題做了報道。節糧、節煤、節油、節電、節水的活動,在部隊廣為開展,糧食實行按人定量,計口下糧。旅大警備區炊事班長張道路經過反復摸索,于1966年總結出“爐灰摻燒節煤燒火法”被譽為節煤能手,榮立一等功,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接見。通化軍械倉庫炊事員黃寶東研制的“馬蹄型反門雙眼回風灶”節煤效果突出,被榮立一等功。鳳城油料倉庫油料器材修理所所長高丕發,70年代初帶領家屬工廠研制生產出的計量加油槍,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獲獎。經過30多年的不斷改進,已經成為系列產品,不僅軍內、國內使用,而且遠銷東南亞。高丕發研制的計量加油槍是沈陽軍區第一個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他從一名普通車工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p> <p class="ql-block">龍開富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開始,國家連續3年發生自然災害,經濟非常困難,全國人民都吃不飽。中央軍委全軍發出“大量種糧,大量養豬,大量種菜”的號召之后,軍區后勤首長領導全區各級后勤部門,組織各部隊大力開荒種地、創辦農場,開展養豬、種菜等各種農副業生產,各級糧食、畜(禽)、蔬菜種養全面發展。1962年,全區種地多達123萬畝,產糧、豆6,000多萬公斤,產菜10,500多萬公斤,打馬草1,500多萬公斤,收飼料 311.5萬公斤。到1963年,全區團以上單位辦大小農場達185個,種地140多萬畝。生產的糧食除自給、上交和必要的儲備外,還支援地方250萬公斤、救濟災區70萬公斤,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表揚。</p><p class="ql-block"> 1966年以后,軍區的農副業生產逐步形成了師以上單位集中辦農場,生產糧食;守備第二師的農副業生產全軍聞名;外長山要塞區開荒種地、打魚曬鹽,實現肉菜自給,被譽為“海上南泥灣”,八一廠為此拍攝了同名紀錄片。團辦生產點,生產飼料;連隊養豬種菜提供副食的農副業生產格局。到1977年末,農場收縮到64個,種植面積穩定在90萬畝,年均生產糧豆3億斤。軍區后勤部在全區普遍推廣了64軍搞好生產生活必須抓好的“五有”經驗,即有一塊好菜地,一個好菜窖,一個好豬圈,1至2頭好母豬,一盤豆腐磨。某部飼養的一頭肥豬達1,300斤,做成標本送北京農業博物館展覽。1966年11月至1968年底,40軍120師等數萬官兵奉命參加興城縣旺海公社攔海造田工程,與民工一起筑起了4.5公里的攔海大堤,完成配套工程堿廠、水庫及6.5公里的灌渠,造田3.6萬畝,攔海造田的成功,引起了國際友人的關注,不少外國朋友前來參觀。</p><p class="ql-block"> 軍區各部隊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自籌資金,土法上馬興辦“五小工業”,到1971年已發展到205個。經過多次調整,1975年全區中小工廠有282個,總投資5,854萬元,總產值2.68億元,總收益6,870多萬元,向國家交稅1,300多萬元。軍辦工廠的發展,為部隊增加了收入,彌補了經費不足,解決了大量隨軍家屬和子女的就業問題,而且繁榮了市場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吳習智同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至1976年,在這10年的特殊時期,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建設,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損失。但是,由于各級黨委和廣大后勤人員忠于職守,排除干擾,積極工作,不僅較好的完成了對部隊的正常供應,有效地保障了作戰和抗震救災等重大行動,而且在后勤戰備建設、部隊訓練、農副業生產以及后勤自身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就。</p><p class="ql-block">1, 軍區后勤部先后組織完成了對38軍、50軍、46軍、68軍的部隊移防、換防的后勤保障和鐵路輸送工作;</p><p class="ql-block">2, 較好地完成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后勤保障,總結的全民后勤戰備工作的實踐經驗,得到全軍推廣;</p><p class="ql-block">3, 加速了后方基地建設,建成綜合倉庫24個,基本建成了梯次配置、縱深部署、物資綜合配套,合理儲備的后方補給體系;</p><p class="ql-block">4, 從1970年開始,完成了多次部隊冬季野營拉練的后勤保障,鍛煉了部隊,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p><p class="ql-block">5, 為落實毛主席的“626”指示,先后派出700多個醫療隊、4,400多人下部隊防病治病;派出370多個醫療隊、2,000多人次,深入到94個縣的廣大農村,為貧下中農送醫送藥上門。</p><p class="ql-block">6,為組擴編、部署調整部隊和邊海防部隊,軍區后勤又新建了大量營房,并對簡易營房,海城地震災區營房進行了翻修改造。各級后勤組織部隊官兵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建設磚窯、拖坯、采石、燒磚,建設營房。截至1976年,全區營房總面積達到1,800萬平方米,為廣大官兵提供了必要的居住條件。</p> <p class="ql-block">翟仲禹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新時期,東北軍區后勤取得新發展。1976年10月以后,我軍進入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時期。軍區后勤官兵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學習和討論,統一認識,解放思想,促進了工作重點的轉移,加強后勤業務建設,積極開創新局面,使后勤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改革后勤工作,實行科學管理上邁出的新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翟仲禹同志,1975年由沈陽軍區副參謀長改任沈陽軍區后勤部長。他1945年從山東挺進東北,曾任38軍團長、114師師長,率部轉戰南北,抗美援朝,戰功卓著。他體察下情,心系官兵,在沈陽軍區后勤部長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期間,與翟部長搭班子任政委的有朱士煥、龍開富、荊健、蒲更生、武峰光。任副部長的有石瑛、劉益民、王耀華、李義明、李蔭芝、趙景龍、趙耀中、趙德才、張士達、宋文洪、高進才、牛鳳岐、王吉人、周志洪、蔣繁隆同志。任副政委的有史笑貽、徐傳實、馬松、丁毅民。任參謀長的有王維、王映曙、馬綬謙、周志洪、溫永禮。任政治部主任的有龔山云、沈平東、胡覺民。</p><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沈陽軍區后勤部副部長王吉人同志接任部長。他曾在華東軍區后勤部衛生部和東北軍區后勤部干了一輩子后勤工作,謙虛謹慎、業務精湛、作風樸實。與他搭班子的政委是蔡公杰,副部長是唐作厚、盧光祖。后勤司令部和政治部降格與二級部同級。</p> <p class="ql-block">石 瑛 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翟仲禹和王吉人他們兩任部長這13年,正值國家結束文革動亂、改革開放及百萬大裁軍時期,部隊連續多次進行精簡整編、部署調整,國防費減少,軍隊供需矛盾突出。他們一以貫之的落實軍委“面向部隊、面向基層”的工作方針,常年堅持組織各級后勤機關下基層,進行現場辦公、開展送貨上門、服務上門等活動,深受部隊官兵歡迎。他們心系官兵,以身作則,連續多年在零下30多度深入軍區邊防、守備部隊的基層連隊,考察后勤供應及戰士生活情況,時時關注干部戰士的冷暖。</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按照總后勤部的統一部署,相繼開展了倉庫大檢查、邊海防大調查、營房大檢查、財務大檢查,解決了困擾部隊多年的吃水、照明、洗澡、取暖等困難問題,受到了全區官兵的贊揚。1985年,中央軍委作出百萬裁軍的決策后,為了保障在國防費減少的情況下,戰士的生活不降低,王吉人部長認真組織廣大官兵在大局下行動,提出了“標準加補助”的口號。各級后勤積極開展“斤半加四兩”(戰士每人每日吃上一斤半蔬菜、一兩油、一兩肉、一個雞蛋、一兩豆制品)農副業生產活動,得到軍委副秘書長、總后勤部洪學智部長的高度表揚。1985年,王吉人部長組織軍區后勤部有關二級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為全區每個連隊加工一頂制式塑料大棚,共3,600多頂,為部隊發展業余生產提供了較好物質條件。</p> <p class="ql-block">王吉人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期,軍區各軍、師屬農場官兵和廣大職工,每年生產糧食2億多斤,保障了部隊的肉菜自給或半自給。23軍68 師農場,連續11年高產穩產,連續4年奪得軍區農場“三項經濟”指標第1名,被沈陽軍區樹為“科學管理經濟效益好”的農場標兵。該農場堅持改革創新,搞農工商綜合經營,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成為沈陽軍區農工商聯合體試點農場。1984年6月7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發布命令:給68師農場記集體一等功。68師農場場長孫初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沈陽軍區后勤部這些開國將軍、老首長們,把我黨我軍的崇高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廣泛運用于軍區后勤工作實踐,帶出了一支強大的后勤隊伍,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創造出一個個輝煌的成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各級后勤機關干部,勤儉節約,蔚成風氣。凡事少花錢,多辦事。甚至不花錢,也辦事。雖然后勤各部門管錢、管物,但是大多數人能夠自覺約束自己,“近水樓臺不得月”、“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建國后,軍區后勤部首長中有十幾位開國少將:張明遠、蘇煥清、張平凱、伍瑞卿、張濟民、戴文彬、曹德連、龍開富、陳美福、張宗勝、葉蔭庭、蔣克誠、王萬金、杜海林、朱士煥、石瑛、李孔亮,他們都保持了紅軍的優良傳統作風,不居功自傲,清正廉潔。軍區后勤部軍以上老首長(包括顧問)中,有許多從事后勤工作一生的老前輩,如:李義明、申子文、劉益民、劉耀東、趙景龍、趙耀中、王耀華、李蔭芝、王維、王映曙、蔣澤民、龔山云、趙德才、張士達、吳飄萍、馬 松、高進才、周志洪、蔣繁隆、溫永禮、莫異祥、汪浩、賀樹槐等,他們每個人都是經歷戰爭洗禮、德才兼備、勤政廉潔的“紅管家”。除了部長、政委外,他們的辦公室都是幾個人在一個房間。八十年代了,辦公室也沒有安裝電扇、空調。自己家住的房子,除了日偽遺留的舊房子,就是后勤修善隊自己建的磚木結構房子。1988年新建成的軍職房,還是木門窗,廚房里是用水泥砌的洗菜池子。他們乘坐的車輛,最好的是蘇聯產的沒有空調的伏爾加轎車,其次是華沙、上海牌轎車。“三九”天下部隊座的是北京212帆布篷吉普車。他們花國家的錢像花自己的錢一樣心疼,甚至像老百姓那樣“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下部隊吃飯,每餐都要按標準交納伙食費。他們在職時,自己的子女,一律不準在后勤機關任職工作。</p> <p class="ql-block">朱士煥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區各級后勤財務部門,認真貫徹軍區黨委的理財決策和指示,始終堅持面向部隊、服務基層的方向,以提供高效的財務保障和有力的財經管理為主線。六十年代,軍區財務部是沈陽軍區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先進單位,張士達部長在全區大會上介紹了勤廉建設的經驗。總后勤部洪學智部長稱贊張士達部長:“是典型的業務簍子、活賬本、好管家。”八十年代以前,軍區后勤系統極少發生干部貪污受賄的犯罪現象。可以驕傲地說:那時的后勤干部大多數都是紅管家!</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以后,國家逐步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的信仰迷失、道德滑坡、價值多元、風氣敗壞,用公款請客送禮、以權謀私、跑官、買官、賣官等很多消極腐敗現象在軍區后勤機關、部隊都有發生。這些丑行,無疑是玷污了軍區后勤部的光榮歷史和優良作風。但是,軍區后勤部黨委和首長,持續不斷地抓黨風廉政建設,保證了大多數干部不忘光榮傳統,遵紀守法,經受住了考驗。</p> <p class="ql-block">荊健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 記 :</p><p class="ql-block"> 隨著國際軍事競爭格局深刻變化,國家利益和軍隊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后勤保障時空跨度急劇擴大。特別是信息化戰爭作戰進程快、力量控制精、技術含量高,保障的強度和難度空前增加。保障從來都是為作戰服務的,但從未像今天這樣聯系得如此之緊;保障從來都要求快速高效,但從未像今天這樣要求如此之高。“能否打勝仗,后勤工作起一半作用。”沒有強大的保障力,就沒有強大的戰斗力,就不可能完成肩負的使命任務。后勤建設越來越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贏得戰略競爭主動的重要力量,在強國強軍進程中使命重大,在黨、國家、軍隊事業發展中地位重要,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要有一流的后勤保障!沒有強大的后勤保障力,就沒有強大的軍隊戰斗力。后勤建設越來越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贏得勝利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蒲更生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戰友徐文濤把這些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寶貴經驗,總結為后勤保障的“五種精神”,文字樸實,感情真摯,令人感動,催人淚下。是發人深思的好文章。發楊光大我軍后勤戰線這“五種精神”,對加速推進我軍后勤現代化建設具有開拓性和奠基性的重要作用!是我軍后勤建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激勵軍隊后勤保障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實現軍隊后勤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p> <p class="ql-block">武峰光同志</p> <p class="ql-block">蔡公杰同志</p> <p class="ql-block">高俠生同志</p> <p class="ql-block">張福元同志</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政委</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副部長</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副政委</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顧問</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司令部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歷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贊“紅管家”精神</p><p class="ql-block">鐵作公雞贊譽深,將軍算賬感精神。</p><p class="ql-block">物力維艱恒憶念,塑我金剛不敗身。</p><p class="ql-block">此詩系全國著名辭賦家、軍旅名作家馬仲喜大校為后勤“五種精神”而題。</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繁昌县|
盐津县|
伊金霍洛旗|
斗六市|
龙海市|
平泉县|
闽侯县|
福泉市|
翁牛特旗|
寿宁县|
吉水县|
长丰县|
龙口市|
虹口区|
城步|
饶阳县|
红河县|
米泉市|
乌拉特后旗|
紫云|
什邡市|
大洼县|
高邑县|
河源市|
山西省|
深圳市|
青阳县|
布尔津县|
阜南县|
贵港市|
岳阳市|
仁怀市|
介休市|
凤台县|
神池县|
九江县|
赤水市|
嘉峪关市|
安乡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