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柳林知青的??紅青春 之十二阮宏向 后岔~青年林場集體回憶錄

自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后岔——青年林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插隊集體回憶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執(zhí)筆人 阮宏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全面深入展開。面對青春的約會,拼搏的舞臺,許多熱血青年,激情澎湃,豪情萬丈,積極響應,自愿報名,立志“扎根農村一輩” ,紛紛投身于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之中。一批又一批的知識青年先后告別喧鬧的城市,奔赴艱苦的農村安家落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 年 1 月 4 日,天剛蒙蒙亮,柳林縣委大門前就響起了歡慶的爆竹聲,作為第三批插隊知青整裝待發(fā)。阮宏向(領隊)、王建平、毛衛(wèi)軍、高星星、郭安平、高翠平、王耐秀、劉鮮艷等一行八人,胸帶紅花,在鑼鼓喧天的歡送中,登上了運輸公司拉煤的敞篷卡車,冒著嚴寒,駛向插隊地點——柳林縣張家圪臺公社劉家疙瘩大隊后岔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張家圪臺公社位于柳林縣的最南邊,離城約 90 華里,與中陽縣的暖泉村和石樓縣的塔底村接壤。那里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窮鄉(xiāng)僻壤,極度貧瘠,是當時柳林縣生活條件最貧困的公社之一,被稱之為柳林的“大西北”。沿著崎嶇的山路,歷時四個多小時顛簸來到了一個名叫南尾溝的隧道,當時隧道正在施工無法通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來接站的大隊支書劉建國經(jīng)過介紹,帶領我們背著行囊穿過施工隧道,在隧道的另一端坐上了接我們的專車——手扶拖拉機,直抵公社所在地張家圪臺村。公社書記劉鳳鳴、主任武秉權、武裝部長斛朱寶以及后岔大隊支書劉建國、后岔村主任劉計鎖熱情的接待了我們。本以為已到了目的地,在座談中才得知,后岔村離此還有十里的山路。經(jīng)過短暫的休息,拖著疲憊的身軀,毛驢車載 著行李,我們徒步繼續(xù)向荒山深處進發(fā),終于在天黑之前抵達了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善良淳樸的村民們,面帶憨厚好奇的微笑把我們一伙城里娃迎進了早已準備好了的“新房”——一孔破舊的土窯洞。在大家的幫助下安頓好了住宿,主任王計鎖招呼我們去他家里吃飯,晚飯是村里過年才能吃到的案糕(沒油吃不起油糕)、南瓜山藥干豆角湯菜、外加莜面栲栳栳。早已饑腸轆轆的我們,顧不得羞澀一擁而上,大塊朵頤吃得不亦樂乎。看著我們狼吞虎咽的窘迫像:老鄉(xiāng)們露出了慈祥善良的笑臉。歡聲笑語洋溢在偏遠寧靜的小山村。至此,我們就算真正落戶在了農村,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公社社員,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岔村的情景與我們想象的大相徑庭,一條溝塹把村落一分為二,一座古老的小橋連接著前后交通,破舊不堪的土坯房、土窯洞、土炕席,穿著補丁落補丁的棉襖腰間扎系一條常年不洗的布腰帶,充斥著貧窮、愚昧、饑餓、寒冷。全村三十多戶人家,多為王劉兩姓,每個工,分紅一毛三分錢,土地全都是山坡地,真正是路無三尺平,出門就爬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艱苦的磨礪開始了,冬季的農活主要是往地里送糞、修路、修梯田打壩堰。我們與村里的年輕人一起組成了青年突擊隊,冒嚴寒戰(zhàn)冬雪,全身心投入到“農業(yè)學大寨”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生產運動之中。接著同其它村民一道打通了通往公社的道路,手扶拖拉機開進了村。最“草雞”的是往山上送糞,扁擔越擔越重,肩膀越擔越疼,腳步越爬越沉,肚子越走越餓。隨著時間的流逝,初來的滿腔熱忱悄然消退,繁重的體力勞動,腰酸背痛腿抽筋,頭昏腦脹渾身疼,鍬把磨起了血泡,镢頭握出了老繭,扁擔壓腫了肩膀,山路把鞋底磨穿。才體驗到農民生活是多么的艱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去春來,我們迎來第一個播種季節(jié),開始真正的農田耕耘。犁地、播種、施肥、打土坷垃看似簡單的農活,里面也蘊含著不簡單的技術。把犟犁地那是大把式的活,女知青可以點種,男知青只能選擇最累的打土坷垃。一天下來,那真叫個累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春苗破土而出,鋤草間苗的農活,既要掌握好株距,又要把雜草鋤掉。來自城里的我們哪里分的清青苗和雜草,更把握不好株距,鋤頭就像一把燒火棍笨手笨腳,弄出來一個又一個的笑話,令人啼笑皆非,招致不少村民的冷嘲熱諷。多虧了隊長王虎應跟在我們身邊,手把手的指導鋤草技巧,闖過了鋤草這道難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端午節(jié)過后,金黃色的麥子隨風起伏,預示著夏收季節(jié)的到來。根據(jù)當?shù)剞r村的傳統(tǒng),開鐮前都要吃一頓新麥子磨的好面,祈盼年年豐收,豐衣足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剛蒙蒙亮,生產隊長帶領大家沿著崎嶇的盤山小路,登上了開鐮的第一塊麥田——圪叉咀。隊長前面開路,副隊長后面收尾,社員按班就部,我們“濫竽充數(shù)”地跟在后面,開始了知青又一課——收割。經(jīng)過反復觀察和模仿,我們也能像模像樣的投入其中,可效率和速度卻被遠遠甩了八條街。面朝黃土背朝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烈日炎炎汗如泉。粗糙的麥秸磨破了手指,鋒利的麥芒劃傷了皮膚。一天下來,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意,感覺只有一個字“累”,兩個字“真累”!山地的運輸工具依靠的就是,一條扁擔兩個肩膀,社員們每人擔八捆(十把為一捆),我們擔六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疲憊的身軀擔著沉甸甸的麥子,遮擋了視野,根本看不見下山的羊場小路,陡峭的山路催的人膽戰(zhàn)心驚,尤其是轉彎處,如果不會換肩就會撞到山壁上,極其危險。我們只能小心翼翼一步一挪來到山下。未等長一口氣,新的問題又來了,因為擔麥子有個要求,就是中途不能休息,以免麥粒脫落造成浪費。于是我們只能咬緊牙關,步履蹣跚往回挪。在到達麥場的一剎那,不管三七二十一扔掉扁擔,癱倒在打麥場上。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付出就會有收獲,經(jīng)過收割、晾曬、打場、篩簸,我們終于分得了屬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口糧。捧著金黃的麥粒,感慨萬千,其中即包含著我們的汗水和艱辛,也包含著我們的自豪和榮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我們逐漸掌握了各種勞動技巧,付出了艱辛,得到了尊重,完全融入社員之中,由原來的每天八厘子工,漲成了一個工。皮膚曬黑了,身體強壯了,嘲諷聲少了,贊揚聲多了,成為一個合格的農民。歲月匆匆,1975 年 2 月,我們又迎來了一批新戰(zhàn)友:賈翠云、郭平生、康平生、賈平生等四名知青。新鮮血液的注入,我們知青隊伍壯大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經(jīng)過一年來的摸爬滾打,我們的杰出表現(xiàn),拉近了與村民們的距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的表現(xiàn)獲得了村干部和老百姓的認可。逐漸擔任村里的重要職務:阮宏向擔任了羅岔溝小隊會計,毛衛(wèi)軍擔任了隊里的保管員,賈翠蕓擔任了隊里的記工員。我們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時,我們的文化知識,文化氛圍,也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村里面的年輕一代,改變著村里面的生活氣息。村里有個習慣,每當晌午飯時,大家都會端著飯碗, 聚集在橋頭一起談天論地,天南海北的交流信息。由于我們的加入,家長里短的議論少了,關心國家大事的議論多了。尤其是到了夜晚閑暇時,知青們聚在橋頭,吹著口琴,吟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遙遠的地方》,一首高亢嘹亮的《青松嶺》插曲,“長鞭那個一甩喲,…… 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久久回蕩在夜空,洗滌著我們的心靈,激勵著我們的斗志,使山村的夜晚更加充滿了浪漫的生活氣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艱苦的插隊生活,我們也曾經(jīng)有過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的時候。白天,繁重的體力勞動,超出了我們忍耐的極限,腰酸背痛,脫皮掉肉,洗筋伐髓,倍感煎熬。晚上,蚊子臉上飛,臭蟲身下爬,跳蚤隨處跳,虱子伸手摸,滿身疙瘩,苦不堪言。面對如此生活,我們悲觀惆悵,離開父母的呵護,倍感孤單無助,看不到希望, 前途渺茫。我們疑惑迷茫的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男青年一袋接一袋抽著旱煙,麻醉著神經(jīng),女青年偷偷躲在被窩里,低聲的哭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善良淳樸的鄉(xiāng)親們無私的關心和幫助,給我們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在糧食極度短缺的七十年代,我們插隊知青第一年吃的是 32 斤/月供應糧,對于我們來說,根本不夠吃。于是,村干部帶頭挨家挨戶征集糧食和隊里補貼的方式,使我們吃飽了肚子,度過了饑荒。村民們更是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田間地頭的一袋旱煙,晌午飯時的一塊窩頭,口干舌燥的半罐蒸鍋水,冬天火炕里多加的幾把柴”無微不至的關心著我們。使我們受益匪淺,每每想起來都感激不已,熱淚盈眶。在這里由衷的向關心我們的父老鄉(xiāng)親鞠躬致敬!祝你們好人一生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 年 10 月,柳林縣最大的知青插隊點——青年林場成立,場址坐落在后岔村,縣里委派雷捷發(fā)同志為林場場長,公社委派賀存孝同志為書記。人員組成:后岔村知青阮宏向、賈翠云等 12 人,槐樹溝知青馬學禮、白翠梅等 14人,蒿地溝王建華 1 人,四坡村張金梅 1 人,1976年1月趙玉昌、楊東等32人插隊林場,1976年 2 月董翠英、王寶田、馮學貴等三人由莊上公社曹家山轉入林場。至此,青年林場總人數(shù)達到 63 人,其中男知青 35 人,女 知青28 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年林場的成立,意味著我們知青由原來的務農,轉為了務林。雖然勞作對象變了,但勞作本質沒變,環(huán)境條件沒變,生活狀況沒變,面臨著的是更加嚴峻的艱苦考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隨著知青返城的政策落實,大家奔走相告,頓時風靡全國各地。1975 年 11 月柳林化肥廠首先面對知青招工,青年林場應招 7 人入廠。1975年 12 月柳林發(fā)電廠招工,又有 6 人參加了工作。陸續(xù)招工返城人員銳減,一時人心惶恐,人人思返,托人情找關系蔚然成風,留守知青情緒極不穩(wěn)定,直至,1976 年 1 月趙玉昌、楊東等 32 人集體插場,2 月董翠英、王寶田、馮學貴等三人轉入,加之場領導極盡安撫,才使知青心態(tài)逐漸穩(wěn)定下來,步入了生產勞動的正常軌道。人員增多,隊伍壯大,首先面對的是住宿問題。經(jīng)過各級領導反復研討論證,大膽做出了“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自己建房,不向國家伸手要一分錢”的決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 年夏季建房計劃啟動,分三步實施,脫坯——燒窯——建房(脫坯俗稱挖磚)。場長雷捷發(fā)代表林場發(fā)布了“第一號”動員令,極盡煽情的調動知青們的積極性。王建平、楊乃模、高小平等十幾名壯小伙自告奮勇積極參加挖磚。用一套原始的木格子把和好的泥用力摜入其中,脫出土坯,半干后矯正整形,曬干壘成一排排一人高的坯子垛,等待裝窯。裝窯開始了,人們一次背十幾二十塊磚坯,約重百余斤,通過顫悠悠的架板,依次進入窯中,有規(guī)律的擺好。磚窯制作、磚坯填裝、點火燒窯、掌控火候、澆水飲窯、滅火晾窯每一項工序都是技術活。王建平擔此重任,不分晝夜的堅持在窯頭,寸步不離。成功燒出了合格的青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窯嘍!大家進入尚有余溫的窯內,背出滾燙的青磚。繩子勒腫了肩膀,青磚磨破了脊背,汗水濕透了衣衫,蓬頭垢面滿身窯灰。男青年趁著夜色跳入溝底的小河里,痛痛快快洗個涼水澡,感覺比現(xiàn)代的溫泉桑拿還舒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7 年春暖花開,建房破土動工。龐陽龍掛帥,張保林為輔,組織精兵強將,測量放線,打地基,砌磚,支模,拱頂,抹灰,粉刷,每一項都是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大的體力活。在此期間,楊乃模一頓吃了八碗湯面,馮永平擔砂壓斷了三根扁擔。如此趣聞軼事,數(shù)不勝數(shù),比比皆是。歷經(jīng)一年半的艱苦奮斗,1977 年 12 月一排嶄新的十孔磚窯洞呈現(xiàn)在后岔村頭,知青們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此自己挖磚,自己燒窯,自己建房的壯舉,創(chuàng)造了柳林縣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一個奇跡。同時在植樹造林方面:“百畝核桃林,萬株蘋果樹,滿山桃花開,處處梨花香”的宏偉藍圖,也初見雛形。農業(yè)方面:春播下種秋收,碩果累累,基本滿足了自給自足。農業(yè)機械方面:擁有一臺手扶拖拉機,一臺 30 馬力拖拉機。文化生活方面:籃球場上的呼聲,乒乓球臺前的喝彩,象棋撲克的嬉鬧,此起彼伏的歌聲。知青們人才輩出:董翠英運籌帷幄、王寶田文武雙全、馮學貴出神入化(太極拳)、賈三平醫(yī)術高明、楊乃模球技精湛、王建平術有專攻(燒磚)、龐陽龍能工巧匠、賈翠云能寫會算、阮宏向琴聲悠揚、趙玉昌歌聲嘹亮。充分展示著青年林場的勃勃生機。至此,青年林場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達到了蓬勃發(fā)展的巔峰時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12月呂梁地區(qū)水泥廠招工4人參加了工作。1977年12月呂梁地區(qū)水泥廠招工2人參加了工作。賈振剛、楊乃模、梁天泉等 3 人應征入伍。1978 年 12 月楊冬、張晉孝、司保平、慕躍進等 4 人光榮參軍。1979 年知青們以不同的形式,陸續(xù)離開了林場,進入了不同的新的工作崗位。1980 年青年林場送走了最后一批知青,完成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特殊的歷史使命,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驀然回首,記憶猶新。八年來的插隊時光,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鄉(xiāng)村的那條小河始終在心中流淌,父老鄉(xiāng)親給予的關愛始終難以忘懷,留下太多值得懷念的美好記憶。每當在不同的場合或大或小的聚會,一壺老酒,幾碟小菜,插隊生活永遠是談論的主題。相互調侃:“你偷了幾個西瓜,他掰了幾穗玉米,我刨了幾個山藥”這些青春躁動和少年頑皮交織的故事,成了茶前飯后的趣談。尤其是鄉(xiāng)親們善良的關懷,無私的幫助。香噴噴的玉米窩窩,又膩又甜的南瓜湯菜,回味無窮的蒸鍋水。那份情,那份愛,都成了我們無法解開的情結,魂牽夢繞難以割舍。于是乎,1996 年 10 月由王寶田、康平生、趙玉昌、楊冬、楊乃模等人牽頭,組織回鄉(xiāng)省親。同時邀請原縣知青辦主任李光普、公社書記劉鳳鳴、主任武秉權、原青年林場場長雷捷發(fā)、書記賀存孝等人參加。我們一行 50 余人,分乘 8 輛轎車,沿著曾經(jīng)走過的老路,駛向久違的故鄉(xiāng),去尋覓莊稼地里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十年后,尋情懷舊,故地重游。近鄉(xiāng)情更怯。寂靜的小山村沸騰了。鄉(xiāng)親們聽說我們來訪,自發(fā)的聚集在村口,夾道歡迎。大家相互尋找著熟悉的面孔,村民們居然能叫出我們大部分人的名字來。我們走進曾經(jīng)住過的窯洞:門窗還是原來的門窗,土炕還是原來的土炕,只是光澤不在,破舊了許多。村干部在青年林場原址布置了歡迎會場,村主任王虎應代表全村歡迎我們到來,原縣知青辦主任李廣普講了話,原公社書記劉鳳鳴致了賀詞,原林場場長雷捷發(fā)鼓勵我們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新的貢獻,王寶田代表全體知青表示決不辜負領導和鄉(xiāng)親們的希望。并當場向劉家疙瘩小學捐獻了 32 套桌椅板凳,略表我們的感恩之情。座談會在熱烈的掌聲和歡慶的氣氛中結束了,全體合影留念。接下來的“重頭戲”是我們特意要的具有懷念意義的家常飯:“玉米窩窩、小米稀飯、南瓜湯菜”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蒸鍋水。雖然大家吃的不亦樂乎,可是再也吃不出“知青”的味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訪結束了,我們揮手告別。再見!父老鄉(xiāng)親!再見!知青的故鄉(xiāng)!我們?yōu)槟闫矶\!我們?yōu)槟阕T福∽D阍缛彰撠殻呱闲】抵赂恢罚?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一首歌,唱出了人生喜怒哀樂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一杯酒,包含著人生酸甜苦辣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個特別的年代,給了我們這代人一段特別的經(jīng)歷,一段特別的經(jīng)歷給了我們一個特別的名字——知青。知青的經(jīng)歷讓我們刻苦銘心:坎坷的人生和曲折的道路,磨練了我們的毅志,練就了堅強性格。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同甘共苦,讓我們懂得艱辛,學會了珍惜。農民身上艱苦樸素、善良厚道的傳統(tǒng)美德,讓我們收獲了精神財富。父老鄉(xiāng)親給予的無私關愛,使我們懂得了包容,學會了感恩。知青生活雖然艱苦,卻教會了我們深刻理解“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理,培養(yǎng)了我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原則,一生彌足珍貴。“廣闊天地”為我們提供了成長、成熟的土壤和平臺,使我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遇挫折而不沉淪,經(jīng)磨難而能奮起。回憶青澀的知青歲月,人生芳華。我們這一輩,酸甜苦辣釀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真正的嘗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無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且行且珍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執(zhí)筆人 阮宏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編輯不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謝謝打賞 點贊 評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周至县| 宽甸| 洞口县| 施秉县| 马公市| 高台县| 法库县| 雷山县| 伊宁市| 翼城县| 苏尼特左旗| 玉门市| 自治县| 阿合奇县| 泸水县| 贡山| 微博| 新乐市| 阿拉善盟| 监利县| 阿坝县| 文昌市| 佛冈县| 汝州市| 京山县| 南靖县| 海林市| 盐山县| 道真| 定结县| 德保县| 濮阳县| 新源县| 开封市| 庆城县| 阜阳市| 万源市| 平原县| 张北县|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