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黃梅戲嚴鳳英大師的弟子張萍談嚴鳳英與黃梅戲 《我的感悟——與嚴派藝術傳承人的交流 張萍 》 播讀:屬星星

?屬星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萍,女,1938年生,安徽桐城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1950年代初期,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開臺時,由張萍主演的黃梅戲小喜劇《游春》就贏得了廣泛好評。此后張萍成為嚴鳳英的親授弟子。她在《西廂記》、《紅樓夢》、《鴛鴦譜》等傳統劇目中扮演了崔鶯鶯、紫鵑、劉慧娘等佳麗,在《江姐》、《于無聲處》等現代劇目中塑造了眾多女性形象,她與師傅嚴鳳英在舞臺劇《天仙配》中分別扮演過“七女”。1958年冬與1962年春,她與嚴鳳英等黃梅戲演員先后為周總理等中央領導表演過《打金枝》、《女駙馬》等黃梅戲經典劇目。1959年晉京演出期間,張萍還在中南海紫光閣為中央領導表演了傳統劇目《送香茶》選段。 1980年代初,馬蘭、吳瓊、陳小芳等一批優秀的黃梅戲學員被選入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后,得到張萍等諸多老演員的精心培養。后來張萍多次參加黃梅戲影視作品的拍攝,還經常走進校園傳播黃梅戲。</p> <p class="ql-block">張萍老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音像作品</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讀者你好:由于文章篇幅較長,每段音頻錄制時間有限,所以播讀將分為幾個部分一一展現,請在瀏覽過程中注意提示的音頻順序,以便您完整的收聽。</i></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音頻(一)尊敬的各位領導……</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下午好!我很榮幸在有生之年參加嚴派藝術傳承人的活動,很高興同你們這些充滿活力的傳承人在一起面對面的交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悠悠百世后英名播華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藝術家嚴鳳英先生洗盡胭脂粉黛,離開黃梅戲舞臺53年了,但她38年的藝術人生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懷念。她留在人世間的黃梅戲舞臺藝術還需要你們去繼承,去弘揚,去繁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出生的嚴鳳英曾說過“舊社會把我當成草,新社會把我當成寶”。這種感慨是她人生的如實寫照。新中國給了她新的生命,新中國使她成為黨的新文藝工作者。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從此她站立在這個臺階上,懷著感恩之心,努力學戲,排戲,演戲,全身心投入到各項工作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省黃成立得到省委書記曾希圣、省長黃巖的重視,多次指令省文化局從全省各地抽調人員組成省級劇團。《天仙配》是省黃成立后重頭大戲,全團上下齊心協力,各方配合,從舞臺到動作,從表演到服裝,從里到外,戲里戲外,使重新打造后的《天仙配》展現在華東戲曲會演舞臺上。幾臺折子戲嶄露頭角,《打豬草》打響了黃梅戲的鑼鼓,《鬧花燈》鬧開了黃梅戲的音樂!黃梅戲《天仙配》又以優美的旋律,震撼了戲曲舞臺,從全國各劇種中脫穎而出,這是民間藝術提升到國家藝術殿堂的前奏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個美好的民間傳說,經過改裝亮相成了戲劇史上的傳奇,一個深受舊社會欺凌的弱女子,成了黃梅戲佼佼者。1956年《天仙配》電影問世,一下子轟動了神州大地,走向世界!《女駙馬》電影問世,又將黃梅戲曲音樂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夯實了中國戲曲舞臺的一席之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仙女嚴鳳英人人皆知。毛主席說她是位好演員!嚴鳳英也說:爭取做個好演員!事實上她確實是位難得的好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明亮、沙甜,富有情感的嗓音是黃梅戲的福音,她為黃梅戲賦予了新的生命力,黃梅戲也給予她“當家做主人”的政治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今天在這里研討嚴派藝術,千萬不要忘記,這是在黨的領導下,全團上下合作和無私奉獻的結晶。三年時間,能夠把一個民間藝術走進藝術殿堂,是全體省黃所有人的“光和熱”,“知識和智慧”,“心血與精力”傾注到有著“靈性與靈氣”的七仙女身上,鑄就了黃梅戲的靈魂人物!在這期間,大家思想上的統一,創作上精益求精,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朝氣、滿懷希望的團隊,才能取得事業成功。</b></p><ol><li><b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我就當年和師傅相處15年的經歷和體會,談談我的幾點感悟:</b></li></o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仁人之心待人,以和為貴辦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年是我的本命年,在70載的藝術生涯中,我只有盡力,談不上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嚴派表演藝術方面由于時代的原因,條件所限,我至今仍感到深深的內疚和慚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嚴鳳英與我,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姐妹、是同鄉,舞臺上是搭檔,藝術上是組織指定的師徒。我們之間朝夕相處親密無間。時間長了,又都像一家人。平日在生活或工作里,她都讓我以電影里的“七妹”稱呼她。如果在工作中喊她“嚴團長”,她的眼珠子就瞪大了,反而會不高興,怕喊生分了!有時候我跟她生氣時直呼其名,她也不介意,哈哈一笑就過去了。她同王冠亞“紅了臉”時,我與江明安就是“調和劑”。嚴姐是個不擺架子的人,是個不說假話的人!尤其是在工作上從不馬虎了事。她虛心接受行家意見,觀眾的話她也認真聽取對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年紀比我們大八歲,練基本功的時候很費勁。做臥魚的時候常常蹲下去起不來,我們想去幫著把她拉起來,她還不高興,一直要練到自己能夠起來為止。她小有名氣時和全國聞名時一個樣,出差演出照樣背上被包,開各種會議從不遲到或者早退,有“字、詞”不理解,照樣誠懇求教,言行舉止一切照舊,沒有“舊貌換新顏”,對上級領導和普通群眾態度一個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的隨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她嚴謹的工作態度,激勵著與她共事人的工作責任心,人們尊重她,呵護她,就是因為她做人的格局與心胸!“人”站穩腳跟,才能將工作做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音頻(二)不負眾望,深耕自己</i></b></p> <p class="ql-block">不負眾望,深耕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冠亞先生《并非傳奇的傳奇》一書改編而成的電影《嚴鳳英》,記載了她的戲劇人生。她是蕓蕓眾生中一個平凡的人,不是舞臺上的神仙女,她有血有肉,有情有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四歲時由于生活逼迫,跟著嚴云高師傅學戲。她只不過是塊“璞玉”,解放前她在四處漂泊艱難的學藝賣藝生涯中,忍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折磨,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博采眾家之長,積累了一定的表演經驗,小戲土臺上,老百姓的喝彩聲中使她成了“玉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黃梅戲登上了大雅之堂,《天仙配》一戲成名,嚴鳳英也成了“黃梅重器”!從玉石到寶玉,從玉到重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打磨”。她承受了整個打磨過程中的艱難困苦,由迷茫走向清醒,由盲目走向睿智,才造就了她這位戲曲精英。她是一個爭分奪秒,嚴于律己,“定把鐵杵磨成針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珍惜時間,努力地鉆研,揣摩角色。她是把別人吃飯睡覺聊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她常常早起晚睡,吊嗓子、練身段。出勤比我們小年輕們還要刻苦。早上經常敲門喊我們起床吊嗓子。吃飯時,也常常夾上幾筷子菜,端著飯碗到處串門,和同事們探討求教表演心得。就連偶爾和幾位老藝人打個麻將,也是和老藝人們邊玩邊談藝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虛心和演員、樂隊的同事們分析探索每句唱詞,每段行腔的安排,直到每個動作滿意為止。她的藝術人生是“苦練、苦學、勤問”而結下的豐碩成果。從“點滴、細節”中去完美的人物形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臺戲演出之前她都會早早到場,她每次演出前用在化妝上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四個小時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們生活在新社會,沒有經受過嚴鳳英的磨難經歷。但有了各級黃梅戲劇團這個平臺,大家很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培養很快就會被戴上“藝術家”、“名演員”的光環。但我誠懇地提醒你們一句話:“真金是煉出來的,好鋼是打出來的!”只有努力打磨自己,方能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努力的過程中還會有更多的艱難和痛苦在等待著你們,在考驗著你們。徹底放下所獲得的一切,低調做人,別在一片贊譽喝采聲中迷失方向!“人”都有天賦,深耕自己,挖掘潛力,才能釋放能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人格風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有“崇文惜字”一語。作為文藝工作者“崇藝惜聲”很有必要。嚴鳳英她是個“崇藝惜聲”的文藝工作者,她對唱出來的聲音懷有深深的情感。“以唱帶情,以情促唱,唱情結合,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她每個字唱出來的“字聲”不完全是“字音”上的要求,而是唱出來的“字聲”將“字意”通過“字聲”轉化到“字情”上。她所有的唱腔中,沒有樂理上的敗音,沒有難聽的字聲。如同文字上沒有敗筆,沒有錯別字一樣。“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是黃梅戲在音樂性與語言性方面最完美的結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嚴鳳英知道自己在文化程度上的不足,但她會在唱腔語言處理上去補足缺憾。“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她深有領悟與體會。表面上聽這句話是修煉自己的行為作為。但她知道行內師傅的心里話,“教會徒弟打師傅!”“絕招與真傳”不到一定火候秘不外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省黃成立之后她已是“角兒”,華東會演后,她已是“名角”了。全國各劇種的“名角、名家”互有耳聞,相互之間的交際增多。她從不擺“大腕、大牌”架子,以柔軟之心求教于各劇種,吸取精華為黃梅所用。她的謙卑感動了眾人之心,凡是與她接觸交往過的仁人志士,都將心中的“一手絕活兒”從言談中透出來,納眾家之長充實豐滿了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做“大嘴巴”,時感“頭重腳輕根底淺”,難負重任,她的真誠感動了所有人,大家信任她,都愿意同她暢所欲言,交流中使她學藝之道更加寬廣和亮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對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廬劇和評彈等都能維妙維肖的唱出來,各劇種的精典唱腔特點都有所了解。她確實是個“有心人”,目的就是揣摩如何將其精華納入到黃梅的旋律中,豐富黃梅音樂元素,同時學習掌握行腔中各種技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都說她是黃梅天才!但她的“天才”是新中國的陽光、空氣和水培養出來的天才,她的天賦和實力不容忽視,是必要條件,但她后天的“悟性和韌性”是“感恩”二字激勵出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是她心靈中的座右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音頻(三)氣質風度是她人性的魅力</i></b></p> <p class="ql-block">氣質風度是她人性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嚴老師14歲登上農村土臺演出,由《打豬草》到《鬧花燈》,再到《小辭店》,深受廣大老百姓喜愛。新中國成立后,登上安慶、合肥的大舞臺,眾多觀眾對象也由農村轉入城市,層次提高了,她的人氣仍然旺盛,敬慕、崇拜者多,人心叵測者也有。女性中對她仰慕者更盛。同她握手問好,她就從不拒絕,深情地“謝謝”!她是個人見人愛的人。1953年,在省黃她就和我與江明安幾乎形影不離!她與人交往中,常思:“我本閨中一釵裙,民女名叫嚴鳳英”,這些唱詞,現在回味起來,她一是警示自己莫張揚,二是體會劇中人物心態。所以在后來表演《女駙馬》馮素珍唱腔時,她都是從心里唱出來的。觀察了解人的個性行為舉止,總結人的共性,為己所用!她在舞臺上表演的各種人物氣質是不一樣的,古裝傳統戲的程式化,她駕輕就熟,現代戲的《江姐》、《黨的女兒》李玉梅等等角色沒有程式化的,需要自己去設計,去琢磨!由于長期與人交往的生活積累,從服裝、裝飾、外形到角色的內心世界,以及唱腔,她做到心中有底。例如她展示在舞臺上的《春蠶到死》與《看長江》江姐形象的兩種氣質,以及黨的女兒《昨夜晚》的人物氣質都是不同的表現,而又十分逼真的,她演出中的“江雪琴”、“李玉梅”活在她心里,才能有氣度上收放自如,把控有度的藝術效果。</p><p class="ql-block">戲曲是表現人物的,人離不開生活和工作,她與人廣泛交際交往中獲益匪淺,她對人真誠,所以深受大家敬重,尤其是藝術上的交流,信任才能使大家在一起有話可談。“三人行,必有我師”,她就是這樣一個永不滿足自己的人。尊師敬友,做個“小學生”!才能獲得更多、更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角色的不定性和她唱腔的多變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輕重快慢抑揚頓挫”,八個字戲曲人都知道。但運用到行腔中絕非容易,絕大多數人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這些技巧的運用,它不是死板的物理數學的公式,而是靈活的“化學性”反應式的知識。是要在行腔中反復練習,弄懂“字、詞、句”同詞組而組成話的意思,黃梅戲都是生活化語言,都有豐富的感情色彩。這“八個字”就是為豐富音樂語言的“味精、蔥、姜、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聽嚴鳳英的唱腔和道白、字句清楚明白,如數家珍,而且悲歡離合皆有情。為什么師傅的表演真實不造作,能夠打動觀眾,讓觀眾們和自己一起哭一起笑?這都是由于她在表演中把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經過貼近角色內心活動的感情處理,將戲曲唱腔和念白同人物與感情相融合,為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再現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尤其是省黃成立后的唱段中,不拘一格的聲調氣質上的改變,是她塑造角色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突破。這是我們在研究嚴派表演藝術時,要加以格外注意的。藝海無涯,唱腔上的細膩才是唱功的表現力!才有舞臺上的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常提醒自己:你的唱腔感動人了嗎? 努力創造成功,責任心就是力量“進入角色”這是一句行話。如何進容易?只要詞曲、導演、角色一分配都進了!如何“入戲”,除了導演的精心布局,那就是演員的角色擔當了。肯鉆研、愛動腦子是師傅的性格特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嚴鳳英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有個性化的。不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她接受角色后,同導演、詞、曲作家的交流溝通是全方位的展開,對劇本有了認識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對音樂的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她文化程度雖說不高,但不盲目,同導演的配合,同其它角色的配合,做到心中有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演《江姐》時,我們和她一起要先仔細閱讀《紅巖》小說。演《黨的女兒》時,我們又和她一起去查閱了許多資料,從中找出對應人物的體驗和感受。在整個排練中她慢慢由“進戲”到“入戲”,最后“進入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常常對我說:只要你進入角色了,臺詞和道白自然就記住,這就是一個“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的過程。有時候她還會告訴我:舞臺上演出時的“亮相”,是為了塑造人物,不是為“亮相”而亮相,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好看的臉蛋和身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在排練《江姐》的時候,她拿著一件旗袍,喊上我一起拆開下擺的邊縫,做成破舊樣子。我不理解,問她這不是服裝師做的事情嗎?怎么你動起手來了?她回答說:“服裝的師傅們都很忙,可能沒有考慮到劇情的要求。這件旗袍是在監獄中穿的,經過敵人的嚴刑拷打,不可能還是完整無損的,我們現在有空,把它改一下也不會麻煩。”以后在演出中我看到,改過后的旗袍舞臺效果確實不一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師傅就是這樣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不是真正進了戲,誰會想到這些?她常常由于對表演太投入,演完一場戲后,人的精神狀態還停留在戲里面。人還有些恍惚。有時候要謝幕了,她還停留在劇情之中,在一邊呆呆地發怔。最后還是我和江明安拉她上臺的!我認為她是真正做到了“進入角色”的演員!進戲易,入戲難,進入角色人物更難!別把精力放在謝幕上,這只是形式,不是藝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音頻(四)深化挖掘,精益求精</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深化挖掘精益求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探索嚴鳳英的演唱經驗,還原嚴派演唱風格,發掘和培養真正嚴派藝術的接班人和傳承人,是振興黃梅戲的頭等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嚴鳳英的嗓音眾所周知,她將歌劇中的“咽音”唱法融入到黃梅戲的唱腔中,這些在戲校的教科書和其他的報道中已有介紹。我就不再重復了。我想說說要研究“嚴派”唱腔,就必須關注到,她的字、聲、情、韻如何做到完美結合的,這才是我們研討的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黃梅戲的隊伍里,嗓音條件好的人很多,但能唱的出色,唱出黃梅戲韻味的人不多。至今還沒有超越過“嚴腔梅韻”。以往有些接近、靠近者,但是都沒有留住,又離開了舞臺。這些現象造成了黃梅戲的損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你們接下來的教學、培訓中,我希望能夠形成一種發現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機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師們更要做好“伯樂”,培育出優秀表演藝術人才是振興繁榮黃梅戲不可缺失的頭等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師傅是個明白人。從理性上她懷有感恩之心,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從感性上她知道藝海之深,于是她不斷學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她知道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欣賞別人藝術,是為了吸取精華!而“自我欣賞”則是為了找到不足,不斷改進。在“百家爭鳴”階段,她從中吸取的“養藝之道”豐富了她的藝術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建議在嚴派藝術培訓班的教學中,要腳踏實地地去全面探討和研究出真正的有價值,成體系、能存續的嚴派藝術表演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方應該借著這個機會,多整理一些嚴鳳英老師的藝術資料,多研究一下她的表演風格和特點,多琢磨一下她的演唱發聲技巧,普及和重點多培養出好苗子和接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認為,真正做到了這些,黃梅戲的明天會迎來新的輝煌。欣賞別人之優,鑒賞自己之短!明白藝海深,學海更深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黃梅嚴韻來自生活中的體會,深入理解劇情,針對不同的角色表現需要,采用完全不一樣的聲腔造型,豐滿人物、塑造典型,是嚴鳳英與眾不同的表演秘訣。一樣的曲譜,一樣的唱詞,一樣的伴奏,不同的人唱,出現不同的音樂效果!我認為這是實話,關鍵看你在表演中有沒有下功夫,下了幾成功夫?都說師傅的嗓子是甜、沙、亮。不僅咬字清楚,而且聲情并茂。我跟著她一直在觀察,琢磨,這些年來一直想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談一談。確實:嚴鳳英的嗓音很“嗲”。但是我卻不這樣理解。我認為她是該嗲的時候嗲,不該嗲的時候完全不嗲。何時該用是根據劇情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用《女駙馬》舉一個例子:“春風送暖到襄陽”一段是《女駙馬》的開場第一段。馮素珍出場時是一個大家閨秀的身份。當她聽說了李公子來到家中。誤以為兩個相戀的人可以相聚了。這個時候她止不住沖動就往樓下沖。但突然想起封建禮教的種種規矩,又不便貿然露面,于是用溫柔含蓄的嗓音唱出了“羞人答答”這一句十分“嗲味”。一個“羞”字的發聲“嗲味”用的恰到好處,“答答”二字同音字的輕重聲處理恰到好處,將人物心理活動表達得非常準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后面宮中戲里的“我本閨中一釵裙”一段更見真章!她在處理上與作曲家都下了功夫,多次配合合作后,才將這種“想說不敢說,又不能不說”的矛盾坦露在臺上的公主面前!嚴鳳英在處理這一場戲的時候,完全把握了馮素珍萬般無奈又不得不破釜沉舟的人物內心發展過程,用先抑后揚,大開大合的演唱風格,將一個沒有退路,背水一戰的女孩子用聲音造型給樹立起來了。這里你們還能聽出她的“嗲味”和“甜味”嗎?她唱腔中“嗲、甜、綿、柔”,我認為這才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傳承嚴派表演和聲腔藝術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議唱過這一段的演員們仔細地在心里感覺一下試試!這才是功夫戲!現代戲中的人物唱腔又將是新的課題,但“根”還是離不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我送給你們四個字“唱戲唱細”,嚴腔梅韻就是你們要學的方向和目標!把“戲曲演唱”提升到“戲曲藝術”把“戲曲音樂”提升到“音樂藝術”才是你們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戲曲重點在于“唱”,我重復強調:唱功好才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嚴鳳英是從“三打七唱”中磨練出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本《小辭店》中的“話別”一段就有72句唱詞。她的名氣硬是唱出來的。她的敬業需要得到觀眾的認可,因為她知道自己的飯碗是觀眾給的。她是實實在在的在生活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作為戲曲演員要在“唱功”上下大功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音頻(五)終結篇</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還要注意:在黃梅戲迷戲友這個群體里,有很多戲迷朋友經過自己的刻苦鉆研學習,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我聽過不少他(她)們的唱段,同樣有“余音繞梁”,“幾可亂真”之感。他們的演唱很多都令人回味無窮。他(她)們在業余時間勤學苦練,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是他(她)們對黃梅戲的情感熱愛和不懈的追求分不開的。這種能力對你們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競爭力和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期望你們能夠重視他們的力量,和他們開展交流、溝通、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合作,大家共同成為傳承黃梅戲藝術的生力軍!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 嚴腔梅韻是老百姓的黃梅戲,濃縮了鄉土氣息的精華,唱好了才能唱響,社會效應是樸素的情感,來不得半點虛擬定位時時掂量自己,時感責任在身!不想當“特色演員”的演員,充其量是停留在“一級演員”的水平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戲曲聲音是有溫度的,戲曲人物是有感情的,嚴師的聲音是優美的、動聽的!優美的在于她的“亮度”,動聽的在于她的“溫度”,把握把控聲音的能力在于她的“適度”,她在舞臺上的一切表現沒有“任性”,沒有“忘記人物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嚴師的聲音適合所有觀眾的喜愛,“廣度”上適合大眾需要,品味上適合“品戲”人的需求,“真情實感”是她表達心聲的最高追求。她不是憑嗓音去贏人,而是憑著聲音去贏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仙女、馮素珍、織女”都是女性。七仙女是玉帝女兒,而織女只是天上紡織女工,身份不同,在舞臺上裝束不同,造型不同,唱腔行腔時也不是同樣,盡管也是平詞、花腔,但她聲調上處理,展現了各自的不同,馮素珍的聲調其難度更上一層樓了!都是黃梅戲,但聲韻上是隨著人物而變幻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是電影前期留下來了,遺憾的《江姐》、《黨的女兒》等等作品現在只存留部分音像制品,從中可以發現嚴師在舞臺上的“人物霸氣”,真不是虛名了!(此處注入:“春蠶到死”或“看長江”音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舒吾陵宵雨奮此千里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江姐的《春蠶到死》、《看長江》中聽到:嚴師在梅韻唱腔的創造、發展,使黃梅戲的“綿、甜、柔、嗲”增添了“爽朗剛健的風骨、和諧流美的聲律”!“春蠶到死”甜中柔情、“絲不斷”剛中流美、“留贈他人”綿中甜美、“御風寒”爽朗流暢,“我為祖國生,我為革命長……”一位堅強戰士的革命風骨!字字、句句溢出了黃梅現代戲特點、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嚴腔梅韻的遺產長期哺育滋潤著廣大人民的心田!她常說:沒有第一,只有第七!不聽“虛頭巴腦”話(桐城俗語)只要努力,該來的會來,從小事做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師傅舞臺上的“人物霸氣”是深入人心的藝術效果!但生活中她仍然是“宅心仁厚”的柔軟!她“謙和”、“謙卑”的贏得“大眾之心”!“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拾眾人之柴,燃起了黃梅興盛之火!“看長江戰歌掀起千重浪”、“聽黃梅凱歌激蕩后來人”,祈愿薪火相傳,黃梅藝術繁榮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是我對嚴鳳英藝術生平的感悟,如果是40年前需要我回顧,可能給你們能多一點充實材料。今天要我具體談嚴派藝術,我頭腦里出現的是“先做好人,才能演好戲”的師傅嚴鳳英,是黨的領導、是新中國培養的嚴鳳英,是集體智慧和力量打造出“天仙配女駙馬”中扮演者嚴鳳英。她是平凡的人,懷有感恩之心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黃梅戲是個有個性的劇種,可以包容不同嗓音的人去唱,濃厚的鄉土風情使許多人喜愛。嚴鳳英也是有倔強個性的人,一旦愛上黃梅戲,可以拋開一切去追求去攀登去癡迷,由“愛”到“熱愛”直到“摯愛”使她成為一個與黃梅戲同呼吸共命運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黃梅戲確實需要忠實的黃梅戲迷去愛護去保護!也確實需要忠于黃梅戲職業者去熱愛,去摯愛!黃梅戲需要“嚴鳳英”式的靈魂人物,希望寄托在后來人身上,讓黃梅戲為我國的藝術再創輝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朋友們,研討人民藝術家嚴鳳英的藝術生平,請記下二個時間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從十四歲走上舞臺到新中國成立的二十三歲,九年時間是她藝術的啟蒙期和哺育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步入省黃到文革開始十三年,是她藝術上的成熟期、爆發期。遺憾的是,大家都看不到她藝術生平的極限期的成果,只能是“望洋興嘆”了!思君未光光已滅,眇眇悲望如何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請允許我借這個場合再一次表達自己對師傅嚴鳳英的深深懷念,緬懷感謝黃梅戲老一代藝術工作者們和臺前幕后先驅者們對黃梅戲藝術的無私奉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謝謝大家!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張萍</span></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老師表演的《到底人間歡樂多》</p> <p class="ql-block">張萍老師與八十多歲的資深老戲迷對唱《海灘別》</p> <p class="ql-block">與潘文格和張小萍合影</p> <p class="ql-block">與戲迷合影</p> <p class="ql-block">與戲迷合影</p> <p class="ql-block">與戲迷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播屬星星簡介:屬星星,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黃梅戲的七零后新媒體主播,曾多年間各地求教學習黃梅戲,參與多次黃梅戲聯誼活動,只為追求自身對于黃梅戲熱愛的那份情懷。此次有幸成為嚴鳳英大師的弟子——張萍老師文章《我的感悟》的播讀者,一篇語重心長且細致專業的長文,需要熱愛和敬重黃梅戲及嚴鳳英大師的你耐心品讀,將必會受益匪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 .2022年七月發表于四川</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桦甸市| 吉木乃县| 延川县| 枣庄市| 舞钢市| 罗平县| 贡觉县| 乳山市| 丰宁| 潼南县| 偃师市| 定州市| 临泽县| 乳山市| 双峰县| 旌德县| 瑞丽市| 松原市| 马尔康县| 响水县| 册亨县| 敦化市| 长海县| 彭山县| 广汉市| 平昌县| 永川市| 广安市| 辉南县| 沂源县| 陵川县| 荔波县| 沧源| 札达县| 益阳市| 横峰县| 湖口县| 观塘区| 迭部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