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鋼”,什么是“上鋼”?如今許多人不知道,“上綱”可不是上海鋼鐵廠,而是浙江諸暨的“上游人民公社鋼鐵廠”的縮稱。什么是“上游人民公社”?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也不清楚。但凡是諸暨牌頭地區(qū)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1958年大躍進時期,諸暨縣牌頭區(qū)改制稱為“上游人民公社”,在“大辦鋼鐵”的熱潮中,這個大公社創(chuàng)辦了一家鋼鐵廠,所以稱為“上鋼”。廠址選在諸暨牌頭剛剛召開過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會的那個牌頭老街南邊與牌頭火車站之間的低山坡上,當年這個大公社屬下的成千上萬勞動力都被派到這家鋼鐵廠煉過鋼,連小學生也去搬過磚敲過礦石。在當?shù)睾苡忻蠹叶剂晳T用簡約親切的叫法叫它“牌頭上鋼”。后來這個地方建了牌頭人民醫(yī)院,現(xiàn)稱“諸暨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如今有人生病去第三醫(yī)院時,上了年紀的人還會習慣性地說去“上鋼”看病。 </p><p class="ql-block"> 時間過去60多年了,當年的“上游人民公社”是怎樣的?當年的“上鋼”是怎樣的?當年是怎樣煉鋼的?讓我們抹開歷史的塵埃,看看那個年代熱熱鬧鬧的公社化場面和紅紅火火的煉鋼場面:</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全國在“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指引下,公社化大躍進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了。7月,諸暨城南鄉(xiāng)“紅旗共產主義建設公社”成立,(后改稱“紅旗人民公社”),為全省最早的人民公社。10月,諸暨縣撤銷區(qū)公所,建立區(qū)級人民公社,鄉(xiāng)鎮(zhèn)改稱大隊。全縣設紅旗、旭光、楓橋、東風、上游、東方紅、東升8個人民公社。牌頭區(qū)冠名為“上游人民公社”。 包括原來的牌頭鎮(zhèn)、斗巖(合新樂、新民、新生、西山)越山(并坑西、華越、鳳儀)、安華(并湯江、三合、越善)、同山(并六峰、南源、正源)、新壁(合新中、新北、新南)、外陳(并城南、宜北、宜東、宜西)。即現(xiàn)在的3個鎮(zhèn)(牌頭、同山、安華)和王家井部分。</p><p class="ql-block"> 諸暨縣牌頭區(qū)成立了大公社“上游人民公社”,“上游”,那意思就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當年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會是一場空前浩大轟轟烈烈的特大型活動,相當于解放初16個鄉(xiāng)的現(xiàn)在3個鎮(zhèn)的所有勞力全都涌到那個牌頭老街南邊那個山坡上,幾乎把整個山坡都踏平了,方圓一千多平米寸草不生,幾乎所有的大樹,細一點兒的枝椏都折斷了。</p><p class="ql-block"> 會場上一下子撐了許多面紅旗,齊刷刷的,那個氣勢,多少年后讓人想起來還蕩氣回腸;一家伙去了許多支舞龍隊,大部分是特意趕制出來的,那個威風,那一天的壯觀景象,即使是在后來的“文革”中都沒出現(xiàn)過,是空前絕后的。有大約3萬人聚集在山坡上,還有2萬多人散落于山坡四周,以及蜿蜒的小路上,形成巨大的包圍圈。真是“山上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山坡上簡直就是紅旗的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撼人心魄的鑼鼓聲鞭炮聲,幾乎能把整個山坡震塌。</p> <p class="ql-block"> 牌頭各地來的幾十支舞龍隊,全都匯集到主席臺前,較著勁兒地表演,玩出許多高難度的動作,盡管事先沒有彩排,僅就它們能在偌大的陣勢里穿行自如,好多人說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場面!意思是說,他見了,僅這一點就要比上輩人更活得有意思。其中有許多對此感到興奮喜悅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成立大會由上游人民公社斯占法社長主持,楊士安書記講話,當年諸暨縣委書記孫子甫、縣長何文隆也親臨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會。當孫書記向全世界向現(xiàn)場幾萬人民公社社員宣布上游人民公社今天正式成立時,歡呼聲鞭炮聲響徹云霄,成立大會歡樂火熱氣氛達到最高潮!</p><p class="ql-block"> 過了一個星期,開成立大會的主席臺拆去了,那片山坡沒有種上任何農作物,而是要辦鋼鐵廠了。</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北戴河會議)提出,1958年全國鋼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在中央關于“十五年內鋼鐵生產超英趕美”的號召下,諸暨縣委貫徹“以鋼為綱”的方針。1958年8月中旬就成立了縣鋼鐵生產指揮部,指揮部向全縣人民號召:“書記動手,全黨全民總動員,保證鋼鐵元帥升帳。”于是,各鄉(xiāng)、社相應成立指揮所、組,由第一書記親自掛帥。很快,全縣男女老少齊上陣,工農商學共參戰(zhàn),全黨全民熱火朝天地投入鋼鐵生產之中。1958年8月,首先在城關泰山廟創(chuàng)辦諸暨鋼鐵廠,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10月,牌頭創(chuàng)辦上游人民公社鋼鐵廠與關口、廣山峧、小兼溪、大兼溪等社被列為諸暨縣重要的“鋼鐵基地”。縣委書記親自掛帥,縣委委員們分頭坐鎮(zhèn)小高爐。一下子涌現(xiàn)出不少技術專門人才,其中多人聲稱成為能裝爐、能扯爐風、能配料、能看火色、能看鐵水、能治爐病的煉鋼能手和專家,鋼鐵大軍,全部按軍事編制,編成師、團、營、連、排、班,集中餐宿,日夜苦戰(zhàn)。離開年底完成全年任務的日期一天天逼緊,但實際并無什么真正可以稱得上鋼鐵的鋼鐵煉出,上邊怕落后挨批,急得火燒眉毛,下邊可就更遭罪。縣委規(guī)定,土高爐產量定額要翻番,苦戰(zhàn)大戰(zhàn),加班加點,拼死也要拿下今年的任務。一聲令下,雷厲風行。所有的土高爐一律連軸轉,白天干了黑夜干,一天干三班,有的一連幾天不睡覺,搞起連軸大會戰(zhàn)來。煉鋼爐前,“鋼鐵戰(zhàn)士”精疲力盡,困得人仰馬翻,烤得皮焦肉干,鋼釬抬不起,裝料舉不起,風箱拉不起。鋼水,還是滴水不見。其實這些“土法上馬,就地取材”的土高爐,是煉不出鋼的。砌爐的磚,是靠拆民房,靠挖墳墓;煉鐵的原料,靠收集社員生產、生活用的鐵器,鋤頭鐵鈀,鍋罐瓢盆,因為已經“公共食堂”了,“公社化了”,吃在食堂,干在連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私有財產已姓“公”。雖說去人家家里去收人家的鐵鍋,確實有點兒“破戶絕家”的意思,可那都是古老的一套舊說法,上門收繳的干部說了,如今都有公共食堂了,吃飯都不要錢了,都走進共產主義的天堂了,家里還要這些鐵鍋、鐵罐、鐵瓢、鐵盆干什么呢!號召大家獻“愛國鐵”、“躍進鐵”,好端端的鐵器鐵鍋,砸碎了收走,統(tǒng)統(tǒng)扔進小高爐,熔成鐵疙瘩。</p><p class="ql-block"> 剛開始“大辦鋼鐵”時,也并沒有要收繳各家各戶的鐵鍋之類的舉動,但是有不少干勁沖天的年輕人,為了尋找埋藏于地下的“鐵礦”,整天扛了把鋤頭,像后來電影中挖地雷的日本鬼子,滿世界轉悠,在好端端的平地上制造出大小不一的坑洞(為日后出入行路的安全埋下了不少隱患),到后來,“鐵礦”沒挖到,頭腦靈活眼睛亮的便盯上了各家各戶的門環(huán)、鐵鍋、湯罐,還有打在墻面上掛物件的大方鐵釘,還有一些只有臨時需要才能想起來的冷落古舊的勞作工具,一件件都搜羅殆盡。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時將自己使慣的鐵器,東藏西塞,卻被人跟蹤搜尋,發(fā)現(xiàn)一件,便用泥巴糊上,制造出古舊的模樣當做是剛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廢鐵上交。</p><p class="ql-block"> 到了11月份,上級組織發(fā)出通知要求黨委第一書記親自掛帥,苦戰(zhàn)一個月,力爭完成全年鋼鐵生產任務。按照這一要求,各行各業(yè)緊急動員,投入“保鋼”運動。可是,高爐投產后,沒有與之相配套的原料,經常處于燒燒停停的狀態(tài),哪里還真的煉得出什么鋼來,保得住多少鋼鐵的產量?</p> <p class="ql-block"> 上游人民公社在波瀾壯闊聲勢浩大的大辦鋼鐵運動中,在一塊荒山坡建起了高爐林立規(guī)模較大的鋼鐵廠。有關“上鋼”的留存資料有這樣的記載(大躍進時期浮夸風,統(tǒng)計數(shù)字有夸大):至1959年初,上鋼共建起土坯爐1375只,不倒翁爐21只,1.5立方的小洋爐5只,木柴煉鐵爐2只,大開爐20只,楓橋式煉鐵爐64只,椅子式煉鋼爐16只,坩堝爐6只。大型鐵鼓風機1只,中型鼓風機1只,小型12只,木鼓風機264只。新建工房32間,正在施工17間,內設機械車間、發(fā)電房、燒炭房、工人醫(yī)院、俱樂部、理發(fā)堂、洗衣房等11個單位。</p><p class="ql-block"> 上鋼廠最多時有35625人參加建爐煉鋼,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無技術,二無經濟,三無設備,經過群眾路線解決建爐煉鋼人力物力,生產中解決了原料經濟問題,同時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師父帶學徒,到外地去學習等方面共培養(yǎng)出各種技術人員(包括煉鐵煉鋼機械操作等)共1225人。</span>在大躍進中,全體職工用沖天的干勁勝利地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鋼鐵任務,共產鐵1356715斤,其中生鐵215826斤,鋼22400斤,木炭1856000斤,外調生鐵174526斤,鋼22400斤。可能這是當年夸大上報的鋼鐵產量,其實這些土高爐是煉不出合格鋼材的。</p> <p class="ql-block"> 當年上游人民公社辦鋼鐵廠,所化的精力人力財力是十分巨大的,采取軍事化管理,當時除了指揮部外,還成立洋爐連、石子連、安華炭連、裝卸連、牌頭炭連、同山炭連、淘沙連、基建連、冶煉連、運輸連、越山炭連、開礦連、福利組等組織。冶煉連的工作就是高爐邊的操作工,開礦連其實是找礦開礦,諸暨沒有好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只能開一些石煤當焦炭嘗試去煉鋼。所謂炭連,其實是砍樹木燒成青炭作煉鋼的燃料,此舉當年對山林的破壞是相當大的。青炭又能煉出什么鋼鐵出來,只能把民間收集來的廢舊爛鐵熔化成一塊塊鐵坨坨。福利組的人員配置也不少,理發(fā)員、護士也有十來人。</p><p class="ql-block"> 幾萬人到上鋼或為上鋼工作,絕大部分人員是無報酬的支援是任務。重要的廠部人員、技術人員、技工曾評過技術等級,評過先進,而且還要填表登記,管理比較規(guī)范,還發(fā)過幾元錢的一點工資。</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節(jié)以后, 由于原材料的缺乏,設施技術的落后,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的頭腦也開始冷靜下來了,這樣的大辦鋼鐵運動難以繼續(xù)開展下去了。曾經熱火朝天的,曾經多么“輝煌”的“上鋼”漸漸地熄火了。</p><p class="ql-block"> 后來上游人民公社這個大公社改為牌頭區(qū),上游公社不存在了,"上鋼"也就成為了一個歷史名稱。1959年在“上鋼”的這塊基地上改制成立了“牌頭冶煉機械廠”,開始時尚有百多名工人,為當?shù)睾喡r機修理和薄弱的工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后來牌頭冶煉機械廠改成牌頭鐵器社,后又改為牌頭機械廠,后與王家井機械廠合并成諸暨醫(yī)藥機械廠,隨后因開發(fā)了紡機,又有了諸暨紡織機械廠的牌子,一個廠區(qū)兩產業(yè),兩塊牌子,但當?shù)厝艘恢彼追Q“上鋼機械廠”。1981年與西山鏈條廠合并成立諸暨鏈條廠,最后一分為二成為諸暨鏈條總廠與諸暨鋁制品廠,成為兩個獨立的廠。雖然“上鋼”劃上了句號,但為牌頭工業(yè)打了基礎。牌頭鎮(zhèn)上曾經紅火過的鏈條廠、鋁制品廠、搬運站、二建公司……都在原“上鋼”這塊基地上發(fā)展起來的,都與“上鋼”有歷史淵源。牌頭地區(qū)工業(yè)發(fā)展史上應給“上鋼”留下一筆,即使這一筆有點沉重……</p><p class="ql-block"> 當年大躍進大辦鋼鐵是當時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發(fā)動起來的,是違反經濟規(guī)律的一場超前的工業(yè)化運動,主觀上想把工業(yè)搞上去,想盡快超過英美,當時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包括億萬人民群眾頭腦是發(fā)熱的,當然最后調整了政策,該停的停下來了,熱度也降下來了,國家的建設也慢慢走上正確的軌道。</p><p class="ql-block"> 曾經的“上鋼”這塊土地上,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醫(yī)院、工廠、住宅等樓房林立的一派現(xiàn)代化景象。“上鋼”的痕跡早已湮滅殆盡,但回望過去,銘記教訓,珍惜當下,記下這些過往的史實是有一定意義和歷史價值的,這也正是筆者擬寫此文的動因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磴口县|
康定县|
巴彦县|
铁岭市|
米林县|
开平市|
黄浦区|
霸州市|
阿克苏市|
阿拉善盟|
海阳市|
佛学|
阳朔县|
黄骅市|
安仁县|
阳曲县|
浦北县|
英超|
嵊泗县|
桂林市|
田林县|
曲松县|
牙克石市|
五指山市|
措美县|
天全县|
灵石县|
梁山县|
五常市|
北京市|
客服|
临夏市|
准格尔旗|
深州市|
阿克陶县|
民县|
正镶白旗|
昌邑市|
峨眉山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