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嫻,別名銀雞、銀雉、越鳥、越禽、白雉等。是屬脊索動物門、雀形目、鳥綱、雉科、錦雞屬的一種鳥類。雄鳥體長100-119厘米,雌鳥體長58-67厘米。頭上羽冠及下體藍黑色;臉裸露,赤紅色。上體和兩翅白色,自后頸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紋;黑紋的多寡,粗細以及顯著與否隨亞種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隨亞種而不同,是亞種的另一鑒別特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白嫻,雄鳥羽色不同于其他雉類的絢麗華美,而是一身銀裝素裹。它的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發絲的黑色羽冠,并披于頭后;臉部裸出,呈鮮紅色;整個下體都是烏黑色;上體和身體后面長長的尾羽,都是潔白的襯底上密布著細細的“V”字形黑紋。尤為別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紋越向后越小,逐漸消失。</p> <p class="ql-block"> 白嫻,雌鳥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臉裸出部小,赤紅色。背羽干較淡,邊緣較深,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外翈綴有黑色斑點;中央尾羽棕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滿布以白色波狀斑。下體亦為棕褐或橄欖褐色,胸以后微綴黑色蟲蠹狀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虹膜橙黃色或紅褐色,嘴角綠色,腳紅色。</p> <p class="ql-block"> 白嫻,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中國云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于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白鷴因其體態嫻雅、外觀美麗,自古就是著名的觀賞鳥。分布于貴州、云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白嫻,成對或成3-6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只。由一只強壯的雄鳥和若干成年雌鳥、不太強壯或年齡不大的雄鳥以及幼鳥組成,群體內有嚴格的等級關系。每當春季繁殖期之前,總會有發生激烈的爭斗。黃昏時,它們在林中樹枝上棲息,首先伸長脖頸,四下張望,然后撲動翅膀,飛到樹杈上停穩。有時一個群體棲于同一樹枝上,相互靠攏,排成一條直線,次日清晨再一一飛到下地活動。</p> <p class="ql-block"> 白嫻,性機警,膽小怕人,受驚時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通常在亮天后即從夜棲樹上飛到地面活動,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動高潮。活動多在巢域內,每日活動路線、范圍、地點都較固定,多數時間都用于覓食。食飽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爾也有飛到樹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棲于高樹上,一般在天黑時才開始上樹棲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邊發出叫聲,一邊飛上一定高度的樹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喬木密集的樹冠下。</p> <p class="ql-block"> 白嫻,為雜食性,主要以錐栗、懸鉤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蘚等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栗的堅果、崖豆 、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蝗蟲、螞蟻、蚯蚓、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食物種類已經記錄到的就有66種植物,以及30多種動物。</p> <p class="ql-block"> 白嫻,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鳥即開始發情,一雄多雌制,雄鳥之間常為爭奪配偶而爭斗。雄鳥的求偶炫耀為側面型,通常自雌鳥右后方向前左側繞圈,當行至雌鳥一側和雌鳥并行或接近并行時,雄鳥不斷左右擺尾,動作緩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繼續向前方走動,繞過雌鳥頭前從右側走開。卵產齊后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隨親鳥活動。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6年,無危。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飛上藍天《美麗的吉祥鳥》</p><p class="ql-block">拍攝地:云南滇西高黎貢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甘德县|
宁晋县|
香河县|
辽阳市|
永修县|
安义县|
宿迁市|
高要市|
乐都县|
马关县|
沁源县|
濮阳市|
安顺市|
太保市|
成武县|
息烽县|
长白|
阿拉善左旗|
宣化县|
长沙市|
洱源县|
台南市|
健康|
葫芦岛市|
龙南县|
夏邑县|
虞城县|
景德镇市|
株洲市|
利辛县|
唐海县|
富裕县|
大城县|
大姚县|
锦屏县|
米易县|
衡南县|
舟山市|
河曲县|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