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WG中的應縣城印象(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往事如煙,回憶起曾經的陳年舊事,那令人無法遺忘的影像, 時而消失,時而清晰,時而在心里動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家住在應縣北城墻腳下,那時的西城墻和北城墻上面的城磚早前都被人們拆了,拿回家壘了院墻等,過去好多人家的院墻上或多或少都有城磚。印象中城墻內側沒有城磚,沒有見過人們在內側刨城磚的。上面的磚拆完只剩土城墻,可是地平面下土里埋著的還有城磚,再往下還有城墻基礎石條,記得那時就有生產隊的壯勞力在勞作之余,在城墻下刨城磚。我親眼看見有一年縣革委會北側那一段城墻外側,埋住一個東南角大隊叫聶三的刨城磚的,那是一個夏日的中午,他們為賺幾個零花錢,顧不上歇晌,結伴去刨城磚。他們鏟去覆土,把露出的城磚取了,繼續往下挖掏,挖的足有兩米多深,往出挖一米多長的基礎石條,結果被上面的覆土塌陷下來把人埋了,上面那個人趕快喊人挖土搶救,可把聶三那人刨出來時臉憋的黑紫,頭脹的足有斗盆大,早已沒了氣息。那是那時候刨城磚引發的慘劇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WG中期號召“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應縣城周圍的土質大多都是沙土,不能挖洞,唯獨城墻的夯土能挖地洞,我們住家緊挨的北城墻,又緊臨縣革委會,首當其沖的烈士塔北城墻成了重點戰略要地,從縣委會大院的地道一直順北城墻挖洞砌磚揎拱到烈士塔下面,美其名曰“戰備指揮部”。再往后城墻上的地洞是我們這些小頑童玩的天堂,我們用廢膠皮點上火把,在地洞中玩抓特務、捉迷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個年代從上到下根本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應縣城墻上的城磚是五六十年代拆除毀滅的,而土城墻是毀于六七十年代人們蓋房打土基,墊地基都是用的城墻上的土。到七八十年代大隊批地基干脆把城墻也批了出去,好多人的住房直接就建在城墻舊址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為何,當時的應縣城雖然也是四方形結構,但只留出三座城門,分別是東門、南門和西門,北城墻和十字街對應則沒有北門,只是建筑城池時在城墻上建了真武廟,和十字街中軸線南北對應。應縣解放后為紀念犧牲的革命先烈把真武廟改建為現在的烈士塔。從如今應縣的地名中,多少也能看出一些痕跡,比如應縣有東關、南關和西關,卻沒有北關。上述地名都是在相應的城門之外而得名。應縣沒有北門,因此沒有北關,這種格局一直延續至今。以前沒有北門,估計是解放后政府為方便人們出行,在靠烈士塔稍往西的土城墻上挖開一個豁口,這就是現在所謂的北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在北街靠城墻邊居住,出北門外對正一條道就是通往城北五里寨的路。出城墻外先下坡,低洼處考慮是原來的護城河?走上二十多米就又開始上坡,路西是西北角大隊四隊的菜園子,路東是東北角大隊三隊的菜園子。兩個園子各有一口井,一個叫西井,一個叫東井。我們北街有井但水苦的不能喝,那時城里的每戶人家都設兩個水甕,一個甜水甕,一個苦水甕,一個做飯燒水,一個洗鍋洗衣。洗洗涮涮的水就近在北街中部路東臭小巷鮑子義院的苦水井擔,吃的水只能到北門外的東、西井,去東井擔水將近有一公里路程。西井近一點,是一個磚砌的大口井,直徑有二米多,井口上架有澆園抽水的水車,但水不如東井的水好喝。東井遠一點但水質清洌甘甜,人們往往舍近求遠去東井。有人為圖近和省力就去西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WG的第二年夏天西北角大隊四隊叫宮四的會計不知所犯何事為怕追查,投了西井自盡。人們擔水時發現井里有死人,打撈上來人已泡得面目全非,孤兒寡母哭得死去活來。為此大隊把水抽干大淘了幾天井,但那也有將近二年多沒有人去西井擔水。細想一個生產小隊會計能有什么特別重大問題,能以結束生命為代價。但那個是非顛倒的年代抓階級斗爭搞專政,無休止的批斗,細思極恐。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順著大路往北過了菜園子就是白橋,一條小河由東向西流過,河水清澈,我和同學們經常結伴踩著綿細的河沙捕撈小魚小蝦,圓拱形的白橋橫駕小河之上。為什么叫白橋?現在回想起來,橋上的磚都是用的城磚,且上面大多都沾有砌筑城墻時的白灰,年代包漿滲出到了磚的表面,斑斑點點呈灰白色,?估計是從城墻上拆下城磚建的橋。白橋的名字顧名思義也就順理成章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過白橋繼續往北走就到了五斗渠,至今不清楚為何叫五斗渠?好像是五斗渠那兒有幾個閘門分叉。過五斗渠路東就是氣象站,幾間青磚瓦房,院子柵欄里架子上是一個測溫的白色百頁箱,一根豎著白色桿子上是測風的風向標。從68年氣象站房后面東南向西北方向開始修建戰備公路,也就是現在的左沙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71年9.13事件發生后,懷仁南小宅軍用機場的飛機不住的起飛,“嗡、嗡、嗡”從縣城上空頭頂飛過。左沙路上軍用汽車身披迷彩防護網拉著火炮、荷槍實彈的軍人、裝甲車馬達轟鳴,軍隊換防,車水馬龍,沙土飛揚,連明晝夜穿梭,尤其是夜半三更,大馬力發動機的轟鳴聲嘈雜聲更是尖銳刺耳,吵得人們不能入睡,人們都不知道所為何事,只是預感有大事要發生。直至12月份傳達,lín biāo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敗露,倉皇出逃,途中機毀人亡,接班人 lín biāo、 yè qún墜死蒙古國溫都爾汗,人們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北走就到了北干渠的四跌水。離城將近有一公里。二跌水沒去過,三跌水在蘇寨道上,四跌水在五里寨道上,五跌水在去范寨、吳莊的道上。鎮子梁水庫是解放后在應縣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北干渠是鎮子梁水庫配套的水利工程,從鎮子梁水庫出來的水沿著北干渠灌溉著城北和蘇寨、五里寨、范寨等村莊兩側的土地。叫跌水的地方就是一個閘門,關住跌水閘門開啟支渠的閘門水就源源不斷的流進了干涸的田地。跌水處水深近一米多,我們那時一放學就幾個要好的同學相跟上出北門外地里拔兔草,到四跌水耍水游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現在就烈士塔那兒還有一段殘缺不全的城墻,這幾年我回老家總想到城墻那兒走走看看,那兒承載著好多童年的記憶。看到城墻上的夯土層中有上千年的碎瓷片,燃燒過的煤渣,動物的骨殖,聯想到古人歷盡艱辛在修筑應州城墻時不知從那里拉運來的筑城夯土。到了我們這個年代沒有好好保護傳承,把個好端端的城池破壞殆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試想一下,如果是像大同古城一樣恢復了應縣古城墻,東、南、西三個城門,城中有我們應縣最美的千年寶塔,凈土寺,重現了“水映寶塔”美景。對拉動旅游,帶動經濟,造福子孫后代,那將是一件多么功德無量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张家界市|
镇宁|
南投市|
武穴市|
罗平县|
灵石县|
尉氏县|
上林县|
凤冈县|
富川|
漳浦县|
崇义县|
中山市|
岑巩县|
汉阴县|
尼玛县|
呈贡县|
天峨县|
夹江县|
曲松县|
四会市|
开江县|
休宁县|
射阳县|
任丘市|
鹤峰县|
即墨市|
淮南市|
梅河口市|
浦江县|
广南县|
永平县|
额敏县|
缙云县|
津市市|
万州区|
南安市|
黄陵县|
亳州市|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