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來考察成渝古道資中段的歷史文化遺跡(匯總材料)

沱江愚公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為落實習總書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指示精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亞、陳亞老師前來進行成渝古道歷史文化遺存考察活動。7月4日召開溝通會,縣政協文史委主任韓彬、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黃文軍、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常務隊長趙春燕、文史學者羅成、宋國英等參加了溝通會。</p> <p class="ql-block">  成渝東大路資中段有太多值得寫的,這里只能初略的寫、簡單的介紹了。寫此篇不僅僅是用考察的汗水,也是費了許多心血完成的。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自認為這不僅是一篇心血力作,也是一篇具有較高學述價值的調查報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歷史上,成都和重慶一直緊密聯系。成渝古驛道肇始于漢,成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該路東起重慶朝天驛、西至成都錦官驛,全長逾千里,是古時重慶到成都陸路的必由之路,被稱為古代的成渝“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沿途經過如今重慶的渝中、沙坪壩、九龍坡、璧山、永川、大足、榮昌,通往四川隆昌、內江、資中、資陽、簡陽、龍泉驛,最后到達到成都。古驛道沿途市鎮是古代巴蜀最發達的地區。因當時重慶在省城成都之東,故名“東大道”或“東大路”,全長1080里,通行了千百年。路上成天有快馬、騾馬隊、轎子、滑竿通行。往來于成都、重慶的達官顯貴、商販僧旅和普通市民特別多,有時也可見軍隊。</p><p class="ql-block"> 成渝東大路主要途徑∶重慶通遠門(朝天驛)——白市驛——來鳳驛——東皋驛——峰高驛——隆橋驛——雙鳳驛——安仁驛——珠江驛(資中)——南津驛——陽安驛——龍泉驛——成都迎暉門(錦官驛)。</p><p class="ql-block"> 地處成渝東大路上的資中縣,古代長時間為州、郡、直隸州治所,民國時期的專署所在地,是沱江流域的中心城市,設有珠江驛。據《方輿紀要》 卷67資縣記載:珠江驛 “在縣治東一里。水道所經也”。明朝資中縣名為資縣,據《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記載,明朝珠江驛設在縣城大東門街(今下大東街),清代設在官署(州署)大門外左邊(由舊主簿署改置),作為成渝東大路的驛站之一,又叫底塘鋪。底塘鋪外(大東門外)有旅舍和車馬店,供旅客住宿、車馬喂料,因街道較窄,稱為螞蟥街。現遺址大約在大東門城外附近。</p><p class="ql-block"> 根據資中縣舊州、縣志記載,資中境內除設珠江驛站外,另設有15個塘鋪:距治北十里新安鋪、二十里雙石鋪、三十里跳蹬鋪、四十里金帶鋪;距治東十里唐明渡鋪、二十里蓮池鋪、三十里金紫鋪、四十里銀山鎮;距治西南十里板凳鋪、二十里潞潭鋪、四十里永濟橋鋪、距治西八十里大有場鋪(今走馬鎮)、一百里石柱廟鋪。另外一條支線有雙河鋪、宋家鋪。金帶鋪因行政區劃調整,已經劃給資陽市,現資中縣境實際有驛站一個(珠江驛)、14個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嘉慶年間成渝古驛道(東大路)資中塘鋪</p> <p class="ql-block">這是筆者在出版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江地區交通志》里查到的示意圖,其中資中縣的驛、鋪應該是很準確的。</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亞老師提供的資州東大路塘鋪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  7月5日開始,資中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宋國英、羅成陪同研究院李亞、陳亞兩位老師,由李師傅開車前往縣境內成渝古道(東大路)上縣城以東的珠江驛、唐明渡鋪、蓮池鋪、金紫鋪、銀山鎮鋪和縣城以西的新安鋪、雙十鋪、跳登鋪、金帶鋪(現屬于資陽市)。</p> <p class="ql-block">  我們冒著室內38度,野外40度以上的高溫,從上午七點半開始到晚上六點半結束,堅持了11個小時的野外考察。</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金帶鋪。</p><p class="ql-block"> 金帶鋪東連資中縣玉帶鄉,南接資中縣文江鄉,西鄰資中縣甘露鎮。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劃歸<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資陽縣,于是我們只是在這里打個卡就離開了。</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跳蹬鋪。</p><p class="ql-block"> 跳蹬鋪位于甘露鎮五里班村五組。甘露鎮歷史上的隋、唐、宋時期為月山縣。</p><p class="ql-block"> 隋末恭帝義寧二年(618),為招慰僚人,在漢資中地添置龍水、月山、銀山縣,均屬資陽郡,郡治所在磐石縣(今資中縣)。北宋乾德五年(967),省月山、丹山、銀山三縣為鎮,劃入磐石縣,故月山縣設縣時間長達349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經考證,古月山縣治所為今資中縣甘露鎮,一度曾遷石銅鎮(今資中月山鄉)。因其月山縣設置時間較早、存在年代較長,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尚存不少珍貴的文物古跡。</p> <p class="ql-block">  距離古月山縣(今甘露鎮)城僅三公里許菠蘿寺村的龍洞河,古時又曰“龍洞”,景絕清幽,神秘離奇,為古甘露八景之一。這里鑿于唐天寶十年(751)的摩崖造像,是現在資中有確切年號縣境內最早的摩崖造像。還有春秋末期周朝大夫、孔子的老師萇弘、唐代高僧無幾、明代道家一代宗師張三豐和唐宋時期月山縣地方官員、清代資州州牧趙遵律的珍貴遺跡和傳說。由于時間關系,此次考察未去。</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們考察屬于跳蹬鋪范圍之內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唐代,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前后五進殿堂,現存三殿和廂房、前山門(“資中第一禪林”坊),保持了明代建筑風貌,保留著后殿屋基石。大雄寶殿里現存珍貴的明代壁畫。甘露寺于1991年列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明代左參政、浙江海道副使、抗倭名將、民族英雄邑人孫宏軾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游覽甘露寺,并題名“資中第一禪林”橫額,刻于寺的山門牌坊上。</p><p class="ql-block"> 國畫大師張大千即將離開祖國大陸前的1948年秋,在資中籍畫家、同盟會員、時任四川省參議員的林君默陪同下,專程前往甘露寺參觀游覽。</p><p class="ql-block"> 還到離古寺僅500米的甘露鎮上,專程拜訪了原川軍少將副司令、成都警察局長李范章。李范章生平愛書法,是有名的收藏家,有許多藏品非常珍貴,尤其是書畫作品,很受大千的青睞。大千后來為李范章揮毫寫就一幅巨型書法。</p><p class="ql-block"> 書法內容是: “凌花鏡水秋,容與樂蘭舟。細草生溪綠,叢筠覆屋幽。江鄉自沮洳,岸柳尚輕柔。應共西風發,夕陽歸興遒?!甭淇顬椋骸邦}畫小詩,仰范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這幅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書法,目前存于資中縣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甘露鎮現當代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1902年出生于資中縣甘露鎮郝家壩的曹品,筆名“長城”。大革命時期在成都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3月,在四川省學聯第一屆學代會上,當選為省學聯主席,是四川省學生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過重大的貢獻。1940年2月,他任《西安晚報》編輯,并主編副刊。在他開辟的十余個專欄中,以詩歌、雜文、聯語、政論、警句等多種文學形式,連續發表戰斗性很強的抗日系列文章,鼓舞了全國的軍心民氣。因積勞成疾,染上肺病,于1941年初病故,年僅39歲。</p><p class="ql-block"> 1920年出生于資中縣甘露鎮的羅裕昌,194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電機工程系,次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歷任總工程師、首席副局長等職。他耗費近40年光陰,一手將戰后古老傳統的臺鐵推向了現代化,堪稱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其妻齊邦媛,遼寧鐵嶺人,臺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被譽為“臺灣文學守護者”,甚至有人稱她是“臺灣文學之母”。2012年9月20日,在臺北病逝,享年93歲。</p> <p class="ql-block">  考察甘露寺后,我們來到甘露鎮五里班村五組。采訪了村民陳富友(78歲)、朱文彬(71歲),據他們介紹,跳蹬輔是通往成都的東大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近就是輔房,兩邊都有門,以前形成了場鎮,有糖房、漏棚,飯店、旅社、茶館。</span>現存的跳蹬輔橋,以前四個橋墩,現存兩個,橋旁邊就是戲臺,以前經常演人戲、木偶劇,還有牛棚(以前的跳蹬鋪廟子)。</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的老師冒著40度以上的高溫考察古橋。</p> <p class="ql-block">  離開跳蹬鋪,我們考察了位于跳蹬鋪與雙石鋪之間的登瀛橋,登瀛橋位于重龍鎮文江社區六社。此橋建于古驛道上,據村民說以前橋下面有不少古代的石刻,橋岸兩側都有古寺廟。一側的古廟解放后做了學校,現已經撤掉,只保留著三塊巨大的古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家冒著40度以上的高溫考察古橋。</p> <p class="ql-block">登瀛橋下面不遠處是飛馳而過成渝高速鐵路。</p> <p class="ql-block">橋的一頭有個寺廟,現已經撤除了,僅存三塊古碑。</p> <p class="ql-block">跳蹬鋪至雙石鋪之間的登瀛橋到高觀音保留著一段較完整的古驛道。</p> <p class="ql-block">高觀音</p> <p class="ql-block">  位于跳蹬鋪與雙石鋪之間的甘露鎮雙峰鄉是明代御史、刑部主事張元電(明正德進士)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雙石鋪。</p><p class="ql-block"> 雙石鋪屬于重龍鎮涼山村二社,據村民鄧翠仙(56歲)、李丁香(75歲)介紹,這兒是東大路上成都的必經之路,一里之內有三座橋。第一個是平橋,名金橋,厚0.35米、長2.1米、橋面已經加寬。第二個叫銀橋,為一個拱橋。第三個橋,名蒙子橋。</p> <p class="ql-block">東大路雙石鋪老屋</p> <p class="ql-block">  雙石鋪周邊有南宋丞相趙雄故里、趙雄墓(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秦家巖大佛(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喻培倫大將軍青年讀書處及紀念碑等等文物古跡。據當地村民說,古時雙石鋪的東大路上,聳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石牌坊,是成渝古道上最高最大的牌坊了,坊名為“南宋丞相趙雄故里坊”,毀于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沒能實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喻培倫大將軍青年讀書處及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倫,字云紀,四川內江人。他的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在資中度過的,他的革命思想是在資中求學的六年多時間里,受他老師魏楚珊的影響而形成的。1899年喻培倫來到資中城西門外五里灘富商張鼎孚的別墅家塾求學,在魏老師教育和引導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在五里灘張氏家塾求學受魏老師教育的喻培棣(喻培倫的弟弟)、張岷泉、魏云泉等也留學過日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魏云泉于1915年3月因反對袁世凱獨裁稱帝英勇捐軀,后被國民政府追贈為烈士。喻培棣、張岷泉也都積極投入過反袁稱帝復辟、反蔣獨裁專政的民主革命斗爭,在祖國建設事業中作出過杰出貢獻。 </p><p class="ql-block"> 原民國川軍師長、進步人士林云根、中國佛協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釋清德(俗名劉相虞)也是雙石鋪(文江鄉)人。</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新安鋪。</p><p class="ql-block"> 新安鋪位于重龍鎮寧國寺村八組。新安鋪轄區內目前尚存寧國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永興橋、磐石縣城古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培谷“德政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周公祠、何家公館“天恩世錫”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狀元街</span>。</p> <p class="ql-block">寧國寺</p> <p class="ql-block">寧國寺曾經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國著名佛教寺廟</span></p><p class="ql-block"> 寧國寺原名德純寺,位于資中縣城北門外五公里的棲神山上,毗鄰成渝城際高鐵資中北站。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全國最古老的佛教名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與我國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中的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屬同一朝代建寺,比安徽九華山化成寺(唐代圣德二年建)早550多年,比浙江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五代后梁創建)早700余年,較峨眉山萬年寺、成都文殊院、重慶縉云寺也早2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唐宋時期寧國寺是聞名全國的佛教圣地,也是達摩祖師木棉袈裟的歸藏之處。造就了智詵、處寂、無相等在全國很有影響的佛教人才。無相,俗姓金,故又叫“金和尚”,為古新羅國國王(今韓國)的第三子,俗稱“三太子”,在此寺生活十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唐代武則天曾召智詵與弟子令柔去長安講法,賜號智詵為“國大禪師”,稱贊他為“實話和尚”,將達摩祖師的傳世法衣—木棉袈裟親賜給他帶回資中寧國寺,并賜名寧國寺為“菩堤道場”。宋代太宗皇帝也曾御書“芝草”匾額懸掛于寧國寺內。</p> <p class="ql-block">永興橋。</p> <p class="ql-block">  永興橋古稱“迎星橋”,位于資中原磐石古城兩路口谷田壩,緊鄰現在的成渝高鐵資中北站。經查找地方史料,均無此橋的記載,故不知其建成于何年?但從它那斑駁而又風化嚴重的橋身判斷,確實是一座經歷了上百年風雨的、成渝東大路新安鋪的古橋。</p> <p class="ql-block">磐石縣城古街、高培谷“德政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資中縣,古稱資州,歷史悠久。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國實行郡縣制,秦朝廷改蜀國為蜀郡,蜀郡下轄“成都、郫縣、臨邛、廣都、資中、梓潼、漢陽等19縣”,可見資中地名早在秦朝已經出現了。</p><p class="ql-block"> 西魏廢帝二年(553)始置資州,北周武帝保定年中(561—565)分漢資中縣地置磐石縣,這是資中縣單獨建縣之始,當時縣城就在今北門口至兩路口一帶。</p> <p class="ql-block">  昔日,僅資中古城北關外至10公里處成渝古驛道上的雙石鋪,就有23座不同建筑風格的牌坊。僅北門外狀元街口至兩路口不到兩公里,達15座之多,“德政”坊、“清政”坊以及“名臣坊”、“節孝坊”、“福壽坊”等等,比比皆是,平均間隔僅幾十米就有一座,莊嚴挺立,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資中古城北門狀元街外至去成都的官道即東大路雙石鋪23座牌坊如下:</p><p class="ql-block">名人名臣坊(7座):</p><p class="ql-block"> 1.“萇弘故里坊”,祀東周大夫、孔子之師萇弘,位于北門口;2.“五賢故里坊”,為紀念西漢、東漢在全國很有影響的諫議大夫王褒、光祿大夫王延世、太尉杜撫、五官中郎董鈞、司隸校尉趙旂五位文臣武將而修建的,位于北門口;3.“狀元宰相坊”,為南宋狀元趙逵、宰相趙雄而立,位于北門外;4.“宋衛國公趙雄故里坊”,位于北門外5公里新安鋪官道(東大路)上;5.“德政”坊,清光緒十三年祀州牧高培谷立,位于北門外兩路口,今存;6.“清政”坊,民國八年為祀資中縣知事盛一晉而立,位于北門外;7.“周御史故里坊”(祀明代御史周冕)位于北門外。</p><p class="ql-block">賀壽節孝坊(11座):</p><p class="ql-block"> 1.“濯魄冰壸坊”,清咸豐元年為張運書妻康氏立,位于北門外;2.“節凜冰霜坊”,清咸豐元年為增生凌愷妻秦氏立,位于北門外;3.“畫荻延熙坊”,清咸豐元年為何維清妻陳氏立,位于北門外;4.“節孝貞烈總坊”, 清同治四年建,位于北門外;5.“黃氏節孝坊”,為林淑道妻黃氏立,位于北門外;6.“張氏節孝坊”,為賴明芳妻張氏立,位于北門外。7.“節烈坊”,清光緒元年為州牧羅廷權女云南府學廩生趙元煕妻羅氏立,位于北門外鳳凰嶺;8.“孝子坊”,為清孝子史全忠立,位于北門外5公里;9.“孫氏壽坊”,在縣北10公里雙石鋪,清光緒元年為官如桂妻孫氏建;10.“劉氏節孝坊”,清光緒丁末年為曾甫田妻劉氏立,位于北門外雙石鋪;11.“周氏節孝坊”,為廖元昭妻周氏立,位于北門外雙石鋪。</p><p class="ql-block">宗祠及其他坊(5座):</p><p class="ql-block"> 1.“鳳躍舊跡坊”,即“古磐石縣”坊,建于明,位于北門外;2.“候節坊”,位于北門外鳳凰嶺;3.“天高海闊坊”,位于北門外;4.“天恩世錫坊”,清光緒六年(1880)建,今存,位于北門外何家公館;5.“真武宮坊”,位于北門外火神廟。1958年修建資安公路,古城北門外大部分牌坊被撤除。</p><p class="ql-block"> 迄今僅保留著一點原磐石縣城的古街以及州牧高培谷“德政”坊和“天恩世錫坊”。那一塊塊青石鋪就的街道,向人們述說著磐石古城的漫長歷史與滄桑。漫步古街,宛如走進了中國古時的縣城一般。</p> <p class="ql-block">高培谷“德政”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高培谷,貴筑(現貴陽市)人,自清光緒七年任資州直隸州州牧,先后兩任長達十二年,他政績卓著,四川總督丁寶楨曾稱他為“循吏第一”,現已列為貴州省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九年,他將州城北門外原“棲云書院”擴建改名為“藝風書院”,不惜重金從成都禮聘全國學界精英宋育仁、四川思想家廖平、蜀中名儒吳之英、范溶、楊銳(“戊戍六君子”之一)等先后來到書院主講,致使當時資州的“文風甲川南”。州屬資中、內江、資陽、仁壽、井研各縣的青年紛紛前來求學,無數學子成為祖國的棟梁。清代四川唯一狀元駱成驤青年時期在此學習,得名師培養。</p><p class="ql-block"> 高培谷還勤政愛民,為官清廉,勸民耕作,興修水利,勵精圖治,抑豪強,恤民困,積公賑貧,以仁養民,又創立醫局、牛痘局,增設消防設施,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以發展,百廢俱興,循聲大起,深受資州百姓擁戴。</p><p class="ql-block"> 資州州屬五縣士民為頌揚高培谷的功績,建“德政”牌坊,以示紀念。牌坊橫跨磐石縣城古街中央,牌坊正面橫額鐫“治亞龔黃”四字,其意是高培谷政績突出,州人將他比為古代有政聲的地方官龔遂和黃霸。牌坊正背兩面左右石柱各刊對聯兩幅。正面對聯為蜀中名書法家、邑人邱正達(曾任湖南永定縣承、州學正)所書:“教養兼施,萬家生佛;剛柔并用,一路福星”。背面中間石柱對聯為華陽人羅緗(歷任湖北崇陽、江夏縣令)題:“豈惟二千石可恃之才,龔渤海,黃穎川,公直追漢代循良,疑書上考;其在億萬姓以誠相感,召甘棠,郇膏黍,我殊愧楚邦政績,無補群生”。下錄“花翎知府御前湖北江夏縣知縣升任荊門直隸州知州覃恩加三級卓異加一級辛酉科拔貢華陽羅湘拜撰并書”。</p><p class="ql-block"> 牌坊兩邊的石柱上,由四川著名書法家、傳被慈禧皇太后稱為“字妖”、曾任資州學正的包弼臣(名汝諧,南溪人)題寫了兩幅對聯。其中一幅是:“四屬頌神君,資中舊有王褒筆;重來增治譜,益部新鐫史弼碑”。下刻“闔州士民恭頌,包汝諧書”。</p> <p class="ql-block">“天恩世錫”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何家公館大門前的“天恩世錫”坊,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呈南北向,石質結構,三門四柱三滴水,寬4.8米,柱徑0.5米,通高5.5米。石坊正中橫額鐫“天恩世錫”四個斗大的字,其上刻“欽賜業普鏗額巴圖魯”,再上面鐫“龍緒”、“圣旨”兩豎額。中間兩柱上刻對聯:上聯為“三代榮封叨鳳誥”,下聯為“九重懋賞錫鴻銘”。題記為“清光緒庚辰六年”。聯中的“叨”意思是很有能力地位、“鳳誥”喻有才華的官員、“九重”即九霄、“懋賞”即獎賞、“賜”即賞給之意。</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p> <p class="ql-block">  周公祠是紀念明代“鐵面御史”周冕而修建的。根據周冕后裔周國清先生提供的《周氏族譜》記載“明史本傳(周冕)生歿失考,明萬歷庚辰(1580)賜祭田建祠,萬歷癸卯(1603)豎表與全祖合坊,乾隆辛酉(1741)嗣孫振雷等復新祠宇,門下生倪象愷為之撰記”。由此可知,奉明神宗皇帝的詔令,周公祠始建于明萬歷庚辰(1580年)。乾隆辛酉(1741年),由周冕五世孫周振雷等修復,并由其弟子(學生)倪象愷撰寫《祠堂記》,距今已281年歷史。倪象愷,四川榮縣人,于1729年任臺灣知府。周振雷,明末貢生,編修《資縣志》(資中明時縣名),開私人修志之先河。后由其弟壯雷(廩生)協修完成,上呈成都府獲知府嘉許,并飭所屬各縣照此修纂。此志現存北京市及四川省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周冕(?—1567),字叔敬,別字松崖,成都府資縣(明代資中縣名)龍山(今太平鎮龍山鄉)人,明嘉靖十年(辛卯年即1531)舉人、嘉靖二十年(辛丑年即1541)中進士,授太常博士,任貴州道監察御史。因大膽揭發奸相嚴嵩父子枉法之事而被罷官入獄,遭嚴刑拷打,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被譽為“鐵面御史”。關于周冕的事跡,讀者可關注筆者的《資中古城春秋》公眾號《明代視死如歸的御史周冕》一文(發表在2011.3.20《內江日報》)。</p> <p class="ql-block">狀元街。</p> <p class="ql-block">  狀元街是北周武帝保定年中的資中縣城即磐石古城的主要街道,是資中最古老的、昔日最繁華的一條大街。自古以來,此街也是成渝交通要道(東大路)的組成部分,是南往安岳北出資中前往成都的必經之路。</p><p class="ql-block"> 自隋唐科舉取士以來,資中縣中狀元2名,進士221名,舉人220名。兩名狀元即南宋唯一川籍狀元趙逵和清代唯一川籍狀元駱成驤,他們兩人都曾在這條街學習和生活過,此街因此自古名曰“狀元街”。</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這條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街與縣城的大東街、水南上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列為了四川省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為全內江市唯一的)。</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珠江驛。</p><p class="ql-block"> 珠江驛位于縣城大東門外。周圍古跡:四川省歷史文化街區——大東街,安瀾門,清朝大臣端方的欽差行轅,辛亥革命時期“資州起義”(誅殺端方)紀念地——天上宮遺址,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春門及明城墻,馬房(蝗)街(珠江驛駐地)、東崖(羅漢洞)唐宋石刻造像群,高山觀三元塔等等重要的古跡。</p><p class="ql-block"> 古時,從資中縣城大東門口的珠江驛至唐明渡鋪沱江北岸渡口的成渝古驛道上,立的石牌坊近十座:“狀元故里坊”(在高山觀,祀南宋狀元邑人趙逵)、“孝子坊”(在高山觀,為宋孝子龍海孫建)、“挺節冰霜坊”(清道光29年建)、“德政坊”(清咸豐6年為州刺史覺羅恒公立)、“節孝坊”(清光緒3年建)、“瑤池冰雪坊”(清光緒3年建)、“五世同堂”坊(在唐明渡,為黃皓明建)、“五世同堂坊”(在東關外,清咸豐3年為邱土秀百四歲立)、“鎮東橋”坊(在大東門外)等古跡。</p><p class="ql-block"> 大家冒著酷暑下午五點左右從鄉村返城,對珠江驛周邊古跡進行了考察。</p> <p class="ql-block">建春門城樓,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建春門城樓即大東門城樓,據《四川通志》和資中州、縣志記載:“初為南宋右丞相趙雄所建”。最初名曰“臺星樓”,臺是天上星星之名,臺星連用,喻此城樓之高大。趙雄生活在宋金對峙的時代,他一生主戰抗金,立志收復失地,由于主和派的反對,其壯志未酬。晚年還鄉任職,捐資建筑此樓以示人,希望能登臨樓中,北望中原,見其失地收復,實現自己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臺星樓”因年久失修受損,清同治四年(1865)按舊貌重修,取名“建春門”。門為拱形,連城門共三層,抬梁式結構,面闊三間6.2米,進深3.4米,通高10余米,九脊重檐歇山式,廡殿青瓦屋頂,建筑面積80余平方米。蝶樓高聳,翼角翹天,雕花窗欞,寬敞明亮,整個城樓顯得高大雄渾,巍峨壯觀。古時大東門是上通成都,下抵重慶的東大路,城門高大,十分堅固,至今仍可通大型汽車。</p> <p class="ql-block">大東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資中縣城大東街與狀元街,是古代成渝東大路的必經之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眾多珍貴的文物古跡,于2020年12月經四川省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span></p> <p class="ql-block">  1911年9月下旬,清大臣端方受命從湖北率新軍31標及32標共2000余精兵入川鎮壓保路運動。于11月18日抵達資州城后,不敢貿然前行,便駐扎資州城內觀察形勢。設欽差行轅于大東街湘園(今縣公安局),以大東街天上宮為協司令部,部隊分駐在大東街禹王宮、萬壽宮、文昌宮和北門外東岳廟等處。</p><p class="ql-block"> 其間,端方仍不斷派兵援助各地反動力量鎮壓革命,繼續與人民為敵,將四川保路運動各路起義軍領導人秦載賡、陳孔白、胡馭垓等分別殺害于井研、自流井、威遠等地。部隊到達資州第四天,就將四川保路同志會派來的講演員、同盟會員綿竹人李大麟,槍殺于東門外。舊債新仇,使鄂軍中革命黨人決心誅殺端方,以打擊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p><p class="ql-block"> 11月27日晚上,一隊起義軍闖入大東街欽差行轅,分別將端方及弟端錦從臥室揪出,押至鄂軍協本部大東街天上宮,革命黨人歷數他們鎮壓革命的罪惡和賣國行為后就地斬首處決。</p><p class="ql-block">端方被殺,鄂軍反正,大長了民軍的斗志,大滅了反動勢力的威風。次日,鄂軍抵達內江,內江知縣聞風逃竄,吳玉章率眾接收了團練局的槍支,宣布內江獨立。當時,重慶的知府由于鄂軍的到來,迫于革命黨人的壓力,交出大印,宣布獨立。成都也因端方被斬,援兵無望,只好把政權交給蒲殿俊,宣布四川獨立,成立四川軍政府。</p><p class="ql-block"> 所以,史學家們一致認為當年的“資州起義”促成了成都和重慶的獨立,加快結束了清政府在四川的反動統治。清朝大臣端方的欽差行轅(現縣公安局所在地)、誅殺端方的天上宮遺址(現城區糧店職工宿舍),是辛亥革命時期“資州起義”紀念地,應該樹立標志,昭示后人,讓后來的人了解辛亥革命時期“資州起義”的歷史意義。</p> <p class="ql-block">羅漢洞(東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羅漢洞”即資州古四巖之一的“古東巖”,離城僅三公里。巖壁鑿滿唐宋摩崖造像,其中北宋的釋迦講法圖即“釋迦拈花微笑像”,獨具匠心,別拘一格,《四川日報》曾介紹:“為國內少見,四川僅資中發現”。像旁有從湖南浯溪翻刻來的唐代書法大師顏真卿所書的《大唐中興頌》石刻?,F湖南浯溪原刻已毀,四川僅資中、劍閣二地有,是極為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東崖武圣殿</p> <p class="ql-block">  資中古東巖風景秀麗,石刻精美,古時曾留下無數騷人墨客的足蹤,早在1981年已列入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成為了全國游覽勝地,可至今僅為縣級文物保單位,期待早日申報列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惜今已毀的羅漢洞500羅漢。</p> <p class="ql-block">高山觀三元塔。</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鋪兩岸現存沱江北岸三元塔和沱江南岸蒼頡塔,一方一圓,一黑一白,高聳入云,隔江對峙,緊鎖江心,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很早就有“雙塔鎖江”之稱。是資州先輩“倡文尚教”的“文風”之塔,是資中重要的歷史人文古跡,資中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蘊的實物見證,2007年6月經四川省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高山觀三元塔上眺望對岸唐明渡鋪的蒼頡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7月5日,還考察了千年資州州府及民國縣</span>衙門遺存、天主教堂、南華宮。</p> <p class="ql-block">千年資州州署及民國縣衙遺存。</p><p class="ql-block"> 資州州署位于今資中縣城后西街縣人民武裝部,西面至現縣電影院,東面至現資中大廈。北抵衙后山,南依今鼓樓街原瀛洲閣,占地上萬平方米。數個青瓦朱檐、粉墻丹柱、雕梁畫棟、高大圍墻的寬敞四合院連成一大片,幽雅秀麗、豪華氣派、威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的狀況</p> <p class="ql-block">瀕臨倒塌的舊州暑及縣衙遺存</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資中天主堂始建于清代宣統末年,具有當時西方特有的教堂建筑風格,?其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和濃厚的宗教氣氛。其哥特式建筑那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2012年7月,資中天主堂經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2019年上年,清華大學外聘教師曾芳女士、博士生導師關東海教授捐款,并帶領六名研究生冒著酷暑將資中天主教堂所有窗戶換成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使得教堂更加莊嚴神圣、更顯富麗,更具有藝術氣氛。前去參觀、攝影的人絡繹不絕,還有前來這里拍微電影的,現在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南華宮,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南華宮位于資中縣城西門外南華街。它原是道教寺院“天慶觀”所在地,明代改建為廣東會館即南華宮。清道光年間,資州(今資中)直隸州州牧舒翼在此設立“鳳鳴書院”,從此這里便一直是讀書的場所,是資州古城四大書院(另三個書院:珠江書院、棲云書院、火峰書院)中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書院。由于其極具建筑藝術價值,2007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7月5日,主要考察的是縣城以西古驛道及周邊文物古跡,至資陽境內的金帶鋪止。</p> <p class="ql-block">  7月6日,考察組成員冒著室內39度,野外40多度高溫,主要考察縣城以東的銀山鎮鋪、金紫鋪、蓮池鋪、唐明渡鋪至內江古驛道石溪鋪及周邊文物古跡。</p><p class="ql-block"> 經過界牌橋就接近銀山鎮下場口,成渝東大路銀山鎮鋪往下就是內江石溪鋪。下場口有一座古橋,名稱為紙方橋,《資州直隸州志》記載舊名紙房橋,亦稱青云橋,始建明代嘉靖八年,康熙三十五年改修。民國時期修建成渝公路時已經加高。</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 ,銀山鎮鋪。</p><p class="ql-block"> 銀山鎮鋪位于今銀山鎮街上。先后考察了高百萬大糖房、壽世貞祥牌坊、銀山古碼頭、古銀山縣石刻、大佛寺等古跡。</p> <p class="ql-block">高百萬大糖房,此糖房占地兩千多平方米?,F存保管室、倉庫、馬房、灶房。</p> <p class="ql-block">壽世禎祥牌坊。</p><p class="ql-block"> 位于接近銀山鎮下場口紙方橋附近古井村二社,牌坊名稱因受風化和人為毀壞已不清楚,經查有關資料得知牌坊名稱為“壽世禎祥”坊,于道光十三年(1833)內江縣令徐豐所立。坊聯:“佳氣西來,帶洪流而東折;翠屏北聳,控天馬以南飛?!狈宦摤F已風化。</p><p class="ql-block"> 《資州直隸州志》(人物志)記載:“廖世華誥封武德佐騎尉(從五品武官),精明練達,善積居起家,數萬黃金,樂為善事,捐金置義渡,一在唐明渡,一在銀山鎮。又捐義冢田土三處,一處觀音沖買價三千六百釧,一金紫山、一太平場,買價五百六十釧。積善余慶,五世同堂,具報建坊荷。上恩賜以壽世禎祥額。”</p> <p class="ql-block">銀山古碼頭。</p><p class="ql-block"> 銀山古渡位于銀山鎮場鎮臨江一側,據《資州直隸州志》記載,銀山鎮有上下兩渡,上渡建于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下渡建于嘉慶戊午年(公元1798年)。</p><p class="ql-block"> 北岸臨江的懸崖之上現存風化嚴重的“銀山客碼頭”石刻,書于何時待考證。另有1982年立的“銀山鎮渡”石碑一塊,保留著兩條數十級由江邊碼頭通往懸崖之上集市的石階。</p> <p class="ql-block">古銀山縣石刻。</p> <p class="ql-block">  該石刻位于銀山鎮上場口不遠處成渝公路與成渝鐵路之間巖壁上,根據了解是由當年駐防資中的川軍陸軍第十六師師王纘緒(后來任四川省主席、抗日名將)題寫。1926年修筑資中至內江的馬路途經銀山鎮,為使過往馬路的車輛及行人知道銀山鎮古代曾是銀山縣,于是在馬路一側巖壁上專門作了“古銀山縣”題記。</p><p class="ql-block"> 據《資州直隸州志》記載,銀山縣設置于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 并入磐石縣(今資中縣),作為縣治所時間長達349年之久。明朝設巡檢司(具有軍事武裝性質,是地方性軍事機構,掌緝捕盜賊,盤查奸偽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設銀山鎮。歷為縣東南部繁華的商貿集鎮。</p><p class="ql-block"> 銀山交通方便,物產豐富,山河秀麗,有不少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曾到過銀山。明代著名史學家曹學佺(福建侯官,今福建閩侯人,萬歷末年任四川右參政)在《蜀中名勝記》書中記載,銀山縣候館曾掘地發現刻有“黃山谷(黃庭堅)與門生戴經弟綱尺牘”的石謁(即石碑)?!版偅ㄣy山)之杜家溝,池水一泓,清冷澄澈,下即龍泉洞也。……山谷(黃庭堅)游此”。據此可知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到過古銀山縣。</p><p class="ql-block"> 《資中縣續修資州志》(古跡)記載,南宋右丞相趙雄(資中縣文江渡人)十世孫、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號大洲,內江縣人),在銀山大佛巖書《暮年歸金紫銀山道中望有述》(詩文),并在州城重龍山正學書社有記。明朝左參政孫宏軾、御史張元電也曾到過銀山。</p><p class="ql-block"> 銀山人杰地靈,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杰出人士。近代,出生于銀山的中國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志士阮甸韓,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p> <p class="ql-block">銀山大佛寺,摩崖石刻已經全部被盜。</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金紫鋪。</p><p class="ql-block"> 金紫鋪位于銀山鎮金紫鋪村。村民告訴我們過去有紅牌坊,毀于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時期、土地廟(已毀)和金紫橋。現尚存金紫橋、少數古驛道和土地菩薩遺址。</p> <p class="ql-block">金紫鋪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金紫橋。</p><p class="ql-block"> 金紫橋位于金紫鋪村九社,社長孫澤雄(55歲)介紹說民間稱為“土橋子”。設計很有特色,設計了泄洪堤壩和泄洪口子,能讓洪水分流。過去橋兩邊有護欄,是東大路必經之橋。</p><p class="ql-block"> 據《資州直隸州志》記載此橋為“明代嘉靖甲午(1534年)年張元電建,孫宏軾有記刻大佛巖。乾隆四十四年州牧本著重修,六十六年州牧祝致綸補修?!逼渲械膹堅?,資中甘露雙峰人,明正德進士,御史、刑部主事;孫宏軾為明朝左參政、抗倭名將、民族英雄。資中舊州志記載,死后一說葬其家鄉走馬場邊,一說葬在銀山鎮金紫鋪尖山子。孫歸葬何處,尚待進一步考證。</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蓮池鋪。</p><p class="ql-block"> 蓮池鋪位于明心寺鎮蓮池鋪村?,F存少數殘留的古驛道、鋪房和雙橋子。</p> <p class="ql-block">蓮池鋪所在地,及殘留的古驛道。</p> <p class="ql-block">雙橋子。這兒一處三橋,一座是東大路古橋,兩座為老成渝公路的公路橋。</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唐明渡鋪。</p><p class="ql-block"> 唐明渡鋪位于唐明渡村一社。當地村民周碧華(79歲)、村主任廖祖國(56歲)介紹:<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盡天下路,難過唐明渡”。</span></p><p class="ql-block">相傳唐明皇曾坐船在這里經過。以前碼頭可??靠拓洿?0多船艘,<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時貨船20多艘,</span>形成了一個集鎮,一條街,有茶館、飯店、幺花店,附近有兩個廟子、三座牌坊、土地菩薩,以前廟里戲臺唱戲。蒼頡塔下面是宮皇山,山上以前也有一個寺廟。</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鋪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殘留的古驛道。</p> <p class="ql-block">古渡岸邊</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鋪兩岸現存沱江北岸三元塔和沱江南岸蒼頡塔,一方一圓,一黑一白,高聳入云,隔江對峙,緊鎖江心,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很早就有“雙塔鎖江”之稱。是資州先輩“倡文尚教”的“文風”之塔,是資中重要的歷史人文古跡,資中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蘊的實物見證,2007年6月經四川省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名稱的由來:顧名思義,唐明渡與唐明皇有關的了。《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記載:“唐明渡在四川資中縣東十里,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故名。”《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載:“唐明渡在縣東十里,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p><p class="ql-block"> 史載,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亂”逃往蜀地。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入川,避禍蜀中,途經此地,看到岸邊風景如畫,便上岸小憩,并欣賞美景。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其早期思鄉代表作《四川資中八勝圖》(繪于1956年)的“古渡春波”畫中跋語亦稱:“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里,為成渝孔道。”</p><p class="ql-block"> 唐明古渡是成都與重慶之間的水上交通要道(“東大路”)中的一個重要渡口,是西上成都或東下重慶的必經之地。舊時古渡來往客人甚多,巖坡上逐漸形成一小鎮,鎮上設旅棧、飯館、茶園、酒肆、雜貨店,還有川主廟等寺廟,渡口有“唐明渡”牌樓,碼頭異常繁華,十分熱鬧。</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曾經的重要古跡:</p><p class="ql-block"> 唐代資州太守鄭鋼(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之夫)的摩崖詩、漢墓群、川主廟、“五世同堂”坊(為黃皓明建),渡口處“唐明渡”牌樓。古渡北岸高山觀及三元塔、“狀元故里坊”(在高山觀,祀南宋狀元邑人趙逵)、“孝子坊”(在高山觀,為宋孝子龍海孫建);古渡南岸有蒼頡塔及牌坊、寺廟、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的傳說(一):</p><p class="ql-block"> 距資中城東門外五里路,有一個渡口,叫唐明渡。據說古時候這個渡口,人們喊它是害民渡,為啥子又改叫唐明渡呢?這中間有個龍門陣。</p><p class="ql-block"> 唐朝以前,害民渡這個地方沒得中壩(沙洲),那時河面很寬,水面都有百把丈。這里是上至成都,下到重慶的必經要道,過往客商和行人都很多。可是,大家卻害怕在這個渡口過河,怕啥子喃?怕船霸龍錢這個害人精。他伙同地痞流氓,霸占渡口,借擺渡敲詐勒索,猛發橫財。龍錢這家伙收渡船費與眾不同,你上船他不收錢,等到把船撐到河中間,他就來收錢了。他叫你拿好多錢,你就得拿好多錢,不拿就一篙竿把你打下河去。龍錢又會用錢買通官府,百姓們告狀也扳不翻他。因此,大家都把這個渡口喊做害民渡。</p><p class="ql-block"> 后來,唐朝有個皇帝南下路過這里,當他還在縣城里頭的時候,黎民百姓就紛紛前來告御狀。這皇帝老官便化裝成老百姓,帶著隨從人員來到害民渡坐船過河去。龍錢叫同伙將船撐到河心,他又來高價收船錢?;实劾瞎俸退碾S從人員都穩起不開腔。當龍錢用篙竿來打人時,皇帝喊一聲“拿下”,隨從人員就把龍錢和他的同伙按倒捆綁起來。唐王命人宣讀了龍錢的罪狀,然后砍了他們的腦殼,并將尸首推下河去。接著,這位皇上又取出他坐騎的金馬掌,壓在龍錢的腦殼上頭。說來真稀奇,在害民渡水面寬廣、水流湍急的河面上,馬上冒出一個長約五里,寬約五十丈的沙壩子,頓時河面變窄了,水流平穩了。唐王處死了惡棍,改變了河道,方便了過往行人,隨后又懲辦了貪官。真是替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為了感謝唐王的恩德,人們就把害民渡改名叫唐明渡了。</p><p class="ql-block">唐明渡傳說(二)</p><p class="ql-block"> (清代朝廷大臣端方在唐明渡南岸過河的史實傳說)</p><p class="ql-block"> 清末,辛亥年冬月間,有一天,資州(資中古稱“資州”)東門外頭的唐明渡口,兩邊扎起彩棚,吹吹打打的,熱鬧得很。渡口南頭(靠資州古城一方)停靠有一架躉船,又有十多架大船,象眾星捧月,一字排開,靠在躉船兩邊。哎喲,滿城的文武官員,頭面士紳,盡都來羅,一窩蜂的等到,說是迎接欽差大臣端方過河進城噠。</p><p class="ql-block"> 躉船上,有個十三、四歲的娃兒,叫周大鵬,是跟到父親撐渡船的。他呀,聽說今天是接欽差大臣,很稀奇,要好生看下子,就一直盯到東大路不轉眼。一下兒,人聲嘈雜,一頂八抬綠呢大轎來了,前頭有八個清兵保鏢,后頭有四個武弁扶轎,前呼后擁,上了躉船,停穩轎子。</p><p class="ql-block"> 這時,船夫們跪在船頭,說聲:“小的撐船的,叩見大人?!边呎f邊磕頭。唯有這周大鵬,一心想看欽差大人是啥樣子,兩眼直愣愣的盯到轎子,只見轎簾一動,露出一個老殼來?!把?啷門端大人是豬腦殼哩!”原來端方很胖,肥頭大耳,又留起長胡子,小娃兒看到活象個豬腦殼。他只顧看“豬腦殼”,忘了磕頭。他只顧看“豬腦殼”,忘了磕頭。站在轎前的清兵,見他莽撞失禮,就“呼呀”的一聲吼,周大爺嚇壞了,趕忙小聲招呼兒子:“大鵬,快磕頭呀!”這才提醒他,端正正的磕了幾個響頭。</p><p class="ql-block"> “福安,賞錢二十兩?!倍朔秸f了,給船夫賞錢。周大爺接過銀子,道了聲;“謝大人賞賜。”便把銀子揣進荷包,解纜開船。送走端方,船夫們回到周大爺家,拿出賞銀一看,卻只有十兩。那十兩呢?原來是遭端方的跟班扣了。</p><p class="ql-block"> (備注:端方,滿族正白旗人。四川保路事起,端以粵漢、川漢鐵路督辦大臣身份,由湖北武漢帶兵入川,鎮壓保路運動,在前往成都途中,迫于革命形勢急劇變化,只得暫住資州,伺機而動。因而有從資州唐明渡過河進城之事。端方兄弟倆于1911年11月27日,在資州城大東街天上宮被鄂軍發動的“資州起義”誅殺)</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沱江南北兩岸各建一塔,分別為蒼頡塔和三元塔,至今尚存。一方一圓,一黑一白,高聳入云,隔江對峙,緊鎖江心,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很早就有雙塔鎖江”之稱。</p><p class="ql-block"> 蒼頡塔和三元塔,是資州先輩“倡文尚教”的“文風”之塔,是資中重要的歷史人文古跡,資中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蘊的實物見證,于 1982年經資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經四川省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古渡岸邊的蒼額塔。</p> <p class="ql-block">采訪明心鎮茅店子村五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民金志平(78歲),</span>他說1958~1960年在唐明渡讀小學,詳細的介紹了東大路蓮池鋪與唐明渡鋪的情況。唐明渡有好幾個牌坊,不只三個。</p> <p class="ql-block">  資中縣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古代為州、郡、專署治地達千年之久,是沱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于1986年12月列為對外開放城市,1991年1月省政府公布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現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羅泉古鎮,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鐵佛古鎮。目前文物總量排名四川省第十位,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鹽神廟、重龍山古北崖摩崖石刻造像;有四川保路運動羅泉會址、甘露寺、永慶寺、文命誕敷牌樓、建春門古城樓及城墻、寧國寺、南華宮、新正街古民居、古西巖摩崖造像、王家祠、唐明渡雙塔、龍水縣城遺址、趙雄墓、秦家巖摩巖造像、原美國宏仁醫院(含進德女中)“華西式”建筑群、原法國天主堂哥特式建筑、興禪寺、羅泉劉家大院(即繡樓)、壽音閣、羅泉鐘氏宗祠等20處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有享譽國內外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中木偶戲、盤破門武術。</p> <p class="ql-block">  這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資中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為期一周的成渝東大路資中段的考察活動,盡管遇上異常的高溫天氣,每天的室內溫度都是38~39度,室外溫度都是45度左右,但是大家克服了異常天氣的困難,每天堅持早出晚歸。在追尋古人留下的足跡中,穿越歷史,連接時空,見證輝煌!</p><p class="ql-block"> 經過一周的考察和考證,基本上弄清楚了成渝東大路資中境內的走向,初步掌握了資中縣境1個驛站(珠江驛)和14個鋪的具體位置、周圍的文物古跡及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為宣傳成渝古驛道文化,弘揚巴蜀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及圖片。</p><p class="ql-block"> 資中縣由于有了成渝鐵路、成渝公路和高速公路、成渝高鐵,實現了通村公路,古驛道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并被大多數人淡忘。</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四川日報》聯手《重慶日報》連續系列報道《重走成渝古道,感受雙城文化》,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了驛道文化的重要意義。許多地方開始重視保護和利用古驛道,促進鄉村文旅結合,發展地方經濟。兩個省級機關報記者采訪筆者后,相繼發表數篇文章,引起了東大路資中部分鄉鎮的重視。</p><p class="ql-block"> 希望此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老師為期一周的考察,會引起縣鄉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宣傳古驛道文化,充分利用古驛道及周邊文物古跡,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助力鄉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  感謝內江市委宣傳部主管的《內江日報》資深記者鄒明于2022年7月15日采訪,并在《i內江》發表《厲害了!資中竟有這么多名“鋪”》文章,報道這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察成渝東大路資中段的人文歷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城市| 高台县| 长武县| 沙坪坝区| SHOW| 普定县| 巴东县| 天水市| 新丰县| 当阳市| 西和县| 安庆市| 山丹县| 合作市| 阿图什市| 杭锦旗| 登封市| 龙川县| 皋兰县| 白朗县| 清原| 五家渠市| 六枝特区| 公主岭市| 厦门市| 尉氏县| 大丰市| 靖西县| 昌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马尔康县| 鹤岗市| 宣汉县| 岳阳市| 天等县| 西乌| 江永县| 平顶山市| 县级市| 旬邑县|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