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諸暨絹紡織廠是曾經的國有大企業,我以成為其中的一員而自豪。從86年進廠到96年離廠,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整整10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興一衰均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十年前得知絹紡織廠廠址要開發商品房了,想抽空再去看一眼,不料昔日高低錯落的廠房已成一片平地,甚是遺憾。近日又聞訊絹紡一村、二村將被拆遷,從此,諸絹所有蹤影將不復存在,工友們也將各奔東西,最后的一點美好也將與我告別??粗@美好離我而去,我只能低沉和悲傷地與她說"再見"。我相信,這種不舍的情感會永遠存在心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我心目中的絹紡廠</p> <p class="ql-block"> 翻開《諸絹志》,"諸絹"徽章,"諸暨絹紡織廠"廠牌,像一本書,記載著43個年輪的歷史,也記載著幾千絹紡人的青春、付出、歡笑和愛,美好永存心間!</p> <p class="ql-block"> 從西施殿向南幾百米,經過一條筆直的綠化景觀大道就是當年赫赫有名的諸暨絹紡織廠了。 輝煌時期的絹紡廠有職工三四千人。</p><p class="ql-block"> 大門一進靠左方的漢白玉西施像與原火車站、西子賓館、總工會的不同,她是少女時代的西施姑娘,似仙女下凡。進進出出的絹紡人每天從她身邊走過,心情愉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說起諸暨絹紡織廠,很多絹紡織廠老職工還會自豪地說:“我以前是絹紡廠的。”當時的絹紡織廠是諸暨人的驕傲。這是廠區中門和主干大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進中門,主干道左邊便是一排宣傳櫥窗和黑板報。當年廠里精神文明建設真不錯,除了廠刊《彩絹》,最紅火的便是各車間的宣傳陣地,每月一期,各車間宣傳干事暗中比文章誰好,排版誰活,插圖誰漂亮。剛跨出學校的我,每到節假日都被工會、團委安排出黑板報,我的書法作品還有幸在宣傳櫥窗內展示。</p> <p class="ql-block"> 對面就是二層的舊辦公室大樓,后來變成醫務室。我剛進廠那會兒辦公室就在二樓,上樓梯右轉第二間。</p> <p class="ql-block"> 精練車間是絹紡第一大工序車間。</p> <p class="ql-block"> 制綿車間的"大車" ,它的名稱叫"圓梳機"。翻大車是個非常講求技術的活兒,工人的操作水平直接關系到產量高低質量優劣。</p> <p class="ql-block"> 紡絲車間是絹紡廠的核心大車間。從制綿車間完工的綿片開始,經過延展、制條、精紡、揚返、燒毛、節取、糙筒等工序送到下道大工序織造,當然也有做成絲品后包裝出口的,我們的牌子叫"紅梅牌"。圖一是前紡,在車間見習時我在這里呆的時間最長,差不多有半年不到。圖二三是后紡。后紡的線條很美,一排排紡錠從眼前延展到盡頭,很有縱深感。</p> <p class="ql-block"> 物盡其用應是當時建鈾絲車間初衷。絹紡廠的原料是絲廠的下腳料,而鈾絲車間的原料又是制綿下來的下腳料。用下腳料的下腳料紡出鈾絲后織成的綿綢,既有絲織品的柔軟,又有土布的粗獷。當然過年過節給職工發福利少不了它。我曾用它做過八片喇叭裙、襯衣、西裝。不少職工用它做家里的窗簾、被套。我一表姐在那上班,接頭、落紗那速度至今還浮在腦海。</p> <p class="ql-block"> 織準車間是制造終端產品的,質量指數壓力大,一旦出廢只次品,前面的所有勞動都將成為泡影??棛C聲聲日夜不斷,所以,但凡說話嗓門大的,大伙開玩笑說,十有八九是織準車間的。</p> <p class="ql-block"> 化纖車間不屬絹紡系列的,是當年為了解決織造能力過剩,利用老布廠的廠房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 機修車間當時象一個規模不小的機械廠,機械設備車、磨、滾、鍛、刨、鉆、銑、焊等一應俱全,生產線非專用的機械零部件、電動機修理、木制品等都可以修理、加工和制作。這個車間也是好工種打堆的地方,鉗工組、車工組、木工組、電工組、電器維修組、管道組、空調組、鍋爐房、軟水站、冷凍站、煤氣站、熱電站、自備水站名目繁多。不少頭腦靈活些的削尖腦袋往里鉆。</p> <p class="ql-block"> 鍋爐房和軟水站可稱得上廠里的動脈和靜脈了。這是鍋爐房外觀和拆遷前被挖空內臟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這是精練車間東大門。印象最深的是一幫男工上工前集在一起抽根煙。</p> <p class="ql-block"> 紡絲車間后紡大門應該是當年進出人最多的了。試驗室、空調組、前后紡、準備、鈾絲、織準的人習慣從這里去食堂,為的是少走露天,不致于冬裹大衣夏頂烈日,因為車間里恒溫的。</p> <p class="ql-block"> 這條路的左邊全是紡絲車間,右邊的房子是煤氣站,為燒毛間輸送煤氣。后紡過來的絹絲經燒毛后金光閃閃?;鹧娴淖罴讶键c在燒毛擋車工面前如魚得水,與絲混然一體,太漂亮了!為當年的燒毛工點贊!</p> <p class="ql-block"> 織準車間外面的泡桐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早已兩人難以合抱了。</p> <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至6月,我被分配到諸暨絹紡織廠廠辦實習。這是我實習返校前,辦公室所有同事為我送行并合影留念。左起為:張玉珍(主任)、我、樓芳、趙慧平、劉亮、魏均定。不料,畢業后人事局還是把我分配到這里,也許這就是一種與諸絹的緣份吧!</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在紡絲車間見習時的領導和同事,他們給了我極大的關心和幫助。前排左起:樓華清、楊照秋、鮑諸芳、夏蘭英、王文寬、陳建萍、陳仕培、汪執中、張英偉、王曉偉、何星滿、周伯書。帶教我的師傅是酈偉華,算得上是"廠花"一枝,做的是質檢考核。遺憾的是沒有與她合過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進廠第二年在廠新辦公室大樓前和西施塑像前拍的照片。那年我二十歲。</p> <p class="ql-block"> 樓云來廠參觀那會兒我在廠辦了,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廠領導:蔣光瑞(書記)、顧鑫泉(廠長)、鄭秀珠(副廠長)、樓水良(副書記)、王曉偉(廠長助理)、袁丁浪(廠長助理)、劉凱寧(工會主席)與他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在廠綜合檔案室工作時的照片,那時已搬至新大樓四樓。經歷了改造、搬遷到認證。我們是省內率先通過企業檔案國二級達標驗收的企業,當時來學習取經的市內外單位不少。</p> <p class="ql-block"> 絹紡織廠不只是個廠,更像一座小鎮。廠內不只有俱樂部、圖書室、籃球場、還有幼兒園、招待所、儲蓄所、醫務室、浴室、大食堂、小餐廳、面包房、冷飲室、衛生室、家屬宿舍、集體宿舍,還有籃球隊、樂隊……職工上下班都是廠車接送。在這里工作福利高、待遇好,可以滿足職工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上圖是廠集體宿舍俯視圖。我所在的宿舍在6幢大學生宿舍,一間兩人,帶廚房和衛生間。下圖是我與室友錢偉玲在寢室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到絹紡廠工作的大多是人生第一份工作,一家兩代在廠里工作的家庭不少,從同事、師徒、朋友關系發展成伉儷的也不下四百對。我也在這里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這也許是我對諸絹有一份特殊情感的最大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結婚前工友們來宿舍幫忙包喜糖。</p> <p class="ql-block"> 與大食堂比,去小餐廳吃飯是比較奢侈的事,可以自己點菜,味道也不錯。那個時候,職工住在集體宿舍或家屬宿舍,在小餐廳辦婚宴的不少,方便又不乏熱鬧,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對。這是當年的婚宴一幕。</p> <p class="ql-block"> 看, 這個籃球場是當年職工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小餐廳北面,向前走就是一排排集體宿舍了。</p> <p class="ql-block"> 當年廠里的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全國有點小名氣。文藝匯演、排球賽、拔河比賽、書畫比賽等等經常舉行。職工俱樂部有圖書閱覽室、舞廳、電視大廳、健身廳等,不時還開設橋牌、樂隊、棋類、迪斯科、交誼舞等培訓,項目諸多,職工可以報名參加。</p> <p class="ql-block"> 絹紡幼兒園一般面向內部職工子女,我的女兒就讀的第一所學校就在于此。圖中第二位開小差的女孩子便是她。</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90年廠團代會代表合影。我在二排中間。</p> <p class="ql-block"> 這一年我光榮退團,廠里為我們舉行了集體退團儀式。這是退團儀式后,老團員們集合在西施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廠領導、老黨員楊春為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上黨課。</p> <p class="ql-block"> 廠宣傳骨干80年代底去上虞棉紡廠、嘉興絹紡廠學習取經。我總是站在最左邊。嘿嘿??那時候女的喜歡這個真不多,我只能靠邊站。</p> <p class="ql-block"> 絹紡廠有勞服公司、凱江印染、凱琪服裝等不少下屬企業。93年后我在凱琪服裝廠工作。這是管理人員赴五泄培訓考察的合影。絹紡廠主要領導也到場。</p> <p class="ql-block"> 曾經這么輝煌的國企,受市場經濟的沖擊,九十年代中期走向了衰敗。都說葉落歸根,這滿地落葉似乎在告訴我們什么?當根都將被徹底挖掘掉了,葉該多么傷心。這是當年燒毛車間門口所拍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二、生活在這里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 絹紡廠不愧是老國有企業,為職工安家樂業確實做了不少事。除了有6幢單身宿舍外,先后建了絹紡一村、二村兩個家屬宿舍區。絹紡一村坐落于暨陽街道市南路上,背靠五紋嶺。全村共約10幢居民樓,有超290戶人家。居民樓建造于1975年左右,到現在已走過了大約48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當年想分到這里的房子是要有條件的。雙職工保證,單職工就復雜了,什么工齡、年齡、學歷、職稱、晚婚晚育、對象等都要排隊。當年,雙職工的我們不費多少力氣分到在一村的這40多平的斗室,在那里度過了四年美好時光。人口從兩口增加到三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市區擴大拓寬市南路,現在1號樓1個單元早已被拆除。如果沒有這塊牌子,可能路人很少還能想起絹紡廠了。</p> <p class="ql-block"> 當前有“絹紡一邨"字樣的大門巳拆除。從一個斜坡大道進入,就可以發現整個村。雖說是老小區,但村容村貌相當干凈整潔。</p> <p class="ql-block"> 人間四月,生機勃勃。在道路兩邊綠色植物的映襯下,絹紡一村顯得格外質樸自然,耳邊時而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聲,整個畫面非常和諧。</p> <p class="ql-block"> 這里,一棟棟青瓦黃墻小樓錯落林立,與綠意盎然的美景相互映襯。沿著大道繼續前行,越往村里走,地勢也越來越高??梢赃@么說,你從一樓進去,走著走著,會驚喜的地方發現自己站在了二樓,堪稱“3D立體魔幻”村落。</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斜坡也特別多。走近了、轉個彎,會發現這兒別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 路兩旁的居民樓,都是三四層的小樓,環境還挺寬敞明亮的。偶爾看到幾戶人家趁著天氣晴好,門口晾曬著衣物、被褥。濃濃的生活氣息,竟然有一絲絲親切。</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一些外來租戶外,這里還有不少原絹紡廠的老職工。從入職工作到退休,仍然生活在這里。悠哉悠哉??</p> <p class="ql-block"> 3號樓一單元,進廠的前幾年,我先生住在這里二樓的小斗室。拆遷前,他特地要在小樓前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 還是來看看我在絹紡廠安的第一個家吧。事隔三十余年了,雖然陳舊了不少,簡陋無比,但又顯得特別親切而溫暖。</p> <p class="ql-block"> 一梯四戶。每戶一室一廳一廚,衛生間是兩家公用的,走道里挨家挨戶放著煤餅爐。</p> <p class="ql-block"> 朝東的陽臺和陽臺外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 我們結婚了!這是我們婚房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女兒出生啦!一家三口在第一個中秋節特地照的。</p> <p class="ql-block"> 風云變幻,時間飛逝,原絹紡廠已經離開我們十多年,原址地也早就高樓林立。門前的市南路也不再是以前那條偏僻而不平的石子路了。</p> <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年后再來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二個家在絹紡二村,浣紗南路135號,是廠里集資建的房。“絹紡二村”這塊小區牌子,看上去就很有年代感。對于當年曾在諸暨絹紡織廠工作過的人或他們的下一代,這是一塊“金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它的隔壁是聞名全國的西施故里西施殿,前面是流淌千年的浣江。這里是目前絹紡人聚居最多的小區。</p> <p class="ql-block"> 絹紡二村始建于1985年,次年第一批雙職工家庭從一村搬遷入住。現有309戶居民,其中絹紡職工仍占有3/5,且多數為雙職工家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小區入口斜坡。</p> <p class="ql-block"> 住在絹紡二村的工友,大都一生在絹紡廠工作,所以普遍收入不高,積蓄不多。大多家庭為了子女“成家立業”傾其所有。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樂觀開朗,互助互幫,在此生活算得平凡平靜平淡?,F在,他們基本都是60以上的“老人”,其中最大的已經94歲,早把這里當作避風港,當作養老院,當作魂歸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見證絹紡人及下一代成長的參天水杉。</p> <p class="ql-block"> 有天天聆聽罵聲、叫聲、哭聲、笑聲、歌聲、鼓聲、球聲的“大道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百家宴的“村俗”,有腰鼓隊的喜慶。</p> <p class="ql-block"> 有絹紡人的熱情,有難舍難離的親情。</p> <p class="ql-block"> 曾經的臨時菜場,方便了職工生活之需。后來為了安全起見,攤位從村口斜坡搬到籃球場了。這是當年的菜場一景。</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昔日每天進出的小路邊的健身區,現在健身區移至它處,變成了下圖的模樣,小路也變得寬敞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在絹紡廠的第二個家。比我十多年前住在這里時陳舊了不少,外墻也大片剝落了,但依然是那么熟悉而親切。</p> <p class="ql-block"> 樓幢的南面,以前的綠化帶已經改造成車位。</p> <p class="ql-block"> 這里無論室內室外都比一村改善了很多。我的家非常溫馨,墻上掛滿了寶貝女兒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女兒在這里從天真無邪的童年走向少年。</p> <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照來一組。</p> <p class="ql-block"> 時勢造就變遷,過往留存于心。諸絹蘊藏有絹紡人共同的精神價值和向往,承載著我們曾經的夢想和青春歲月,這里有我們的工作、愛情、家庭,有我們的汗水和歡笑、苦惱,雖然,諸絹從此在這個世界上消聲匿跡,但我們的喜怒哀樂、手足情誼已在這片土地上烙下印記,已化作豐碑永不消失。</p><p class="ql-block"> 離開絹紡二村前,我們又特地在單元門口留了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照片和文字出自網絡,謹以此作為永久的回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阿合奇县|
孙吴县|
新泰市|
兴和县|
文登市|
德昌县|
崇礼县|
凉城县|
湖北省|
涪陵区|
黑水县|
南雄市|
册亨县|
息烽县|
宣汉县|
西昌市|
仁寿县|
古蔺县|
尼勒克县|
大姚县|
边坝县|
贵定县|
灵台县|
波密县|
蒙山县|
沂水县|
柳林县|
彰化市|
宜良县|
厦门市|
柘荣县|
松阳县|
河北省|
陇川县|
桃江县|
瑞安市|
西吉县|
平江县|
牙克石市|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