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名達,字達人,又名顯微,1905年生于江西興國縣西門坑。1923年畢業于贛州省立第四中學(今江西省贛州第一中學前身)。繼入上海南洋公學國學專修科學習。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深受導師梁啟超器重,1928年畢業。1929年入職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兼特約撰述。1931年起,同時兼任復旦大學、暨南大學教授。1932年與元配夫人黃心勉在上海開設女子書店,次年又創辦《女子月刊》,致力婦女、平民教育,并積極參加上海文化界的愛國運動。1940年受聘為江西中正大學(今江西師范大學的前身)教授,主講《中國通史》。<br><br> 1942年5月,日軍侵贛,姚名達組織師生成立“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地服務團”,自任團長。6月25日,率團員38人抵樟樹,在前線舉行軍民聯歡,慰勞抗日將士和傷病員,寫作戰地報道,鼓舞抗日軍民士氣。7月7日,戰地服務團轉移至新淦石口村,遭日軍圍襲,姚名達徒手與日軍搏斗壯烈犧牲。1943年3月,重慶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表彰他“見危受命,為國殉難”,列為江西鄉賢。1987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革命烈士。<br> <div> 遺著有《中國目錄學史》《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年表》《史書要籍解題》 《章實齋年譜》 《朱筠年譜》 《邵念魯年譜》 《梁任公歷史研究法補編》和《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等十多部。遺稿數十卷,多已散失。<br><br> 姚名達是清華大學39位英烈之一,校長梅貽琦稱其為“母校之光”。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七、八屆副委員長雷潔瓊題詞稱之為“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也是我國抗戰期間親赴抗日前線而殉國的唯一教授。</div> <font color="#ed2308">雷潔瓊為姚名達題詞</font> <font color="#ed2308">姚名達哲嗣姚果源與雷老合影</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不應忘卻的記念(下篇)</b></span></div><font color="#ed2308"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名達烈士殉國80周年祭</div></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畢兆祺/文</font></h3> <b><font color="#ed2308">三、為婦女解放事業盡心盡力的自愿者</font></b> 姚名達一生中,除了對史學、目錄學研究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之外,他在婦女研究方面,也舍得花費時間。<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姚名達之所以對研究婦女問題產生興趣,顯然受其父姚舜生以及清華研究院導師梁啟超先生的影響。<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姚名達父姚芳權(1878——1941),字舜生,號衡宇。通經史,工詩文,學問淵博。曾參加縣試奪冠,為縣學庠生。后考入贛州府中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省里擬將姚舜生選送日本公費留學,因被鄉里豪紳之子頂替,終未成行。<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姚舜生對中國婦女問題素有研究,撰有《中國婦女大事年表》《中國歷代婦女演義》兩部專著,另有《常識精要(上下冊)》《棠梨館戊寅詩草· 附焚余雜稿》傳世,也是興國縣著名學者、文化名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font color="#ed2308">姚名達父親姚舜生</font> <font color="#ed2308">姚舜生《棠梨館戊寅詩草· 附焚余雜稿》</font> 梁啟超對婦女運動給予了極大關注,論述頗多。在系統研讀了梁啟超有關婦女運動的論述之后,姚名達在1934年1月的《女子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用“大任”作筆名,發表了近兩萬字的《中國婦女運動與梁任公》長文,較全面地歸納與闡發了梁啟超對婦女問題的看法。<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梁啟超早年對婦女運動的見解,姚名達精辟概括為五個方面:即(一)禁止婦女纏足。(二)禁止男女早婚。(三)提倡興辦女學。(四)鼓勵婦女從事生產事業。(五)消滅一切奴使婦女鄙視婦女的心理。 <font color="#ed2308">梁任公遺墨</font> 梁啟超晚年對婦女運動的主張,姚名達則概括為三條:即(一)他主張婦女運動應該由婦女切實自覺、自動地推進。(二)他主張婦女應該先求得學識,次求得職業,然后求得參政權,努力完成一個人的資格。(三)他主張婦女各人都要預備一套看家本領,來做職業的基礎,發揮各人最優長的本能,替社會做最有效率的事業。<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闡發梁啟超的觀點的時候,除贊同梁啟超的觀點之外,姚名達實際上也摻進了自己對婦女運動的看法。姚名達認為,歸根結底就一句話,“無論何種運動,都要多培實力,少作空談”。“女權運動的真意義,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覺,從智識能力上力爭上游,務求與男子立于同等地位”。否則,“任你攪得海沸塵飛,都是廢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姚名達自己也寫署名文章或用化名發表文章,表達對婦女問題的看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 在《<現代日本婦女>序》(女子書店女子生活叢書)一文中,姚名達借為暨南大學學生朱鴻禧所著的《現代日本婦女》一書寫序的機會,簡要地分析了日本女子與日本天皇的關系,日本女子與日本文學、日本文化的關系,建議作者對古代日本婦女也做些研究,寫一部《日本婦女史》,以資借鑒。<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在《中等學校畢業女生的前進路線》(《女子月刊》1937年第五卷第六期)一文中,姚名達抨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不合理現象,認為在封建社會“最痛苦的還是女青年,他們想向前進,社會與家庭都不讓她自由前進”。還認為“大多數的女青年,在中等學校畢業之后(有些是未到畢業之前)便被迫出嫁,‘以嫁人為職業’,‘回到家庭去’,或做供人驅使的牛馬,或做供人玩弄的小鳥,或做受人豢養的豬狗。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能舒展自己的意志”。<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文中,姚名達語重心長奉勸諸位女同胞:“無論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時候,你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能力,無論是智力,體力,道德,你必須把它時時刻刻點點滴滴地充實起來。無論怎樣你自己的能力總是不滅的,最可靠的!” <font color="#ed2308">姚名達的文章原文</font> 有些朋友對姚名達“犧牲歷史的研究,去做漠不相關的婦女運動”不理解,調侃他為“婦女的忠臣,男子的漢奸”,有人甚至攻擊他,說“姚某辦《女子月刊》,每月可以賺幾百塊錢”。為此,姚名達不得不在《女子月刊》(1934年第二卷第四期)發表《我為的是什么》一文,作一些解釋。<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姚名達解釋說,“(我)生平對于婦女的生活和歷史,一向很喜歡研究;對于她們的痛苦,一向很表同情。因此就想創辦《女子月刊》,拿來做喊醒婦女的播音機”。“我們的動機,的確是如此純潔。全是一種興趣,不是一種欲望。全是想利人,不是想利己”。<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姚名達還說,“我認為,要想復興民族,打到列強,就不能不喚醒婦女,叫她們趕快起來參加生產事業,脫離寄生生活”。<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姚名達倡言婦女解放,并非口頭說說而已,而是言行一致。他往往就從家庭做起。<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姚名達元配黃心勉其實就是中國婦女渴望獲得自由解放的典型,她在求學道路上所遭受的挫折,在不斷生育后所受的種種磨難,在家庭中求獨立、事業上求發展的不懈努力,就是中國婦女受苦受難、追求翻身解放的一個縮影。為此, 姚名達給予了妻子極大的尊重、同情、理解與支持。 在上海辦女子書店的時候,姚名達為了減輕黃心勉的負擔,他寧愿自己辛苦勞累,情愿自己做出犧牲。他是書店經理,又是大學老師,然而,他“終日奔走于江灣復旦大學、女子書店、編輯部、家庭之間。他執教、看稿,還要料理家務,照管孩子,勞動量的負荷相當重,但他表示寧可累死也絕不把妻子拖回家庭。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踐婦女解放論者,是一位言行一致,捍衛女權的好男兒”。(趙清閣《長相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對黃心勉是這樣,對繼配巴怡南也是這樣。姚名達與巴怡南成婚之后,仍支持她去廈門大學中文系讀書學習,后又支持她參加工作,始終不讓她受家庭拖累。他對巴怡南關心備至,平等對待,乃至相敬如賓。巴怡南曾在《姚顯微烈士事略》一文中說:“(顯微君)家事瑣細,必爭任之,惟恐余因此荒學,恭謹遜讓,始終一致。每授余物,必舉以齊眉,曰:‘吾效孟光之舉案也。’余深感動。” <p class="ql-block"> 為了提高婦女的智力水平和文化水平,資助貧困女子讀書,姚名達和元配黃心勉開設女子書店,創辦《女子月刊》,組織建立“女子義務函授學校”、女子圖書館。黃心勉去世后姚名達又集資賻金設立“心勉貧寒女子獎學金”,全心全意為為婦女解放服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勉貧寒女子獎學金”申請表</span></p> 為了向婦女普及醫藥、衛生、育兒等方面的知識,姚名達和黃心勉在《女子月刊》中專門開設了名為“應用技術”的相關欄目,甚至內容細化到媳婦如何與姑翁相處,女子如何應對追求者,如何養育小孩,永遠不要追著給孩子喂飯、不要用鬼怪故事嚇唬小孩、應當阻止小孩吮吸手指等等。<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為了追求男女平等,維護婦女的正當權益,姚名達和黃心勉發動婦女讀者在《女子月刊》對歧視婦女的法律條文展開討論,最后迫使有關部門修改了這些男女不平等的條款。<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為了促使婦女同胞關心政治,投身到抗日救國的偉大斗爭中去,姚名達與未婚妻巴怡南帶頭將訂婚金戒指捐給政府,并向全國人民特別是婦女發出捐獻貨幣、金銀、古董給政府,以增加抗戰實力的倡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 姚名達為婦女解放事業服務,可謂真心誠意,殫精竭慮,盡心盡力又心甘情愿。<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font color="#ed2308">胡先骕校長為戰地服務團特刊題詞</font> <font color="#ed2308"><b>四、為抗戰勇搏頑敵的壯烈殉國者</b></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1942年7月7日。中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div> 雨停了,微弱的陽光有氣無力地照著,天空仍陰沉沉的。走在戰地服務團隊伍后面的姚名達,攙扶著生病發燒的團員,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林間小路上。<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div><div> 為鼓勵振作這些步履沉重的團員,姚名達哼起了《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聽著他那破鑼般的音調,看著他那天真樸實的笑臉,大家都禁不住笑出聲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天上有日機轟炸,地上有日軍騎兵追擊,被沖散的近一半團員好不容易聚集在一起。死里逃生的團員們太疲倦了,整個上午,一大半天,沒走上30里路。來到一個村莊,肚子又餓,大家實在走不動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2年7月2日,姚名達從戰地前線給巴怡南寫信。巴怡南心情極度不安,7月7日之夜寫回信一封。紙上淚痕斑斑,依稀可見。</span></p> 一個生了病發著熱的團員對姚團長說:“姚先生,不行,我無論如何也走不動了!你們走吧,不要管我,不要因為我連累到大家。”姚名達安慰他說:“不要緊,你沒什么大病。我們不能放棄你,也決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團員。我們在一塊同生死。你安靜休息一下吧,我陪著你。”<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姚名達一邊安慰生病的團員,一邊吩咐一個團員去請老百姓燒開水,煮稀飯,弄雞蛋,又吩咐另一團員去尋轎夫尋轎子,準備讓生病的團員坐轎子趕路。不一會,去尋轎夫的團員回來報告,說兵荒馬亂的,無論花多少錢也請不到人抬轎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村民告訴姚名達,說有一條小路,只要走15里路就可到達江邊的石口村,村里有民船,渡過江就可到達新淦。于是,姚名達打算把團員分成兩撥,一撥能走遠路的團員,按原計劃走遠一點的路直達新淦,生病了的和體弱不能走遠路的一撥人,則由自己帶領,抄近路走石口村坐船過渡去新淦。 姚名達把計劃一說,立即遭到大家的反對。有團員說:“我們這次遭遇太慘痛了,一半的人,如今還不知下落!我們不能再分散了,要共患難死生到底。跑不動的人大家幫忙扶著走。再說,你一個人哪里招呼得了這許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聽大家這么一說,姚名達決定,就按大家的意見辦,一起奔石口村,過江去新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村里胡亂吃了點東西,稍事休息,午后,戰地服務團團員們又出發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為了使氣氛輕松一點,一路上姚名達不停地與團員們聊天,甚至開起了玩笑:“經過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我們共同在死里逃生以后,今后大家就通通不要叫什么先生學生了,就老大老二排列起來叫,以紀念我們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好么?”于是,團員們就真的姚名達老大,吳昌達老二這么一個個排下去……</div> <font color="#ed2308">姚名達遺言與校友獻聯</font> 傍晚時分,戰地服務團團員們,終于走到了石口村。<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大家站立在村頭,眺望遙遠蒼茫的前方,怎么沒有發現那可以憑借來過渡到新淦的江水呢?眼前陰沉沉的暮色漸漸昏黑下來,耳畔是悲風凄厲的呼號,人們心頭似乎涌起一種莫名的不祥之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這時,有一個三十來歲的農夫牽著兩頭黑水牛從田邊緩緩走來。經交談,得知農夫是個管渡船的,叫張升華,會替人擺渡,他家還有一幢大堂屋,可以供人過夜。于是,戰地服務團團員們在農夫的引領下,走向張家大堂屋。<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一走進張家那幽深的大堂屋,疲憊已極的團員們,一個個都找地方睡下。姚名達則與張升華商議渡江船價,并商定連夜分作兩批人坐船渡江。商定之后,張升華借口找同伴準備船只,走出堂屋,張妻則進廚房張羅燒茶做飯。<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有人敲門。門開了,闖進一個滿臉兇光的高個子光頭男子。一進屋,他就拉住一個睡在長板凳上的團員的手臂,大叫一聲“來!”被驚醒的團員掙脫手臂,就去拿木棍。另一團員則向光頭男子擲過去一張板凳,沒打著。<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姚名達也走過來了。他怒斥光頭男子道:“什么東西,什么家伙,敢在這時候干傷天害理的勾當!我們是一群學生,一群從前線突圍回來的人,為了國家民族去戰場上流血流汗。你是什么漢奸土匪,想什么?我們怕死的就不會來!大家都是中國人,要拿出天良,有力量拿去和鬼子拼,不要殘殺自已人!”光頭男子一聲不吭,掉頭就走。“他去拿家伙,找伙伴了!通統起來,準備拼命!”姚名達高聲吩咐大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一會,光頭男子拿了手槍與電筒又來了。聽腳步聲顯然不止一個人。“開門!開門!”鬼嚎一般的聲音。“砰!砰!”兩槍,從門縫射進兩顆子彈。“不要開槍!都是中國人,留著生命打鬼子!”姚名達怒吼道。赤手空拳的姚名達與吳昌達拼死力抵住門板,其他團員也拿長棍、板凳來幫助抵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font color="#ed2308">胡先骕校長題詩二首</font> “先生,這是日本先生來了!”一個人的聲音從門外傳進來。顯然是漢奸。<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現在是真的日本人來了!我們大家準備拼命!拿起武器,棍子,石頭,菜刀,什么都行!所有的人都來來來!” 姚名達急迫的叫了起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時候,幾個鬼子,拿了槍、 電筒、火把,已從后門擁了進來。前門外的一個鬼子也開了一槍,一腳踢開了大門。“不要開槍!”姚名達一步沖上前去,一把抓住鬼子握槍的手,推向天空。吳昌達跨上一大步,攔腰推了鬼子一把,姚名達和鬼子一同慣倒在大門一個角落里!一聲怒吼,吳昌達的軀體整個壓倒在鬼子身上,兩個大手掐住鬼子的脖子,另一個團員又撲上去,一口咬住那鬼子的頸部,握住拳頭劈頭劈腦一陣亂打,地下發出野獸行將死時的慘叫聲。<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強烈的電筒光照射到地上打滾的幾個人的身上,廳堂上的鬼子呆住了,端著槍對著地上打滾的人,不知所措。地上的鬼子被打死了,一動不動,滿頭是血。姚名達奪過槍跳起來徑直往廳堂上沖,吳昌達緊跟其后。“砰!砰!”兩槍,吳昌達一聲慘叫倒地,姚名達先生也倒下了!一個鬼子跑上來,對準姚名達胸口,一刺刀捅了下去……<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兩位英雄,為了保衛中華民族,為了抗擊侵略者,就此壯烈殉國。<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姚名達教授時年37歲,學生吳昌達22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div> (本節文章根據戰地服務團成員、姚名達殉國現場目擊者鄭唯龍的《姚顯微先生殉國五月祭》一文部分內容改寫)<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font color="#ed2308">戰地服務團團員鄭唯龍</font> <h1></h1><h3><font color="#ed2308"><b>五、值得后世永遠記念學習</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的楷模</b></h3><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姚名達、吳昌達壯烈殉國,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震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h3> 同年7月18日,江西《民國日報》以《志士沙場死——哀悼姚顯微先生及中大六殉難同學》(注:當時誤傳有五位同學殉難,實際上其他幾位同學只是被捕)為題發表社論,號召人民以烈士為榜樣,向敵人討還血債。<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h3> 7月19日,國立中正大學胡先骕校長派人前往姚名達、吳昌達殉難地點,收拾忠骸,運返學校。《民國日報》發表以《中大戰地服務團師生殉難詳情》的特訊文章,進一步介紹了姚名達、吳昌達殉國的事跡。后來姚名達生前創立的江西《民國日報· 顯微副刊》上,又連續發表多篇戰地服務團團員的回憶文章。</h3> <font color="#ed2308">姚名達、吳昌達二烈士遺像</font> 7月20日,重慶中央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特致唁電國立中正大學,要求查明真相,以便呈請褒恤,藉慰忠烈。<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7月22日,新淦縣舉行公祭。新淦——峽江——吉水——吉安——泰和上田碼頭水路,載姚、吳二烈士忠櫬船每到一地,系舟停行,江邊迎靈公祭,萬人痛哭,感天動地。<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div><div> 7月24日,吉安各界舉行公祭。<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7月28日一大早,中正大學師生百余人,齊集泰和上田江邊碼頭,迎接姚、吳二烈士忠櫬。忠櫬抵校,停放于禮堂。胡校長主祭,撫棺痛哭,全校師生,莫不泣下。<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7月30日,江西省會各界暨中正大學師生舉行追悼會,公祭姚、吳二烈士。<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div><div> 8月5日,中正大學又在杏嶺舉行公葬</div><div> </div><div> 此事迅速傳遍全國, 延安《新華日報》先后作過四次報道。<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div><div> 第二年,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對姚名達、吳昌達進行表彰。<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通過這些宣傳,使得姚名達、吳昌達的事跡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div> <p class="ql-block"> 在全國人民學習、紀念戰地服務團英雄人物的活動當中,也夾雜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污蔑成立戰地服務團是為了讓無家可歸的學生找一個吃飯的出路,有人公開在《大公報》和其他報刊發表言論,詆毀姚名達殉國是一個學有所成的教授作出的無謂犧牲,有人叫嚷成立戰地服務團上前線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使在解放以后的30年當中,也還有某些極左分子竟胡說什么戰地服務團是為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服務的,極力否認戰地服務團的“抗日性質”,貶低它的意義,甚至把有的戰地服務團成員的戰斗經歷整成為反動的歷史,乃至把人整死,造成本來不應該發生的悲劇。</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0月1日,姚名達、吳昌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為“革命烈士”,并給兩位烈士家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撥開了籠罩在戰地服務團上面的烏云迷霧,把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戰地服務團也以本來的面目和應有的歷史地位,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p> <font color="#ed2308">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font> <p class="ql-block"> 說起姚名達殉國之事,巴怡南1942年10月4日在杏嶺寫過一段對姚名達知根知底的話,讓人印象深刻。茲照錄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他的學術事業,他實在該活;依他的智力年齡,實在不應死。假使他也隨便喊幾句建國口號,來做明哲保身的旗幟,或者借用一種別的服務名義,未嘗不能做一點切實工作。然而他的熱情不讓他活,正義感要他選擇一條戰地服務的路。在平常只要有一件值得憐憫、需要援救的事情在前面,他一定毫不顧慮、忘記自己去拯救。何況他這次真的遭遇了不共戴天的民族公敵,何況他眼看他最愛惜的一群團侶,就會被禽獸們吞噬!他心身俱有著火一般的博愛熱情,當仁不讓的犧牲精神,會逢這救國必須犧牲的時代,他怎能再生存!”(《顯微言行二三事——應<青年導報>之征姚名達平時言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怡南這段話,飽含著悲愴、痛心與景仰等復雜的情感,讓人感慨萬千,也揭示了姚名達壯烈殉國的根源。這段話,也指示我們,應該怎么去正確評價姚名達的壯烈殉國行為。</p> <font color="#ed2308">姚名達繼配巴怡南,曾就讀于廈門大學中文系。后在中正大學、(贛縣虎崗)正氣中學任過教</font> <p class="ql-block"> 戰地服務團的成員除了少數幾個學者教師,全是手無寸鐵的大學生。他們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甚至不大會使用槍支。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憑著愛國的精神,憑著滿腔的熱血,姚名達教授登高一呼,就聚集在其麾下,直奔抗日前線,直面血腥的戰爭烽火,直接與日寇殊死拼斗,乃至壯烈犧牲,這是過去的學生運動所沒有過的,這種悲壯的場面也是中國學生運動中的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戰地服務團成員特別是姚名達教授和學生吳昌達的英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同“五四”運動和“一二·九”學生運動一樣,在中國學生運動史上,寫下了彪炳史冊的一章,足以光耀千秋。</p> <font color="#ed2308">清華大學英烈紀念碑</font> <p class="ql-block"> 如今,特別是清明節與七月七日,姚名達的名字常常在中華大地傳響,作為人們永久之記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江西師范大學名達樓</span></p> <font color="#ed2308">名達樓前眼鏡造型雕塑</font> <p class="ql-block"> 1989年,清華大學建立“清華英烈紀念碑”,碑上鐫刻有65位英烈的姓名,姚名達位列其中。江西師范大學將學校文科大樓命名為“名達樓”,并在樓前建有象征姚名達遺物中殘缺的眼鏡架大型雕塑;學校一景觀湖則命名為“顯微湖”(姚名達又名姚顯微),湖西側還建有“顯微亭”。泰和縣原中大校址所在地杏嶺,則將當地一所學校命名為“姚顯微學校”。2002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時任中正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年近百歲的雷潔瓊為姚名達題詞:“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2002年12月,大型全景式原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地服務團紀實《浩氣壯山河》一書(上下冊)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10年,江西農業大學一幢教學樓命名為“名達樓”。201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單,姚名達在列。2021年清明節前夕,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建成復旦烈士雕塑和紀念廣場,姚名達是52位英烈之一。</p><p class="ql-block">……</p> <font color="#ed2308">江西師范大學顯微亭</font> 人們以各種方式,來銘記姚名達這位中華英烈,來表達對這位英烈的崇敬與景仰之情。 <font color="#ed2308">江西農業大學名達樓</font> <font color="#ed2308">復旦大學烈士紀念碑雕塑</font>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姚名達就是中國的脊梁!有這樣的脊梁,中華民族將永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這樣的脊梁,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將永遠強大! 歷史不應忘卻!歷史也不會忘卻! <font color="#ed2308">泰和杏嶺姚顯微學校新建教學大樓</font> <font color="#ed2308">參考書目:<br data-filtered="filtered">1. 《姚名達文存》(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羅艷春 姚果源選編)<br data-filtered="filtered">2. 《浩氣壯山河——原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地服務團紀實》(上、下冊)(中正大學校友會海峽兩岸校友聯合組編,姚果源執行主編) <br data-filtered="filtered">3. 《興國縣志》(江西省興國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br data-filtered="filtered">(圖片主要由姚名達哲嗣姚果源先生提供,有的取自網絡)</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化市|
丹棱县|
额济纳旗|
宁武县|
安康市|
昂仁县|
厦门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中卫市|
枣阳市|
清水县|
柳河县|
德州市|
沅江市|
新龙县|
东乡族自治县|
昌宁县|
沙河市|
崇义县|
越西县|
米脂县|
万全县|
临城县|
五峰|
兴义市|
延庆县|
鄯善县|
凌云县|
鄂托克旗|
西乌珠穆沁旗|
进贤县|
泽州县|
岳阳县|
昂仁县|
宝清县|
望奎县|
新乡县|
惠州市|
仁怀市|
万宁市|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