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回顧-徒步環岡仁波齊

跋山涉水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年6月,我跟著自駕車隊去阿里徒步環岡仁波齊。雖以已過去了4年,至今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還是想把它寫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轉山路線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岡仁波齊主峰海拔6656米(百度百科6714米),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區普蘭縣北部巴嘎鄉境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岡仁波齊峰,是岡底斯山脈的第二高峰,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相傳臃仲本教發源于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是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岡仁波齊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距岡仁波齊最近的鄉鎮就是巴嘎鄉,一般內地游客和轉山者都住在巴嘎鄉的塔欽。而塔欽也是岡仁波齊轉山的起始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7點前,我們的車子駛入了巴嘎鄉塔欽,入住“遠方的家”賓館。在賓館處抬頭就可以看到岡仁波齊峰,而且位置不錯。此時空中飄著白云,岡仁波齊峰時隱時現。我抓緊用相機拍了幾張岡仁波齊峰的片子,以防明日天氣轉壞拍不到了。(接下來的行程,岡仁波齊峰始終被云霧罩著,不露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 塔欽</p> <p class="ql-block">▲ 巴嘎鄉政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天開始就要環山了,全程54公里,最低點海拔4675(塔欽)--最高點5648米(卓瑪拉埡口)。不知體能能否走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需要說明一點,轉山和環山含義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轉山”是一種盛行于西藏等地區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會有很多虔誠的信眾來參加。特別是藏歷馬年,對于藏傳佛教的信眾來說是一個盛會,參與轉山的人數眾多。因為藏歷馬年轉山1圈,相當于其他年份的13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岡仁波齊轉山路線分內外線。外環線長度大概在54㎞以上(也有說56㎞),一般需要2-3天的時間,體能好的1天就可以,磕長頭則需要1-2周的時間。全程累計爬升近1000m,是在4675m--5650m間的高海拔徒步,對身體素質、體能要求很高,如果沒有高海拔徒步經驗不要貿然行事。外環線有一條“空行母密道”,達不到修行層級是不能走的,要轉完12圈才能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環山”屬于戶外登山徒步運動,不帶宗教色彩。一般都是內地戶外徒步者體驗在岡仁波齊高海拔徒步的經歷,驗證自己的體能;或是對岡仁波齊轉山的神秘感所吸引,到此考察了解;再就是旅游性質。而我們純屬戶外登山徒步運動,順便對轉山的宗教活動進行了解和增加感性認識。</span></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轉山路線衛星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一天:塔欽—哲日普寺(止熱寺) 2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晨8點在賓館吃了早餐,9點前我們7人從塔欽住處出發,穿過村子步行1公里到達岡仁波齊轉山的售票點(檢查點),票價150元/人,55歲以上免票,但要簽免責證明。我是隊伍中年齡最大的,自然免票。免責證明可以用手機拍下來留存,原件則放在了售票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塔欽到達當晚的宿營地哲日普寺距離22公里。為了減輕負重,我帶了索尼微單相機+兩個鏡頭、口袋機a6000、小型三角架、?登山杖,還有超輕睡袋、水和食物等。起初的路程比較平緩,土路居多,行走起來比較輕松。就是這種平緩的土路,往往讓人忽視了這是在海拔4670米以上的高度行走,容易思想麻痹,在體能分配上出現偏差。如果一直用較快的速度行進,對于初次轉山者可能要吃大虧。前面用力過猛(意識不到),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后面體能就沒有了。我們車隊有兩輛車先期到達塔欽,有6名年輕人先行轉山,就是因為沒有控制好速度,到達哲日普寺體能達到極限,還有幾人高反嚴重,只能終止轉山,叫救援車一起返回了塔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轉山初始路段</p> <p class="ql-block">▲ 經幡伴隨</p> <p class="ql-block">▲ 轉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 轉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西側</p> <p class="ql-block">▲ 馬背上的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 轉山之路</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下</p> <p class="ql-block">▲ 印度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 印度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 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 路過寺巴恰白土追</p> <p class="ql-block">▲ 轉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天的環山,上午感覺比較輕松。所以,盡可能多角度地拍了些圖片。以岡仁波齊峰為背景拍攝轉山者,拍馬背上的印度客時,先與其打招呼,趁他們轉頭回應之機按下快門。途中我發現,徒步轉山的基本都是藏族同胞,還有不少內地人,印度的轉山者基本都是騎馬,像是旅游者。他們的虔誠度不如藏傳佛教的信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下午接近黃昏時,我就明顯感覺體力不支,由于缺氧和未及時補充食物熱量,體能跟不上,兩腿有點兒拉不動了。</span></p> <p class="ql-block">▲ 轉山者以傘當杖</p> <p class="ql-block">▲ 攜家帶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近7點抵達宿營地哲日普寺(海拔5210米,另說5080米),用時10小時,一天爬升了近600米。原預定的新建磚瓦建筑的賓館,被印度游客全部占據。我們只好向南沿山坡上行,這一段路我是咬牙堅持著來到了岡仁波齊峰北壁下的宿營地。這里海拔高于止熱寺幾十米,宿營地是兩排小平房,內里簡陋、光線昏暗,平房門正對岡仁波齊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56米,這里距峰頂實際高差只有1400多米。抬頭仰望雪峰,這些年心向往之的岡仁波齊峰就近在眼前。愿望已變為現實,不免心生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哲日普寺(止熱寺) 海拔5210米(又說5080米),右下角的建筑是新建賓館。</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下轉山者的帳篷</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下的平房</p> <p class="ql-block">▲ 藏族婦女</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北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房屋內是大通鋪,鋪上都有異常厚的被子(有3-4床普通棉被厚度),一看就是常年不洗的,不過我們都帶著睡袋。我帶的是較薄睡袋,上面再壓上厚被子就可以了。各自選擇了鋪位后,抓緊利用外面的夕陽晾曬濕透的衣服。空氣的通透性太強了,雖是黃昏,但照射的光并不弱,色溫卻不高,高度還原了物體的本色,除了黑灰色,其它的顏色在光線的反射下可謂色彩斑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線逐漸暗下來,領隊在平房里打開自帶的氣爐下面條,召集大伙吃飯。飯后便自由活動。夜幕降臨,我帶上相機和三腳架,到開闊地拍岡仁波齊峰的夜空。由于索尼24-70mm微單鏡頭沒有手動功能,拍了一氣很難對焦。又回到平房取70-200mm長焦頭繼續拍,還是沒有拍好,關鍵是小型三角架不給力,固定不住,長時曝光鏡頭移位,拍出來的星空圖片清晰度大打折扣,也就不愿貼出來了。一直到半夜12點多收工,回到平房大家都睡得呼呼的,我也抓緊入睡,因明天要接受更艱難的考驗。</span></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二天:哲日普寺—塔欽 3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轉山第二天。由于昨晚拍攝岡仁波齊峰星空,到12點半才睡。同伴們在10點前都已入睡,因高海拔的緣故在凌晨兩點多就都醒了。我也醒來,穿上沖鋒衣外出上了個廁所。回房間后看到大家都在看手機。我繼續補覺,頭也是難受,睡不好。算起來睡眠不足3小時,我知道這會直接影響到今天轉山的身體狀態和體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凌晨4點起床開始吃早餐。今天要翻越5648米的卓瑪拉山口,關鍵是負重20多斤,行程30多公里,這是艱難的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凌晨5點準時出發,空曠的山野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見。昨日的3個背夫,今日減為2人,他們在前面當向導。頭燈是必須的,否則漆黑的山路無法行走。因昨晚只睡了2個多小時,大腦還在睡意中,兩腿沒有活動開,走起路來有點晃,領隊看到就勸我退出。但我自己是有數的,就說沒問題可以走,只是腿沒有活動開。大約走了5公里,我的背包給了背夫,只隨身帶了微單相機和幾塊備用電池,負重減輕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點,天開始蒙蒙放亮。當腳下的路面、周邊的山峰比較清晰時,太陽也開始悄悄地升起,只是我們在山坳里沒有發現。我攀走在上坡的亂石路上,到了一處帳篷宿營地回頭張望時,突然發現側后方的幾個雪峰有三束金光照射到山峰的斜面,金光并不在雪峰的峰頂,我抓緊拍下這奇特的日照金山現象。但一直不明白這種陽光是怎么射過去的。</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束金光</p> <p class="ql-block">▲ 晨曦中的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 露出曙光</p> <p class="ql-block">▲ 艱難跋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途中看到有藏胞攜家帶口轉山,有的背著小孩子三口家轉山,有的小孩子約4-5歲左右跟著父母轉山累的夠嗆。我對其家長說讓孩子休息休息,不然要累壞的。當然,我不會錯過機會按下相機快門。我在想,藏傳佛教在藏胞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這種藏傳佛教信仰的力量是我們無法體會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越卓瑪拉山口的5公里是非常艱難的,我幾乎用近了全力 。這段路都是向上攀登的亂石堆。由于缺氧雙腿乏力,稍緩的坡度走個60-70步就邁不動步了,只能就地坐下歇息;較陡的坡度只能走20-30步就得坐下休息。這時只能調整徒步的節奏,放慢腳步并隨時休息,以適應因缺氧而引起的生理變化,這會減少患高原病的幾率。平生第一次經歷這樣的磨難。按說體能不應該如此不堪,直接原因就是昨夜睡眠太少的緣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家三口在轉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 攜子轉山</p> <p class="ql-block">▲ 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p> <p class="ql-block">▲ 行進在亂石中</p> <p class="ql-block">▲ 轉山路旁的經幡</p> <p class="ql-block">▲ 卓瑪拉埡口經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約中午12:40 登上了5648m的卓瑪拉山口。這段10公里的路程用時7個半小時,平均每小時走了1.4㎞多點。卓瑪拉山口的特征就是亂石堆,路就在亂石堆之間或根本沒有路。埡口的面積很小不能停留多人,所以一般都是稍事停留就即刻下山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卓瑪拉埡口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即將翻越卓瑪拉埡口 </p> <p class="ql-block">▲ 卓瑪拉埡口 海拔5640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埡口沒有停留,翻過埡口就開始下山。下山對我來講實在是太輕松了,之前兩腿軟弱無力、拉不動腿的感覺頓時消失,步履也變得輕快了,我便以較快的速度下行。途中有一段陡坡,沒有路,坡面是碎石與松土,這里是下山最兇險的路段,需小心,稍有不慎就會失腳滑下去。但我下降的速度還是較快的。事后回想,可能就是在這一路段不慎將右腿大腿內側拉傷,當時沒有一點感覺。在第一個補給點沒有感覺,還在此吃了一碗方便面,裝滿一壺熱水繼續前行。由于在前面的補給點耽擱了些時間,后面的同伴都已超過去了,到第二個補給點才與他們幾人會合。歇息了一會兒我們繼續前行,此時拉傷的腿還是沒有感覺。又走了一段路才漸漸感覺出來,而且越休息癥狀越重,直至右腿不能抬起,只能用登山杖支撐著右腿前行。從埡口下到底部,回返的路雖然平坦,但也是上上下下,似乎越走越長,遙無盡頭。</span></p> <p class="ql-block">▲ 從埡口下行</p> <p class="ql-block">▲ 托吉措 海拔5568m</p> <p class="ql-block">▲ 托吉措</p> <p class="ql-block">▲ 穿過雪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下山的第一個補給點和第二個補給點一路下來,看到了磕長頭的虔誠者。過了第二個補給點又走了一段路程,看到一位手持雙杖、步伐矯健的行者,持杖動作流暢,以快于我們的速度從后面超越過來。一看是內地人,便與其打招呼,攀談了幾句。了解到其昨日和今日已經轉山兩圈,即一天完成轉山全程。明日休息一天,再轉山一圈。不得不佩服其強健的體能。</span></p> <p class="ql-block">▲ 補給點</p> <p class="ql-block">▲ 虔誠的轉山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將到達終點時,上到出山的山口處,夕陽映照的滿天紅霞突然展現在眼前。俯瞰夕陽映照下的村鎮,仰望紅彤彤的天空,平生第一次見過這種景致,真是極致的美景,把我看呆了。可惜手機和相機都沒電了,只能眼巴巴地望著美景,心中空嘮嘮的,直呼遺憾。此景錯過再難復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三天:撤離岡仁波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岡仁波齊轉山任務完成了,今天該從阿里返回了。早晨起來后,我的腿基本沒事了,活動自如(昨晚洗澡用熱水沖洗大腿根拉傷處,效果明顯)。在房間先合并行李,然后裝車。早餐后8點多驅車離開 “遠方的家” 賓館,離開了塔欽,沿G219國道向瑪旁雍措、拉昂措駛去。在兩湖之間有一條S207省道,北與G219國道銜接,向南直達普蘭縣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先到的拉昂措,在拉昂措的東南岸邊下車,在湖邊玩耍拍照,這里被稱為“鬼湖”,是咸水湖。大約11點半又驅車向東去相鄰的瑪旁雍措,這里被稱為“圣湖”,是淡水湖。兩湖最近處只有4㎞左右。途中發現了藏羚羊和野驢。藏羚羊排成一隊向我們張望,放緩車速,在車里用長焦拍下藏羚羊的圖片,這也是首次拍到藏羚羊。野驢看到我們的車接近,就開始在前面奔跑,有時野驢是在車子的一側奔跑,好像是在與汽車賽跑。車停它們也停。我們來到了瑪旁雍措的西南岸邊,在湖邊逗留拍照了半個多小時,有的隊員用礦泉水瓶灌裝湖水帶走。沿湖邊沒敢再向北,怕有查的,而是向南行駛幾公里也不敢走了,就掉頭返回到S207省道。因為這里是禁區,不讓車輛進入,一旦被截查可能要面臨罰款的處罰。</span></p> <p class="ql-block">▲ 岡仁波齊峰/拉昂措/瑪旁雍措位置衛星圖</p> <p class="ql-block">▲ 鬼湖-拉昂措</p> <p class="ql-block">▲ 圣湖-瑪旁雍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瑪旁雍措位于神山岡仁波齊以南,海拔4588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瑪旁雍措藏語意為“永恒不敗的碧玉湖”,是世界上多個宗教認定的圣湖,是勝樂大尊賜與人間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她是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眾神的香格里拉,萬物之極樂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瑪旁雍措旁的野驢</p> <p class="ql-block">▲ 奔跑的野驢</p> <p class="ql-block">▲ 瑪旁雍措岸上的藏羚羊</p> <p class="ql-block">▲ 告別了,岡仁波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車子又返回到G219國道一路向東,告別了岡仁波齊,告別了圣湖,踏上了歸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跋山涉水</b><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拍攝/撰寫 2022.7.10.</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鹤山市| 石狮市| 金山区| 景宁| 延安市| 柳江县| 禄劝| 台山市| 隆化县| 泸西县| 岱山县| 板桥市| 定远县| 稻城县| 隆化县| 天长市| 靖西县| 香港| 通许县| 汽车| 瑞金市| 惠水县| 维西| 延庆县| 莆田市| 周口市| 丁青县| 通化县| 嵊州市| 紫金县| 永平县| 凉山| 托克逊县| 木里| 额敏县| 昌黎县| 东辽县| 来安县| 通州市|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