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東省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成立于1954年,由山東省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改建。當時館址分為東西兩院,東院位于濟南市廣智院街廣智院舊址,系1904年英國浸禮教會牧師懷恩光創建,原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博物館之一;西院位于濟南市上新街世界紅萬字會濟南母院舊址,原是一處融道、佛、儒、基督、伊斯蘭五教合一的宗教團體駐地,1942年建成。山東省博物館成立后,將濟南廣智院舊址辟為自然陳列室、世界紅萬字會濟南母院舊址辟為歷史陳列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東省博物館建館之初,藏品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調撥了原山東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銅器、書畫、善本書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原濟南廣智院歷年來收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類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區山東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收集保護的各類文物;另外還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群眾捐獻的傳世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至1980年期間,山東省博物館作為山東惟一的省級文博機構,承擔起了山東境內地上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開展了大量田野調查,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先后發掘了泰安大汶口、鄒城野店、濰坊姚官莊、日照東海峪、滕州崗上、茌平尚莊、蓬萊紫荊山、濟南大辛莊、青州蘇埠屯、沂源千人洞等重要遺址,保護清理了曲阜九龍山、鄒城朱檀墓、臨淄郎家莊、臨沂金雀山、臨沂銀雀山、莒南大店、沂南北寨、安丘董家莊等一批大型墓葬,收藏了大量珍貴出土文物,使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誠為精品薈萃,蔚為大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8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館動工興建,1992年10月落成開放,山東省博物館發展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歷史、自然、藝術等多門類的新型省級博物館,成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擁有各類藏品20余萬件,尤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等更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進入新世紀,山東省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文化設施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6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山東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山東省博物館新館建設又一次提上日程。新館選址在濟南市區主干道經十路東段,2007年12月29日舉行奠基,2010年6月圓滿竣工,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會開放,山東省博物館至此更名山東博物館,開啟了文博事業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山東博物館館名的問題:1959年,秦亢青和徐眉生陪同郭沫若參觀山東省博物館時,在現在的齊魯醫院內的廣智院里郭老賦詩一首,題贈山東博物館。后來新館落成時,館領導決定使用此詩中題寫的“山東博物館”作為館名。</p> <p class="ql-block">“縱有寒流天外來,不教冰雪結奇胎。東風吹遍人間后,紫萬紅千次第開。</p> <p class="ql-block">廣智院遠景(省博物館東院)</p> <p class="ql-block">濟南日報廣智院視頻</p> <p class="ql-block">廣智院大門</p> <p class="ql-block">廣智院主展廳</p> <p class="ql-block">山東省博物館陳列室(西院)</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徽章</p> <p class="ql-block">萬字會當年的徽章</p> <p class="ql-block">山東省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秦亢青</p> <p class="ql-block">1953年山東省博物館建舘會議留影,攝于廣智院禮堂門前。</p> <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1日舉辦展覽</p> <p class="ql-block">1954年工作會議,左起:徐眉生,秦亢青,南緯君,右王緒,潘玉林,楊俊珠。</p> <p class="ql-block">1954年夏在省博物館辦公樓前</p> <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攝于天安門,左起:青島博物館李館長,楊俊珠,呂品,孟振亞,趙,秦亢青,王緒,關天相,王因陳,葉路,王守中(中央機關),南瑋君,劉天恩,牛仲山。</p> <p class="ql-block">1954年館工作人員乘船游覽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1954年夏乘畫舫游覽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1954年自然部陳列完成留影</p> <p class="ql-block">東院第一陳列室完成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1王小燕,左3吳仲珉,左4孫玉蘭</p> <p class="ql-block">1954年夏秦亢青于長清靈巖寺</p> <p class="ql-block">1955年8月應蘇聯文化部邀請,秦亢青隨國家文物工作代表團赴蘇聯參觀訪問。</p><p class="ql-block">在莫斯科紅場留影</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1956年春于省博物館西院</p> <p class="ql-block">1956年秦亢青,高守安,陳茂林,李克強,王瑞梅</p> <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蘇聯別列若莫夫來濟.王小燕.劉希增.秦亢青.若莫夫.李即陶.李成濟</p> <p class="ql-block">1956年重陽節于干佛山</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白萬全引導西藏代表團步入展室大廳</p> <p class="ql-block">與西藏代表團合影</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與代表團長合影</p> <p class="ql-block">喝茶小息</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孫玉蘭,王緒與代表團合影</p> <p class="ql-block">歡送代表團</p> <p class="ql-block">1956年12月于江西井崗山</p> <p class="ql-block">1956年12月在井岡山之大井與老紅軍攝于毛主席故居前</p> <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26日秦亢青,李季陶與日本東京博物館杉村永造室長。</p> <p class="ql-block">劉連仁,山東省高密縣人,1944年9月被日軍強行擄到北海道,并被強迫在北海道某煤礦從事勞動;1945年7月逃脫,此后在北海道山林中度過了13年艱苦的野人生活;1958年回國。1996年3月,他向日本法院控告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作出道歉并支付2000萬日元的賠償。2000年9月2日,他因胃癌去世,享年87歲。</p><p class="ql-block">劉連仁右手的水壺,左手的長發顯示了當年的艱難生活。</p> <p class="ql-block">日本文物考古代表團參觀展室</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給代表團講解展品</p> <p class="ql-block">徐眉生,南緯君陪同蘇聯代表團游覽大明湖歷下亭</p> <p class="ql-block">與蘇聯代表團合影</p> <p class="ql-block">省博物館第一批年輕的講解員(60年前的相片,如今最年輕的也有80歲以上了)</p> <p class="ql-block">1958年流動文化宮向群眾普及文物知識</p> <p class="ql-block">秦玉修在廣智院寫生</p> <p class="ql-block">1958年楊子范,秦亢青于曲阜“萬人愁”</p> <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27日山東省博物館歡送第一批下放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在燕子山植樹收工時合影左起,牛繼曾,秦亢青,鄭均培,崔魏</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小燕,孫玉蘭,李前亭,邢書記,樂光連,何芳</p> <p class="ql-block">1960年與國家文物局莊付局長在城子崖</p> <p class="ql-block">1960年青海省博物館6位同志在省博物館實習完畢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與樂光連秘書,侯孝臣同志</p> <p class="ql-block">1961年和樂光連與文物學習班學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8日省博與省文管處合署辦公之留影</p><p class="ql-block"> 經文化部批準,將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陳列部、文物保管部與山東省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合并,成立山東省博物館籌備處。</p> <p class="ql-block">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管理處人員合影。右起:秦亢青,王蘭齋,徐眉生,趙仲三,樂光連。</p> <p class="ql-block">1961年在山東省博物館籌備處與外省來濟學習人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1年秦亢青,王蘭齋,張靜齋,徐眉生于柳埠四門塔之龍虎塔</p> <p class="ql-block">1961年左起:張彥青,王蘭齋,張靜齋,秦亢青于柳埠四門塔</p> <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柳埠九頂塔</p> <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秦亢青與徐眉生付局長</p> <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靈巖寺</p> <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6日于岱廟漢碑亭。</p><p class="ql-block">右起李子亭付局長,洪年教授,王付局長,徐眉生付局長,楊局長,趙局長,羅哲文專家。左2秦亢青。</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在靈巖寺摩頂松</p> <p class="ql-block">岱廟漢碑亭</p> <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于鄒縣孟廟亞圣殿</p> <p class="ql-block">泰山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1962年秋省委黨校第五期輪訓班,左起:安林,李立寅,呂元,張仁學,曲修仁,周正,秦亢青。</p> <p class="ql-block">1962年秦亢青,鄭干丞,王金惠陪同尚小云,尚長林參觀省博物館(尚小云之孫尚大珠提供)</p> <p class="ql-block">1962年夏,前排左起,潘玉林,南緯君,秦亢青,</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石榮林,王緒,關天相,牛繼曾,李前亭</p> <p class="ql-block">1964年3月于河北省清代西陵</p> <p class="ql-block">1964年于濟寧鐵塔寺</p> <p class="ql-block">1965年與曲阜文物學習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孔廟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廟大成殿之龍柱</p> <p class="ql-block">與樂光連合影</p> <p class="ql-block">張學海,王思理,楊子范,秦亢青于燕下都遺址</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于燕下都遺址</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徐眉生</p> <p class="ql-block">秦亢青在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廟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牛繼曾攝于廣智院</p> <p class="ql-block">1966年2月2日歡送李發林去單縣一中。右起:牛繼曾,南緯君,李發林,潘玉林。后排:左起:李前亭,杜顯振,薄其明,楊俊珠。</p> <p class="ql-block">1972年9月歡送工宣隊回廠</p> <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31日,前排:左起:冀剛,關天相,石榮林,李前亭,張承令,董典之,薄其明。</p><p class="ql-block">中間左1杜顯振,左3牛繼曾,</p><p class="ql-block">后排左2孟振亞,南緯君,右3趙麗華</p> <p class="ql-block">1973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1982年12月7日山東省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與宋居民,牛繼曾等同志游龍洞</p> <p class="ql-block">李義貴全家福,功臣李義貴山東省圖書館館長王獻唐的一個私人秘書,1937年,他奉王獻唐之命,護送上萬件古籍珍本、商周青銅器、名家字畫、秦漢磚瓦等文物離開濟南,轉移到后方。一路遷徙,非常艱辛。求爺爺告奶奶,從山東到武漢,又到宜昌,然后到重慶萬縣,最后終于在樂山才安定下來,走了7000多里路。但是幸虧遷徙了,轉移途中傳來消息,山東圖書館被戰火焚毀,損失圖書二十多萬冊。1937年走的,1950年才回來。從1940年開始,他一個人在四川樂山守著那五箱書,守了整整十年。只有這5箱館藏精華幸運逃過一劫。省博物館成立時他調到了博物館一直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房志敏一家</p> <p class="ql-block">王金惠與女兒</p> <p class="ql-block">1953年秦亢青全家于博物館東院辦公樓前</p> <p class="ql-block">1960年秦亢青一家,左起:秦玉君,秦亢青,秦玉憲,牟松原,秦玉海,秦玉修。</p> <p class="ql-block">秦家兄妹</p> <p class="ql-block">秦玉憲</p> <p class="ql-block">1983年登泰山,右起:牟松原,王金惠,張潔,董典之,秦亢青,范正利。</p><p class="ql-block">秦亢青第十四次豋泰山</p> <p class="ql-block">右起:秦亢青,孔繁銀,宋居民,紀甫,任迪善,楊正齊</p> <p class="ql-block">右起:蔣英矩,盧傳貞,秦亢青,紀甫,宋居民,任迪善,臺立業,王夢凡</p> <p class="ql-block">右起:臺立業,紀甫局長,秦亢青,煙臺宋館長</p> <p class="ql-block">牟松原,劉敬亭</p> <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9日青島棧橋,后排左起:王樹成,任迪善,周校長,劉杰,陳月麟,</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畢建,王西創,牟松原,秦亢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嘉祥县|
东阿县|
治多县|
朝阳县|
和龙市|
成武县|
应城市|
汤原县|
同德县|
会东县|
富顺县|
孝昌县|
吉首市|
株洲县|
儋州市|
利川市|
宜昌市|
巩义市|
肥乡县|
扎赉特旗|
南昌市|
靖江市|
石泉县|
忻城县|
茌平县|
苗栗县|
水城县|
淅川县|
临泉县|
阿瓦提县|
革吉县|
金沙县|
上林县|
怀化市|
政和县|
枣庄市|
灵石县|
松潘县|
象山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