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西行漫記九《登上布達拉宮.我在思考》,2022年7月9日,參觀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

劉明忱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劉秘書長的美篇里,讓我們領略到了西藏布達拉宮1300年的歷史。透著那古老的神秘,仿佛一位曳著紅袍的高僧,獨坐于世界之巔。跌宕的身世,神奇的傳說,都一筆一劃鐫刻成了生命的紋理。他雙手托起天堂跌入人間的倒影;豪情與秀美的雪山湖泊是他的容顏;千年不渝的佛語是他的魂靈。風雪烈日,未凋容顏。酥油梵唄,縈徹魂靈。他,使智者沉靜,仁者長嘆。他,使信者心契,凡者留戀。在這仲秋時節,劉秘書長給我們留下了一疊疊流落在筆尖的感動,也許是一行行如水的委婉,也許是一聯聯如歌的平緩、,也許是一楨楨的照片撥弄了閱者的心弦,也許是仲秋里的繾綣,那么感人,那么留戀。那精彩的攝影,唯美的畫面,深刻的內涵,動感的流韻,依心而行,跟隨著年華的豐美,發人深思、意味悠長。</p><p class="ql-block"> 上述文字是@“耕讀齋”的美評 就當該美篇的題記吧!我覺得很契合,一定會帶著讀者,穿越1300年前雪域高原高天下布達拉宮或高增活佛的人文歷史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9日晚11點,經過十天的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心中的圣地拉薩市,夜幕下的布達拉宮展現在了眼前,在月光和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雄偉壯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入住酒店時快到零點了,回憶起“拉—林”高速的夜色之美久久不能入睡,滿腦子是明天參觀布達拉宮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0日,早晨九點才起床,十點準時集合,我們一行六人來到了布達拉宮廣場,因網上提前訂票的時間是下午1點10分,所以,整個上午都在廣場游覽參觀。</p><p class="ql-block">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布達拉宮的歷史文化,找了一個藏族導游,陪我們一行六人先參觀了布達拉宮廣場內的青稞酒文化博物館,通過導游的講解,了解了建筑布達拉宮的歷史場景和青稞酒的釀造歷史,為了等時間,在休息大廳品嘗了酥油茶的醇香,每人吃了一碗藏面已補充體力,保證精力充沛地走進這神圣的,高為117米的布達拉宮殿堂內參觀</p> <p class="ql-block">  為了留下獨有的記憶,我和老伴在布達拉宮的酒文化博物館里的小餐館,同藏族小伙(導游)照了張照片,留作永久紀念。</p> <p class="ql-block">  為了補充能量,吃了一碗純正的“藏面”</p> <p class="ql-block"> 一切都按計劃完成,1點30分如愿走進了布達拉宮的山路臺階,這里的宮室殿堂沒有全部開放,只能按導游引領的專門路線進入,導游從建筑材料、建筑時間和建筑歷史講起,每個人都聽得極其認真,但又有多少能記住呢?只能是加深印象后留作回憶的真實基礎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親見后的感悟是,走進了布達拉宮內部的每一藏品處,就像穿越了藏傳佛教文化的歷史天空,那高高的靈骨塔,那厚厚的經書卷,那全世界最全的跨越幾千年的各種佛像,那數不盡的稀世珍寶,一定會震驚每位游客的靈魂。導游講:“曾有傳說布達拉宮的價值,一個上海都不換”,但我不認為這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里供奉了十位達賴喇嘛活佛的真身,唯獨沒有六世活佛倉央嘉措的,而我又恰恰對倉央嘉措的人生軌跡情有獨鐘,因為讓人敬畏的不是活佛的真身,而是活佛的“業”和靈魂。那么倉央嘉措的悲劇結局和他的獨立的靈魂和詩情人生才是吸引我的內在因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布達拉宮的高處,在拉薩河的北岸,在天空之城理塘尋找六世達賴喇叭倉央嘉措的身影,在八廓街的書攤上尋找他的詩集,終于找到了薄薄的藏語小冊子,但我怎能讀懂?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梁,翻譯后的倉央嘉措的詩集才是吾之所求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登上布達拉宮的臺階和殿堂之后,感悟到布達拉宮之所以高大雄偉,不是自身高度決定的,而是它巧妙的坐落在了海拔近3700米的瑪布日山峰之巔上,實現了山坡和殿堂一體如此巧奪天工的設計和獨有的藏式建筑風格,才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矚目的宮殿。從歷史的角度去認知,華盛頓那座享譽世界的白宮,也是美國總統官邸的那座白色二層樓房與之相比遜色至極!</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自問?“布達拉”的真義是什么?確切的解讀是:梵語譯音,意為“舟島”,佛教圣地,還可以譯作“普陀”,“普陀”是觀世音居住的地方,依據藏傳佛教的傳說,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轉世,所以,達賴居住此宮才是天經地義,天意使然。</p> <p class="ql-block">  這座瑪布日山位于拉薩河北岸的平地上,和周邊的山峰沒有一點聯系,完全是獨立的一座,與遼寧鞍山市中心的烈士山有異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公元七世紀,松贊干部為迎娶唐文成公主而建布達拉宮,后來毀于戰亂天災,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是清朝順治時重建的,后又經過歷代擴建,始成為今日之規模,有幸讓我們這代人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 總建筑面積十三萬平方米,依山而筑,巧奪天工,集宮殿,佛殿,靈塔殿,僧舍,佛學院等為一體,主樓高117米,共九層。分為紅宮和白宮,藏式風格鮮明中展現的雄偉獨一無二,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海拔最高的建筑群,有世界屋脊明珠之美譽。收藏了無數文物珍品與稀世珍寶,堪稱為藝術之寶庫,五世達賴的靈骨塔至高無上,位于紅宮,最為壯觀,高14.85米,塔體通身以黃金包裹,外面還鑲嵌了無數寶石,此外還有殿堂群。</p> <p class="ql-block"> 《感悟倉央嘉措奧妙的佛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問佛:如何添智漲慧如佛一般?佛言:佛是人做的人,人可做得佛。</p><p class="ql-block"> 因果報應,生命輪回,不悟命運真相,何得大智大慧。</p><p class="ql-block"> 世間之象皆虛幻,萬事萬物皆化生,心動意動萬物動,心靜意靜萬物靜,生己之相,造己之命。</p><p class="ql-block"> 緣來緣去緣如是,受果受報有前因,佛心在,有自在。一琢一磨,有前緣。苦樂悲酸皆自然。</p><p class="ql-block"> 一切如法,如露如電,緣落緣起,寂滅瞬間。</p><p class="ql-block"> 堪破瞬息的情緣,卻莫遺落每一份偶然,為有情人間,添真情一片。</p><p class="ql-block"> 人,越癡纏,越枉然,放下才可得自在。</p><p class="ql-block"> 全詩彌漫著濃濃的禪意,讓人分不清詩人和佛,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已融為一體,悟透人生,一草一木也有了佛緣,對生命也表現出寬容,任隨萬物變幻,心則不動,人,最終的歸宿在哪里?滾滾紅塵里如何取舍?經歷過堪破、放下才能夠真正自在。只是,佛界是一種風景,凡塵也是一種風景,在某個特定時間段里,只能在一個高度,欣賞一個維度的風景,換個角度,換個高度,換個維度,換個時間,換個季節,換一天一夜,一時一刻,就能從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不同維度的世界品人生。</p> <p class="ql-block">  其實,風景這邊獨好?還是風景那邊獨好?真的是風景這邊也獨好,風景那邊也獨好,是佛界風景獨好?還是凡塵風景獨好?其實,是佛界風景也獨好,凡塵風景也獨好?關鍵是你是否愿意接受那一種境遇狀態,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p><p class="ql-block"> 這種境遇狀態,在倉央嘉措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他不計后果的選擇了自己的內心所向,他的悲劇結局,看是他 自己選擇的,實則是天命使然,在那個特定環境下,權力之爭的歷史背景下,他注定要成為一個悲劇人物,是歷史選擇了倉央,不是他選擇了歷史,他的經歷給了他成為雪域情圣哲理詩人的基礎條件,酒館中的美男和布達拉宮的活佛交融于一身,生發出的一種獨一無二的詩情人生。</p><p class="ql-block"> 他的詩歌已然是活佛詩人深思后的哲學獨白,讓人難以分清詩人和活佛的獨立存在,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情愛和禪意,此時真的融為了一體,才達到了如此高度的哲思。它的形式是情詩表現,它的深意是人生智慧啟迪,它的本質是佛意哲學,他用佛的智慧問佛,求解的是眾生的迷題。</p> <p class="ql-block">  導游說:“我們參觀的很有限,只是冰山一角”。走出宮殿外的山坡石板路后,在路邊的石板凳上休息了一會兒,覺得此生能親見如此壯觀之宮殿群足矣,此時走出布達拉宮的游人逐漸在減少,站在宮墻內臺階上眺望對面山坡的景色和拉薩的建筑和街道感慨萬千,感嘆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幸運。老伴何女士極其熱情主動地要給我照相留下難得的圣域美好和自在逍遙,我也在想,今生能有幾回能站在世界屋脊的圣殿之上?照吧,照多少都不多!</p><p class="ql-block"> 導游的解說到此就結束了,分手時他說:“對于有文化需求的游客來到西藏,除了布達拉宮必看之外,西藏博物館也是必看”。西藏博物館擴建了五年,恰逢今年的六月才重新開館,我們該多么幸運?確實是天賜良機人意難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布達拉宮的神圣宮殿百感交集,修煉成佛是智慧的象征,導游說“業”高且流傳最廣的是五世達賴,他的靈骨塔修建的也最高最富麗堂皇。</p><p class="ql-block"> 導游小伙是藏族,本科畢業后做了布達拉宮專職外賓的導游工作,因為疫情原因,外賓很少了,不得已改了國內導游,他對布達拉宮的建筑藝術和歷史掌握的很熟練,一口流利的英語,普通話也說的很好,我問他,你最敬仰哪一位達賴喇嘛?他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我最敬仰的,也是對游客介紹最多的,因為活佛死去的是肉身永恒的是靈魂,倉央嘉措的詩歌就是靈魂的載體,永恒流傳成為了必然,他的詩集小冊子在拉薩的小地攤都可以看到,但那都是藏語的,可見,藏族人的愛情故事已經離不開了倉央嘉措。</p><p class="ql-block"> 他是最有天賦的達賴喇嘛 ,在眾多學徒中,他學的最出色,《除垢經》、《釋迦百行傳》,在別的孩子看來繁復深奧的詞語,倉央嘉措念起來,仿若從胸中自然流淌出來的清澈的泉水,一副自然天成的樣子,天賦、學習、環境、閱歷等…都是成就詩人的必要條件之一,古今都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師給倉央嘉措講印度古代文學理論《詩鏡》時,他學的最認真,領悟的也最神速,這些是他能寫出流傳千古的愛情哲理詩篇的天賦使然。</p><p class="ql-block"> 《 詩鏡》是印度古代文學理論書籍,這屬于佛教中,“五明”中的“聲明”</p><p class="ql-block">程,“明”就是學問學科,“五明”就是古印度的五門學科,“五明”分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概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體系。</p><p class="ql-block"> 《詩鏡》是學習“聲明的基本書籍,作者檀丁在書中講述的緊密、顯豁、同一、甜蜜、柔和、易解、高尙、壯麗、美好和暗喻等等美好的詩論的潤養,讓倉央嘉措為之陶醉神往。</p><p class="ql-block"> 這位生活在公元七世紀的古印度詩人跨越千年時光隧道,為少年倉央開啟了詩歌語言的靈門。11歲的倉央嘉措當看到供奉在西藏巴桑寺的馬頭明王后,寫下了他的處女作:“馬頭明王法力大,諸魔諸鬼皆懼怕。慈悲護法為世人,蕩平一切邪魔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宮殿外后,頓覺 眼前的勝境,真真切切又恍然若夢,就像古格王朝的突然消失,就像格薩爾王的曾經輝煌,就像倉央嘉措情詩中所蘊含的深奧的佛家和哲學思想。</p><p class="ql-block"> 參觀了布達拉宮,我始終在尋找倉央嘉措的足跡靈魂和至今沒有被考證的身世之謎。真的像傳說的一樣,他的軀體已沉入青海湖中,他的靈魂已留在了拉薩街頭的小酒館或布達拉宮嗎?百問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 這次行程每一天時間都安排的很緊, 每一天都是夜晚抵達宿處,又在晨霧中離開,奔馳在318天路18彎或是72拐的奇險之路上,駛向心中的遠方。新鮮而缺氧的空氣,高原上的寧靜與星光燦爛的夜空,讓游人的身心自由的放飛,終于成就了真正踏上高原那夢想,人生很難有蘇東坡一樣的胸懷、格局和智慧,踐行心安之處是吾鄉的大度和面對困難的樂觀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布達拉宮佛殿里,在天空高掛的月色下,倉央嘉措時常或幾乎是夜夜難以入睡,仰望浩瀚的夜空中高懸的明月,孤寂的心又翻起了情浪詩浪,好像那圓月在和他對話,那詩篇是寫給月宮中的嫦娥?還是寫給心上的情人?如:和風吹動我窗,可是來自故鄉?請去尋找我青梅竹馬的戀人,將她帶到我的身旁。他的思魂難道是古印度詩人檀丁的轉世嗎?不,他是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但,他哪里知道,五世達賴已去世十五年,第巴桑結嘉措竟然隱瞞而不上報,是葛爾丹的戰馬踏破了雪域高原的寧靜,是在軍營中通過審訊葛爾丹的俘虜藏族士兵時,康熙帝才得到五世達賴去世十五年的驚天秘密。在如此亂世出生的轉世靈童,在權力之爭的刀下,倉央嘉措成了悲劇的主角,六世達賴喇嘛活佛只是他的符號,五世達賴喇嘛親傳認命的第巴桑結嘉錯的傀儡才是他的真身。</p><p class="ql-block"> 一位天才的宗教領袖,一位具有獨特思想的詩人,他的生命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或許也是他流芳百世的必然條件。十位活佛的真身都密閉在了布達拉宮的靈骨塔內,只有第六世達賴喇嘛活佛的靈魂才永恒的飄在了布達拉宮的上空、雪域高原的曠野和人類歷史的長河中…</p><p class="ql-block"> 他悲劇的人生是當時獨特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他個人對同命運的抗爭根本不能擺脫。他悲劇人生的另兩位促成者就是五世達賴喇嘛本人和他欣賞任命的第巴仲麥巴.桑結嘉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于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普通的農奴家庭,她的父親和母親以及世世代代的先祖們都篤信寧瑪派,寧瑪派的僧人可以戀愛結婚,不認為愛情與信仰有什么沖突,而格魯派堅決主張禁欲。而正是因為他在1698年長大到了15歲才坐床,在寧瑪派藏傳文化的熏陶下,情愛的種子已經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幼小心靈中,所以,情愛對他來說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理所當然該人人享有,這是他成為格魯派達賴喇嘛活佛后,雖然經過了多年的嚴格的教育,也不能接受完全禁欲思想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從倉央嘉措的教育經歷中給人們的反思是:早期的啟蒙教育真的是極其重要,是改變人生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難怪早期送出國門去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到頭來把中國傳統修身治國平天下和孝文化會忘記的一干二凈,不該責怪孩子本身,他是教育的本質決定的,如果要責怪就只能責怪父母的教育觀出現了錯誤。世界觀未成熟,小于18歲的孩子是不能早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否則,他喪失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就是理所應當,順理成章,有時甚至是無法挽回。</p> <p class="ql-block"> 《感悟倉央嘉措詩歌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的詩歌每首都很簡短平常,寥寥幾句,精煉到了極致,但其深意哲思從不缺失,深入骨髓,他寫相思,簡單幾句,能讓讀的人浮相連篇,淚流滿面,夜不能眠。如:印章黑色的印記,不會傾訴衷腸。但我依然要在信上蓋好,當做把我的相思印在你的心上。還如:心中默想真佛修煉,怎么沒記起佛陀的真顏?沒有思憶愛人的笑靨,她微笑的面容卻在心底浮現。</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天生就有好酒量,傳說他和李白同桌共飲的話,酒量很難分出高低上下。他的情詩的出處,一個出在拉薩街頭的小酒館喝青稞酒的酒杯里,一個出在布達拉宮活佛臥榻和仰望布達拉宮窗外明月夜不能眠的相思中…在拉薩街頭的小攤位上,到處都可以找到藏語印制的倉央嘉措的詩集,小冊子很薄的,很簡短的詩句,卻深藏人性佛性,人世界佛世界中的無窮奧妙,概括總結的極其精準易懂,簡單深奧,是人心佛性相融后孕育出的詩篇,必然是獨一無二極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倉央嘉措最普通的一首小詩了,沒有那么華麗的語言,但,把人間的愛情傾訴的明明白白,淋漓盡致,好像那話就是說給每一位情侶的一樣。如:離別的時刻多么落寂,你為我戴正帽子,帶著淡淡的憂。我為你整好發瓣,懷著淡淡的愁。彼此叮嚀,一路小心慢走。彼此關照,不要難過悲傷。離別日短相思長,我們很快會再聚首。</p><p class="ql-block"> 兩情若是久長時,何必朝朝暮暮?我還想起了李商隱的那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離別時的惆悵,仿佛春風也耗盡所有力氣,再也無法吹綠雪域高原上的野草,再也無法吹開含苞待放的花蕾,仿佛百花依然深處寒冬殘敗凋零,分別時戀人的心,何嘗不是嚴冬一樣的寒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對于所有愛侶來說,相見永遠是甜蜜的令人期待,而分別永遠是讓雙方心力交瘁的,萬水千山,天涯海角,愛即使有萬般幽情也會經歷一些磨難,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考驗,身為轉世靈童的倉央嘉措,還要摒棄信仰的束縛。他的愛情經歷是凡人所不能領悟的,因為他的身世,他的信仰,他的環境,有千山萬水和佛教格魯派清規戒律阻斷了愛的前路,越難得越想得,越是這樣,就越是想盡一切去得到,哪怕是想象,哪怕是用詩歌的語言去描繪,也是一種心靈的獲得。這是倉央嘉措的詩歌的創作源泉之一,獨有的佛學智慧也是給她的愛情哲理詩創作注入了獨有的靈感、哲思語言和意境。</p><p class="ql-block"> 悲劇愛情的穿心之力,遠大于喜劇愛情,浪漫之愛情很少記住,極其難得之愛情才會記憶猶新回味無窮。人生不要看他所擁有了什么,而該評價他真正經歷了什么,尤其是有多少刻骨銘心,大起大落,波濤洶涌,悲痛欲絕,笑出心底,悲生骨髓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的詩,每一首都沒有奇辭妙句,平淡如湖水波瀾不驚,但,若細品,只要把心放在遙遠的西藏,一切就會變得特別遼闊,想那座平日里不易見到的雪山,那是西藏的山,巍峨莊嚴,靜默無語,卻有超強的氣場,直抵人心高處。想那月也不是普通的月,那是站在世界屋脊才能看見的月,他比平日里我們頭頂的月亮更加潔白、圓潤,由此,也平添了幾分神圣。而那些云也不是我們上空漂浮的流云,他像是水粉畫里調出的純潔的白色,層層疊疊,充滿質感,而這一切的一切足以令人唏噓、感嘆,有一段愛情在此情此景的宣染之下,注定了這是一段浪漫至極,感人至極的愛情,讓人尋找追憶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上面和下面, 這兩張照片看是自拍的手勢,其實不是自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當時 , 我正在興致勃勃的給老伴兒拍照的時候,女兒打來了視頻電話,這時,老伴兒和女兒在視頻對話,當看到已經十天沒有看到的外孫子后,那種笑是發自心底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對我吸引力最大的倉央嘉措的詩是《那一天》全詩如下: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拋卻了信仰,舍棄了輪回,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p><p class="ql-block"> 這首詩歌共十個自然段,前八段,每段都是22字,第九段是20字,只有第十段是43字,總共才259字,而且還有大部分是重復使用。分析那種重復文字,其整個句子中,只有幾個字的不同,其意義就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這種文字功夫實在是太高,或許是翻譯者的水平太高,而實現了漢語意境的再創作?這首詩的另一個高超之處是以時間為軸線,串聯起了無限的愛戀、海枯石爛的愛情箴言和為愛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癡心誓言。正如詩中所言:“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那個你可以是心中的“情人”,更可能是佛祖普渡的“眾生”。為了愛,我忘卻了所有,拋卻了信仰,舍棄了輪回,詮釋了人間忠貞愛情的真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這首詩像一首歌,婉轉低唱,潛入人心,被藏族著名歌唱家,降央卓瑪那渾厚的女中音,唱出了無限的慈悲、情愛、情思、情緣。簡單的旋律,淺顯的字符,卻道出了最凄美的愛情,即使滄海變桑田,只要能見到心上人的回眸一笑,那么,我就沒有白白付出“那一世”。即使付出了我的所有,只要能觸摸到你的指尖,你的指紋,你的溫度,我都會感謝佛祖的恩賜,寧可舍棄輪回,拋卻信仰。</p><p class="ql-block">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是愛意儂儂,本質上是哲思禪意深深,佛教用語占據了主體,如:真言、經筒、超度、轉山轉水轉佛塔、修來世、朝佛、信仰、輪回、梵唱等詞,都讓人感到詩中蘊含了即經典又神秘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解讀也很可能是詩人想表達的,不只是對他自己所愛的人的情感了,與其他愛情詩相比較,不只是作者的特殊身份為詩歌增加了幾分神秘感,而是,只有受戒后的活佛才能寫出如此簡單深奧的詩來,更是升華到了一種高尚的愛情觀,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信仰重要?還是愛情重要?這座天平在他的心中自然地傾向了愛情觀,選擇愛情同選擇信仰同樣神圣不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  詩中的語言簡練、哲思、佛意,怎能不讓人 無限遐想?沒有海枯石爛的誓言,卻是那種情愛至深,地久天長的尾尾道來。他告訴人們,為了真愛,可以拋棄信仰,舍棄輪回,沖破一切枷鎖。倉央嘉措心中的她,也不只是具象的了,而是一種象征,因為他沒有對熱戀的她的容顏進行任何具體描述,但,字里行間展現的是妙曼含情的少女。這種寫法,同《荷馬史詩》中,對美女海倫的描寫異曲同工,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那些宗教用語是“雙關語”,讓讀者必然從宗教的層面去認知愛情的純潔,還要從普通人的視角理解一位活佛的愛情觀人生觀。</p> <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寫出的,“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是戀人情人,而不只是玫瑰,愛情的魔力可以讓情郎癡女拋去一切,拋去信仰,舍去輪回。讓他舍棄輪回,就是要舍棄生命,為愛可以樂升天堂,無怨無悔。即使是飛升成仙,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多么偉大,多么高尚,多么決絕,多么純粹,多么被后人敬仰至極!</p> <p class="ql-block">  1706年5月17日,24歲的倉央嘉措在蒙古兵的押解之下,離開了他真想離開的布達拉宮,卻不想離開拉薩的小酒館,而且這次又不是他想去的地方。這次的遠行,他沒有走到北京,沒有走進紫禁城,因為那里不是他的安身之處。</p><p class="ql-block"> 被押解的前行之路走的很慢又很艱難,這時他的命運已經不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了,好像康熙皇帝也左右不了他的前程。當行駛到青海湖,所有的人都一籌莫展時,拉藏汗收到了康熙的諭旨,內容大概是:“你把倉央嘉措護送到北京城讓我怎樣供養他呢?你難道以為紫禁城是布達拉宮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到諭旨把拉藏漢驚出了一身冷汗,冷靜后一想,皇帝的真意哪里是想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呢?那我怎么辦?心想我該怎么處置倉央嘉措?殺,信徒必然會在藏地掀起軒然大波,自己會引來殺身之禍,皇帝是不會放過我的。放,我那自己導演的一出戲,還沒有設計好結局如何?急中生智,他暗示看守的士兵放掉倉央嘉措,何去何從由他自己選擇,但對外宣稱,倉央嘉措突發疾病,已經病逝于青海湖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倉央嘉措得到了意外的,他夢寐以求的自由,放他的時候正是十五的月圓之夜,月光下的青海湖,波光粼粼,微風吹過,廣闊的如海一樣看不到盡頭。但那波光又很寂靜,如心海一樣沉寂。倉央嘉措活佛的肉身獲得了自由,但靈魂的枷鎖根本沒有解開,因此,天地之大,他卻不知道要去何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時,風已停,偌大的青海湖,比海還沉寂,月色也暗淡到了極限,從云縫中僅有的那點微光也一點點被流云遮蔽,一聲巨雷和閃電從空中劃過,此時,天空中真的烏云翻滾,頓時下起了傾盆大雨,任雨水沖刷心頭的迷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時,他被巨大的雷鳴之聲驚醒,無解的思緒被驚雷開悟,她想到了佛祖的真言:浮世嬗變,生命如過眼云煙,一切如法,如露如電,緣起緣滅瞬間,500年前修煉成的果實,不要詢問是劫是緣,看過萬事變遷,浮生也該釋然,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無怖。</p> <p class="ql-block"> 此時,愛、恨、情、仇,都已在塵囂中遠去,他感到了生命的無常和對生命的厭倦,頓時,萌生了走向死亡天堂的幻覺,對自己說:“為什么還要找下一步要走的路?世間的一切都是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月光下在若大的青海湖給自己一個結局,該多自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種意念的引領下,不覺中走到了青海湖邊,抬眼望星空,這時朗月又掛在了天邊,星光點點好像在向他眨眼,只想走進星星的故鄉夢中的天堂,慢慢地慢慢地走向了青海湖的深處,好像走到了海中倒映的星群之中一樣,他為自己最后的詩意的想象而微笑,月亮看到了,星星也看到了,在漫天花雨中,我來到了人世,成為了轉世靈童,至尊至上的活佛,24年的人生之旅,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生命還能否轉世?能不能在此時再次輪回為圣域的活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刻,倉央嘉措只想遠離,只想我的靈魂自由地在我深愛的藏地廣闊的天空永恒飛翔。回望岸邊,此時,湖水已經沒過了心窩。只有那雙眼和雙手在湖面之上,仰望星空,他用力舉起雙手,好像是要摘取天上的月亮星星,月色傾淚,繁星哭泣,他對月亮和繁星說:“不要泣,不要哭,我要和月色星光一起走進這片青色的海,那海水深處,星光點點,宛若銀河天宮,讓我的肉身沉入湖底,讓我的靈魂飛升成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詩中總是透著淡淡的孤獨感,他15歲就走進了枯燥的寺院大昭寺和神圣的布達拉宮,被剝奪了普通人的生活快樂,那種對宗教的期待和期待后的興奮,很快就被佛家的那些清規戒律和無休止的念經打坐修行所淹沒了。因此,他對平凡生活的向往就只能通過他的詩歌來傾訴,同時釋放對活佛枯燥無聊單調生活的淡漠,盡管那詩歌有時是歡快的,但這歡快的背后隱藏著一顆寂寞無奈的心。</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走進寺院和布達拉宮修行兩年后,就覺得厭倦了那別人眼里的天堂生活,17歲那年,覺得紛亂的世事令他矛盾萬分,深刻的認知了佛界的虛幻無聊和佛經的深奧至尊,而對照自己的處境和佛家的最高境界后,深刻感知了好像是矛盾重重,無法解開,所以,他在20歲那一年退還了僧衣,穿起了俗人的衣服,只保留世俗之權利,從此以后,他便放棄了戒行,解開了靈魂的殘酷,卻沒有解開軀體的枷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對藏族同胞而言,信仰是生命的一切意義和理由,活佛在藏族同胞的心中有著無上的尊榮,因此,大德上師在俗世人群中也擁有無法比擬的號召力,作為宗教領袖智慧的載體,倉央嘉措不可為不尊,他所居住的布達拉宮威嚴屹立千年不倒,與那轉弄的經綸,拓展的經帆,一起垂目俯視著千載時光的流逝,一張張虔誠的佛教徒的臉和一路磕長頭的風塵,深深刻進了他們頭頂的天空,那是藏傳佛教信徒們的天堂,蔚藍的天空與布達拉宮紅墻上斑駁的歲月光影,是信仰的皈依,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權力中心。</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一夜間,從藏南荒野間放牧騎馬奔馳在草原上的英俊少年,變成了布達拉宮的達賴喇叭活佛,這種生存環境巨大的反差,不是他的選擇,而是佛教和康熙的共同選擇,因此,他修行佛教的真實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年,就是因為從走進佛門寺院的那第一天起,倉央嘉措就沒有完全失去自己,所以,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境遇,他都有自己的堅持,早年在鄉野生活的時光,播下了濃郁的愛情種子,至柔也是至剛的真諦被他演繹的十分透徹,當滿腔的柔情被權力踩蹋支離破碎時,它的剛性就抬起頭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法則。</p> <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有一個純真執著的靈魂,從他的人生拉開序幕開始,就沒有更改過,他經常問自己,轉世是虛幻還是真實?轉世的是靈魂智慧還是肉身容顏?修佛五年后,他終于悟透佛是人做的,人可做得佛,我心載佛意,智慧才能能度人生。心中的情人“達瓦卓瑪”在倉央嘉措的詩歌中,已經是有情人的獨有的標志符號。</p><p class="ql-block"> 他沒有留下遺言,但我覺得他的多首詩中,如:潔白的鶴啊請聽我言,我想借你的翅膀,用用就還。我想去的地方,并不遙遠,那美麗的理塘,去看看就回還。據傳說,這首詩歌是在整理倉央嘉措遺物中發現的,是他生前寫下的最后一首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閱讀了他的絕大部分詩歌后感悟,他的詩歌中,所隱藏的對情愛和人生精神世界的深沉思考,對佛教的悟性,對愛的刻骨傾訴,比遺言更有穿透力,更讓讀者對詩人的精神世界會帶著敬仰去解讀研究。</p><p class="ql-block"> 其實,倉央嘉措的精神世界是后來人絕對不能全部讀懂的,因為,他的智慧是高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我們只能仰止。他的情愛熱烈,卻沒有得到,他的情愛交融了人性和佛性,世間有此身份的人獨一無二。</p><p class="ql-block"> 所以,解讀倉央嘉措詩歌的靈魂,就像解讀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難。正因為無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這道無解的難題,目的是給自己的現實生活和情愛世界,找出最恰當的倫理依據,從而在有生之年去更好的生活和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姜堰市| 连平县| 桐乡市| 九江县| 香格里拉县| 炉霍县| 灯塔市| 台中市| 浮梁县| 邢台市| 信丰县| 清远市| 巴中市| 隆化县| 寿光市| 郁南县| 砚山县| 辽源市| 广饶县| 宝兴县| 岳普湖县| 墨竹工卡县| 洮南市| 鄂伦春自治旗| 江门市| 岳阳县| 老河口市| 宁南县| 抚顺县| 兴安盟| 闸北区| 静安区| 长治市| 枣强县| 伊吾县| 台南县| 文化| 若羌县| 海原县|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