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出國越南一周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自 序</span></p><p class="ql-block"> 漫漫人生路,悠悠歲月情。</p><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人生記錄中,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不計其數(shù)的大事小事,順心事,苦惱事。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品嘗過人間多多少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其中有不少的事情將終身難忘,留下永恒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當人生跨入暮年,往事一回首,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或高興,或自豪,或苦惱,或憤恨,或婉惜,或遺憾……五味雜陳。閑暇之時,回顧往事,并一一真實地記載,對家人,對后代,無疑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如何活得精采,活得有價值,取決于各人的世界觀,取決各人的智商和能力,取決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機遇。不管怎樣,只要我們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老老實實辦事。堅持勤奮、刻苦,勇于拼搏,盡力而為;堅持謙虛、善良,真誠相待,樂于奉獻,就能把事情做好,就能問心無愧。人生不求轟轟烈烈,但求平平淡淡,不求大名大利,但求平平安安。平平常常就是真,我們要做真人,要做實事。</p><p class="ql-block"> 本回憶錄,依據(jù)本人的生活閱歷,從“母親的回憶”等20個方面去回顧,去記錄,力求真實,力求完整。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處,有望諒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1.母親的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4年12月16日,歙縣東鄉(xiāng)竦口,隨著一聲聲“咹!一咹!一咹!……”的嬰兒啼哭,一亇幼小的生命呱呱落地。他,就是我,學名王紹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據(jù)奶奶說,母親生下我不久便患上腰子病(腎炎),隨后病情日益嚴重,奶水越來越少,于是奶奶炒米粉,燉稀飯喂我。有時我餓得謊,哇哇哭個不停,太奶奶也抱著我四處討奶。到了1948年,母親丟下年幼的我,陰陽兩分離了。可憐的我,只留下母親幾個隱隱約約的鏡頭:1.我家族住的是大房子,有大屋小屋之分,下雨天,母親和七姑八姨們在大屋樓廳做針線活吧!同一個樓層小屋樓廳也有人在做鞋,記得我蹦蹦跳跳,一會兒跑過去,一會兒跑過來,煞是高興。2.記得有一年,母親帶我去一個廟宇吃面,我站在母親身前,她坐在櫈上一口一口喂我吃,我清楚地記得,有幾個穿長褂的人,兩手合一走來走去,整個屋里煙霧繞繞。直到前幾年我和表姐巧云(大姨家女兒)談起此事,她說那是尼姑庵,就在湄川村小河旁邊山上。3.母親病重期間,臥床不起,為了方便護理,睡在大屋樓下堂前右上角搭的木床上。可能是生病味口不好,想吃醃羊角(豇豆),叫我到壇里抓奶奶醃的羊角給她吃,可是我的小手一連摸了幾次,抓到的都是醃辣椒,母親辣得大口大口直喘氣。4.母親去世時,由于父親正失業(yè)沒有回家,是奶奶料理母親后事的,我最后記得母親死那天,筆直直地仰面躺在那張床上,臉上蓋著一張黃表紙,之后再也沒有見過母親了,這年我才四歲,隨后我就跟著奶奶長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2.合作化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9日歙縣解放,時年我已經(jīng)5周歲,我隱隱約約記得,老百姓歡呼雀躍,人人舉著彩色的三角旗,排著長長的隊伍,喊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敲鑼打鼓扭秧歌慶祝解放。</p><p class="ql-block"> 隨后,斗地主分田地進行土地改革。斗地主那天,我村地主程茂堂、程致遠五花大綁被民兵押上臺,貧苦農(nóng)民王根寶控訴地主罪行憤怒時,踹起一腳,將跪著的地主往前一趴狗吃屎,大快人心。</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年僅38歲中年喪夫,為了生路,四個孩子一個月內(nèi)忍痛送掉老三老四兩個孩孑(我的一個姑姑,一個叔叔),老大(我父親)送去當學徒,奶奶和大女兒相依為命,靠種地打零工苦度時光。土地改革時我家被劃為貧農(nóng)。農(nóng)民分得了土地喜氣洋洋。為了解決一些農(nóng)戶勞力缺乏問題,政府號召組織農(nóng)業(yè)互助組。記得我家和柯立本等幾家是一個組,他昰組長,也是農(nóng)會主任。緊接著成立了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在合作化年代,奶奶勞動積極,曾被評為三等勞動模范,獎了一只標有“和平”二字的搪瓷茶缸和一塊毛巾。這只茶缸至今還珍藏著,表彰授獎大會是在竦北戲臺上召開的,隨著社會變化,當年的戲臺已蕩然無存了。</p><p class="ql-block"> 1958年,徽州公社成立那天,我已讀小學五年級,學校負責人胡榮遠老師帶著我和葉錦祥等幾個同學步行去富堨參加徽州人民公社成立大會。到了現(xiàn)場,只見人山人海。時已黃昏,夜幕降臨時,胡老師帶著我們沿馬路返回,途經(jīng)縣城已是燈火輝煌,大家沒吃晚飯,胡老師帶我們在一家飯店吃包子。第二天回到學校,我們把吃包子的錢算給老師,胡老師硬是不要。</p><p class="ql-block"> 在成立人民公社的同時,伴隨著而來的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和大躍進的口號,合稱為三面紅旗。</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集體化程度很高,農(nóng)民吃公共食堂不要錢。我記得讀小學高年級也強調(diào)到學校集體住宿,當年我們是在羅觀壽家樓上住統(tǒng)鋪。吃飯也在學校食堂,食堂設在王茂松家,晚上還要到學校集中晚自習。然而學校集體化行動為期不長,大概半年就結束了吧!生產(chǎn)隊干活,強調(diào)出工率要100%。晚上常常開會,尤其“四大”即大嗚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期間,白天勞動,晚上天天開會,而且不許遲到,不許早退,不許打瞌睡。有的人實在太累了,打盹了,馬上就辯論誰,站在會場,大家群起而攻之。</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農(nóng)業(yè)實行合作化外,對工業(yè),商業(yè),個體手工業(yè)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公私合營。個體手工業(yè)者組成了綜合社,各行業(yè)日工資有統(tǒng)一規(guī)定:裁縫1.65元,木工1.55元,磚工1.35元,竹匠1.1元……那時候不僅工匠工資有規(guī)定,各種商品單價管理很嚴格,漲價跌價很神密,有漲價也有跌價,都要以文件通知為準,不可隨便漲價。</p><p class="ql-block"> 在大躍進年代,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說敢為,各行業(yè)放衛(wèi)星,一時出現(xiàn)糧食畝產(chǎn)超萬斤,日採茶葉兩千斤,土法上馬大煉鋼鐵,教育考試全班人人一百分……針對當時的浮夸風,老帥彭德懷親自耕種一分試驗田,有力地反擊了浮夸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3..國家三年困難時期 </span></p><p class="ql-block"> 吃飯不要錢的農(nóng)村食堂維持不了幾年也先先后后解散了,因為糧食浪費嚴重,加上三年(1960一1962)連續(xù)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chǎn)及蘇聯(lián)的逼債,導致中國處于嚴重困難時期。糧食緊缺,市場物資十分匿乏。其間,城市戶口包括干部、學生和居民,每人每月憑卡糧站供應15一22斤,農(nóng)村買糧地區(qū)每月才幾斤。而且不全是大米,有相當比例的山芋片,山芋絲,高梁粉,甚至是麻枯粉,蕨渣粉。那時我們正處在讀書長身體的年代,學校上課還沒完全到下課時間,餐桌值日生就沖到食堂端飯桶,有時端回是大米玉米混合飯,有時是大米山芋絲混合飯,有時是連皮帶水的山芋片,有時是黑糊糊的麻枯糊和粉紅色的野生植物根糊,難得吃到全白米飯。不管哪種飯,數(shù)量都不很多,所以每桌八人由值日生分飯分菜。由于饑荒,全國出現(xiàn)物價亂漲,賣黑市,玉米粒1.2元一斤,(糧站0.08元一斤)蘿卜0.4元一斤(平常0.02元一斤),當時確實是干部干部不如一擔蘿卜(干部月工資30多元),干部退伍(退職),學生退學比比皆是,我的同學葉錦祥,王武裝和方坤元等就是這種情況下回家的,尤其王武裝同學,已分配到堨田小學不去,而自動離職回家,后來這些人后悔不已。為了活命,很多外地人捧來新毛衣,新皮襖來換糧食,每件只換一二斤苞蘆。那個年代毛衣是很了不起的,皮襖更是稀罕,都是很有錢人才穿。我徽師畢業(yè)時,才穿上質(zhì)量很差的毛衣。由于饑荒城鄉(xiāng)到處出現(xiàn)浮腫病,死亡率直線上升,我每個星期回家都聽說有人死亡。我祖母時年62歲,卻很蒼老,比現(xiàn)在70歲人還老,吃不飽,瘦得包皮骨,差點餓死。表妹江玉仙的父親就是那時患浮腫病死的,死時年僅59歲,丟下妻子兒女,三個子女中大的才13歲,小的才7歲。那時為了活命,農(nóng)村吃野菜,吃豬草,吃玉米芯,吃桑葉,吃蕨渣……很普遍。</p><p class="ql-block"> 記得春季學校支援茶區(qū)採茶,在露天下,我們吃過早飯的大飯桶,當?shù)卦S多大人小孩拿碗甚至用手掌刮剩余的殘粥拿回家吃,看看其他農(nóng)民碗里吃的是黑糊糊的桑葉。一個個農(nóng)民衣衫濫縷,面黃饑瘦。我星期天回家常帶上奶奶做的幾個糠粿,帶點醃菜、辣椒粉到學校充饑,有時學校偶爾分發(fā)每人一個代食品麻餅之類,我也舍不得吃,留著星期天帶回家給奶奶吃。</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糧食緊缺,瓜菜代,野食品充饑是普遍現(xiàn)象。我們學生食堂里那些山芋放到大木桶倒上水,炊事員用竹絲掃帚一沖一沖撈起來噠噠噠一剁,連皮煮著大家吃,而且?guī)B水,每人只分得一小碗,吃不飽。晚自習后餓得謊,有的大口大口地吃著家里帶來的醃菜,有的大口大口地嚼著家里帶來的辣椒粉,有的偷偷地吃著,從群眾收過莊稼地里復收的山芋根……由于饑餓,身體虛弱頭發(fā)暈,一次我上廁大便后站起身突然后仰跌倒在地,頭部和背部都不同程度受了傷。至今如到天氣變化,我的背部還隠隱作痛。由于吃不飽,營養(yǎng)不良,不到60歲的奶不僅十分蒼老,而且瘦得皮包骨頭,叫我看了可怕?lián)摹.敃r我和奶奶及表弟還去照相館拍張合影,由于保存不妥丟失了,真可惜!</p><p class="ql-block"> 然而這一切都是暫時,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及時地調(diào)整政策,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很快走出困難的低谷,六二年國民經(jīng)濟開始復蘇并走上好轉,逐步進入正常的軌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4.王紹箕的讀書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52年,我開始上學了。隱隱約約記得,那天奶奶牽著我去學校報名,至于什么樣的老師,什么樣的教室,沒有印象了。開始是上半年級,也就是幼兒園。在隨后的學習中,由于對算術數(shù)的概念不理解,算術題不會做,好象二三年級留級過一次。以后學習逐漸進步,六年級時還被評為三好學生。小學階段教我的老師記得有王茂春(校長),柯美英,蕭輔妹,吳美琪,葉谷云,程邦楠,程邦健(校長),胡榮遠(校長),江葆真。</p><p class="ql-block"> 1957年反右斗爭,不少人被打成右派,尤其是老師。新學期開學后聽說程邦楠被打成右派了。一個星期天,我看到許多人,在背槍人押送下挑木炭從竦口經(jīng)過,并在竦口田干(戲臺前空坦)就地休息吃飯。我們背著筐去村外搞豬草還看有的右派挑不動落伍了,但在持槍人押送下還是堅持挑,但走不了多少路又歇下來。“走!快走!”持槍人吼著。“就走,就走。”右派為難痛苦地求饒。這時只見一個人從竦口回頭來為這個挑不動的人挑著。看著這一幕怪可憐的,聽講這些木炭是從里東鄉(xiāng)挑出來,還要挑到城里去。怎么挑得去?盡管心里同情,但嘴上還是唱著“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人民地位高,人民江山坐得牢,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從那時起,我心想,當教師不好,不小心要打成右派。</p><p class="ql-block"> 59年小學畢業(yè),我們竦口小學有9人畢業(yè):我,葉錦祥,黃玉時,程干展,汪觀娣,程玉林,胡萼聲,程德球,王武裝。班主任是江葆真老師,她是竦口本地人。</p><p class="ql-block"> 那時考初中,全縣集中在歙縣中學統(tǒng)一考試。為了考試,畢業(yè)后我們竦口9人還集合統(tǒng)一去桂林集中升學復習,復習語文是江村的一位老師,數(shù)學是校長章本耀。</p><p class="ql-block"> 1959年,大躍進年代,大辦教育,各種專業(yè)學校如雨后春筍全面興起,什么歙縣初級師范,園藝學校,技工學校,蕪湖水電學校……我深深知道,家里條件差,奶奶無力培養(yǎng)我,上普通中學不可能,我只知道只有上師范不要錢,因此我無奈違心地,隨大流報了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 果然,我被歙縣初級師范學校錄取了。那年我們竦口小學除了成分不好的程玉琳,胡萼聲未考取,其余7人都錄取了。其實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不想當教師,但又沒有辦法。</p><p class="ql-block"> 開學那天,我一頭一只鐵皮箱(裝衣服),一頭一條舊棉被,還帶一把鋤頭,挑著擔和葉錦祥一起徒步30里去縣城學校報到。</p><p class="ql-block"> 我們初一就寄住在安徽省徽州師范學校。初一四個班,我是102班,班主任是余益文老師。初二就搬到離縣城15華里的棠樾了。那時的棠樾,民房破舊,牛屎到處成堆。我們學校就是寄住在幾家民宅。樓下客廳是教室,樓上大家睡地鋪,老百姓的茅坑就是廁所。那時,學習挺緊張的,常常統(tǒng)考。初一統(tǒng)考后我被分為好班,不過好班中我位于中等水平。</p><p class="ql-block"> 1960年,國家形勢進一步困難,于是出臺了“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先前上馬的學校又紛紛下放停辦了。我們歙縣初級師范學校也一樣,一部分學習好的轉徽師繼續(xù)學習,一部分個子大的只讀完初二就分配當教師,如潘昭淼,王武裝,汪觀娣。還有一部分學習差的或自愿回鄉(xiāng)的就下放農(nóng)村。</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們又回到徽師編入徽州師范甲班學習。</p><p class="ql-block"> 從初師到中師都是免費學習,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實惠,盡管對當教師不感興趣,我還是挺認真的,因為讀書年齡就要認真學習,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除了學文化課外,我喜歡摘抄摘錄一些有關知識。這個習慣至今還保持著。學習中我覺得物理化學較難,于是我下死功夫,白天學習,晚自習后還學,寢室熄燈了,我就默默背物理定律和公式,背誦化學名詞和反應式,功夫不負有心人,結果一次化學考試,我以99分名列班級前矛。我還被老師選為物理小組成員,為學校安裝了一條線路的路燈。</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一晃中師三年行將畢業(yè)。師三上學期到徽師附小實習,聽了本班金鳳芳同學一節(jié)語文課,下學期全班到歙南齊武小學,杞梓里小學實習了一個月。實習期間輪流做炊事員,輪流當班主任,輪流教語文數(shù)學主科。一次我上了一堂語文公開課,聽課的同學,指導老師,當?shù)乩蠋熯h遠超過學生數(shù)。</p><p class="ql-block"> 這三年中,為了支援農(nóng)業(yè),我們?nèi)鄮熒ミ^里東鄉(xiāng)茶區(qū)採茶葉,對我們非茶區(qū)同學來說是新的體驗。</p><p class="ql-block"> 在畢業(yè)前夕,學校組織了一次全校師生軍事野營活動。那天清早,校長劉鶴卿帶隊,幾百名師生隊伍從學校出發(fā),沿著解放街浩浩蕩蕩奔赴吳川“戰(zhàn)場”,進行了一次實地摸擬軍事訓練。</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畢業(yè)前夕,班主任吳政治老師一一找同學談話了解情況,是年約八九月份得知我被分配在旌德,同時分在旌德的還有譚德漢,杭起龍,莊智良,金鳳芳,張來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5樸素的婚禮,真誠的伴侶</span></p><p class="ql-block"> ,樸由本家長輩汪小葉介紹,經(jīng)過兩年的戀愛和準備,一九六八年臘月二十六,我和同村回鄉(xiāng)知青程素秋走進了婚姻殿堂。</p><p class="ql-block"> 結婚那日, 時值文革初期,那天早上,我沒有特別著裝,只是雙手扯著掛滿毛主席紀念章的紅絨布,在介紹代理人王康美,叔叔王松高,表弟洪國清,表妹江銀仙的陪同下前往程府迎聚程素秋。新娘也沒化妝和著裝,更談不上婚紗和婚紗照。</p><p class="ql-block"> 遵照奶奶的安排,二人準備徒步10華里前往桂林公社結婚登記,領取證書。剛到村口碰到本村劉根水拖著自行車進村,他主動把車借給我們。到了公社是一位姓曹的值班干部接待我們,他二話沒說,拿出紙和筆要我寫一下戀愛過程,我便立即沙沙沙地寫一個版面,接著這位干部提起毛筆很快為我們填寫了兩張結婚證。回來時,程素秋先步行出村到馬路,我再帶她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這時親戚本家,左鄰右舍紛紛前來恭喜祝賀。那時生活水平很低,賀禮沒安排專人收,是我和奶奶收。最高賀禮四元,一般賀禮一元,最少的是二毛錢,一共收了六十多元,相當于我當年兩個月的工資。白天發(fā)喜糖的同時還發(fā)了一些新娘果子即花生蠶豆呀一類食品。晚宴前夕按鄉(xiāng)村規(guī)矩要新郎接客,于是在鄰居廣田陪同下一一接客,其中還邀請了童年好友江勝利,葉錦祥(未到)和干媽老江嫂(未到)。由于那年代物資商品匱乏,還是本隊店主王貞雄去桂林進貨為我?guī)Я肆锇拙啤:推渌乙粯樱矝]水果酒飲料一類。那晚連幫忙的,只有七桌吧。至于新房,只不過是婚前鄰居幫忙用報紙糊了一下的老房間和舊家具。當然床上被條,蚊帳是新買的。</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極其簡單樸素的婚禮結束了。</p><p class="ql-block"> 從此我夫妻倆共同撐起這個家,也解除我奶奶養(yǎng)老的后顧之憂。新婚的第二天早晨,依照娘家吩咐,素秋端出四個果盤請奶奶用茶,接著就動手洗一大盆衣服。</p><p class="ql-block"> 那時還是生產(chǎn)隊年代,臨近過年,春節(jié)后不久程素秋就和剛好七十歲的奶奶到生產(chǎn)隊出工了。</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奶奶年齡越來越大,夫人程素秋逐漸挑起生產(chǎn)和家務的雙重擔子。隨著孩孑的增多,隨著農(nóng)轉非,家庭戶口改變,失去生活資料,1988年,夫人程素秋四十歲再學騎28自行車,每天往返二十多里,去鄉(xiāng)辦打磚廠和私人電鍍廠上班,還上大夜班,每天干著超負荷的體力勞動,然而不辭勞苦,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一直打工干到65歲。為這個家,為孩子,她作出了很大的犧牲和付出。奶奶臨死前就有氣無力斷斷續(xù)續(xù)對她說:“你……好,你……你真好”。如今老伴已經(jīng)74歲了,她還是保持著勤勞不怕吃苦的精神,保持著愛干凈,講衛(wèi)生,勤打掃的習慣,保持著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優(yōu)良品質(zhì)。我常對她說:“以前條件差讓你吃苦了,現(xiàn)在條件改善了,你該享福了,不要再去打工受苦受累了”。2007年,盡管錢不夠,我還是借錢為她買了一份養(yǎng)老保險,如今也拿到每月2000元的養(yǎng)老金了。現(xiàn)在除了上上老年大學,唱唱戲曲跳跳舞,就是玩玩手機,打打牌。在沒疫情的日子里,我們抓緊時間旅游。什么短途一日游,長途幾天游,出國游,我們都游覽過。我們先后去過國內(nèi)東南部,長三角各大城市,去過香港、澳門和臺灣,去過鄰國越南,飽覽了祖國大好河山和異國風情,我們心滿意足了,我們要感謝偉大的黨和偉大的祖國,祝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祝人民永遠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6.“四清”與“文化大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徽師畢業(yè)后,我分配在旌德縣教育局。</p><p class="ql-block"> 然而并沒有去旌德,更沒有去旌德教書。而是去了歙縣深渡區(qū)棉溪公社棉溪口大隊做四清工作組,從事“四清”運動。那時各大中專院1校畢業(yè)后首先都要參加“四清”運動。記得下鄉(xiāng)前在縣影劇院集中培訓一段時間,天天學文件聽報告并進行討論,在培訓期間開始拿工資了,由于是下半個月開始集中學習,只發(fā)了半個月工資17.25元,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拿工資,工資表簽字時不免有些激動。</p><p class="ql-block"> 培訓結束,一天早上我們徽師三甲班同學帶上被條等行李到漁梁碼頭集中去深渡工作地。那天是乘船去的。是大木船靠艄公搖擼,速度很慢,全程不過50多里卻花了七八個小時,黃昏時分到達綿潭碼頭,然后大家挑著行李走五六里到棉溪公社報到,我和績溪程元豐同學被分在棉溪口大隊,工作組長是屯溪茶廠干部叫葉發(fā)培。我分在棉溪口大隊第二生產(chǎn)隊,程元豐分在第三生產(chǎn)隊。從此,我們獨當一面,第一次挑起了工作擔子。</p><p class="ql-block"> 那時剛從學校出來,根本沒有社會經(jīng)驗,也確實是鍛煉吧!所謂“四清”就是清思想,清組織,清經(jīng)濟,清財產(chǎn)。工作組要做到“三同”即同吃,吃派飯,但不準吃肉、不準吃雞、不準吃魚、不準吃雞蛋,甚至豆腐也不能吃;同住,住到貧下中農(nóng)家;同勞動,和群眾一起勞動。發(fā)動群眾檢舉揭發(fā)干部四不清問題,弄得干部人心慌慌,坐立不安。可是運動后期還是教育團結他們重新挑起擔子為群眾辦事。就這樣,我在棉溪口大隊干了一年半的“四清”工作組,如今還保持聯(lián)系的胡水林朋友就是當年認識的貧下中農(nóng)代表。</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下半年,即一九六六年,我隨同旌德工作隊開往祁門縣開始新一批“四清”運動。</p><p class="ql-block"> 這次我被分在祁門縣祁門鎮(zhèn)祁豐大隊,還沒工作多少時間,大概二三個月,工作組奉命連夜撤出陣地,說什么“四清”是劉少奇路線。當年“四清”組長還被責令返回認錯、陪禮道歉。此后我返回旌德,由于未分配學校先安排住縣城旅館,后住黨校。</p><p class="ql-block"> 此時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學校停課,大中專學生打著造反派旗號,穿著軍裝,戴著紅衛(wèi)兵的袖章,唱著“黃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語錄歌走南串北,進行革命大串聯(lián)。此時,我們也組織了一亇“六五中專造反隊”,大部分同學主張過了六七年春節(jié)再出去串聯(lián),而我,譚德漢,杭起龍,洪少琴,葉春芳(屯溪衛(wèi)校)五人春節(jié)前就踏上串聯(lián)路。我們從旌德步行出發(fā),路徑歙縣,屯溪,祁門,景德鎮(zhèn),鄱陽湖,南昌。每天少則五六十里,多則130多里,那時學生串聯(lián)每隔50里左右有接待站,吃飯住宿是免費的,在屯溪紅衛(wèi)兵接待站我看到有市民冒充紅衛(wèi)兵來吃飯。我們是拿工資的,都自覺繳納每餐三毛錢伙食費。所到之處都看到造反派斗“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還被戴高帽游街。我們走路到南昌,按著規(guī)定連續(xù)步行超過多少公里就可以免費乘車返回。我們便從南昌乘火車到杭州,再乘汽車回到自已家鄉(xiāng)。記得這年除夕在列車上過,大年初一在杭州過,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到杭州。那天杭州正下著一場大雪,真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我們冒雪游了西湖和靈隱寺,面對美麗的西湖景色,幾個外國人臉上掛著笑容,嗚里哇啦地打著手勢,示意要和我們合影,當然滿足了他們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大革命越演越烈,派性斗爭越來越激烈,單位里,學校里,農(nóng)村里,甚至家庭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兩派斗爭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什么革聯(lián)站,聯(lián)指部,開始是大字報,大辯論互相攻擊,后來發(fā)展到動槍動刀武斗,一次我進城親眼看到造反派用板車拉著一個武斗受重傷的青年,一位醫(yī)生正在注射搶救,后來聽說搶救無效死了,造反派還抬著棺材游行抗議。工廠停工了,學校停課了,有的地方農(nóng)民停產(chǎn)了,盡管中央提出“抓革命促生產(chǎn)”,“復課鬧革命”……仍然一片混亂。尤其北大學生聶元梓,薊大富之類帶頭揪斗老干部,迫害老干部犯下滔天罪行。文革結束都受到應有的懲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7.王紹箕的工作履歷</span></p><p class="ql-block"> “四清”之后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周總理說1967年四月份全國大串聯(lián)。由于形勢混亂,中央下令停止串聯(lián),再次提出要復課鬧革命。大部同學感到遺憾,失去了串聯(lián)機會,我們卻暗暗慶幸享受了難得的串聯(lián)機遇。</p><p class="ql-block"> 春節(jié)后回到旌德不久,教育局找到我們這批六五屆待分配學生談話,要大家回學校上班。有的還想堅持在城里鬧革命,而我和莊智良,汪寶騮(屯師)等幾個默認表示要回歸學校。于是我被分在旌德縣城郊新橋小學,并要我暫時負責。莊智良分在新莊小學,汪寶騮等分在旌陽小學。</p><p class="ql-block"> 次日我拿著介紹信,挑著行李前往新橋小學。</p><p class="ql-block"> 新橋小學,離縣城五華里,公路旁邊,與公路隔河相望,過了新橋便到了學校。這是一所完小,原有四位老師,負責人暫缺。他們是汪必來(徽師畢業(yè),老家歙縣),趙云珠(上海插隊知青),錢繼芬(皖北人,老教師,其妹妹徽師心理學教師),余杭生(太平人,徽師畢業(yè))。</p><p class="ql-block"> 來到學校第一次教師晨會,除了打招呼客套話外,我要求大家,面對現(xiàn)實要大膽工作,該管的還要管……自然也就挑起了畢業(yè)班班主任及語文教學的重擔。沒過幾天,調(diào)來了正式負責人譚德漢,太好了!我們并肩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我從事教育工作的第一站,憑著我們幾年學的師范專業(yè)和青年人的遠大抱負,盡管文革初期社會較亂,兩派斗爭日益嚴重,我們還是堅守崗位,牢記縣教育局領導的教誨,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備好課上好課。積極參加學習毛主席著作,宣傳毛澤東思想。那時身在異鄉(xiāng),禮拜天不回家,我應邀到各自然村書寫各式各類紅色墻頭標語,有時晚上參加公社批判隊,深入村莊、廠礦進行革命大批判,受到大家好評。我曾出席旌德縣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孑大會,兩次被評為學習積極分孒。</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那時除了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參加政治活動外,放暑假了,要求教師參加當?shù)貏趧影雮€月,其他教師都找借口回家了,唯獨我老老實實干了半個月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在新橋小學,我工作了三年。這時,我已成家,妻子在老家務農(nóng),并生一孩,還有年邁祖母。其實,我已打報告請求組織照顧,想調(diào)回歙縣工作。可是,一九六九年旌德縣教育局反而將我調(diào)往旌德縣湯村小學(附設初中班),我這個中師剛畢業(yè)不久居然要我任負責人,并擔任初中班班主任、教語文。無奈,我硬著頭皮,咬著牙干了一年。就在這年(1970年)四月,我接二連三接到遠在金華父親病危的長途電話,又無奈赴金華處理完后事回學校。</p><p class="ql-block"> 這年暑假,承旌德籍,原徽師陳德旌老師關心和組織照顧,終于調(diào)回了歙縣徽城公社下葛壙小學。</p><p class="ql-block"> 下葛壙小學,是一所大單班,一亇教師,從幼兒班到二年級,學生20人左右。當時此處,四面環(huán)水,平時背著自行車過河,漲大水時要從古關過渡船回家,再大的水要過潭渡橋多跑20里路繞道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出校門一直是教小學畢業(yè)班的老師,突然教大單班,照理說思想轉不過彎,然而我倒沒什么,我認為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我照樣盡心盡力地工作。這里的群眾家長都很熱情,吃派飯,他們都盡力而為招待老師。</p><p class="ql-block"> 一次城關區(qū)檢查組帥建義、胡文明來下葛壙小學考察。次年就將我調(diào)往古關小學(完小)。記得我要調(diào)離下葛壙小學,當?shù)厝罕娡炝簦酪老律帷?lt;/p><p class="ql-block"> 古關小學,連我四個教師,三女一男。下屬下古關大單班,下葛壙大單班,每逢周六下午集中學習。那時我就認識了現(xiàn)在紫陽歌詠隊隊長姜先念老師。我在古關教四五年級復式班(小學五年級畢業(yè))學校負責人是方秀琴,還有年近退休的汪珊珊,年輕民師蘇菲菲,后面兩位都過世了。在古關工作時,有一次我正在上課,汪老師突然跑來對我說:“方老師血崩,下面流血不止,你快把她帶到醫(yī)院去。”我立馬安排好學生,騎著自行車把她帶到縣醫(yī)院,通知她老公后便趕回學校繼續(xù)上課。</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我又被調(diào)往旸村中心學校,也就是現(xiàn)在的行知小學。</p><p class="ql-block"> 旸村中心學校,下轄七川小學,古關小學,紫陽小學,問政小學,xx小學。校長汪文義,還有教師胡維俊,程瑞芝,江梅。這時1974年,文革尾聲,暑假教師要參加當?shù)馗畹尽R淮瓮盹埡笪倚孜荒薪處熛潞酉丛柘匆路匦B飞希S俊的腳被毒蛇咬傷,頓時腫脹痛疼,我和程瑞芝馬上把他送到縣醫(yī)院,縣醫(yī)院沒有蛇科,我們又馬上送他去祁門蛇科醫(yī)院。 在祁門蛇科醫(yī)院住了半個月,我們各自買換衣服,買洗漱用品,買菜飯票,出院后,我又用自行車前面推,程瑞芝后面推把胡維俊送回老家雄村柘林。</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被調(diào)往問政小學任校長。該校座落問政山巔,是所完小。上下山路陡峭,單趟步行上山半小時,下山20分鐘。原先學校老師走教,早出晚歸,管理混亂,教學質(zhì)量較差。既然組織相信,我就勇于擔擋,盡力而為。我一到學校首先辦了三件事:1.建立規(guī)章制度,強調(diào)教師住校,杜絕走教,校長帶頭周六周日晩值班保衛(wèi)制度。2.校產(chǎn)課桌櫈等建立登記簿和適齡兒童造冊。3.召開學生家長代表會,加強構通和交流,取得廣大家長大力支持,教師派飯受到熱情優(yōu)待。當時提倡學校要貫徹“五七”指示,學工學農(nóng),為了彌補學工空白,我校利用問政山盛產(chǎn)毛竹竹枝多的資源,辦了掃帚廠,公社輔導站還在我校開了一次學工現(xiàn)場會,每個與會代表獲贈兩把掃帚。由于建立了規(guī)章制度,全體教師同心協(xié)力,78年恢復考試后第一次小學升學全縣統(tǒng)考,問政小學榮獲城關區(qū)升學率和高分率優(yōu)秀獎,受到城關教師大會表彰。在全公社各年級統(tǒng)考獲總分第一名(獎旗一面)。獲得廣大干部,群眾,家長的認可和贊揚。</p><p class="ql-block"> 1980年,農(nóng)業(yè)實行土地聯(lián)產(chǎn)承包,我是單職工。承領導關照我調(diào)回桂林鎮(zhèn)新管小學,這是一所三人教師,不到百人學生的完小。為了工作,為了放學后可以為學生補課,為了晚上更好地備課改作業(yè),我堅持一人住校(負責人和另一位教師走教,早出晚歸),可是有一次周六放學回家,周一來上課時,發(fā)現(xiàn)我的被條不見了,被條是放負責人房間里的,房門鑰匙是放在本地教師方新祥家,門窗和鎖都完整無損,唯獨我的被條不翼而飛,至今還是個謎,后來桂林學區(qū)只補助了15元。</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將我調(diào)往桂林中心學校任畢業(yè)班班主任并擔任語文教學。</p><p class="ql-block"> 桂林中心小學,學區(qū)所在地,20多名教師,500多名學生,每個年級并列兩個班。校長江懷烈、江佑隆,教導主任洪康迎,程文珍。我和徽師64屆畢業(yè)生洪傳濤教五二班,本地教師汪義仁、汪蘭聲教五一班,每班都有50多人。</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我沒有辜負領導希望,沒顧及家中年邁生病經(jīng)常打吊針的社母。我扎扎實實工作,使出渾身解數(shù),升學統(tǒng)考,我所教五二班語文人均84.5分,比五一班人均71分高出13.5分。在教師,在學生,在家長,在社會中產(chǎn)生很大的反響。我勤奮工作的態(tài)度,我顯著的工作成績,我困難的家庭情況感動了領導,激起了領導對我進一步的關心。第二年即1982年,我調(diào)回家鄉(xiāng)竦口小學任校長,總務是原校本地柯建平老師。</p><p class="ql-block"> 竦口小學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完全小學。當時有300多學生,10位教師。前任校長程號仙,教師紀亮剛退休,為了表達対老教師的崇敬,我利用第一亇星期天專程去屯溪買了兩塊玻璃匾,寫上臺頭和落款,帶上學生轟轟烈烈送去他們家中。我來到竦口小學,既是領導的關心,又是來挑重擔。我既當校長又當教師,還當班主任,而且是五十多人的畢業(yè)班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我更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和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囑托。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在高年級語文教學,尤其作文教學上狠下功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認真上好閱讀課,充分利用教材作范文,指導學生寫作文。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摸索出自已的經(jīng)驗:每周一堂作文理論指導課,每周兩篇小作文即作文單項訓練,每兩周一次大作文即綜合訓練。不斷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和寫作積極性,鼓勵學生經(jīng)常向小學生刋物投稿,先后有20多名學生投稿獲得紀念品,并有學生黃文玲的《追死豬》,程瑜的巜小鳥,我還你自由》,方時玉的《第一次寫春聯(lián)》等發(fā)表在省級刋物《當代小學生》。在學校,十幾年如一日,我堅持編輯每屆學生優(yōu)秀作文一本《Xx屆竦口小學優(yōu)秀作文選》,一共編了16本。這些作文選既是學生的成果,也是我的心血,真舍不得丟棄,至今依然保存著。</p><p class="ql-block"> 為了團結一班人更好的工作,我在竦口小學12年的主持校長時,為全體教師提供方便,每學期開學報名,結束發(fā)成績單,一年四次我都自費邀請大家在我家做客吃飯,也沒收取他們一奌禮物。我老伴十二年如一日從未中斷,熱情招待,大力支持。在工作期間要求大家堅持住校,以便晚上更好地備課,我也參加集體辦公并帶頭周六住校護校制度。由于大家齊心合力抓教學,在復出老校長紀維一主持抓教學期間,竦口小學在學區(qū)統(tǒng)考中多次獲得較好成績。有一年,由于教學成績優(yōu)秀,學區(qū)獎勵我十幾元錢,那時每科統(tǒng)考第一名才獎兩塊多錢,第二名一塊多,第三名不到一塊錢。我慷慨地這些錢在桂林水上漂老九飯店請我校教師吃飯。在竦口期間我曾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受到全鄉(xiāng)教師大會表彰和頒發(fā)獎狀。</p><p class="ql-block"> 竦口小學的前身是竦口程氏祠堂,那時最后進還有祖宗牌。我是這個學校小學畢業(yè)的。聽說70年代教育大發(fā)展,讀小學不出生產(chǎn)隊,讀初中不出大隊。于是為了創(chuàng)辦初中班,把祠堂前進拆建為兩個教室。進入80年代,校舍逐漸成為危房,一次省檢查組察看后,上級撥款打了幾個撐。可是后來又一次上課時間,過道上突然掉下一段屋椽,情況嚴重,學校再次打報告要求處理,消除隱患。1988年7月,經(jīng)鄉(xiāng)政府批準,由竦口村委會(書記汪宏遠)與建筑商安小虎簽訂合同,拆建中進后進做了四個教室(樓上樓下各兩個教室)確保了師生安全。</p><p class="ql-block">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當年(72年88年)為了改造危房,拆建祠堂沒有錯,可是現(xiàn)在有些人卻責備當年做法,我認為不應該,在一時比一時,應該客觀地看待,應予以肯定。</p><p class="ql-block"> 我在竦口小學主持工作期間,為了鼓勵教師認真教書,學生刻苦學習,88年4月,組織全校教師和三好生,利用周六周日走出校門,走進大都市南京觀光旅游,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大家都比較滿意,因為我們早早地趕上時髦,嘗到了旅游滋味。</p><p class="ql-block"> 1992年,教育形勢的發(fā)展,竦口小學升級為學區(qū)即竦口中心學校,與江村中心學校,桂林中心學校并列。派來共產(chǎn)黨員楊太忠為校長,方立棠為教導主任,鄭華春為總務。我和柯建平分別為教導助理和總務助理。在辦理財產(chǎn)移交時,賬據(jù)相符,賬款相符,把剩余的2000多元移交給竦口中心小學,表現(xiàn)十分清白、廉潔!</p><p class="ql-block"> 1999年,由于身體不適,依據(jù)病退政策,提前五年退休了,從此結束了工作生涯,為教育工作畫上句號。</p><p class="ql-block"> 回顧過去,沒有辜負黨的培養(yǎng),兢兢業(yè)業(y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教育作出了應有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13.人口與生育</span></p><p class="ql-block"> 建國初,我國人口4.5億,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十年代已達6.5億,當時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人多力量大,熱氣高。進入八十年代初,人口猛增至12億。由于人口增速太快,位于世界遙遙領先,在當時嚴重影響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影響人均GDP的提升。于是,政府從號召提倡計劃生育到強行限制生育。一九七九年十月九日起,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如果農(nóng)村戶口,第一個是女孩,間隔三年方可生育第二個孩子,而且要申請指標方可生育。</p><p class="ql-block"> 從此,計劃生育,提倡一孩,最多二孩,杜絕三孩,違者必將受到經(jīng)濟制裁和行政處分。為了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各級政府成立了“計劃生育辦公室”,”計劃生育小分隊”,投入相當?shù)娜肆Α⑽锪Α⒇斄Γ谌珖青l(xiāng)開展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運動,在當時可謂是頭等大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各項工作評估以計劃生育好差為第一條標準,并以此作為衡量培養(yǎng)提升一個干部的“一刀切”硬件。</p><p class="ql-block"> 那時硬性規(guī)定,育齡婦女一胎上環(huán),二胎結軋。非婚生育和計劃外懷孕、生育,必將受到強行墮胎、經(jīng)濟制裁和行政撤職、開除的處分。國家干部,企亊業(yè)職工等超生者,根據(jù)時間先后和不同情節(jié),繳納14年孩子的撫養(yǎng)費,即扣除生育夫婦每月工資5%。為了推行計劃生育,小分隊不辭辛苦,深入街道、社區(qū),深入各單位,深入農(nóng)村各村民小組摸底排隊,上門動員,甚至一時間出現(xiàn)嬌往過正的過極行為。發(fā)現(xiàn)計劃外懷孕的婦女強行集中到異地引產(chǎn),或罰款,拿不出錢的搬家俱家產(chǎn)抵擋。我的一個叫黃英的同鄉(xiāng)計劃外懷孕被送往祁門引產(chǎn),趁人不備,她私自潛逃,后生下一男嬰,現(xiàn)在已是30多歲年輕人。在當時,那怕下個時辰就要分娩也要引產(chǎn)。我村又一村民叫仙花身懷六甲,挺著即將分娩的大肚子去引產(chǎn),為當時計生工作樹立了大月份引產(chǎn)的典型。我的一個學生叫洪建平,在縣農(nóng)貿(mào)市場做魚生意,生三胎被罰7萬元。由于強調(diào)一孩政策,有的家庭小孩夭折,母親又失去生育能力,便出現(xiàn)二老無兒無女的悲劇。不過政府除了對只生一孩或農(nóng)村只生兩個女孩的家庭頒發(fā)“獨生子女光榮證”,“計劃生育光榮證”及經(jīng)濟獎勵外,還對這樣的家庭實行父母年滿60歲,還可以享受養(yǎng)老補助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這樣強制性的計劃生育猶如狂風暴雨,在中華大地席卷了整整37年,直到2016年才雨過天晴放開允許生二胎,生三胎。</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中國家庭結構發(fā)生嚴重變化,一對夫妻,四位父母,一個孩子的七人家庭比比皆是,人口出生率嚴重下降,甚至負增長,導致全國人口少增3個億,導致中國老年人口猛增到2亇多億,嚴重人口老齡化,導致了中國人口危機。</p><p class="ql-block"> 為了挽救人口危機,2016年計劃生育終于放開了二胎。由于長達37年的計劃生育,人們的計劃生育觀念已根深締固,加上經(jīng)濟發(fā)展,教育、醫(yī)療、住房的標準極大提高,人們難以承受等各方面原因,不少家庭不愿多生育。為此,時隔不久,政府又放開三胎,并實行多胎獎勵政策。各種媒體也大力宣傳生育多胎的英雄母親。</p><p class="ql-block"> 當年計劃生育,限制生育是基本國策,如今放開生育,獎勵生育也應該是國策吧!如今我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經(jīng)濟強國,綜合國力暫時僅次于美國,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羨慕的國家。</p><p class="ql-block"> 偉大的中華民族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這是一個有目共睹,震驚世界的變化!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中國,這頭睡醒了的東方雄獅以他強大旺盛的生命力和爆發(fā)力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為全世界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祖國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4.三個兒子的成長</span></p><p class="ql-block"> 王紹箕、程素秋于農(nóng)歷1968年12月26日走進新婚殿堂。</p><p class="ql-block"> 一生共生養(yǎng)了三個男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大王奕春</span></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2日(農(nóng)歷正月25日)早晨,素秋說腹脹有生產(chǎn)征兆,上午9時,長孑王奕春在家中樓上房中出生,助產(chǎn)員是老劉嫂。當年我在旌德任教,為了產(chǎn)婦我請假延遲了一周時間去上班。</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76年,長子開始入學進入啟蒙教育、小學幾年學習較用功,只是臨近畢業(yè)那年,竦口小學畢業(yè)班語文老師方新祥因爛尾炎遲遲未上班,學校居然也未安排,聽之任之。無奈,將其帶往我任教的桂林小學插班學習。時年以總分160錄取桂林中學,班主任是方艷蘭。</p><p class="ql-block"> 大概進入初三學習,缺乏自律,結伴而玩,居然當年連普通高中未考上,復習一年考入二中,班主任方慧斌。</p><p class="ql-block"> 由于繼續(xù)結伴貪玩,無心讀書,荒廢學業(yè),班主任捎信要我去學校,方老師說王奕春,學習不用功,要留級。其實中學,尤其高中是很少留級的。由于貪玩惡習未改,無心學習,王奕春自動放棄復讀。</p><p class="ql-block"> 時年1988年,正好其母落實回鄉(xiāng)知青政策連同三個孩子農(nóng)轉非,(當年戶口未開放)方可享受非農(nóng)青年招工待遇,當年10月王奕春招工進了黃山市織布廠當電工。</p><p class="ql-block"> 工作期間,王奕春認識了農(nóng)村戶口向果姑娘吳雪芬。好不容易跳出農(nóng)門,這樣豈不又回到農(nóng)村?為此,一個晚上,其父在親戚鮑淑敏陪同下去向果交涉此事,但對方父親不理解我方意圖,加上他們?nèi)蕴幓馃嶂小o奈,也就順其自然。不久政府戶口開放,吳雪芬花5000元買了非農(nóng)戶口,當時她錢不夠,向淑敏借了3000元,后來已歸還。</p><p class="ql-block"> 1995年正月初六完婚,婚禮在竦口新屋舉行,宴請親戚本家(本隊未收賀禮〉21桌。之前他們二人在縣城解放街一飯店已舉行過婚禮。</p><p class="ql-block"> 當年12月19日,愛情產(chǎn)物王慧娛出生于縣醫(yī)院,出院后在竦口家中休養(yǎng)滿月后去娘家繼續(xù)休養(yǎng)。</p><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后隨著改革大潮,織布廠到齡的退休,未到齡的一刀切自謀職業(yè),吳雪芬在她親戚幫忙下,去北京打工,盡管我方提示兒子,夫妻長期分居不可行,然而他們一意孤行,三年后,吳雪芬執(zhí)意要離婚。盡管其父母,其姐姐弟弟,其親戚一再勸導不要離婚。然而悲劇還是發(fā)生了,2023年9月1日,王奕春,吳雪芬在縣民政局協(xié)議離婚,九歲的女兒歸王奕春撫養(yǎng),2002年買的毛坯房歸女兒王慧娛所有。</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方家庭近代以來首次發(fā)生的挫折,為此其母程素秋痛哭一場,精神受到嚴重傷害。之后為了陪讀,為了孫女有規(guī)律生活,2005年爺爺進城了。由于父母離異,孫女不習慣,脾氣暴燥,想念媽媽,一次在桂林想念媽媽時,一個長途電話75分鐘后還不肯放下。為了親情,我們允許并支持孫女和媽媽聯(lián)系來往,和外婆家往來,每年暑假送孫女去火車站乘車到北京媽媽那里,每年春節(jié)帶上禮物送孫女去外婆家拜年。離婚期間,吳雪芬再婚不幸,其夫病故,要求和王奕春復婚,可王奕春由于心理不平衡,加上當時有心上人,不答應復婚,之后在其母分析勸導下王奕春同意為了孩孑破鏡重圓,可是吳雪芬又不同意了。就這樣僵持了五年,耐心等了五年,最后大年三十去向果求婚,吳雪芬說“不可能!”最后王奕春和鄰村方春蕾二度走進了婚姻殿堂。</p><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9日生下愛情的結晶一王愽。由于當時國家處于限制生育年代,顯然孩子的到來違反計劃生育法,按規(guī)定要罰款三萬元。于是計劃生育干部多次上門催繳罰款,生活不得安寧。由于王奕春下崗失業(yè),外出打工,大孩子正在讀大學,哪有閑錢罰款?因而多次催繳無果。2016年風云突變,限制生育37年后突然放開生二胎,不久又放開生三胎,不僅放開,而且是獎勵生育。當時為了上戶口讀書,還是被社區(qū)罰了500元。如今女兒王慧娛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準出國深造,兒子王博即將讀初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二王奕彬</span></p><p class="ql-block"> 王奕彬生于1973年農(nóng)歷8月初一。那天早上,其母挺著大肚孑和鄰居吉娣去五六里路外山上砍柴,準備捆柴時,肚子痛了,要生了,怎么辦?無奈,其母堅持把柴挑回家后立即洗臉擦澡上床生孩子。這時同屋長輩胡連花去地里叫竦西助產(chǎn)員,不知是誰同時去叫本村赤腳醫(yī)生劉根水。助產(chǎn)員未到,就噴羊水了,接著孩子就生下來了,長長的臍帶繞在小孩脖孑上。稍等片刻劉根水到了,為孩孑剪臍帶,穿衣服,取胞衣。接生結束,竦西那位接生婆也來了,按著習慣分別打了兩碗荷包蛋給他們吃。</p><p class="ql-block"> 到了入學年齡。上學了,奕彬讀書比較用功,從小學到大學,直線上升,沒留級過。竦口小學,桂林中學,歙縣二中,池州師專,一路順風。</p><p class="ql-block"> 師專畢業(yè)前夕,其母找到汪明熙老師幫忙分在南源口中學任教。三年后參加縣公務員考試,錄取在歙縣審計局。在審計局期間與徽師校醫(yī)程雪紅結為伉儷,并生育一女王婧,現(xiàn)讀安徽醫(yī)科大學二年級。審計局工作三年后。組識部安排青年干部下鄉(xiāng)鍛煉在鄉(xiāng)政府上班,現(xiàn)任新溪口鄉(xiāng)政府鄉(xiāng)長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三王奕剛</span></p><p class="ql-block"> 王奕剛,1979年10月21日(農(nóng)歷九月初一)出生。</p><p class="ql-block"> 計劃生育,提倡一孩,農(nóng)村頭胎女孩間隔36個月可生二孩,杜絕三孩。此政策從1979年10月9日實行,因此王奕剛的到來,其父扣除月工資5%為撫養(yǎng)費,經(jīng)濟受到少許影響。王奕剛五歲那年正月初五,太奶奶去世。太奶奶為三個曾孫輩的成長作出很大付出,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王奕剛自幼性格內(nèi)向,膽子較小。為了打好扎實基礎,桂林中學初一,初三分別留了一級。二中畢業(yè)高考未錄取,進入歙中補習班復習一年錄取于高中中專安徽廣播電視學校(二年制)畢業(yè)后已取消分配制度。赴屯溪一家廣告公司應聘,月薪350元,自已租房每月70元,形勢不妙,一年后自費14500元,父送他去合肥世杰電腦學院學習,一年后,向在合肥工作的老鄉(xiāng)姜秋白借了400元當路費(后父已歸還)一人赴溫州從事電腦制版行業(yè),隨后一直跟這位老板忠心耿耿地工作,從溫州到湖北,到湖南,從未跳槽,成為單位技術骨干,深得老板信任,不僅月保底工資8000元,養(yǎng)老保險200元,而且自2021年起同意王奕剛攜帶電腦等設備回家上班。為照顧家庭,特別是小孩讀書帶來很大方便,王奕剛感動之余要繼續(xù)兢兢業(yè)業(yè),認認真真做好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溫州期間認識了同一樓酒店收銀員四川籍姑娘王小麗,并于當年帶回歙與大家過目。我的印象是,老練、大方、能說會道。2007年臘月20日在歙縣大富豪酒店舉行婚禮。</p><p class="ql-block"> 之后三次宮外孕住院,無奈從湖南赴杭州做試管嬰兒,湖南杭州多次往返奔波,先后花去六萬之多,2016年6月8日,終于在原歙縣人民醫(yī)院產(chǎn)下一女嬰,取名王璐。由于懷孕后期在家中休養(yǎng),婆母細心照料,小孩出生時6.8斤,紅樸樸的臉蛋挺可愛。產(chǎn)后仍在家中休養(yǎng),婆婆繼續(xù)精心照料,單獨老母雞就吃了三四只,所以小孩茁壯成長,日益可愛。次年春節(jié)后小孩巳八亇月,三口之家回湖北,王奕剛上班,王小麗專職媽媽。可老聽說小孩身體欠佳,很納悶,離家八個月時小孩長得白白胖胖非常可愛,為什么不佳呢?第三年春節(jié)后,婆婆程素秋陪同前往新工作地湖南常德充當義務保姆,當年八九月間,王紹箕赴常德呆了近兩個月。當年十月份,由于咳嗽怕影響小孩素秋返回歙縣。</p><p class="ql-block"> 之后,每逢見到王璐總那么瘦弱,瘦得怕人,瓜子臉蛋,纖細的手……一直到現(xiàn)在都還是瘦瘦的,加上性格內(nèi)向,失去天真活潑美麗的風韻。</p><p class="ql-block"> 2021年起,承領導的特殊照顧,王奕剛在家中上班,女兒王璐托朋友幫忙安排在豐樂小學就讀。王小麗先后在小北街賣衣店,開發(fā)區(qū)應聘上班,現(xiàn)在城東開發(fā)區(qū)南風汽配廠上班。據(jù)王小麗說,廠里忙,晚上要加班,有時要睡廠里。該廠一工人說,廠里一般不加班,即使加班晚上八點半結束,本縣人不提供住宿。據(jù)一門衛(wèi)說,春節(jié)期間不上班,上班聽候總部通知。</p><p class="ql-block"> 王奕剛生活負擔不輕,全家人生活費,醫(yī)保費,小孩教育費,夫妻倆養(yǎng)老保險費,房屋貸款,全是王奕剛一人承擔。據(jù)說,王小麗買了一輛寶馬二手車,常年開著寶馬去二三公里外的城東開發(fā)區(qū)上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5.歷代房屋糾紛終于解決</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 (王紹箕) </p><p class="ql-block"> 王氏祖業(yè),座落在竦口北隅民房一幢,于1937年,老大,王嘉翔(王紹箕之祖父),老二,王嘉耀(王松輝之父),老三,王嘉駒(王金益之父)三兄弟業(yè)已分家,并立下分家文書。 1950年土改登記時,誤登在老三一家名下。之后老三一直居住管理老二老三兩份房產(chǎn),老大居住管理本份房產(chǎn)。偶爾老三后代依仗土改誤登威脅老大后代,企圖剝奪其房產(chǎn)所有權。</p><p class="ql-block"> 斗轉星移,其矛盾日益凸現(xiàn),隔三差五鬧房屋糾紛,直到1995年老大老二起訴歙縣法院,法院依據(jù)分家書,判決此房仍屬原三家所有!并根據(jù)原告要求,便于居住管理,對原房產(chǎn)重新劃片,即老大:大門內(nèi)墻院,豬欄,玻璃廳,廚房,正屋價值的四分之一;老二:正屋價值的二分之一;老三:小屋,墻院,菜園,正屋的四分之一。 照理說,問題已解決,然而老三的第三代招親者張某仍無理取鬧,干涉我方依法下瓦,偷盜他人正屋木門、花板,屋梁,并先試探,后徹底拆去判給老大的廚房,干涉房屋拍賣……無奈,最終以老大老二房產(chǎn)共7000元賣給張某。由于地面積懸殊大,其中老二房產(chǎn)3000元,老大房產(chǎn)4000元),結果付款時,張某居然少付100元。 此事在中人陳天木家中辦理,賣契由天木之子陳月勇執(zhí)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6.自力更生創(chuàng)家業(yè)</span></p><p class="ql-block"> 我的太爺爺叫王福基,小名德佑。據(jù)我奶奶說,我家祖代住溪頭,男人常年在浙江蘭溪做生意,那時代交通是水路,碼頭在竦口,每逢帶貨回家不方便,于是太爺爺帶著長兒媳(我奶奶)來竦口看房并買了我們曾經(jīng)住過幾代人這棟房屋。我太爺爺有三個兒子(嘉翔,嘉耀,嘉駒)一個女兒(金蘭),所以買的這棟房屋比較大,有主屋,有邊屋,有兩個墻院,有菜園,有成排廚房等共21間。太爺去世后,太奶奶將房產(chǎn)、部分家產(chǎn)分給了三個兒子,并立下了分家文書。太奶奶和小兒媳一起生活(聽奶奶說,小兒媳也是侄女)。記得太奶奶是五十年代初過世的。我爺爺四零年就過輩了,年僅四十多歲,我奶奶才38歲成了寡婦。我奶奶生了四個孩子,兩男兩女,(松茂,松高,秀梅,小梅)我父親最大。一個小腳寡婦怎么能養(yǎng)活四個孩子?為了活命,一個月內(nèi)奶奶含淚忍痛送掉一男一女兩個孩孑,小兒子7歲松高送到葉岔,小女兒9歲送到漁梁,今年姑媽91歲還在世,是四姐妹中唯一幸存者。然后將大兒子送浙江當學徒,奶奶和大女兒秀梅種地為生,苦度時光。</p><p class="ql-block"> 我是1944年出生,出生不久,母親患病,1948年病故,從此我便在奶奶身邊長大,既是奶奶,又象似母親。</p><p class="ql-block"> 我和奶奶一直住在這個大房子里。這是一棟老式房,高大,有天井,如刮大風下大雨,半個堂前都是雨。為了改變這一狀況,1977年,月工資只有40多元的我,取得同屋居住三房的同意,我主動到葉岔買木料,主動請磚木工改造了大屋天井,換來一個下雨干燥的舒適環(huán)境,改天井工程結束當晚,三房胡蓮花出資了20元。</p><p class="ql-block"> 在這之前,為了安全,為了方便,還先后改建了小屋樓上房間、廚房、柴房、豬欄。當然這一切都是我成家后在老伴大力支持下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六年通過法律程序,長房二房后代與三房后代對簿公堂,徹底了斷,解決了老屋糾紛。如今老屋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塊空地了。 </p><p class="ql-block"> 由于三個兒子日益長大,家中住房顯然下夠用, 1987年,憑著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利用家鄉(xiāng)河道有著豐富免費的砂資源,利用節(jié)假日,夫妻二人用單輪車運砂自制水泥磚,然后聘請磚木工建筑一幢鋼筋水泥磚木混合結構的兩層小洋樓。還建了廚房,柴房,雜物間,豬舍,地下室,洗浴間,廁所,還安裝了自來水。總面積320平方米,生活設施一應齊全,挺舒服的。然而此房只享用了10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鄉(xiāng)竦口隔河不方便,隨著改革大潮,1998年在桂林橋頭新區(qū)花7000元買了60平方米土地建房,磚工由長慶錢立紅承建,木工是竦口華壽上工,磚工合同當時只是說做三層的,后考慮要建四層,故第四層磚頭等材料完全是年滿55歲的王紹箕一人搬上去的。由于建房,加之當時提前退休風盛行等原因,王紹箕1998年9月告別教書生涯,一心搞家建。每天早出晚歸負責建房,歷經(jīng)半年,99年元旦新房竣工。99年正月初六喬遷新居,初八宴請親朋好友以示慶賀,初九單獨宴請當?shù)剜従樱ㄖ切郏笃洌┩拢ê榭涤┟馐召R禮。</p><p class="ql-block"> 2018年,廚房重新裝璜,大門增裝玻璃門,換裝電動卷閘門。</p><p class="ql-block"> 由于門前屋后院常年養(yǎng)花,每隔一段時間回去管理,保持著整潔、清新,幽雅的家園。</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我愛老年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 我是老年大學的一名老學員,在這里先后學習了書法、花卉、電腦、手機、繪畫等專業(yè)。其中學習時間最長的還是繪畫,從開始到現(xiàn)在,一直在學習。我打算,沒有意外,只要身體允許,就要堅持學下去。在我的帶動下,2011年,我老伴也走進了老年大學,她學的是歌詠、戲劇、舞蹈三個專業(yè)。</p><p class="ql-block"> 社會上老年生活固然形式多樣,但我認為,上老年大學是我的最佳選擇。老年人難圖大器晚成,但可圖晚年開心快樂。進老年大學后,我覺得生活更有規(guī)律,精神更充實了。在這里,是師生,是同學,又好似兄弟姐妹,充滿著和諧與溫馨,大家友好相處,其樂無窮。特別是在多年的考察和相處中,我結交了五家摯友和四面八方這個朋友群,多年如一日,定期開展活動,為老年生活增姿添彩。</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除了日常起居,每周去老年大學學習三四節(jié)課,課后安排一定時間上上電腦,玩玩手機,畫畫圖畫,看看書籍,早晚去公園唱唱歌,做做健身操。有機會去外地,去國外旅游,享受異國風情和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生活挺開心。我畫畫,什么都畫,什么山水、花鳥、人物……任意畫之。這樣手腦并用,有益身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學習,看到自已的進展,自然欣慰。一些親朋好友,老同學,老熟人看了我的習作紛紛稱贊并且索要,我當然滿足他們的要求。看到他們拿走一張張畫,一幅幅作品,分享我的學習成果,心里樂滋滋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p><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學不僅讓我們在課堂上學到了不少知識,擴大了知識領域,提高了文學水平和藝術水平,還為我們安排了許多社會活動。如形勢報告,保健講座,黨員活動,攝影采風,書畫展覽,花卉展覽,考察旅游……豐富多彩的老年大學生活讓我們拓寬了視野,陶冶了情操,促進了健康,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為霞紅滿天。衷心感謝老年大學為我們提供這樣好的學習機會與平臺。祝愿歙縣老年大學這朵爛漫的山花,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更加絢麗多姿,光彩奪目。</p><p class="ql-block"> 我愛老年大學,我深深地熱愛歙縣老年大學。</p> <p class="ql-block">20. 珍惜晚年,善待自己。</p><p class="ql-block">? 知足常樂(王紹箕)? </p><p class="ql-block"> 退休,意味著結束工作生涯,進入了晚年,進入了人生倒計時。退休了,拿著退休金過著清閑的晚年生活,這是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是黨和政府的關心,“共產(chǎn)黨好!”這是千千萬萬退休者的肺腑之言。 既然退休了,就要好好休息。因為我們不僅完成了工作使命,也完成家庭義務。沒有萬分的特殊情況,就不要為錢而奔波干這干那,不要為錢而省吃儉用虧待自已。退休族每年漲工資,至今已經(jīng)十八連漲,每月幾千元生活費,綽綽有余,根本不成問題,而且只要活著都有錢拿。所以我們要想的明白,善待自已,過好自已應得的幸福晚年生活。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晚輩的路要放手讓他們自已去走,切不可包辦代替,否則是好心辦壞事,苦了自已,害了他們,害了他們成為啃老族、寄生蟲。其實,晚輩正直能干,不在乎父母那點家當;如果不成器,給他一座金山銀山也會坐吃山空。人生有幾何?最多不過三萬天,生老病死的規(guī)律誰能抗拒?!因此退休后就該頤享天年了。 我家原住鄉(xiāng)下歙縣桂林鎮(zhèn)竦口村,老伴是回鄉(xiāng)知青務農(nóng)。六八年我們走進了婚姻殿堂,以后便過著單職工生活。為了養(yǎng)家糊口,二人在不同的崗位上辛苦勞作,勤儉持家。八八年落實知青政策,老伴和三個孩子農(nóng)轉非(當時戶口還未開放)六畝田、四畝地全無償?shù)亟唤o集體。當時三個孩子分別在讀高中、初中和小學。那時我的月工資才三四百元,失去了生產(chǎn)資料,為了生計,為了完成孩子的學業(yè),已經(jīng)四十歲的老伴開始-學自行車,每天騎車往返二十多里路,去鄉(xiāng)辦企業(yè)磚廠,去私人企業(yè)電鍍廠上班,每天12個小時,干著超負荷的體力勞動,而且還要上大夜班24小時。可謂吃盡千辛萬苦。憑著這種勤儉持家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不僅維持了生活,供孩子讀書,還自力更生籌集資金,先后在竦口和桂林建造了兩棟房子。竦口的房子已出售他人。 2007年,政府出臺了非農(nóng)戶口買養(yǎng)老保險的政策,盡管有些人似信非信,但我們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盡管家里錢不夠,我們就四處湊了三萬五千元為老伴買一份養(yǎng)老保險。記得第一個月只拿四百零四元養(yǎng)老金,現(xiàn)在已經(jīng)拿到二千元了。 如今三個孩早已成家立業(yè),盡管沒有趕上讀書分配年代,三個孩子兩個打工,一個公務員。盡管四個孫輩都在讀書,一個讀研,一個大本,一個初中,一個小學。盡管孩子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還是堅持孩子的路由他們自已走,自已去磨煉,自己去成長。我們只能是適當贊助和獎勵。 由于大兒子前妻離婚,為了陪讀,2005年我們進城了。如今四個孫輩,兩個大的遠離父母在讀大學,兩個小的在父母身邊,我和老伴過著二人世界的自由生活,我們舒服了,我們知足了。 早些年我們就開始了旅游生涯。我們先后去過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衢州,廣州,深圳,珠海,三亞,廈門,青島,威海,無錫,蘇州,南昌,海南,武漢,韶山,銀川,合肥,黃山風景區(qū)……我們還去過了香港,澳門,臺灣,我們還去過鄰國越南。開了眼界,長了知識,飽賞了都市風光和異國風情,分享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完成了一生的心愿,終于圓了出國旅游夢。如果不是疫情,我還打算再去一二個中等或發(fā)達的國家玩玩,看來這個愿望難以實現(xiàn),因為疫情當?shù)溃恢文耆蚯辶悖煌瑫r本人年近八十也不適宜遠游,好在前幾年沒有白費時間,抓緊跑了不少地方不后悔。 有時,有幾位好心人對我老伴說,你年紀不太大,身體還好,做事認真負責,給你介紹幾個事,月工資都有兩千以上。但我們都婉言謝絕了,因為實在沒必要了,錢,身外之物,基本生活夠用就行了。 我常對老伴說,兩個小孫輩,兒媳婦自已帶到身邊,是體貼我們,是好事,我們多自由啊。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老年大學打發(fā)時間。我先后學過花卉,二胡,電腦,手機,繪畫等專業(yè),老伴一直在學唱歌,黃梅戲,越劇,舞蹈,有時兩個人合起來學八九個專業(yè)。每年參加班級活動送藝下鄉(xiāng),挺有樂趣。 在平常生活,我們有約定,以前條件差,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現(xiàn)在條件改善了,該享受了,要善待自己,想吃什么就買什么!想什么衣服就買!想要什么就買! 老伴參加老年大學歌詠、戲劇、舞蹈,經(jīng)常演出需要自費買演出行頭服裝,為了顧大局,我們家已經(jīng)買五六套了,這種服裝只有演出時穿,平常不好穿的。 在出行交通方面,我騎了幾十年的自行車挺累的,九十年代我花了六百五十元為自行車裝了馬達,速度是加快了,但是安全系數(shù)降低了。新世紀開始,歙縣第一家牛哥牌電動車投放市場,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部,這在當時還是很時髦,很少人騎電動車的。這種車動力小已被淘汰了,如今我已經(jīng)騎第四部即愛瑪電動車了。 在通訊工具方面,我從小靈通到按鍵手機,再到智能手機。智能機從16G,32G,64G到128G,如今用的第四部智能機了,為了學習智能機,我參加了老年大學手機班學習,并擔任了手機班班長,親身嘗到了智能手機的方便和甜頭。 盡管我們二人世界,但每日三餐不混,從不馬虎,特別是中餐晚餐都要炒幾個菜,堅持葷素搭配吃飽吃好,綠色水果,零星糕點常年不斷。 </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我們的人生觀,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記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南川市|
象州县|
河西区|
天等县|
常宁市|
札达县|
昌黎县|
扬中市|
九江县|
石渠县|
麟游县|
民勤县|
饶阳县|
都兰县|
长白|
天祝|
苗栗县|
汽车|
彭水|
天气|
历史|
赫章县|
永平县|
蒙自县|
岳阳县|
东乡县|
浦江县|
隆德县|
麻栗坡县|
利津县|
万安县|
和林格尔县|
南城县|
健康|
鹤山市|
石城县|
江城|
湖北省|
江都市|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