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3日,按“單月分享,雙月游學”規定,鵑城讀書會舉行了“簡州游學”活動。<span style="font-size:18px;">讀書會組織者頗有見地在成都東部新區選擇了一古一今兩個游學點位:簡陽市圣德寺白塔和龍泉山森林公園丹景臺。</span>此次活動很有意義:一是標志著因疫情中斷了兩年的讀書會游學活動正式恢復;二是見證了成都的城市大格局從原來的“兩山夾一城”,一躍轉變為“一山連兩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德寺白塔,建于南宋時期,已歷滄桑800多年。它曾以“一塔凌云”之美譽而名列“簡州八景”之首,可惜缺乏規劃,周邊高樓林列,昔日美景早已不見。塔高37.9米,因塔身灰白色,“白塔”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圣德寺很幸運地遇到了簡陽市文博館在此上班的一位張姓老師。看得出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很專業,也很熱心地介紹了白塔:高達五米的塔基,也屬國內罕見,顯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偉的發展演變軌跡。他特別自豪地講了塔身第三級的八座抱廈。所謂抱廈,就是房屋前加出來的門廊,國內只有兩座塔有抱廈,另一座在寧夏銀川。圣德寺白塔的抱廈造型不僅僅是美觀,它還有替代柱頭承托梁枋和塔檐的作用,這在國內則是唯一的。</p><p class="ql-block"> 介紹完展廳,我們已向其致謝道別時,熱心的張老師又專門陪我們來到塔下,驕傲的說:“你們看,這磚縫中的是過去建塔時用來粘合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幾百年了一點都沒風化,堅硬得很,你們掐下看,根本就掐不動。而外面白色的這層是現在為保護它而刷的,才幾年時間,一戳就掉……”從張老師調侃嘲諷的臉上,我讀到的是“恨鐵不成鋼”和對文物的熱愛,因而更加敬重他。在這個年代,能靜心于“冷門”的文物事業,對素不相識、不收一分錢解說費的游客還能主動熱心解說,而不是得過且過混日子,這樣的工作人員已不多了,我想,這才是厚重成都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從古老滄桑的白塔西望,幾十公里外便是東部新區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網紅地標“城市之眼”就在此處。站在“城市之眼”,可以俯瞰如詩如畫的三岔湖和4F級國際機場天府機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首次游玩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更是首次看到“成都跨過龍泉山向東發展”變為現實,成都已經打開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和格局。在2017年,成都提出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按此定位,成都的城市大格局從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成都也便越過龍泉山,獲得了廣闊的城市發展空間,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則是這個戰略重重的一筆。</p><p class="ql-block"> 當書友們揮舞著“鵑城讀書會”會旗登上具有成都標志太陽神鳥元素的“城市之眼”時,我才真正體會到設計者“從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至圓融通達的城市文化,成都人始終對圓有一種難于言表的情愫”的設計理念。看來,東進戰略既破了成都城市發展空間瓶頸的難題,也延續了金沙圖騰為代表的巴蜀先人的智慧。乘電梯上得丹景臺,但見夏日的陽光下,龍泉山郁郁蔥蔥,三岔湖波光粼粼,不遠處的天府國際機場銀鷹展翅,城市建筑正日新月異地點綴在龍泉山下。林圍城市,城在林中,城市森林大美畫卷讓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百年前的古老白塔,仍靜靜地立在那里,仿佛正穿透歲月和歷史煙塵一直凝望著“城市之眼”,見證著成都的古老與現代,滄桑與包容,厚重與時尚。這也是我每每外出都驕傲地說“我是成都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成都,叫我如何不愛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藍冬季</p><p class="ql-block"> 2022.7.6于鵑城家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威市|
浪卡子县|
库伦旗|
隆尧县|
乐都县|
安乡县|
满洲里市|
闵行区|
十堰市|
托克逊县|
蒙自县|
敦化市|
富宁县|
赤城县|
穆棱市|
宁晋县|
晋中市|
临海市|
丰都县|
清苑县|
常熟市|
新蔡县|
色达县|
循化|
乌鲁木齐县|
广河县|
克山县|
南城县|
怀集县|
焉耆|
梅州市|
宜黄县|
鄂托克旗|
容城县|
福泉市|
昌吉市|
海晏县|
梅州市|
灯塔市|
博客|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