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國保”專題包括:在中國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景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環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項。以及中國國家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等。</p> <p class="ql-block">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擁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4家,世界遺產類2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不含并入項目)</p> <p class="ql-block">1.鎮北堡西部影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是集觀光、娛樂、休閑、餐飲、購物于一體的旅游景區 , 由作家張賢亮于1993年9月21日創辦。鎮北堡西部影城以其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為特色,主要景點有明城、清城、老銀川一條街等多余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 。2007年鎮北堡西部影城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是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 。電影《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紅高粱》等在此取景。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p> <p class="ql-block">2.西夏王陵~位于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黨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占地面積58余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筑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筑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1988年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3.海寶塔~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麗景街北塔路北塔村的海寶塔寺內。又稱赫寶塔、黑寶塔。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間,是一座方形九層十一級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全部由青磚砌筑,通高53.9米。塔身內部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間,每層向內略有收縮,各層之間以木板相隔,沿梯可至頂層。塔頂為綠色琉璃磚貼面的桃形四角攢尖式塔剎。海寶塔是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當地伊斯蘭教傳統建筑特色而產生的,是漢、藏、回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1961年3月4日,海寶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承天寺塔~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的承天寺內,始建于西夏垂圣元年(1050年)。據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子年幼登位,皇太后為保其子“圣壽無疆”,祈望李家天下和西夏江山“延永”堅固。建造了承天寺和佛塔。承天寺塔是一座密檐式八角形磚塔,連塔尖通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還高0.5米。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臺基上。承天寺塔,塔門面東,可通過4.8米的券道進入塔室。2006年5月25日,承天寺塔被國務院核定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5.銀川玉皇閣~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解放東街和玉皇閣北街交匯口處。朱門繡戶、飛檐層起,是一座藝術結構精湛,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這是一組建在長方形臺基上的建筑群體,臺基長37米,寬28.1米,高8米,夯土筑成,外包長條青磚,臺基下面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臺基外面有32級臺階可登上臺基。臺基上邊,中央是座北朝南,高14.1米的兩層重檐歇山頂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底層朝南接出卷棚頂大殿五間;卷棚頂大殿正中向前又接出一小巧玲瓏的卷棚抱廈。東西兩側為對稱的兩層重檐亭式鐘、鼓樓。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寧夏水洞溝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水洞溝旅游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為一體的旅游區。</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旅游區內明代軍事立體防御體系區是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的。旅游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我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統,全國這是獨一處。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久久不見盡頭。洞內辟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p> <p class="ql-block">7.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192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1988年,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0月18日, 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p> <p class="ql-block">8.靈武窯址~位于寧夏銀川市靈武市回民巷村南3公里處的荒漠中。始于西夏,經金代而終于元代。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地表散落各類瓷器殘片、窯具、窯磚等,數座窯爐殘跡隱約可見。在南北山坡間的河溝處,有1米多厚的瓷片堆積層。所燒瓷器十分品種豐富,有白瓷、青瓷、褐釉瓷、茶葉末釉瓷、黑瓷和少量紫色釉器物。靈武西夏瓷器裝燒方法有頂碗覆燒法、澀圈疊燒法、支圈正燒法、墊條扣燒法等。2006年5月,靈武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9.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銀川靈武市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進行4次發掘,清理3個發掘面,挖掘出8只恐龍個體。靈武恐龍化石經國際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鑒定,為梁龍類中一個罕見的分支-—叉背龍類。靈武恐龍是中生代中侏羅紀大型新蜥腳類食草恐龍,距今約1.6億年。梁龍在赤道以北首次發現,堪稱“北半球第一龍”,屬國寶級恐龍化石。2006年8月26日,中央電視臺對靈武恐龍化石發掘現場進行全國現場直播。</p> <p class="ql-block">10.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靈武素有“塞上江南、水果之鄉”之美譽,靈武長棗從唐朝開始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被譽為“果中珍品”,距今已有1300年的栽培歷史。2003年以來,靈武長棗這一古老的優良品種得到大規模發展,種植面積達到14.2萬畝。目前,“靈武長棗”品牌逐步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行列發展,靈武長棗成為地理標志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的認證,靈武也獲得“中國靈武長棗之鄉”、“全國棗產業十強縣”等榮譽稱號。</p> <p class="ql-block">11.賀蘭宏佛塔~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潘昶鄉王澄村南面的一處廢寺內。這是一座磚筑的三層八角形樓閣式與覆缽式兼構的復合體建筑,其造型獨特,風格古樸,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古塔。在修復這座瀕臨倒塌的佛塔時,于剎座天宮內出土了一大批殘朽的西夏文物。修復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絹彩佛畫幅,彩塑佛像、羅漢、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經雕版 200余塊;還有幡帶、木雕、木簡、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絹彩畫“熾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宮廷藝匠的力作,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同類題材的佛教藝術品中的精美之作,對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術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統的實物標本,具有極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2.賀蘭山巖畫~位于寧夏賀蘭山脈,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時間大致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賀蘭山巖畫在不同的地點有著不同的內容: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為主;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為題材;青銅峽、中衛、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為主。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現了成片彩繪巖畫,內容以乘騎征戰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馬等動物形象為主。199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3.賀蘭山明長城遺址1號、2號烽火臺~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巖畫路,1號烽火臺位于山體北側30米處,底部東西寬9米,南北長11米,高4.2米,頂部東西長6.8米,南北寬4米;2號烽火臺位于賀蘭口溝口西南側山崖頂部,底部南北長6.5米,東西寬4米,殘高0.8米--1.8米;頂部較平整,東西長3米--2.4米,南北寬5.3米。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4.拜寺口雙塔~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口北坡臺地上一處西夏寺院遺址內,始建于西夏。兩塔東西對峙,相距80米左右,均為八角形密檐式磚塔,由塔身、塔剎兩部分組成,塔身表面均裝飾影塑彩繪。東塔通高39米,由十三層塔身和塔剎組成,塔身一層壁面平素無飾,二層至十三層及轉角處皆有影塑彩繪裝飾。西塔通高40米,由十三層塔身和塔剎組成,一層塔身面南辟一券門,從券門可進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呈圓形;二至十三層塔身每層八面各開一長方形佛龕,龕內各塑一尊彩繪造像,或坐或立,千姿百態。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5.納家戶清真寺~位于寧夏銀川市永寧縣納新路。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年(1524),寺院呈長方形,以門樓、禮拜大殿、廂房、沐浴堂組成院落,形成典型的中國古代四合院建造布局。門樓為過洞式,上面壁部是一組仿古結構的挑檐,橫向的欄額、斗拱,縱向的荷花柱和反映伊斯蘭風格的精美磚雕,增加了壁面的光澤。上部正中為三層歇山頂邦克樓,樓兩側陪立著阿拉伯式的二層四角圓尖頂的望月樓。整個布局嚴謹、規整,顯示了大寺雄壯氣勢。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6.省嵬城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廟臺鄉境內,現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墻為黃土夯實,殘墻高2~4米、基寬13米。北墻長588米、南墻長587米、東墻長593米、西墻長590米,南墻有一座城門。考古人員對省嵬城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古幣、瓷器、鐵器等。重要的是,這里還出土一具瓷制禿發人頭,由于李元昊早在公元1033年下令禿發,所以這件更顯得文物彌足珍貴。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7.石嘴山沙湖旅游景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的旅游景區,被譽為“世間少有”的文化旅游勝地。寧夏沙湖生態旅游區是一處融合江南水鄉之靈秀與塞北大漠之雄渾為一體的“絲路驛站”上的旅游明珠。主要景點有沙湖國際沙雕園、鳥島(百鳥樂園)、湖東濕地(鳥類觀測站)、新門區廣場、沙湖題字石等多余處景觀組成 。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p> <p class="ql-block">18.平羅田州塔~俗稱姚伏塔,位于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姚伏鎮皇祇禪寺院內。塔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為九層閣式磚塔,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以供人出入,塔從底到頂層,皆為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塔頂覆以黑色琉璃瓦,呈錐體。底層采用線刻藝術在青磚上雕刻有飛檐竄角,壓術基方、升門鵝脖、山水人物和花卉飛鳥等。底層檐下雕刻著足以亂真的仿木結構的瓦壟、椽頭、橫額、頭拱和下垂的荷花頭。還雕飾有佛像、人物故事。這些磚雕玲瓏剔透、工藝嫻熟、異常精美,顯示出高超的技藝。塔的結構新穎別致、風格獨特,在寧夏境內所有古塔中罕見。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9.平羅玉皇閣~位于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北大街,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距今已有580多年。占地面積3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后經多次續擴建形成了寧夏最大的道觀,內有城隍殿、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等十六個殿宇樓閣,供奉著72尊職司不同,形態各異的道家仙宗,是西北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20.吳忠澇河橋烈?陵園~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澇河橋村。始建于1951年,主要是為了紀念1949年,在解放寧夏戰?中,中國?民解放軍64軍192師575團奉命解放吳忠攻打澇河橋時犧牲的135名?命烈?。澇河橋烈?陵園建?以來,經1969年、1986年兩次修葺和1999年重建,已成為吳忠?民悼念?命先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2005年4?,被?治區黨委宣傳部、教育廳等七部門命名為“?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21.吳忠董府~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該府西臨黃河,北倚秦渠,南與牛首山遙遙相望。董府系清末著名將領甘肅提督董福祥的府邸,因董福祥官加太子少保銜,又稱“宮保府”。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了建蓋“宮保府”的龐大工程,歷時三年而成。內寨建筑布局為“三宮六院”,是北京宮廷建筑與寧夏地方民族特色的結合物,表現了我國唐代以來傳統格局以中院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 <p class="ql-block">22.鴿子山遺址~位于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1.27—0.8萬年。鴿子山遺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摸查和發掘,鴿子山遺址在15平方公里范圍內共發現15個地點,發掘出距今4800年、1萬年和1.2萬年3個文化層位,出土萬余件舊石器時期文化遺物。2006年,鴿子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23.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位于寧夏吳忠青銅峽市,是始建于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是中國現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齊的喇嘛塔群之一;總面積6980平方米。一百零八塔,塔群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共分十二階梯式平臺,由下而上逐層增高,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數排列成十二行,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總計一百零八座,因塔數而得名。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陣,以其獨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歷史和深遠的佛教文化聞名遐邇。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24.寧夏引黃古灌區~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涉及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固原五個地市的十八個縣市區,其中歷史過百年的古渠14條,總長1200多公里,灌溉面積540多萬畝。寧夏引黃古灌區持續灌溉2200多年,推動了這個地區由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對區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歷史上形成了完善的無壩引水、激河浚渠、埽工護岸等獨特的工程技術,灌排渠系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實現了最大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保障了區域可持續發展。</p> <p class="ql-block">25.寧夏引黃古灌區河東總干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26.寧夏引黃古灌區河西總干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27.寧夏引黃古灌區古秦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28.寧夏引黃古灌區古漢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29.寧夏引黃古灌區漢惠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30.寧夏引黃古灌區唐徠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31.寧夏引黃古灌區唐正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32.寧夏引黃古灌區大清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33.寧夏引黃古灌區青銅峽水利樞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34.寧夏引黃古灌區青銅峽黃河鐵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p> <p class="ql-block">35.同心縣烈士陵園~全國第五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78年,位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城豫海北街東側,占地60余畝,當時安葬著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馬和福及其他紅軍烈士36人,豎有烈士墓碑。紀念建筑物有豫海紀念亭、豫海烈士紀念亭、紅軍烈士紀念亭及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36.康濟寺塔~位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韋州鎮的古韋州城東南的康濟禪寺廢址內,塔建於西夏年間(1048一1068),建筑結構系平地而起密檐式空心磚塔,由塔身、塔座、相輪寶頂三部分組成,塔高39.28米,外形呈八角形,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磚塔,曾兩次增修。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韋州古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71、南北寬540米,墻高12~14、基寬10米。黃土夯筑,夯層厚8~12厘米。城墻四周有“馬面”共49堵,間距43米,東西南北辟門。城內建有西夏時期磚塔和元代磚塔各一座,曾發現明代銅佛、佛經、西夏題記磚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37.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舊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寧夏現存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座伊斯蘭教建筑。同心清真大寺,相傳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明初在原喇嘛寺基礎上修改的。從照壁、禮拜殿脊檁處墨書題詞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曾兩次重修。1988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大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是一幅十分精美的磚雕花木圖。由券門通過暗洞,拾階而上可以登上高達10米的臺基,臺基的外表包砌有磚,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上面建有禮拜堂、邦克樓(喚醒樓)、阿訇住房等建筑。寺院的主體建筑——禮拜堂坐西朝東,單檐歇山式頂,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九間,用20多根巨大的圓木柱支承梁架,室內的地面全部采用木板鋪設。禮拜堂前右側是喚醒樓,是一座二重檐、四面坡式頂的涼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38.鹽池隋長城遺址~寧夏鹽池縣境內的隋長城大部分被明長城所利用,隋朝時期修建的長城,筑于隋開皇五年,十分罕見珍貴。迄今保存的僅有柳楊堡鄉紅溝梁向東至陜西省定邊縣境的一段,長約20公里。隋長城在明長城“頭道邊”之北側,黃土夯筑,殘高1-3米,基寬9米。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39.鹽池明長城遺址~古代的鹽池地處北方邊陲,戰略地位重要,歷代王朝為鞏固邊防,在這里修筑了多條長城,包括有戰國時代、隋朝至明代各個時期所修建的長城遺址。如今明顯可見的古長城有四條,三條為明代修建;另一條是隋朝時期修建。鹽池縣境內長城總長259公里,古城堡23座。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40.鹽池東長城(河東墻)~為明長城遺址,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41.興武營古城~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城西北48公里,今屬高沙窩鄉二步坑村,坐落在明代兩道長城交會處的低洼地上。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筑此城,就其舊基,設都指揮守備。興武營是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障,有“靈夏重地,平慶要藩”之稱。2013年興武營城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2.張家場古城~位于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城西北17千米的花馬池鎮張家場村。城址東南距張家場村0.7千米,南至明代長城二道邊1.5千米。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800米。張家場古城為秦代后期至東漢初年,時間延續超過200年以上。張家場古城在秦漢時期曾是一座少數民族聚居、畜牧業發達、商品交易頻繁的中心城市。是寧夏乃至鄂爾多斯臺地保存最為完好、存在時間最長的秦漢古城之一。2006年5月25日,張家場城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3.窨子梁唐朝墓群~坐落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城西北37公里的窨子山南坡上。1985年發掘6座墓。墓室開鑿于窨子梁石山中,墓道呈斜坡狀,墓室平面為圓角方形。3號墓墓室置兩根八棱形石柱。6號墓置兩扇石墓門,石門上雕刻胡旋舞圖,舞者頭戴圓帽,身著圓領窄袖緊身長袍,腳穿長筒軟靴。葬式為單人葬或多人合葬。隨葬品有木武士俑、馬俑、琉璃球、石鼎等。3號墓出土墓志一方,志文載墓主為何氏。該墓地對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頗有價值。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4.須彌山石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城西北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妝,是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現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個區域,即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桃花洞區、松樹洼區、三個窯區和黑石溝區;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有500余軀,漢藏文題刻題記53則,碑刻3方,殘碑13塊,壁畫20余平方米。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石窟中無論是佛教人物造像,還是彩繪壁畫和佛教傳說故事,都各自保留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圓雕的高浮雕,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大佛樓大佛造像,大佛儀態端莊而安詳,身披袈裟,頭梳螺髻;雙耳垂肩,神情莊重。為唐代武則天時期開鑿,佛像占整座山頭的上半部分,一只耳朵有兩人高,一只眼睛有一人長。這尊高聳的大佛造像雖是砂崖雕鑿,但造型和雕鑿的刀法卻給人以泥塑一樣的溫柔,是全國大型石窟造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51窟內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態優美,面容安詳,以其雕刻之精美,規模之宏大,被國內文物專家稱為“須彌之光”。</p> <p class="ql-block">45.大營古城~坐落在寧夏固原市中河鄉廟灣村。大營古城始建于北宋時期,當時屬軍寨,傳說是宋代楊家將老令公的大營。大營城即宋夏時期養馬城,為鎮戎軍戰馬主要放養地,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主力葛懷敏部曾駐軍三天于此。元末明初,固原一帶因戰亂,地廣人稀,水草茂盛,明太祖朱元璋便把固原一帶分賜予諸藩王為牧場。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6.固原古城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并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鐘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2013年固原古城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7.開城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開城鄉,處在六盤山東邊緣清水河與涇河、茹河、葫蘆河的分水嶺上,是元代安西王設在六盤山地區的王相府。遺址面積2.86平方公里,遺址中大量元代以龍和黃色為主調的“琉璃龍紋瓦當、滴水描金鎏銀”建筑飾件的發現,以及日前專門為祭祀成吉思汗而建的宗廟遺址的發現,都為揭開成吉思汗亡故之謎提供了史據。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8.固原北朝和隋唐墓地~位于寧夏固原市,是指20世紀80年代在固原城西南塬陸續發掘的一系列墓葬的總合。1981年出土于固原城郊雷祖廟北魏墓的描金彩繪漆棺,棺畫里的宴飲圖、棺畫的波斯畫風等都明顯地表現出中亞文化、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出土的波斯薩珊銀幣,再現了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暢通和固原絲綢貿易之繁榮。1983年在固原南郊發掘的北周大將軍李賢夫婦墓出土的鎏金銀壺等波斯薩珊時期的工藝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遺存。1993年在固原南郊鄉王澇壩村發掘的北周宇文猛墓,出土了近百件彩繪陶俑,其中包括胡俑。1996年中日聯合發掘的北朝重臣田弘墓,出土的東羅馬金幣及各種玉器,生動地再現了東西文化交流在固原的璀璨歷史。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49.頁河子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沙塘鎮和平村。1986年北京大學與固原博物館聯合進行發掘。發現仰韶文化晚期遺存和相當于齊家文化的遺存,以后者為主。2013年被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50.將臺堡革命舊址~位于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鎮~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是為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于1996年10月在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修建的。紀念碑座落在將臺堡內東側,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鑲刻著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1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背面是中共西吉縣委、政府撰寫的碑文,碑的頂部雕有三尊紅軍頭像,象征紅軍三大豐力會師,碑身下部浮雕8組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圖案。2006年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據史載,繼1936年10月9日紅軍一、四方面軍會寧會師之后,10月22日,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和隨二方面軍行動的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紅一方面軍的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到達將臺,與一方面軍一軍團及二師(師長楊得志、政委肖華)在將臺堡勝利會師。兩軍首長和會師部隊在將臺堡東側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會師聯歡,會師官兵一萬多人,這在紅軍長征史上是一個壯舉。將臺堡會師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震驚中外、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51.任山河烈士陵園~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位于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城西北23公里處古城鎮任何村。任山河戰斗是西北解放戰爭的一場激烈的戰斗,解放寧夏第一仗從這里打響。園內共安葬烈士391名,其中任山河戰斗中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64軍364名指戰員,紅一方面軍長征途徑彭陽犧牲的4名紅軍戰士,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剿匪犧牲的革命戰士、敵后武工隊員,因公殉職的革命干部等21名,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戰士1名,2013年從甘南藏族自治州搬遷散葬烈士1名。陵園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有紀念碑、紀念館、吊唁廣場、烈士墓冢、公墓園、花壇、雕塑、辦公用房、停車場等。</p> <p class="ql-block">52.姚河源遺址~位于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是寧夏南部涇水上游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西周遺址。2019年10月7日,姚河塬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 <p class="ql-block">53.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城區西部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東起二道沙溝南護林房,西至頭道墩,北接騰格里沙漠,南臨黃河,長約38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4599.3公頃,是全國二十個治沙重點區之一。現為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全球環保500佳單位,全民健身二十個著名景觀,科技進步特別獎。</p> <p class="ql-block">沙坡頭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處,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有黃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車,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沖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p> <p class="ql-block">沙坡頭主要保護對象為自然沙漠景觀、天然沙生植被、治沙科研成果、野生動物、明代古長城、沙坡鳴鐘等人文景觀及其自然綜合體。2018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沙坡頭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p> <p class="ql-block">54.大麥地巖畫~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巖畫帶面積約450平方公里,遺存有史前巖畫1萬幅以上。在方圓6平方公里的原始環境中遺存巖畫個體圖像達8532個,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個體圖像1422個,超出了國際公認的世界巖畫“主要地區”規定標準的140多倍,堪稱世界之最。根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巖畫專家測得大麥地巖畫早期距今13000 到10000 年,中期距今約10000年到4000年,最早的巖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2019年10月7日,大麥地巖畫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 <p class="ql-block">55.照壁山銅礦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鎮羅鎮以北,為我國西北最古老銅礦遺址,由田古礦洞、冶煉遺址和居住遺址三部分組成,1987年被發現。在遺址方圓約1公里的范圍內有古銅礦27座。部分礦洞已受到后期人工開采的破壞,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積物封閉,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銅礦渣堆積。該遺址在我國西北地區極為少見,為進一步研究西北地區“青銅文明”的產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2006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56.中衛高廟~位于寧夏中衛市城北,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筑群。高廟保安寺的建筑特點是集中、緊湊、重疊、回曲、高雅。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圣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2013年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57.鳴沙洲塔~位于寧夏中衛市中寧縣鳴沙鎮北側的黃河故道邊,初建于西夏早期,明隆慶三年(1569年)起重建,原名安慶寺永壽塔,是一座八角落13級樓閣式磚塔。塔建在一高出地面1.5米的夯土臺上,塔底邊長3.14米,六層以上已塌毀,殘高約27米,1985年加固,修后高度為42米。2013年被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58.石空寺石窟~位于寧夏中衛市中寧縣石空鎮西北的雙龍山南麓。又名大佛寺,雙龍山古稱石空山,山東側石壁峭立,適於開窟造像。這里原有大佛洞、萬佛寺、百子觀音洞、靈光洞等,但如今除萬佛寺外,各窟均被流沙埋沒。始開鑿于唐代,是唐代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文化宗教基地。2013年5月,石空寺石窟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59.西安州古城~位于寧夏中衛市海原縣境內,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天都山一帶被西夏占據。1042年,西夏在天都山下(今黃灣村)修建豪華壯麗的7座大殿,內府庫館舍齊備。元昊和沒移氏在這里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此后,每當盛夏季節,元昊和沒移氏就在這里吃喝玩樂,盡情享受。今天的西安州城,已是斷垣殘壁,北城傾塌嚴重,城墻僅存七八尺的漫坡狀土壟,南城現存狀況較好,城之四周可見當年的護城壕痕跡。</p> <p class="ql-block">60.柳州城址~位于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海城鎮耙子洼自然村東南,始筑于宋。西夏取海原地區后稱“東牟會”,城內設“天都監軍司”,駐重兵。城池為今海城原址,乾隆十四年(1749)為取水方便等諸因素,移地五里重新改堡為城(今海原縣城址)。 現在的柳州城址形呈長方形,長1300米、寬550米,殘高4-7米,基厚7米,頂殘寬1-3米,開南、北二門,繞以筑城,城外護城壕殘寬8米。地表散有大量瓷片、陶片,皆為宋代殘留物。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1.菜園遺址~位于寧夏中衛市海原縣境內,地處我國第二階梯上的黃土高原西部南華山北麓。是自1984年以來,寧夏考古研究所在全區文物普查中陸續發現的。通過對菜園遺址的發掘及對其大量原始資料的整理研究,結果收獲頗豐,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研究寧夏以及西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層依據和重要的實物資料。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2.菜園文化遺址林子梁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3.菜園文化遺址寨子梁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4.菜園文化遺址古窯洞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5.七營北嘴城址~位于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七營鄉以北5公里的北嘴村。城東西寬600米,南北長650米,有內城,南北寬450米,東西長550米。城內東北角有100米見方的小城堡,外有甕城,長96米,寬36米。現存城墻高1—5米,頂寬1米,基寬9.5米。據載:此城建于隋,大業初,為他樓縣治。唐神龍元年(公元701年)廢,改蕭關縣。大中五年(公元852年)治五州。經宋、元,廢于明萬歷年間,該城系固原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址。2014年7月21日,七營北嘴城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66.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上小河烽火臺~世界文化遺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宣威市|
台中市|
淳安县|
临江市|
金阳县|
延庆县|
祁东县|
甘泉县|
桂阳县|
松原市|
营口市|
百色市|
高清|
永川市|
余庆县|
云龙县|
岐山县|
陈巴尔虎旗|
灌南县|
右玉县|
乐平市|
沁源县|
常宁市|
玉龙|
潞西市|
龙口市|
陆丰市|
体育|
宝鸡市|
云林县|
苍山县|
赤城县|
内乡县|
繁峙县|
乌拉特中旗|
霸州市|
周至县|
河源市|
奉节县|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