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吳笠仙(1869-1938),名樹本,號秋圃老農、東籬野叟等,揚州人。擅人物、山水、花鳥,亦工詩及篆刻。中年后他主畫菊花,人稱“吳菊仙”。吳笠仙得到王一亭賞識,賣畫于上海,晚年居上海,與繆谷英、謝公展并稱“海上三菊”。 </p> <p class="ql-block">清代揚州藝菊聞名天下,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云:“菊種亦近年為繁,士人多從洛中移佳本。”李斗《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傍花村居人多種菊,薜蘿周匝,完若墻壁。”王振世《揚州覽勝錄》載:“每歲重陽前后,村婦擔菊入城,填街繞陌,均以教場為聚集之所。其運出之菊,歲以萬計。”</p> <p class="ql-block">當時的藝菊名家有臧谷、蕭畏之、陳履之、吳笠仙等。他們種菊、賞菊、詠菊、畫菊,借菊或抒情或言志,菊花因之也具有了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和獨特的審美意義。其中吳笠仙一家三代專攻菊花,在揚州畫壇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菊花入畫在晚唐五代已經記載,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刁光胤畫冊》中有《竹菊圖》一幅。《宣和畫譜》中滕昌祐、黃筌、徐熙、趙昌等均有菊花著錄。南宋到元代,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梅、蘭、竹、菊“四君子畫”的盛行,畫菊也興盛起來。</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古代書畫圖錄》和《海外藏歷代中國名畫》四萬余幅作品中,菊花或與菊花相關的繪畫共計五百余幅。其中,宋5幅;明142幅,善于畫菊畫家52位;清353幅,善于畫菊畫家122位。古人畫菊可謂高手林立。</p> <p class="ql-block">吳笠仙向傳統學習。惲壽平的沒骨設色花卉菊花作品,石濤以及揚州八怪的水墨寫意菊花,都為吳笠仙師法前人的素材。他的菊花在惲壽平“沒骨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開創了“以色畫花、以墨點葉”的重彩小寫意畫法。他的菊花既有石濤、揚州八怪等前代先賢的筆墨遺韻,又有惲壽平沒骨花卉的活色生香,開創了吳氏菊派的新風尚。</p> <p class="ql-block">吳笠仙畫菊的創新還體現于他的師法自然。每當菊花盛開的時節,他就在揚州菊花海洋中寫生。</p> <p class="ql-block">他的菊花造型豐富優美,構圖飽滿多變,色彩明麗熱烈,他的菊花完全沒有秋天的蕭瑟,突破了文人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冷逸風格,順應了當時大眾的審美趣味,在蘇、滬一帶取得了不俗的市場。</p> <p class="ql-block">吳笠仙的菊花傳人有兒子吳小仙、女兒吳硯耕等。吳硯耕畫菊、張永壽剪菊和錢洪才的通草菊更被譽為“揚州三菊”。</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有個旗人為了準備敬貢慈禧太后的壽禮,登門求畫。吳笠仙不知他的用途,給他畫了16幅泥金菊花條屏,后來得知他是送給慈禧的,氣憤地說“這近于誆騙!早知是獻慈禧,我是決不畫的!”日寇占領揚州以后,他為了拒絕日本鬼子登門索畫,在門上貼一紙條:“笠翁年老多病,恕不再賣畫矣。”但日本鬼子可不管你的死活,仍經常上門糾纏,已到古稀之年的吳老終因疾憤而去世。</p> <p class="ql-block">圖文來自于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平度市|
山阴县|
东山县|
吉林市|
来安县|
浙江省|
莱阳市|
迁西县|
云南省|
罗定市|
长春市|
迁西县|
扶风县|
邢台县|
雷山县|
托里县|
泽库县|
神木县|
扶余县|
灵璧县|
昌黎县|
莱阳市|
嘉义县|
白城市|
德惠市|
固安县|
平湖市|
红河县|
环江|
阳山县|
中牟县|
霸州市|
渑池县|
登封市|
临沧市|
宁津县|
连江县|
高安市|
克东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