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篇 2014年5月29日,歐洲旅游的最后一天,是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和梵蒂岡。 隔夜住宿在羅馬城25公里外的波梅齊亞PALACE酒店,想到馬上就要進入羅馬,心中充滿了期待,大家早早起床了 吃過早餐,在酒店內外兜了下,我們便登上大巴向羅馬城里進發了。古城既被古老的臺伯河貫穿,又讓七座山丘環繞;它既是一座藝術寶庫,又是文化名城。羅馬是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和歐洲文明的發源地。 羅馬的樹都是又高又直,樹冠被修剪成統一形狀,像高大的士兵守護著這座古城。<br> 根據行程單,我們首先要去參觀君士坦丁凱旋門和古斗獸場。一路上,導游不斷指著窗外,給我們介紹古羅馬遺址。這些殘垣斷壁沒有經過任何的修飾,破碎的豎立在那里。近千年的輝煌從遺址上可見一斑。 這些建筑,雖然只剩下了光禿禿的基座和一堆堆的碎石和亂磚,但讓人覺得比任何修飾過的恢宏建筑都更有魅力,它們讓人浮想聯翩,真佩服一個曾經強大的文明古國,對待自己文化的那份從容和自信。<br> 8:15,來到君士坦丁凱旋門。凱旋門正維修,一半搭起了腳手架。<div>古羅馬時代共有21座凱旋門,現今羅馬城中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其中的一個。它位于古羅馬角斗場西側,其上的雕塑精美絕倫、恢宏大氣,千年逝去,已是殘跡斑斑,卻仍在風雨中,與古羅馬角斗場共同見證羅馬的輝煌。這座拱門上面的絕大多數雕塑品其實都是取自于以前的皇帝們所建造的各種建筑物,匯集在這里平衡了眾多風格的雕塑風格,在靜態中展現了自己的恢宏氣質,構成了生動的羅馬雕刻史。據說當年,拿破侖·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贊賞,這座凱旋門也成為了法國巴黎凱旋門的藍本。<br></div> <div>凱旋門上的雕塑<br>君士坦丁凱旋門建于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羅馬現存三座凱旋門中建造最晚的 一座,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羅馬藝術的影子,而且保存比較完好,值得一看。</div> 無法靠近。我只好拉開鏡頭遠遠地拍些局部。 看過凱旋門,又到旁邊的斗獸場。 古羅馬斗獸場,建于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從外觀上看,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br>斗獸場在建筑史上堪稱典范的杰作和奇跡,現在雖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斗獸場占地約2萬平方米,外圍墻高57米,相當于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br> 斗獸場為4層結構,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場中間為角斗臺,長86米,寬63米,仍為橢圓形,相當于一個足球場那么大,角斗臺下是地窯,關押猛獸和角斗士、角斗臺周圍的看臺分為3個區.底層的第一區是皇帝和貴族的座席,第二層為羅馬高階層市民席。第三層則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陽臺,一般觀眾只能在此處站著觀看表演了。場內看臺共可容納觀眾5萬多人,底層地面的80個出入口,可確保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把場內5萬觀眾全部疏散離場。(此照來自網上) 歷經千年風雨滄桑,斗獸場整體構造仍風骨猶存,令世人震撼。 在十分有限的時間里,我興奮地拿著相機連走帶跑,繞著斗獸場兜拍了一圈。 <p class="ql-block">我還違背了導游再三強調的“只是外觀”,而進入斗獸場內部去拍了。</p><p class="ql-block">結果是:照片拍了許多,人也再一次掉隊了。</p> 在斗獸場,隨手一拍就是人們所稱的“大片”。<div>不過連同下面,這三張照片,每一張都是分段拍攝,回家后合成起來的。</div> 參觀過斗獸場,行程中的第三站便是去許愿池。要先乘一段車,再步行。 我目不轉睛,看著窗外不時來一張。 大巴駛過威尼斯廣場,恰遇紅燈。<br>這是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臺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征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筑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士墓。<br> 大巴沒法開了,我們下車跟著導游走街串巷。 <div>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游走在羅馬街頭,尋找著歷史和現代。<br></div> 歲月的更替改變了曾經風云一時的羅馬。舊時的輝煌,只能通過腳踩走滑了的石板路來體驗。 來到許愿池,已經圍攏了密密匝匝的游客。 不急!我們聆聽著導游關于許愿池的介紹。 許愿池附近的街巷里遍布咖啡座、冰激凌店。<div>“到了羅馬怎么可以不吃冰激凌?”聽從導游的介紹,我們在網紅店里人手一支,先品嘗了這個城市。<br></div> 許愿池其實是個噴泉工程,原名叫特萊維噴泉,是一組大型大理石雕塑噴水池。泉水中立著由兩匹駿馬拉著的海神像,神采飛揚,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也是世界上負有盛名的噴泉工程,建了30年,于1762年完工。<div>它還被叫為“少女噴泉”。傳說是一位少女指示了泉眼所在的位置,建筑師按照她的指示才找到泉水,修建水道。</div><div>但最為人們樂意稱呼的還是“許愿池”。據說背對著噴泉、從肩上投出一枚硬幣,如果能投進水中,就能夢想成真。難怪會有這么多的游人,排著隊來到泉邊,背對著泉池,把硬幣拋進水里,許下今生能夠重返羅馬的愿望。</div> 還好!我們也占到了座位。 許愿泉整個效果是雕塑,建筑和自然的獨特組合體,是人們生活、健康和變化的象征。<div>羅馬人傳說,遠行的人只要把銅錢拋進池中,就能很快回到羅馬;而喜歡羅馬的人也喜歡銅錢拋進池中來許愿。池中硬幣成堆,每周定期打撈出來作為孤兒院的救助金。<br></div> 我們自然也依樣畫葫蘆,背對著池水,心中念念有詞,拋了硬幣許下了愿。 蜻蜓點水般看過許愿池,導游又領著我們七轉八轉地走,去行程單上的西班牙廣場。 西班牙廣場本身沒有太多的亮點,只是因為一部《羅馬假日》的電影,主角在臺階上吃冰激凌,這里便成了家喻戶曉的景點。此后電影半個多世紀久演不衰風靡全球。來羅馬休閑度假,在西班牙廣場邂逅佳緣,追尋人生美好浪漫,形成了旅游時尚。 “羅馬假日”是1953年由美國拍攝的浪漫愛情影片,故事講述歐洲某國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在羅馬一天之中發生的浪漫“艷遇”。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因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37級臺階上的浪漫故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加上不少的街頭畫匠和賣鮮花的小販,這里成了聞名遐邇的地方。<div>臺階上建有古代埃及移來的方尖塔,方尖塔的后面是山上圣三一教堂,臺階下是破船噴泉,臺階對面的via condotti大街上集聚了奢侈品牌和大牌的旗艦店。</div><div>從早晨起到中午,我們游覽的景點在行程單上都不是帶“星”的,意味著只能走馬觀花的“外觀”。</div> 在"意大利人設計、法國人出資、英國人游覽、美國人占領"的西班牙臺階上留影。 結束了羅馬的游覽,我們便要去梵蒂岡這個城中國參觀了。 小視頻:車赴梵蒂岡途中攝<div>這就是羅馬,這里的每寸土地都令人流連忘返。正如《羅馬假日》結尾時,赫本那句深情的告白:「羅馬,當然是羅馬,我會用一生,來珍藏在這座城市度過的每一分鐘。」<br></div> 吃過午飯正午時候,我們進入梵蒂岡。<div>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公里。人口八千余人。其公民大部分為神職人員,包括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專門為教堂服務的志愿警衛隊。<br></div> 先聽導游介紹和游覽安排。<div>梵蒂岡位于羅馬西北角梵蒂岡高地上。北、西、南三面有高墻與羅馬市隔開,只有東面的圣彼得廣場同羅馬市暢通無阻。</div><div>梵蒂岡雖小,卻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羅馬教廷所在地。更是獨立的主權國家。<br></div><div>梵蒂岡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教堂,二是廣場。</div> 梵蒂岡不收費,來參觀游覽和祈禱的人絡繹不絕。廣場上排著長長的隊伍,要通過相當于乘飛機的嚴格安檢,方能入內。為此,要花一定的時間。這里也有“開后門”,導游聯系上另一個當地的導游,把我們交給了她。由這個導游帶著,我們快速進入了教堂。 趁著排隊的時間,正好觀賞教堂前宏偉壯觀的圣彼得廣場。<div>廣場集中了各個時代的精華,可容納50萬人,因廣場正面的圣彼得教堂而出名,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廣場的建設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時間(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督工程的建設。<br></div> 廣場的中央是羅馬皇帝公元前37年從埃及運回來的方尖碑。碑的總高度超過41米,很壯觀。據說,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此碑移到這里,為此曾動員900多工人,150匹駿馬和47臺起重裝置。花了五個月時間才完成這項工程。 在廣場上排隊去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教堂,始建于1626年。這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的殿堂。總面積超過二萬平方米。教堂主體建筑高四十五米,長211米,可以容納六萬人同時祈禱。 教堂有著名的瑞士衛隊守衛。這瑞士衛隊我們在琉森參觀獅子紀念碑時了解過的。 教堂內的回廊,高大而寬敞。它的壁面布滿了立柱,窗楹,雕塑。 入口的長廊頂 教堂上部也有窗口,光線能射入。 現在的圣彼得教堂,不單是撫慰人類心靈的宗教城,里面海量的藝術寶藏,更加豐富了現代人的精神和視野。<div>這是我拍下的馬賽克繪畫。</div> 圣彼得大教堂的整體造型是拉丁十字架的結構。教堂從建設到裝修用了176年之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筑師與藝術家等都曾參與設計。教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帶翅膀的圣女,從天堂來到這里,站在一扇門的兩邊,姿態優雅虔誠,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在異寶紛存的教堂里,循著導游的介紹,我找到了據說最為瑰麗的三件收藏。<div>這是首推的第一件、唯一刻有米開朗基羅名字的雕像,存放在圣彼得大教堂入口右側的第一個小堂。人們稱呼為《圣母哀痛》、《Pietà》或《圣殤》。描述的是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后,圣母瑪利亞懷抱剛從十字架卸下的耶穌的情景。雕塑沒有讓人感覺到大理石的冰冷和圣人的高不可及,而是眾生皆能感受的人性。</div><div>圣母的形象純潔美麗,典雅而沉靜。她溫柔地抱著兒子,呈現出深深的母愛。基督沒有生命的裸體給人以一種至高無上的感覺。讓人們對這位為人類獻身的上帝之子肅然起敬。<br></div><div> 在時年25歲的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刀下,作品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包含的內容,表現出了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br></div> 第二件寶中之寶是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遠攝) 《青銅華蓋》全景照(取自網絡)<div>四根旋轉型銅柱支撐的建筑,有5層樓那么高,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99盞長明燈晝夜不息,象征了圣彼得精神常在。<br></div><div>這是一座龐大的神龕,上方覆蓋著古銅的天蓋,華蓋四周,四根螺旋向上的大銅柱上,是四位鼎鼎大名人物,他們分別是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圣安布羅斯、圣亞大納西、圣約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奧古斯丁。華蓋上方,是四項作為遺物的裝飾,分別是“圣女維羅妮卡”的篷,“圣隆基努斯”的槍,真十字架的木與“圣安德魯”的鑰匙。<br></div><div>這是雕刻與建筑緊密結合的典范之作。<br></div> 第三件寶中寶是圣伯多祿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它位於中殿拱壁,被來自一扇巨型窗戶的光線照得閃閃生輝。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伯多祿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教堂內部的空曠景象 地上的梵蒂岡國徽。 離規定時間已經超出了10分鐘,我們只好依依不舍地走出教堂。 我們步出教堂,雖然還留念著教堂內的一切。然而,回到了廣場,情緒依然為之一振:88根方柱和288根圓柱組成的橢圓形環繞柱廊,那種氣勢,那種壯觀,那種震撼,再一次讓我們不得不嘆為觀止!特別是柱端還立著140尊圣人雕像。 在陽光下傲然挺立的方尖碑,高達26米。椐說,石料還是從埃及專程運來的。 碑的頂端立十字架,而底座則為四只銅獅子。 來回12天的歐洲旅游,在羅馬時間下午2點不到結束了。在10天的行程里,我們以花甲年紀游歷了德國、盧森堡、法國、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和梵蒂岡大大小小7個國家,對古老的歐洲大陸有了感性認識,這段經歷是令人難以忘卻的。十分慶幸于當初毅然決然的報名。 本篇結束,謝謝瀏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类乌齐县|
衡阳县|
长治市|
太康县|
津南区|
安庆市|
股票|
年辖:市辖区|
同德县|
连云港市|
钦州市|
沙田区|
海城市|
上犹县|
九龙坡区|
和田县|
出国|
大庆市|
黄梅县|
黎川县|
梅州市|
纳雍县|
浪卡子县|
吉木萨尔县|
赞皇县|
安平县|
汾西县|
环江|
化隆|
望都县|
香港|
永登县|
黄大仙区|
都江堰市|
从江县|
思南县|
柳江县|
日照市|
连江县|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