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著“粵北客家第一村”之稱的湖心壩客家群樓,坐落在廣東省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p> <p class="ql-block">長安圍整體平面為半圓形,門坪外挖有一口大池塘,是典型的客家風格。</p> <p class="ql-block">還沒靠近就可以先感受到濃郁的古香古色了。在秋日的清晨漫步在古村巷子間。</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記載著歲月滄桑的古屋,臨田而建、傍稻而立。</p><p class="ql-block">有些圍樓堡壘般用自己的高墻和厚壘,庇佑了幾代人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雅致古樸,散發著文雅氣息,恨不得快點去探索一番 。發現它藏于深處不為人知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樓外有樓,樓中也有樓,千姿百態,集古、奇、幽于一體...。</p><p class="ql-block">不知道這里曾經生活的是哪些人,但看著這些斑駁的墻壁,好像能浮現出那時候的熱鬧、歡樂……。</p> <p class="ql-block">59座風格各異的客家圍樓、小院,靜靜地聳立在金色曠野間。陽光在一座座斑駁的墻上映射出金色的光芒,仿佛海市蜃樓般折射出昔日的奢華;厚實而堅固的炮樓、水火門依舊功能完善,與大小不一的槍眼一道默默訴說著當年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這便是素有“江尾糧倉”之稱的韶關市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一座以大量“清明上河圖”式建筑氤氳了客家人幾百年耕讀傳家傳統的神奇村落。</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1449年)的湖心壩民居群,是一座占地約30萬平方米的大村落,至今有550多年歷史。據統計,湖心壩民居群包括了明清年間先后建設的59座圍樓,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筑的主體結構和藝術特色仍保持了歷史原貌。其中的長安圍、外翰弟、大夫弟、三門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荷塘與老屋相遇。古屋中精致的木畫。</p> <p class="ql-block">在秋日的清晨緩步走在古村田野阡陌間,只見一座座記載著歲月滄桑的古屋臨田而建,傍稻而立,有些圍樓,仿佛堡壘般用自己的高墻和厚壘,庇佑了幾代人的安寧。還有些圍樓,雕龍畫鳳、雅致古樸,散發著文雅氣息。</p> <p class="ql-block">據了解,59座圍樓除小部分由于年久失修有所損毀外,目前仍有32座古屋保存較好,至今仍有人家居住。</p> <p class="ql-block">當地文史專家告訴記者,湖心壩民居群分圍屋和圍樓,其平面布局皆為院落式封閉結構。</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古屋蘊含著客家先民們豐富的生活智慧。在當地向導的指點下發現了許多古人們的建筑妙法:有的房子在瓦面上設立了天階,可以在有賊人來犯時登上房頂居高臨下痛擊賊人。還有老屋在瓦上排水處精心設置了當地紅砂巖細細鑿出的“鯉魚”或“葫蘆”,每逢雨天,“鯉魚”口內、葫蘆嘴中便會流出串串晶瑩水珠,在天井中編就一扇扇珠簾。</p> <p class="ql-block">在緊鄰長安圍的巷道一側,一幢建筑奇特的大屋引起記者的注意。與客家民居中常以方形、圓形、半圓相構的模式不同,這座大屋外形呈不規則曲尺形。</p> <p class="ql-block">走進這座外觀封閉的“外翰弟”,小巷貫穿其中,構成了奇特的“房中房,巷中巷”景象。始建于清朝年間的古屋內卻鮮見陰暗潮濕之處,尤其是天井角落中也不見有老屋中常見的青苔綠蘚。</p> <p class="ql-block">原來,早在明朝的時候,智慧的客家先民們就已經懂得了利用“生物工程”來治理下水道淤塞。先民們在每座大屋的每一條排水通道中都養了一只大烏龜。烏龜食用流入下水道中的殘渣剩飯,還不停爬動來疏通淤泥。</p> <p class="ql-block">長安圍內,鵝卵石拼砌的巷道呈圓弧走勢。 </p><p class="ql-block">收獲的季節里,素有“江尾糧倉”美譽的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已是一片醉人的金黃。從244省道進入南塘村,道路兩旁整齊的樓房、寬敞的馬路、干凈的街道……眼前是一座新農村建設的村子。</p>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村民們從家中出發,步行百米來到一片廣袤田地辛勤勞作。不遠處,32座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明清時期圍屋(樓)被良田環繞,形成龐大古建筑群,構成一幅嶺南客家民俗文化風情畫卷。這就是南塘世代沈氏后裔日夜守護的“老家”——湖心壩。</p> <p class="ql-block">走出長安圍,沿著河卵石拼砌的村道可通往外翰第、大夫第、三門樓等圍屋(樓)。它們中,有的高強壁壘,有的小巧精致,有的單家獨院……每座圍屋(樓)造型各異,坐向富有變化,院落式的平面布局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韻味悠長。</p> <p class="ql-block">據介紹,所有圍屋(樓)的命名中,但凡有“第”、“軒”、“堂”、“齋”等字眼的,多是考取功名、領有封誥的官宦之家,或作書房、私塾之所。這體現了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特性。開基以來,湖心壩沈氏家族賢才輩出,明朝天啟元年出一文舉沈宗孔,清朝出五品文官4人、六品文武官5人、八品文官10人、九品文官42人、貢生24人、庠生64人…</p> <p class="ql-block">讀書尚學,增智明理。當地客家人也將他們的聰明才智運用在建筑當中。湖心壩的圍樓中,有的圍樓四周在瓦面出水口處置有紅石鑿刻的“鯉魚”或葫蘆形狀,瓦面雨水從“鯉魚”嘴或葫蘆中吐出,既美觀又有利于排水。</p> <p class="ql-block">盡管地勢較低,但在湖心壩近500多年歷史中,當地從未發生過內澇。村民將個中原因歸結于另一個傳說。相傳,湖心壩的排水通道里有一只千年烏龜負責清淤工作,它通過不斷走動、吞食雜物避免水渠堵塞。</p><p class="ql-block">但是,傳說終歸只是傳說。羅勝奇指出,湖心壩從未內澇應歸功于古宅內先進的排水系統。由于沒有文史資料記載,其中奧秘至今仍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翁源湖心壩客家圍樓是一處古老而又神奇的客家人聚居地。</p><p class="ql-block">站在湖對面,與圍樓遙遙相望,清風拂過湖面,倒影出藍天與白云。筆者看著遠處的客家人忙里忙外,似乎也能想象出550年前的人們在此忙碌的身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湾仔区|
浮山县|
蓝山县|
如皋市|
家居|
耒阳市|
黎城县|
南阳市|
喀什市|
五常市|
光山县|
古浪县|
固阳县|
蚌埠市|
确山县|
贵南县|
苗栗市|
肃宁县|
松原市|
东海县|
巴彦淖尔市|
惠安县|
修武县|
蒙山县|
理塘县|
武威市|
华阴市|
阜康市|
保定市|
仪征市|
喀喇沁旗|
清水河县|
桐城市|
通化市|
涟水县|
星座|
扶余县|
枣强县|
盱眙县|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