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WG中的應縣城印象(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應縣今古】看到鄭文先生寫的《應縣城舊事》,那熟悉的街景地貌,勾起了我的許多回憶。我對應縣城的記憶一直停留在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WG十年時期的印象。之后就插隊參加工作離開家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在烈士塔下北街路東居住,屬東北角。我們家是非農戶,歸城關鎮東北角居委會管轄。六四年我在城關一小(南寺小學)上一年級,班級一五班,上半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不知為何突然通知我們四班、五班轉學二小(大寺小學)。所有課桌凳子隨人往過搬,記得我們這些孩子像老鴉含柴,或抬或扛的往過倒騰桌椅。去了大寺學校分班我們是二班。一班的班主任是焦憲老師,我們二班的班主任是剛畢業新分來的楊銘相老師。學校就在木塔的西面,學校的大門和塔寺院的圓柱形磚礅鐵欄桿大門一字并排。上課時遇風天能聽到塔寺叮當悅耳的風鈴聲。下課后我們一幫同學在塔臺上打鬧玩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應縣城的建筑布局是以十字街最高為中心,東南西北街順勢而下為最低。木塔座落在西北角,西北角其實也有三個水沱淵,水沱淵其實就是城內雨水排到低洼處積聚形成。塔西大倉巷小倉巷之間緊臨西城墻有一個小水沱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塔寺院圍墻東面財神廟街盡頭往南還有一個小水沱淵,位置是霍家巷往北,和北街釘秤所豁口對照往西,財神廟街往南,塔寺院圍墻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木塔和北城墻上的烈士塔遙相呼應,中間的水沱淵是縣城最大的,這一片水域東起北門口,西到塔后九間殿老倉。一到夏天水沱淵水草豐沛,蜻蜓飛舞,蛙鼓聲聲。大點的孩子們在深處耍水,我們小一點的孩子們拿個罐頭瓶在水邊撈小蝌蚪,翻車子。(翻車子注解見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上學從財神廟街往西沿塔寺院東墻往南走到霍家巷北口往西走大寺門街過塔寺院磚礅大門就到了學校正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要是從后門去學校,走到財神廟街盡頭,塔寺院圍墻西北角沿眼光廟街往西,路過九間殿后墻,老倉前的彌陀庵就到了學校的后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六年那年八月雨水特別多,連陰雨下了十多天,兩個水沱淵連在一起了,財神廟街的路也淹了,一片汪洋,我們上學還得挽起褲腳趟水,夢想水再大點能劃船去上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小時候尤其是天氣晴好,夕陽西下時,木塔東北方向我們家跟前的水沱淵水面上波光粼粼,木塔的倒影在水中清晰可見,沐浴在金色的夕陽中,可謂應縣一景。曾見過有一篇文章描述木塔在水沱淵的倒影,“千年古塔高聳入云,旁有小湖形影相映”。若干年后,由于縣城的過度開發,人類活動破壞等原因,分布在縣城四角的水沱淵早已干涸消失,當年“水映寶塔”的美景成了老照片上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外工作多年,家鄉已多年未親近,但一有機會回去,就想到兒時玩過的地方走一走,回憶遠去的童年。看到烈士塔到塔西北這一段還沒有太多的建筑,建議應縣的文旅部門,在這一段建設一片水域,成本也不是太高,恢復消失多年的“水映寶塔”美景,讓它重現應縣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想起兒時縣城的耍玩藝鬧元宵,那才叫一個紅火熱鬧。從正月十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十六達到高潮。老家人有句話說,“十五十六游百病”。全城人傾巢出動,那是那個年代小城的集體狂歡。最難忘最出名的莫過于西南角的高蹺,東北角的船燈,東關的霸王鞭,西北角的秧歌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天的晚上七點,人們早早的吃罷飯,不約而同開始向十字街集中,而這時臨街店鋪和單位門前的大旺火早已燃燒的通紅。旺火熊熊,一則是為單位店鋪增添吉祥喜慶,二則是為游人們取暖照明。各家的紅火隊伍也已出動,敲鑼打鼓先在自家的旺火前開始轉圈扭,而后隨著訂好的路線向前行進,每到一處旺火都要鳴放鐵炮打場子,駐足停留狂歡扭二十多分鐘。最后都要從四面八方來到十字街集中,各家紅火的隊伍按先來后到,輪番上陣比拼,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人們盡情展示才藝,耍玩藝鬧元宵,紅火歡樂達到了高潮。結束時已到了晚上的十一點多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最吸引我們這些頑童的壓軸戲才剛開始準備上演,那就是西北角、西南角大隊放焰火。我們隨著歡樂人流往西街走,去看招待所門前西南角、西北角大隊的放焰火響斗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響斗子又叫打城,或者叫響城,它是用一個近一米多見方,用木頭檔做成的四方框架。把金彈,啟火,麻炮,鞭炮,花筒綁在上面,大隊每年都要到水磨村請制作焰火綁扎斗子的匠人。下午在大隊院里制作,我們這些頑童們就已悄悄從大寺門側面人家翻墻上房,偷偷的爬房頂上偷看了一下午。匠人們用麻繩和細鐵絲把金彈、麻炮、啟火、花筒等依法綁定,然后用捻子相互連接。最后用磚藍色紙糊在外面的方框上,四面中間畫上城門,再橫豎交錯畫成城墻磚樣,上方畫成城墻垛口狀,這樣就成了四四方方一座城。做成后用車推出去,西街大寺門路西立了一根老桿,用滑輪吊起來,萬事俱備,只等自家鬧紅火的隊伍歸來燃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鬧紅火的隊員們草草卸妝,一個類似于班主的領頭人,在人們的族擁下,和孩子們的歡呼聲中,把掛在斗子下方的一長串鞭炮點燃。 “噼、哩、啪、啦”響起,緊接著“咚、嘎”幾聲麻炮,打開了西門,先是金彈齊發,鞭炮齊鳴,緊接著南門,東門,北門各門火力全開,震耳欲聾的大麻炮,金彈、啟火、花筒萬箭齊發,剎時間似火樹銀花金蛇狂舞,絢爛的煙花扮亮了夜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時有天空中掉下的二聲麻炮和金彈射向人群,引起一片驚呼躲閃和人潮擁動。年年都有人被燒傷,還有的人被射傷眼睛。我們幾個小伙伴早就攀爬上了大寺門上面的斗拱,沒有了人群的擁擠,而且近距離看的非常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憶最深的是那年放焰火也夾雜進WG批判斗爭。招待所門口上方吊了劉SQ,街對面西北角大隊門口吊了王GM兩個紙人。像漫畫上的人物劉突出了帶點的酒糟大鼻子,王是雜亂的燙發頭,極盡丑化之能事。當點燃引捻子慢慢的上竄,突然從劉的襠部金彈齊發對準對過王的襠部射去,引燃啟火和花筒,兩人對向互射。長達十多分鐘,這么下流無恥的做法虧那些造反派們也能想的出來,最后在人們的哄笑聲中兩個紙人在煙火中化為灰燼。WG浩劫,民主遭破壞,法制被踐踏,人身受污辱,連共和國的主席都未能被幸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時在朋友圈看到一篇記述《雁北插隊往事,留住70年代的雁北影像》的文章,里面有兩張拍攝于WG時期應縣木塔的照片。這是在山陰縣上西河村插隊的幾個北京知青在木塔前照的。他們在那個年代插隊就有相機,可想而知他們的家庭和身份都異于常人,他們用獨特的視角留下了這珍貴的影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從小在塔寺旁大寺二小上學,每天塔臺上玩耍,對木塔的一切是再熟悉不過了,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帶有WG印跡的木塔照片。我把這兩張照片發到我們《木塔腳下的學童》同學群,很多同學回復似曾相識但又記不清。有同學說:“要不是有照片,真想不起當年木塔還有標語,記不住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北京知青們寫的回憶錄和照片里看到,他們在渾源縣恒山懸空寺,由于屋里光線暗,可以把菩薩請出來合影。沒人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木塔前的留影,是站在塔前原來的小橋花欄墻上仰拍,只見巨大的“釋迦塔”牌匾被摘下斜扔在一邊,取而代之的是“革命委員會好”。二層的“天宮高聳”“正直”兩塊牌匾被扔的不見蹤影,掛上的是“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一層暗檐上的“天柱地軸”牌匾被扔的斜躺在瓦沿溝邊,好在那些造反派們還是心存善念,在摘下來后沒有破壞砸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們寫到當時的木塔是“廣積糧”的糧倉?我估計他們當時一定是到了塔后九間殿后面的老倉。(那是明代駐軍的糧倉,現在移遷到塔西公園叫廣盈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張是在木塔后門照的,門前兩根大明柱子上寫著“要斗私批修”“無產階級專政萬歲”的標語。按推測年代是1970年,因為“要斗私批修”的提法始于七十年代初。大門上用白油漆寫的大字“把無產階級文化革命進行到底”,在“永鎮金城”匾額下方懸掛了一塊語錄牌,語錄字跡模糊不清。右側紅墻上“促工作”幾個標語體大字清晰可見,后面沒照住的地方應該是“促戰備”,那左側一定還有“抓革命,促生產”幾個大字。這和古樸厚重的千年古塔放在一起顯得不倫不類,形成了絕妙的諷刺。WG浩劫對文物古跡的破壞真的是無處不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鱟蟲:我們稱翻車子,鱟蟲的大背殼呈橢圓形,腹部細長,柔軟靈活。長尾巴成叉狀。體長大約有100毫米,共分成約40節,翻車子常因肚皮朝天而得名,是典型的水底棲居動物,主要食有機體的碎屑,或者捕捉小的水生物和它們的幼蟲。鱟蟲的卵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怕干旱,池塘水和湖水干枯許多年以后它們的卵還會存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鱟蟲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二疊紀,比恐龍還要久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來自百度注釋</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射阳县|
浮山县|
桂平市|
兴化市|
宝兴县|
湾仔区|
社旗县|
吉木萨尔县|
临泽县|
黑龙江省|
三亚市|
湘西|
临城县|
舒城县|
长岛县|
普安县|
清涧县|
无极县|
库伦旗|
清流县|
弋阳县|
图木舒克市|
新昌县|
东港市|
开化县|
文化|
股票|
正安县|
醴陵市|
宣城市|
四子王旗|
义乌市|
杂多县|
昆明市|
瓮安县|
越西县|
安化县|
黄山市|
铜川市|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