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一前夕的韓城芝川古渡,大河泱泱,平林漠漠,禹水遷山靜默無語。作為一名黨員教師,再次拜訪韓城市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出師紀念地。</p> <p class="ql-block"> 首站來到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出師紀念展廳。這是一個典雅端莊的關中四合院,青磚灰瓦,綠樹環繞,門前的圍墻上,左右兩面紅色標語赫然醒目:“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華夢”。往事如昨——85年前,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本政府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8月初,日軍以30萬兵力,沿平綏、平漢、津浦鐵路向華北腹地大舉進攻,在空前民族危機面前,國共兩黨“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第二次合作初步實現。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全軍編制共4.6萬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軍主力分別從駐地涇陽縣云陽鎮、富平縣莊里鎮和涇陽縣石橋鎮陸續出發,在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人的率領下,經韓城芝川鎮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實踐證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洛川會議的決策是非常英明正確的。正是由于八路軍從芝川東渡黃河出師抗日,準確踐行毛澤東軍事思想,避免了沿隴海、平漢鐵路東進再北上華北與日本軍隊正面交鋒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難,有利于八路軍在華北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p> <p class="ql-block"> 出了展廳,信步來到林蔭道中,綠波漾漾飄搖,槐米颯颯落下,一如我沉默肅靜的心情。沿著緩坡徐行,不多一會兒,就來到鳳凰臺下,眼前一塊碑刻赫然寫著“陜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地”。于無聲處,耳畔響起了兩句秦腔,那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唱詞———</p><p class="ql-block">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p><p class="ql-block"> “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啊……”。悲愴蒼涼的唱詞在禹水遷山間久久回蕩。</p> <p class="ql-block"> 沿階而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兩旁的護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之情油然而生,關于八路軍開赴韓城的情景,韓城市政協文史資料里搜集的一篇隨軍日記是這樣記載的:“黎明集合出發,繞合陽縣城而北。在可愛的晨曦中前進復前進,精神異常興奮、愉快。經過同家莊(合陽縣境內),觀眾甚多。各連宣傳員分頭進行宣傳,人們圍成一堆一堆,群眾對我們的唱歌更感興趣。渡過了天險太棗溝,入韓城縣境。遠望白浪滔天的黃河,知道目的地不遠了,行軍速度更快了。這里的民眾對紅軍較了解,沿路戲樓、碑碣、墻壁上貼滿了歡迎我軍的標語:“歡迎救國救民的紅軍”、“歡迎抗日紅軍”、“紅軍是抗日的先鋒隊”、“紅軍是人民的軍隊”…他們似乎還不知道我軍改名八路軍了……”,重溫文獻,那青春歡快的笑聲仿佛 在耳畔響起,年輕的戰士就這樣走向抗日前線,走向歷史深處……</p>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紀念碑建于芝川古渡附近的鳳凰臺上,占地約4500平方米,高12米,寬12米,寓意“雙十二事變”促成了國共合作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碑上部由三片高大的豎向風帆組成,象征當年東征的三支主力軍(115師、120師和129師),如乘風破浪的風帆,浩蕩東向,不可阻擋。下部由八個船型基座組成,寓堅不可摧的八路軍和艱苦卓越的八年抗戰之意。飄動的曲面黨旗將三個風帆聯結一起,寓意三支主力部隊由黨統一指揮。碑身中部安放一頂八角紅軍帽,寓八路軍由紅軍改編,以感召人們緬懷為民族獻身的愛國將士。橫碑上十四個蒼勁的大字“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是開國上將、原八路軍一二〇師副師長蕭克提寫的。<br> 陳毅元帥在《贛南游擊詞》中寫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八路軍進軍韓城東渡黃河時,受到了韓城人民的熱烈歡迎和傾力支持,在當地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沿河村莊的群眾,積極為八路軍提供食宿,并運送八路軍安全渡河。據說,僅報名參加運送部隊的船工就有1000多人。沿河村莊的木船和船筏悉數被貢獻出來。黃河渡口淤泥遍地,為了便于部隊通行,芝川周圍的馬陵莊、范家莊、城南、城北、呂莊等18個村莊的老百姓,家家戶戶捐獻門板和床板,搭建了一條10公里長的“木板路”。韓城的百姓不但積極支前援軍,許多年輕的船工,在運兵的過程中,還踴躍地報名參軍,去了抗日前線。<br> 1937年9月16日黎明,風正蕭蕭,旗正飄飄,八路軍指戰員集合到芝川渡口準備東渡。臨出發前,朱老總把部隊有關領導和船工隊長召集在一起開會。朱老總對船工隊長說:“現在我把渡河的一切權力交給你們,過河時部隊堅決聽從你們的指揮。”又對部隊同志說:“軍令如山倒,水令比軍令嚴,我們的一切行動都要服從命令聽指揮。”船工們看到朱老總這樣信任他們,便紛紛表示:“部隊首長這樣相信我們,我們一定要保證同志們的安全,勝利完成渡河任務。”隨后指戰員陸續上船,船工們穩把舵,緊搖櫓,滿載著子弟兵的船只浩浩蕩蕩地向東岸渡去。<br>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芝川渡口河面十多里寬,河水深淺不一,既有淺灘,又有旋渦。加之河水暴漲,水急浪高,行船十分困難。為了保證抗日健兒的安全,舵手穩掌舵,拋錨工嚴陣以待,艄公站在船樓上細觀水情,詳察風浪,不時發出“左舵”、“右舵”的水令。在船工們的共同努力下,闖過一個個險灘,戰勝一次次惡浪,安全地把八路軍指戰員送往東岸。每當船工把子弟兵送到對岸后,部隊負責人便一一給每位船工發放工錢,并叮嚀船工說:“這錢是給你的,不是給船主的。”這些都使船工和群眾很受感動。大家說:“自古以來,就沒見過這么好的軍隊!” <div> 紀念碑右側,是“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出師展覽廳”,一張張老照片銘刻著那段崢嶸的歲月,在一張“左權、任弼時、朱德、鄧小平在東渡船上”的老照片前,我駐足瞻仰——<br> 副參謀長左權(左一)抱膝而坐,頗有大樹將軍的風范。將軍參贊軍機,與彭總一起指揮了百團大戰,四年后,在十字嶺突圍戰中壯烈殉國,年僅25歲的妻子劉志蘭,懷著巨大的悲痛獨自撫養女兒,堅強地學習和工作。與將軍僅僅一年多的幸福生活成了妻女心中永遠的思念和永遠的痛!<br>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國立誦讀《左權與妻書》</h3> 朱德總司令巍然佇立,手持望遠鏡遙望對岸。這份氣定神閑的大將風度,讓人不禁想起總司令在人民軍隊創建發展中走過的“大江大河”——從三河壩阻敵重整南昌起義軍余部上井岡山、到與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領導人指揮五次反圍剿“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再到長征路上血戰湘江、四渡赤水……,總司令總是這般“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br> 政治部主任任弼時(船中位置)身體略向前挺,一幅負重前行的奮斗姿態。作為“五大書記”之一的他,一生勞身苦體,砥節礪行,“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葉劍英元帥深刻評價:“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br> 33歲的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右側),四年前剛剛經歷了人生中“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起——在中央蘇區反“江西羅明路線”中,遭“左”傾路線打擊,被撤銷職務,受黨內“最后嚴重警告”處分……此時的他神情堅毅、落落大方,與戰友們同舟共濟共赴國難。32年后,在同船的戰友先后離世,耄耋之年的小平同志挺身而出,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掌舵領航……<br> 走出展廳,來到紀念碑下,憑欄遠望,韓城藍下,黃河浩蕩向天邊流去,和平的陽光照亮了禹水遷山,照亮了金色的大河,也照亮了這塊別具深意的豐碑,我眼前仿佛浮現出八路軍主力在韓城人民的傾力支持下,一往無前揮師東進,那紅旗漫卷、百舸爭流的景象,該是一副多么氣壯山河的畫卷呀!<br> 正是“英雄浩氣傳千古,東渡故事永流傳。七一前夕好風景,韓城藍下紅旗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市|
崇信县|
涟源市|
钦州市|
仙居县|
大洼县|
炎陵县|
达拉特旗|
西藏|
麻城市|
香港
|
大同县|
安龙县|
桦甸市|
万盛区|
山东|
仪征市|
施秉县|
广南县|
张家口市|
尚义县|
枞阳县|
汕头市|
武安市|
锡林浩特市|
金山区|
怀宁县|
东台市|
三明市|
溧阳市|
文登市|
荆门市|
汉川市|
缙云县|
大同市|
西宁市|
区。|
图木舒克市|
敖汉旗|
东城区|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