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破肚將軍"藍理的傳奇一生

貝貝舟

<p class="ql-block">穿行在我生活過28年的定海古城老街,今天繼續老街展館參觀,帶你走進西大街的藍理紀念館,去了解這位"破肚將軍"的傳奇一生…</p> <p class="ql-block">藍理紀念館講述藍理的生平以及他在定海擔任總兵期間作出的貢獻。展廳主要分為勇定、善治、承楊三大板塊7個展示廳,精煉了藍理平戰、治地的生平卓績,重點展示了藍理在任定海期間展復地方的功勛。</p> <p class="ql-block">藍府大院</p><p class="ql-block">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區的宅院</p><p class="ql-block">藍府大院又稱藍家大屋、藍家宅院,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區西大街89號,始建于清代晚期,藍氏先人為藍理(1649~1719年),字義甫,福建漳浦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定海總兵,為普陀山修復和舟山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藍府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960平方米,建筑面積1317平方米。中軸在線有前屋、正屋、后屋、左右廂房等。正屋五間,通面闊19.6米,通進深10.5米。用九桁,均用穿斗結構。重檐硬山頂。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曾經的藍府大院經過修繕,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眾人眼前,通過珍貴古文物、圖片、史料的展示,生動“講述”了一代名將英勇的傳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大門一邊墻上的舟山市文物保護點藍府大院碑。</p><p class="ql-block">藍府大院是清末擔任定海總兵的藍理家族后裔的居所,為典型清代建筑,對研究舟山地方歷史與老城區建筑演變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于2001年6月被確認為市級文物保護點。為了紀念藍理這位為舟山作出杰出貢獻的總兵,定海自2018年6月啟動藍府大院修復工程,將其打造為藍理紀念館,展示藍理的生平事跡和其英勇善戰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走進藍府大院</p><p class="ql-block">藍府大院的府邸其實很小,進門是一條長廊,穿過長廊是一個10多米高的臺門,正上方刻有“藍府”兩個大字。過了臺門就是正堂,正堂的墻上端掛著藍理的畫像,桌上設有供香臺,兩旁是太師椅,墻壁上掛著康熙題的詞和一些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院內一角民圍二十七年立的《令禁車水灌溉田園》石碑</p> <p class="ql-block">藍五榮記墻界石碑</p> <p class="ql-block">走進藍理紀念館</p><p class="ql-block">藍理紀念館位于定海西大街89號。一邁入紀念館,一座古色古香的門樓便映入眼簾。整齊的青石板磚、栩栩如生的浮雕散發著濃郁的古樸氣息。</p> <p class="ql-block">正廳前高掛"經魁"匾</p> <p class="ql-block">文魁匾</p> <p class="ql-block">進門屏風的《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屏風背面圖紋</p> <p class="ql-block">進門長廊兩邊掛滿了反映藍理生平的圖畫</p> <p class="ql-block">先參觀偏殿</p> <p class="ql-block">藍理生平</p><p class="ql-block">藍理(1649~1720年) 字義甫,號義山,是種玉堂十二世祖,漳浦赤嶺石椅村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澎湖海戰中,他二次舍命救主帥,沖入敵陣英勇奮戰,身負重傷,腸流出腹外,鮮血淋漓,仍大呼殺賊,康熙帝稱之為“破肚將軍”。藍理歷官建寧游擊,灌口營參將,右營游擊領隊先鋒,神木副將,宣化府總兵,定海總兵,天津總兵,福建陸路提督。</p> <p class="ql-block">丈夫不封侯拜將非人也</p><p class="ql-block">年少氣盛,蒙寃入獄,獲釋出獄</p><p class="ql-block">投軍從戎,掌旗立功</p><p class="ql-block">收復長泰,自贖請命</p><p class="ql-block">我豈從賊作亂之人載</p> <p class="ql-block">破肚將軍</p><p class="ql-block">藍理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平亂名將。清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施瑯、藍理率領水師攻打澎湖,激戰中,藍理負傷,腹破腸出,將腸子重新塞回腹中,繼續作戰。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清王朝統一了臺灣,康熙皇帝稱贊藍理“血戰破敵,功在首先”。每次見到藍理,康熙皇帝都會向身邊的人講起他拖腸血戰的情形,說他是“破肚將軍”。</p> <p class="ql-block">東南鎖鑰</p> <p class="ql-block">澎湖海戰</p><p class="ql-block">澎湖海戰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師于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澎湖、臺灣,統一中國領土的作戰。澎湖海戰是清朝為了消滅鄭氏王朝所發動的戰爭,雖然鄭軍一度擊退清軍,最后仍然由清軍獲勝。澎湖被占領后,鄭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清軍,只得投降,結束在臺灣歷經22年的統治,臺灣也因此成為清朝的領土。</p> <p class="ql-block">澎湖之役終戰清軍進兵路線圖</p><p class="ql-block">戰爭經過</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瑯從銅山島出發,姚啟圣也撥3000人同施瑯出征(清軍24000人,大鳥船70艘、趕繒船103艘、雙帆居船65艘)。</p><p class="ql-block">正常情況下,臺灣海峽中秋冬刮北風,夏天刮南風。冬季風的強度遠大于夏季風,而且冬季風風向穩定,變化不大,相反,夏季風則時有時無,所以海上行船,多有不便。而且夏天風暴比較多,氣象也比較惡劣。再者船只在夏天航行,澎湖附近島嶼都在劉國軒之手,一遇風暴,想找個避風澳都很難。然而施瑯恰恰選擇在7月分(農歷6月)出擊,這就是施瑯的高明之處。</p><p class="ql-block">秋冬季節從廈門出發進攻臺澎是最常見的思路,鄭成功就是這么做的。康熙四年的時候,施瑯率領船隊在5月分出海,也是走的鄭成功的路,但是這一次卻遇到了風暴,船隊被吹的七零八落,而且秋冬北風凜冽,持續不斷,想要重新集合船只進行編隊根本就不可能。自此,施瑯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和鄭成功所處的環境不一樣。</p> <p class="ql-block">鄭成功出擊時,澎湖已在掌握之中,而且澎湖離臺灣島很近,即使遇到風暴也可回航澎湖。但是施瑯不一樣,澎湖并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而且大陸距離澎湖可比臺灣島距離澎湖要遠的多,而且找個避風澳很難,因為小島嶼都在彭湖附近,一旦遇上風暴亦或是戰局不利,在持續不斷的北風吹動之下,清軍船隊難以后撤或者重新編隊。因此施瑯反其道而行之。相比之下,夏天雖然風力不大,而且不太穩定,但是船隊可以不用避風澳,直接錨泊在海中,而且風力不大便于編隊,惟一的風險是臺風問題,不過施瑯在航渡過程中并沒有遇到臺風。</p><p class="ql-block">為了執行這個計劃,施瑯沒有選擇北邊的廈門作為出發地,而是選擇了南邊的漳州,從銅山島(當代是東山島,歸東山縣管)出發,到達澎湖大體是向東偏北方向航行,這樣正好可以利用夏天的南風。同時施瑯船隊的第一個目標是八罩島。八罩島又稱為望安,據說是鄭成功征臺經過此地,天氣良好,人舟平安,因此起名“望安”。劉國軒也知此地,但是只是在八罩島北邊的西嶼和北大山等地派駐了士兵和火炮,因為他覺得這個地區是一個虎口形海灣,守住兩端就難以突入,而且秋冬來犯,八罩島南部的島嶼均不能作為大型船隊的避風澳。</p> <p class="ql-block">澎湖海戰場景重現</p><p class="ql-block">施瑯選擇在夏天出擊,因此只要占據八罩島南部的虎井、桶盤、花嶼、貓嶼等小島作為依托,艦隊錨泊在海中沒有問題。相比澎湖北邊多個島嶼的交叉火力,從南面突破相對比較容易。而且還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由于選擇在7月份出擊,導致劉國軒偏執地等待臺風出現,因為臺灣海峽中8月份為臺風最高發時期,7月份其次,劉國軒幻想借助臺風之勢不戰而屈人之兵,手下將領多次建議其趁清軍立足未穩加以攻擊,至少不能讓清軍占據八罩島以南的幾個島嶼,然而劉國軒不聽。</p><p class="ql-block">十五日(9日)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 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十六日(10日)施瑯進攻娘媽宮,以速度快的鳥船當作先鋒。劉國軒讓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為先鋒,自己在娘媽宮港口督戰。當時受風勢阻擾,清軍不敢前進,只有以藍理為首的7只艦隊突入鄭軍。</p><p class="ql-block">施瑯再派出第二波鳥船部隊,交戰不久后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船只被海水沖向岸邊,鄭軍趁勢將艦隊分成兩翼包圍清軍。 施瑯見狀趕緊突入鄭軍,想解救被圍困的船只,卻被林升率軍包圍。施瑯在交戰中被火銃射傷右眼,不過沒有失明; 林升也被大炮打斷左腿。林升負傷讓鄭軍失去指揮,施瑯借機撤離戰場,到西嶼附近的海上休息。</p><p class="ql-block">施瑯于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島,八罩島地形險惡,船只遇暴風很容易撞上島邊的暗礁,農歷六月又是容易發生臺風的時節, 施瑯卻很幸運地又沒碰到臺風。劉國軒得知清軍在八罩島休息,親自進攻卻被施瑯擊退。 施瑯趁勢于十八日(12日)先派戰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嶼、桶盤嶼。</p><p class="ql-block">二十二日(16日)早七時,施瑯決定發動總攻擊,將艦隊分成三路進攻,剩下約80艘當后援部隊,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隊,每隊有7艘船。由施瑯親自指揮,作為主力進攻娘媽宮。右路共有50艘船,由總兵陳蠎等從澎湖港口東側東蒔攻入雞籠嶼、四角嶼,之后會合中央部隊夾攻鄭軍。左路共有50艘船,由總兵董義等從澎湖港口西側內塹攻入牛心灣,讓鄭軍誤判清軍要在此地登陸。</p><p class="ql-block">天亮前,開始刮起臺風。辰時(7時—9時)受臺風影響,海上吹起西北風,鄭軍順著風勢進攻,一時處于優勢,清將朱天貴被炮擊而死。到了中午,臺風受到赤道鋒面帶的影響,海上開始吹南風,風向轉變成對清軍有利。施瑯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并且以數船圍攻鄭軍一船,鄭軍全面崩潰,江勝戰死、邱輝自焚。共斃傷鄭軍12000人,俘5000余人。擊毀、繳獲戰船190余艘。劉國軒眼見大勢已去,率領殘余部隊從北面吼門退往臺灣,澎湖各島鄭軍都向施瑯投降。清軍陣亡329人,傷1800余人,船只無一損失。[</p> <p class="ql-block">施瑯戰勝后,考慮臺灣水道非常險惡,進軍困難。施瑯決定暫緩進攻,采取攻心戰術,讓鄭氏王朝從內部崩潰。</p><p class="ql-block">施瑯在澎湖禁止殺戮,張榜安民,發布《安撫輸誠示》,派原劉國軒副將曾蜚赴臺,派人醫治受傷戰俘,并配給他們衣服、糧食,再將士兵送回臺灣。還拉攏鄭軍將領為內應,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瑯,其他將領也跟進。鄭軍戰敗消息傳到臺灣,人心開始不安。為了延續政權的生存,有將領提出進攻菲律賓,得到馮錫范同意。卻傳出遠征軍只想搶劫,還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劉國軒阻止此計劃。</p><p class="ql-block">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瑯率軍在臺灣登陸。后來在劉國軒大力主張下,鄭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瑯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發易服, 鄭氏王朝正式滅亡。</p><p class="ql-block">鄭克塽投降后,清廷為了是否把臺灣并入版圖產生爭論,不少大臣認為臺灣孤懸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費不小,主張棄守。最后施瑯以臺灣戰略地位重要,說服清廷將臺灣并入版圖。</p> <p class="ql-block">澎湖列島舊貌</p> <p class="ql-block">破肚沖鋒</p><p class="ql-block">澎湖 一役,雙方激戰非常慘烈, 鄭克爽派遣其部將劉國軒、守令曾遂等“率眾數萬迎敵”,一時“戰艦蔽海”。藍理“督兵與戰”,自辰至午而越戰越勇。突然一發炮彈擊中藍理,登時炮彈將其腹部擊裂,腸子都流出來了,鮮血噴涌。他的族子藍法急忙上前捧著腸子塞到肚子里面,他兄弟藍瑗抓緊衣服把藍理的肚子裹起來,藍珠迅速用根粗帶子在藍理背后把包裹肚子的衣服系起來。</p><p class="ql-block">此時的藍理依然高呼殺敵,“擊沉敵艦二,敵大潰”。戰役中,施瑯所乘戰艦擱淺,“敵艦環圍之”,情勢危急。藍理聞訊赴援,“書姓名”于戰舟篷帆之上,敵艦望而畏怯。于是乘勝追擊,“大敗之”,救出施瑯,并“逐敵至西嶼,殺傷殆盡,遂克澎湖”。有外國醫生,為藍理治好炮傷,安然無恙。清軍攻克臺灣后,藍理因功被授參將,加左都督。</p><p class="ql-block">后來藍理至京師,在趙北口正好與康熙相遇,不及躲避,康熙侍衛問何所人也,藍理具答姓名。康熙問道,你就是那個征澎湖時腸子流出來依然奮戰的藍理嗎,藍理回答,正是臣子。于是康熙命藍理近前來,具體詢問作戰時的詳情,并且讓藍理解開衣服,親手撫摸傷口,神情莊重嘆息了很久。</p><p class="ql-block">康熙將藍理破格超授為陜西神木營副將,隨即擢升為宣化鎮總兵,掛鎮朔將軍印。此后二十幾年間藍理多次移鎮,官越做越大,“賞賚有加”,被賜花翎、冠服,先后得御書“所向無敵”、“勇壯簡易”等,鐫榜賜贈。</p><p class="ql-block">后來康熙每次南巡,都要接見藍理,都會對隨行的諸王提及藍理當年澎湖之戰在腸子流出來的情況下,依然奮勇作戰,打敗敵人的故事。還對皇太后介紹這位“破肚將軍”。</p> <p class="ql-block">展復首功</p> <p class="ql-block">清軍箭矢</p> <p class="ql-block">藍理頭盔</p> <p class="ql-block">藍理佩刀</p> <p class="ql-block">清代武官序列:</p><p class="ql-block">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 一二三等子太尉</p><p class="ql-block">從一品內大臣 八旗都統 外省駐防將軍 烏魯木齊熱河察哈爾都統 提督</p><p class="ql-block">正二品左右翼前鋒統領 八旗護軍統領 八旗副都統 左右翼總兵外省駐防副都統 鑾儀使 一二三等男 總兵</p><p class="ql-block">從二品散秩大臣 副將</p><p class="ql-block">正三品一等侍衛 冠軍使 火器營翼長 步軍翼尉 包衣護軍統領 烏槍營總圓明園總管 前鋒參領 護軍參領 烏槍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 城守尉 陵寢總管 圓場總管 黑龍江船駮水手總管 察哈爾總管 王府長史 參將  一二三等輕車都尉 指揮使</p><p class="ql-block">從三品圓明園包衣營總 包衣護軍參領 吉林參領 黑龍江參領 指揮同知察哈爾參領 駐防協領 一等護衛 游擊 宣慰使司宣慰使</p><p class="ql-block">正四品二等侍衛 云麾使 前鋒侍衛 副護軍參領 烏槍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 副驍騎參領 佐領 步軍協尉 信駮總管 南苑總管 陵寢副總管 陵寢司工匠 圓場翼長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 上都達布遜諾爾 達里崗愛總管 防守尉 黑龍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儀長 騎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揮僉事</p><p class="ql-block">從四品城門領 包衣副驍騎參領 包衣佐領 察哈爾副參領 察哈爾佐領四品典儀 二等護衛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撫使</p><p class="ql-block">正五品三等侍衛 治儀正 步軍副將 步軍校 監守信駮官 南苑門章京陵寢防御 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 分管佐領 蓋州牛莊滿洲掌印防御 關口守御 黑龍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騎尉 守備 宣慰使司僉事 宣撫使司同知 正千戶</p><p class="ql-block">從五品四等侍衛 委署前鋒參領 委署護軍參領 委署烏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 下五旗包衣參領 五品典儀 三等護衛 守御所千總 河營協辦守備 宣撫使司副使 安撫使司安撫使 招討使司招討使 副千戶</p><p class="ql-block">正六品藍翎侍衛 整儀尉 親軍使 前鋒校 護軍校 烏槍護軍校 驍騎校監造火藥官 陵寢祭祀供應官 太仆寺馬廠駝廠翼長 黑龍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門千總 營千總 宣撫使司僉事 安撫使司同知 招討使司副招討使 長官司長官 百戶</p><p class="ql-block">從六品委署步軍校 內務府六品翎長 六品典儀 衛千總 安撫使司副使正七品城門使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馬廠駝廠固山達 </p><p class="ql-block">七品廕監生 恩騎尉把總 安撫使司僉事 長官司副長官</p><p class="ql-block">從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儀</p><p class="ql-block">正八品盛京養息尉左右翼長 八品廕監生 外委千總</p><p class="ql-block">從八品八品典儀 委署親軍校 委署前鋒校 委署護軍校 委署驍騎校圓明園副護軍校</p><p class="ql-block">正九品各營藍翎長 外委把總</p><p class="ql-block">從九品太仆寺委署固山達 額外外委</p> <p class="ql-block">勇壯簡易</p><p class="ql-block">所向無敵</p> <p class="ql-block">正堂上掛著藍理畫像</p> <p class="ql-block">藍理像兩邊對聯:</p><p class="ql-block">銅柱海疆曾著績</p><p class="ql-block">鐵衣戎客夙知名</p> <p class="ql-block">廳堂兩邊墻上掛著中國山水畫條幅</p> <p class="ql-block">為官者當如此</p> <p class="ql-block">展復功臣</p> <p class="ql-block">定海總兵</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海洋多盜,藍理調補浙江定海總兵。藍理在浙江任職10多年,4次兼掌提督大權。他積極組織墾荒,建筑碼頭,便利洋船停靠,發展海上貿易;倡修文廟、忠烈祠,重文禮賢,資助鄉、會試的士人。兵民相愛,百姓安居樂業;使浙江定海社會安定,經濟繁榮。</p> <p class="ql-block">循吏繆燧</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九年,藍理調任舟山定海鎮總兵。在此,他帶頭廣種福田,命令定海鎮三營官兵輪流參加廟庵修復,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為參與修復工程而不遺余力。僅僅數年功夫,就修建了普陀山普濟、法雨兩寺,修復了積善庵、智度庵、清涼庵和南天門等寺院,對恢復、振興普陀山佛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榮古廟</p> <p class="ql-block">天后祀典</p> <p class="ql-block">八閩會館</p> <p class="ql-block">定海道頭</p> <p class="ql-block">佛國重振</p> <p class="ql-block">定海城磚</p> <p class="ql-block">清代碗具</p> <p class="ql-block">惜別藍理</p><p class="ql-block">藍理在定海鎮總兵任內,除協助定海知縣繆燧共同治理社會環境,使定海“居民安堵”外,還在定海街頭捐建了天后宮和八閩會館,為旅定閩商提供了種種便利條件,為發展定海的商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以后,他又購民田三十八畝七分為明末殉難者歲時祭祀之資,得到人民稱贊。</p><p class="ql-block"> 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藍理調任天津總兵官。由于藍理對普陀山修復工作的巨大貢獻,他離開時普陀山僧人及民眾在多方挽留不住的情況下,就要他留下一點物品作為紀念。于是,藍理留下了一件盔甲和一把鋼刀。</p> <p class="ql-block">藍理頭盔、藍理刀</p> <p class="ql-block">藍府舊窗軸</p> <p class="ql-block">藍公祠</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攬勝》有關于藍理的記載:“普濟寺慶云樓西、法雨寺天王殿側,康熙年間都建有藍公祠,建念為復興普陀山作出貢獻的舟山總兵藍理,故又名‘護法堂’,堂內塑有藍理坐像,頭戴銅盔,身著鐵甲,深眉大口,十分威武。 ”</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藍理紀念堂</p><p class="ql-block">藍理對舟山的佛教有巨大貢獻。 1690年,藍理調任舟山定海鎮總兵。他帶頭捐資,親率定海鎮三營官兵修建了普濟寺、法雨寺,修復了積善庵、智度庵、清涼庵等寺院,對振興普陀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定海期間,他還增建了祖印寺。</p><p class="ql-block"> 1703年,藍理調離定海時,普陀山的僧人們在法雨寺建起了留衣堂,把藍理留下的盔甲和鋼刀供奉起來,并建立藍公生祠。1719年,藍理于征戰中病逝。僧眾們特意將藍公生祠改為藍公祠。</p><p class="ql-block">文革時,藍公祠被毀。普陀山正在重設藍公祠。藍家大屋也是在藍理任舟山定海鎮總兵時所建。</p> <p class="ql-block">菩薩將軍</p><p class="ql-block">藍理將軍,這個人可是一個冠勇三軍的大將軍,收復臺灣、治理定海、重修普陀,開墾天津、經營福建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被康熙譽為“平臺首功”,世人稱之為“菩薩將軍”。</p> <p class="ql-block">藍橋留芳</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藍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個故事,傳說藍理將軍任總兵的時候,在這里巡海,看見一艘船,他以為是敵軍探子,于是就喊話停船檢查,這艘船也不理他,繼續往前開,于是,他警告不停船的話他就開炮了,說來奇怪,這艘船,你快它就快,你慢它就慢,就是追不上他,于是他真的開炮,一開就是三炮,但就是擊不中,追到梵音洞的時候,這艘船不見了,他就以為探子登山,他也靠岸登山搜山,結果看見一尊妙相莊嚴的觀音,手提竹籃,籃子里面有一條鯉魚,他走上去一看這,不是說我嗎?后來他就來到這里落發修行。</p> <p class="ql-block">裘璉,清代戲劇家,慈溪名士。康熙三十七年應藍理之請,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十二卷。</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七年,藍理聘請慈溪名士裘璉來普陀山重修《南海普陀山志》12卷,并親自作序。</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藍理序: 洛迦,海外名山也,為普門大士親指道場。自梁迄今千數百年,其間興廢屢矣,莫盛于南宋,有元及明萬歷。以余觀之,其廢也,莫不有由;其興也,莫不有自。主圣臣賢,績熙務舉,于是海宇清宴,民物康阜,則閑以其暇,新梵宮而究竺典,此亦上下和平,優游無事之一證也;而不然者,寇盜充斥,家室愁咨,乖風沴氣,鼓扇塵寰,則雖有佛教,且無所施,此古今之大較矣。補陀(即普陀)舊寺,遭故明之末鯨氛俶擾,島嶼霧迷。先 皇帝赫焉震怒,而廓清之。未幾,轉徙內地。于是朱宮紺闕,蕩為冷煙寒風者,且二十年。我皇上文德覃被,圣武布昭,土宇歸章,盡域中而截海外,響者棘虛之地,莫不含哺擊壤于其中。二十八年,翠華南幸。因故元戎黃公乘間奏地方事宜,遂遣員賜帑,再造梵宇。而普陀、鎮海,玉毫重現矣。明年,黃公以疾沒于官,余叨奉特簡,自宣移鎮茲土。凡黃公未竟之緒,余遂不獲辭。于是宣一人之盛德,鼎三寶之巍宮。惟巨惟細,悉理悉張。龍象滿山,鼓鐘震谷,莫不慶海不揚波,而祝天子萬壽也。猗歟盛哉?余既樂觀其成,歲時期汛,簡徒揚帆,登臨其上,輒為吾民加額升平。而且覺苞桑徹土,一無所施也。戊寅中秋,山僧以志事來,請余為之代延名士,鋪張揚厲,鼓吹休明。己卯春,六龍復南狩。兩寺主僧,迎鑾謝恩,荷天顏喜悅,溫旨從容,隨頒御額,再賜帑金。且遣中使登山,給運黃瓦,敕住持速完未竣之工。賜命重三,誠為異數。維時《志》雖成而尚未梓也,于是補輯成編,丐言弁首,余何言哉?旋轉乾坤,敉寧宇宙者,圣天子德也;黼黻鴻猷,翼贊盛化者,賢宰相百執事力也。闡揚道聲慈味,俾上覺慈尊,潛孚默佑于冥冥中者,諸上人職也。余何言矣哉?披覽志文,彬彬郁郁,大雅不群,世不乏知言者,而余或受知人之明,則余所竊幸者爾,是為序。康熙辛巳歲仲春。</p> <p class="ql-block">墨韻留香</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要感謝藍理將軍,他自籌資金從福建運來了大批木頭,建設普陀山,對于這些為舟山做出貢獻的人,我們都會加以懷念,后世的人認為這位潮音是一位名師,認為藍理他是一位菩薩將軍。時至今日,來到普陀山還可以看到他手書的“山海大觀”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登南天門題山海大觀于石上有賦</p><p class="ql-block">時年時日,藍理欣聞普陀山的南天門得以修復完畢,特意登臨普陀山視察,隨后書“山海大觀”勒石于南天門。藍理興致甚高,回來后又親作《登南天門題山海大觀于石上有賦》詩一首: “東西門既列,午闕可無開。海不揚波地,山偏盡日雷。鐘鳴刁斗靜,帆動象電來。何必燕然石,始稱漢將才”。</p> <p class="ql-block">康熙賜金</p> <p class="ql-block">"定海山"匾</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九年(1690),藍理曾調任定海鎮總兵。這一當,就是十三個年頭。當時定海正是展復初期,海疆安寧,然百廢待興。普陀山經過明朝遷界,倭寇、荷蘭強盜的劫掠,明末清初軍事行動的破壞,及清初的“海禁”,寺院毀敗非常厲害。</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嘉興,召定海總兵黃大來護駕,得悉普陀廢狀,賜金千兩修復普陀寺院,頒詔恢復舟山縣一級行政建置,親筆題了“定海山”三字,為舟山取名“定海”。并決定將南京明故宮九龍殿拆遷至普陀山修建法雨寺。由于黃大來在第二年即病死于任內,康熙又特調藍理來定海任總兵,辦理普陀山修復事宜。</p> <p class="ql-block">佛國巡瞻</p><p class="ql-block">1690年,藍理奉命調鎮定海,奉詔建復普陀山寺。藍理到舟山接任定海總兵官后,立即巡察了普陀山。</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普陀山,剛被鄭成功從臺灣趕出來的荷蘭殖民者洗劫;之后,又經過長達二十年的“海禁”,佛地被廢棄,展復后的普陀山已變得面目全非。“補怛(即普陀)既遭兵燹,后直播遷,梵宮瓦礫悉成麋鹿之場(《南海普陀山志》)。 ” </p><p class="ql-block"> 上山巡視后,藍理見到全山都是斷墻殘垣,原來最有影響、最具規模的前后兩寺也僅存殘樓數楹,藍理感到康熙賜予的這些黃金是難以修復的,同時他又擔心自己缺乏修復寺院知識。</p><p class="ql-block">正在他一籌莫展之時,自幼削發普陀山旃檀庵的潮音和尚到普陀山省祖,有史籍記載:潮音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回普陀省祖,適逢藍理調鎮定海,來山進香,見荊榛滿地,嘆無主席人才,合山緇素皆以潮音薦之。藍理甚喜,即請住持普陀禪寺,山前忽有五鹿拱立,眾以為吉祥。 ”</p> <p class="ql-block">善結僧緣</p><p class="ql-block">潮音和尚(1649~1698),俗姓俞,名通旭,上海松江人。自幼削發普陀山旃檀庵,被后人稱為“普陀山中興之祖”。</p><p class="ql-block">早在清康熙六七年間,潮音即帶領徒眾,曾修復過寶陀(普濟)寺舊殿,新建天王殿、大圓通殿等20余處。在普陀山留下了很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其間,藍理對潮音修普陀山的事情早有所聞,內心倍感敬佩。藍理想,若要修復普陀山非潮音莫屬。之后,便力請潮音留下主持山事,重興觀音道場。</p><p class="ql-block"> 潮音秉性恬淡,持戒甚嚴,看到藍理總兵多次盛邀自己來山主持,又礙于普陀山的佛緣,便不好意思再推辭,終究答應到普陀山主持山事。 </p><p class="ql-block">當時,普陀山百廢待興,潮音和尚任務很重,既要經理修復寺院,還要克服人手不足的現狀。藍理則從各方面給潮音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有史書記載:藍理“捐巨資從福建運來大批巨木。平時常駐工地,籌劃盡善。”錢不夠,藍理自己帶頭捐巨資,人手缺乏,命令定海鎮3營官兵輪流參加勞動,自己則更是身體力行,自始至終地參與修復工程。僅僅幾年工夫,修建了普濟、法雨兩寺,修復了積善庵、智度庵、報本堂、清涼庵、南天門等寺院。</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普陀山過程中,潮音和尚平日親自負米伐薪,補漏修殘,憑借其克勤克儉的作風,獲得了普陀山眾僧的感佩,也在全山贏得了威望。 其修葺的寺廟講究堅固垂久,不求浮飾。后退居息耒院專心研究佛學,寫下了《潮音語錄》《普陀列祖錄》等著作。</p><p class="ql-block">正是藍理與潮音的這段合力修葺普陀山的經歷,使他們之間結下了友誼。后在普陀山任住持的潮音和尚出版《潮音語錄》時,請藍理為之題序,藍理欣然允諾。清康熙年間出版《南海普陀山志》中記載了藍理為《潮音語錄》所作序言,盛贊潮音對中興普陀山佛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將軍護法</p><p class="ql-block">自潮音在普陀山主持山事后,諸多寺院逐漸得以修復,普陀山香火日漸興盛,也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四方朝圣香客。 </p><p class="ql-block"> 在普陀山,我們至今仍可以看到許多當年寺院修復后,山中住持請來許多名人題寫的碑刻銘文。藍理也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據相關史籍記載,從戎之后的藍理,除了為朝廷建功立業外,文才也日漸了得,其文韜武略也日益受人景仰,且擅長書法。</p><p class="ql-block"> 任定海總兵期間,他除奉康熙命協助大修普陀山外,還親自為法雨寺撰寫了《重興普陀法雨寺圓通殿疏》,并為多處寺院題寫了額匾。比如,為普陀山的積善庵題寫了庵額,民國《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剎·積善庵》有關藍理記載: “積善庵在象王峰天篦石下。明萬歷間僧應空創,性寶、普鏡重修。清康熙間,孫心修(為普濟寺副寺,恪誠醇樸,總兵藍理器重之)劈廊廡,總兵藍理題額。乾隆間,法雨寺住持仁芳重建。光緒間,雙泉庵偽行冡接法承受。民國二年,徒愿孝又大修之。 ” </p><p class="ql-block">藍理為普陀山“智度庵”題寫“寄靜”,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卷九《精藍·智度庵》條有關藍理記載:“智度庵,在大智塔右,僧如心創,元吉重建。吉常執事兩寺后止息于斯。總戎藍公顏其室曰‘寄靜’”。 </p><p class="ql-block"> 藍理為普陀山“報本堂”題寫了“四世中興”額,民國《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剎·報本堂》有關藍理的記載:“報本堂在承恩堂間壁,即西本門獻祖祠,創者未詳。清十節孫通旭(即潮音和尚)住持前寺之八年(康熙三十六年)集本支改創祠樓二間。派僧廣孝相繼世守。總兵藍理額曰:‘四世中興’(自普賢,歷本空、寂庵至通旭,凡四世)。光緒間,釋定增建殿樓及東西寮。宣統二年,徒瑩照又修建,臺太同知梁某求子得驗,題額曰‘錫我石麟’”。</p><p class="ql-block"> 藍理為普陀山“清涼庵”題寫“木石居”,民國《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剎·清涼庵》有關藍理的記載:“清涼庵在象王身清涼岡天篦石上。明萬歷間僧真滿建。清八世孫通溟同孫源長重修。總兵藍理題額曰“木石居”。光緒間,僧定性接法承受,又修建之。 ” </p><p class="ql-block">時年時日,藍理欣聞普陀山的南天門得以修復完畢,特意登臨普陀山視察,隨后書“山海大觀”勒石于南天門。藍理興致甚高,回來后又親作《登南天門題山海大觀于石上有賦》詩一首: “東西門既列,午闕可無開。海不揚波地,山偏盡日雷。鐘鳴刁斗靜,帆動象電來。何必燕然石,始稱漢將才”。</p> <p class="ql-block">"寄靜"匾</p> <p class="ql-block">"勇壯簡易"匾</p>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圖</p> <p class="ql-block">康熙耕織圖</p> <p class="ql-block">藍田</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藍理調往天津鎮守。天津地多荒蕪,產米不多。藍理既要備足軍糧,又要減輕百姓負擔,就率兵開渠引水,開墾水田數百頃,種植水稻。皇帝聽奏,深受感動,為褒獎藍理愛國愛民的精神,把收成的糧食賜給藍理,并稱這片水田為“藍田”。</p> <p class="ql-block">鎮守天津</p> <p class="ql-block">寓兵于農</p> <p class="ql-block">《津門保甲圖說》</p><p class="ql-block">《津門保甲圖說》為道光年間繪制,可能為1846年左右。它為研究天津老城廂的整體布局,廟宇和人口的分布,提供了完整的歷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營田開墾</p> <p class="ql-block">歲收豐稔</p> <p class="ql-block">升任提督</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藍理升任福建陸路提督。他大力整飭治安,打擊地方豪強,使福建數郡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安樂景象。他又修建漳州學宮,筑田里港,修江東橋,筑漳州浦頭、石碼、泉州新橋。又倡建安海、沙溪、涂嶺等地行鋪千百間,大開街道,便利百姓貿易。</p><p class="ql-block">藍理抑制豪強,沒收地方不義之財,為地方萬民謀利。他的親信背著他暗中勾結地方奸宄,對富戶進行敲詐勒索,以致泉州勢豪向上告發藍理為地方“虎患”。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又因漳平陳五顯造反案,藍理被撤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因地方豪紳蓄意尋仇報復,再次告發藍理,使其被追贓8萬兩銀,家財沒收歸官府,藍理以前功免死,編入旗籍。</p> <p class="ql-block">霞東書院</p><p class="ql-block">霞東書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原為將領藍理的公館,乾隆年間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歸隱后在此講學,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主殿和兩側廊房組成“口”字形布局。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懸山頂,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供奉主神及配祀神靈有文昌帝君、魁星夫子、觀音 菩薩、破肚將軍蘭理、福德正神。廟宇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仿宋建,燕尾式二進三開間的建筑特點。清道光元年,2003年再次重 修,為福建省省級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御旨留任</p> <p class="ql-block">海疆著績</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進兵西藏,殺拉藏汗。朝廷派兵征討,命藍理軍前效力。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準部兵敗,西藏平定,藍理以年老,得賜還京。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北京,時年71歲。</p><p class="ql-block">藍理英勇善戰,為人簡直坦易,康熙皇帝御書“所向無前”、“勇壯簡易”,賜給藍理,在府城漳州建立坊表,以示恩寵。藍理的幾位弟弟隨軍征戰,平臺有功,俱加封右都督,二弟藍瑤,未任職卒;四弟藍瑗,號蘧侯,官至福建金門總兵,在漳州立“折沖之才”坊表;五弟藍珠,官至天津參將。</p> <p class="ql-block">暮年壯心</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四年,年近古稀的藍理請命出征平定準噶爾部落叛亂。藍理率領四個兒子隨大軍出發,終因年高體弱,舊傷復發,于征戰中病逝,享年72歲。消息傳到普陀山,常住特地將藍公生祠改成藍公祠以誌追思。</p> <p class="ql-block">戰亂再起,自請出兵,攜子效命,壯心不已。</p> <p class="ql-block">海上絲路</p><p class="ql-block">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p><p class="ql-block">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p><p class="ql-block">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p><p class="ql-block">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6]。</p> <p class="ql-block">七省沿海全圖</p><p class="ql-block">該圖描述了奉天、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以及吳淞港口附近地區,包括寶山、上海、黃浦江和崇明島的一小部分地區。 其中還有兩張折頁,描繪的是江東,包括南京、鎮江、安徽局部、如皋、揚州和儀征。 這件作品最初于道光年間(1821-50年)出版,在咸豐七年(1857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經歷了六次校訂。 欄幅充滿了朱墨批注。 其中一篇序言的落款日期為1843年。 這份作品原為清朝官員和畫家黃彭年(1823–1891年)所藏,作品中有其后記。</p> <p class="ql-block">藍氏三杰:藍理、籃廷珍、藍鼎元。</p><p class="ql-block">藍理是清朝的重要人物,在平定藩亂、收復臺灣、治理定海、重修普陀、經營福建,推動社會和諧與民生發展方面做出卓越貢獻,被康熙譽為“平臺首功”,御賜“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牌坊一座,其生平事跡入傳《清史稿》。浙江舟山和福建漳州兩地至今還保留著藍理的許多痕跡。浙江定海的藍理總兵府、普陀山的藍理功績碑和題匾,福建漳浦的種玉堂、漳州浦頭藍理廟中至今保留著藍理手書“江漢以濯”匾額……</p><p class="ql-block">近年來,以藍理為代表的藍氏三杰也頗受史學界關注。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施瑯大將軍》中,藍理作為平臺先鋒,破肚勇戰,功績卓著。澎湖一役,藍理還救過施瑯大將軍的命。康熙六十年(1721)夏天,臺灣爆發朱一貴起義事件,藍理堂侄孫藍廷珍、藍鼎元奉命入臺平亂,后署理臺灣。 </p><p class="ql-block"> 藍理和藍廷珍、藍鼎元三人分別被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譽為“平臺大將軍”、“治臺名將”及“籌臺宗匠”,后人又把他們稱為“藍氏三杰”,其事跡皆入典《清史稿》。在“藍氏三杰”的影響下,福建漳浦藍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涌現了三十幾位四品以上的將軍。同時,早年與藍理一起投軍的鄉人柯彩、陳龍、許鳳等人亦以軍功光耀門楣,官居總兵,其中許鳳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受康熙帝御賜御書“閩越雄聲,楚滇偉績”牌坊一座。</p><p class="ql-block">藍廷珍(1663~1729年) 字荊璞,福建漳浦縣湖西新城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升任浙江定海營把總;四十四年,升任溫州鎮右營游擊;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將、南澳總兵;六十年奉命入臺平亂,后留臺署理提督職務,對臺灣的治理和開發作出重大貢獻,被雍正帝譽為“治臺名將”;雍正元年(1723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銜。</p><p class="ql-block">藍鼎元(1680~1733年) 字玉霖,號鹿洲,漳浦赤嶺山尾頂人,是清代知名學者。歷官廣東普寧知縣兼攝潮陽知縣,廣州知府。康熙六十年藍鼎元隨族兄藍廷珍入臺征戰,寫下著名的平海之策《與荊璞家兄論鎮守南澳事宜書》和對臺灣地理、社會情況資料及治臺建議的《東征集》《平臺紀略》“治臺十九策”,為平臺、治臺、興臺作出卓越的貢獻,被雍正帝譽為“籌臺宗匠”。</p><p class="ql-block">在“藍氏三杰”精神的影響下,藍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涌現了三十幾位四品以上的將軍以及若干文官,六人入選《清史稿》。</p> <p class="ql-block">宗德堂上供奉藍理牌位</p> <p class="ql-block">定海山后記</p><p class="ql-block">根據藍理的生平事跡,紀念館通過“勇定”“善治”“承揚”三大板塊進行布展,重點展示了藍理在定海期間展復地方的功勛。展廳采用了文物、圖片、史料和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的展示手法,采用全息透明屏、3D立體模型,更加生動地展現藍理的英勇事跡。“藍理紀念館將與舟山名人館、祖印寺、中西大街等文化地標連點成片,成為定海古城文化新亮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五常市| 栖霞市| 招远市| 武定县| 肃南| 合川市| 格尔木市| 昭觉县| 巴中市| 横山县| 玛纳斯县| 衡南县| 武山县| 聊城市| 汨罗市| 江西省| 三亚市| 临武县| 公安县| 大田县| 石首市| 垣曲县| 达尔| 泾阳县| 乃东县| 仁化县| 奉贤区| 晋中市| 定边县| 招远市| 永宁县| 横峰县| 舒兰市| 麟游县| 青神县| 铁岭县| 精河县| 平顶山市| 泗阳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