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生今日在西安駕鶴西去,將三月前發美篇置頂,并轉發治喪委員會訃告以悼念!</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考古學家、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石興邦先生,于2022年10月21日16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100歲。</p><p class="ql-block">石興邦先生1923年10月出生于陜西耀縣,先后工作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社科院、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為中國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貢獻,是陜西考古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考古學會會長、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入選首屆“陜西省社科名家”,榮獲“中國第二屆考古學大會終身成就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p><p class="ql-block">石興邦先生先后主持或參與發掘了輝縣琉璃閣、西安半坡、沁水下川、臨潼白家等重要遺址,出版《西安半坡》《臨潼白家》等十余部學術專著。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促生了中國首座遺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先生務本求真、知行合一,對考古事業飽含深情,創建了以社會人類學方法詮釋考古遺存的科學范式,為建 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體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躬耕田野,重視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為陜西考古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石興邦先生的逝世是陜西社科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損失。</p><p class="ql-block">石興邦先生千古!</p> <p class="ql-block">(圖 發現號系列之石興邦先生 素描 蔡昌林畫于2003年)</p><p class="ql-block">石興邦先生是 中國現代著名考古學家。1923年生于陜西耀縣,原中國考古學會副會長、原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主持過從半坡遺址到法門寺地宮的發掘等一系列陜西重大考古發現,2018年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p> <p class="ql-block">(圖 石先生正在講話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圖 展覽開幕式)</p> <p class="ql-block">(圖 展廳一角)</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石先生的講話:</p><p class="ql-block"> 剛才看了展出,感到這個展覽的規模、深度、廣度,表現形式以及這個內容確確實實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過去我了解的沒有那么豐富,所以今天這個藝術展覽恐怕在全國還是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圖 展廳場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我所了解到的在考古界從事考古藝術方面的同志,那多了,但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以考古文物的文化類型品一一我說了行話,作為一個主題,來探討它的內容、形式、發展以及影響,恐怕昌林同志是第一個人。</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 人精)</p><p class="ql-block">故宮也好,歷博也好,都沒有這樣作的,昌林同志作了確實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是很值得可喜可賀的。值得我們在陜西考古的同志驕傲的,覺得很可貴的。</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我談三個問題;一個是昌林同志從事的這門藝術,此前為他的畫集寫過評語,這次印出來了,我挑主要的念一下:“昌林同志不管從畫集也好,或者是現在這個展覽也好,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嶄新的藝術空間,展現著歷史文物圖像與現代民間藝術相交融的歷史畫卷,這是作者在藝術實踐中探索出古代傳統與現代民間藝術的歷史聯系和血脈情緣。他用現代藝術的手法,闡釋古代藝術的內涵。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傳統蘊蓄,給他以激情創作的動力;探尋中西方的歷史聯系,賦歷史內涵以生命的活力,注現代民間藝術以歷史的含蘊,化古礫今,古今融合,形成祖源相通、古今一體的藝術創造。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成功嘗試,是唯物史論藝術觀的豐碩成果,是難能可貴的藝術創造。”</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是個創造,是難能可貴的,這些成果得到了學界的肯定,可以獨立一家吧。這是他的特點,這是我們藝術園的一支奇葩。這就是我說的第一點,就是他的藝術、他的研究,在我們藝術、歷史、考古研究中的地位和意義。至于他的研究在歷史文化研究中的功能,還有他的學術的價值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圖 石先生為展覽題詞:“溯源培根,返樸歸真。”)</p> <p class="ql-block">(圖 寶雞石鼓山貴族窖藏岀土青銅器)</p><p class="ql-block">第二點我就講學術價值,我覺得我們周秦漢唐這么多的器物,就青銅器而言,里面每一個圖像,都有歷史,都有內涵,不管是鳥也好,獸也好,它不是一般的裝飾,它是神器,研究這東西首先要知道我們民族文明的特點,就是祭祀。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除過打仗外,就是祭祀。尊祖、敬祖崇祖,我們的歷史整個就是這樣。這一點,維系著全世界炎黃子孫和中華民族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對這一點,研究這個銅器的紋飾、圖像,我們考古界研究很薄弱,一般都是形式的類型的一般制式的研究,即表面的研究,但沒有追朔到內在的歷史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列祖列宗的背后有一批作為當時精神支柱的神,可以是鳥、可以是獸、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說他從銅器花紋的表象研究到實際上,就是這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再一個他對古文字的研究,就是對文明起源的研究是一個啟示,起碼提示我們還應當注意哪一種材料,給我們開了史源。</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郭沫若先生講,在甲骨文前面還有兩千年的文明史,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的彩陶藝術。我們的彩陶花紋就是文字的原始。從仰韶文化起,一直到現在,我們的文字發展了好多代,就和我們的人發展一樣,我們只知道成制式的文字和最古老的文字,但中間的方面還沒有完成。所以他的研究對我們研究文字學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支件,我們現在知道從彩陶的花紋圖案到現在的方塊字。歷史上發現了六千多個符號,這一切都從文字中表現出來,現在知道不完全是華夏的,還有一個是淮夷的,相當發達,還有女書,實際上是古代女權的遺留,還有東巴文等等遺留,所以文字的組合對其起源的研究很有價值,我看了他寫的文字,很有感觸,埃及六千年的歷史能說出來,我們說不出來,但我們能說出在西南夷是那個族,在淮夷是那個族,在華夏是那個族。但我們沒有統合起來,說不清甚時候整合的,秦始皇統一文字,是最后一次,是四夷文字成型后的最后一次。所以這個學術價值就在于文化的價值用于我們文化的起源和文字的起源,文字就成了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這很重要。因為文字的起源本來就是文化起源的一個構成部分,是很有價值,當然還有其它的方面如藝術方面。</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第三個說到鄉土,我一輩子只說陜西話,鄉土意識濃一些。</p><p class="ql-block">昌林是寶雞岐山人,我們陜西這個地方是一個鬼斧神工制成的適應人類發展的最好的地方。我了解了在世界所有的早期的氏族社會,我們氏族社會一萬年到六千年、四千年氏組社會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遺址比我們寶雞豐富。</p><p class="ql-block">有一個華人大學者何炳棣看了我提供的關中遺址分布圖后,感嘆比西亞密度大十倍。</p> <p class="ql-block">(圖 寶雞眉縣楊家溝)</p><p class="ql-block">在中國的是關中,在關中的是寶雞地區,寶雞這個地方是真正的一個寶地。那么我們中國文化來講,炎黃文化的古里,周秦文化的搖籃,漢唐文化弘揚四海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 西周巫師)</p><p class="ql-block">可以說中國歷史文化是從這個地方起來的,蘊藏非常的豐富,是不得了的,因此在這一方水土上生長起來的這些同志,他的文化基因較之其它地方要濃厚些。</p> <p class="ql-block">(圖 秦虎符 彩墨 蔡昌林作品)</p><p class="ql-block">文化的親和力,熱愛故鄉,熱愛國土,熱愛文化是好的事情,因此自然有這個歷史的潛染,也有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有一份責任心和使命感來進行這個研究,這也是他能夠作出這一點的條件。也是給我們這些陜西的同志研究祖先文化的做了楷模,希望這個對我們今后,多鼓勵大家或啟示大家或感染大家注意這方面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圖 眉縣楊家村遺址)</p><p class="ql-block">如楊家村的李潤乾,將歷代楊家溝出土的青銅器寫了一本書,說我是楊家村的子孫,很感人的,我給寫了個序,對此大加發揮。</p><p class="ql-block">(編者注:李潤乾,原陜西省人大副秘書長,此前曾在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十七年。其著作《楊家村五次重大文物發現考釋》2007年,由陜西人民岀版社岀版。由石興邦、鄭欣淼做序,石先生的序言8000字。蔡昌林補記于2022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圖 眉縣楊家溝27件青銅器窖藏岀土地)</p> <p class="ql-block">(圖 寶雞石鼓山貴族青銅器窖藏)</p><p class="ql-block">愛國、愛鄉、愛家是統一的,所以我覺得昌林同志也是這個類型,是我們三秦子弟的好類型,確確實實的漢唐之子,周秦子孫,這是一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圖 2000年蔡昌林、張立柱、羅寧與石興邦先生在陜博東展館門口合影)</p><p class="ql-block">我對昌林同志提些要求,已經進入這個領域了,已經開辟了這個園地,希望能堅持下去,更擴大一些,向更深更遠的地方發展。</p><p class="ql-block">實際上我們現在中國歷史的相關研究,源遠流長,但是不是那么復雜?我們現在考古發現的,和我們現在56個民族,基本我們可以把它什么時候到那里流傳。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56個民族,我們過去好多事情沒做的,現在都做了。</p> <p class="ql-block">比如基因,我們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的吳汝康老師就已經做了。他把貴州苗族的基因做了之后證明他們是由長江泰和遷移過去的。</p> <p class="ql-block">(圖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昌林同志這個行動帶動了我們,我們在考古和藝術方面,在這個研究的層面上,程度上,范圍上,更廣,更深,更準確一些,解決我們歷史上要解決的問題。</p><p class="ql-block">我就講這些,不對的地方大家批評。</p> <p class="ql-block">蔡昌林畫展學術研討會</p><p class="ql-block">時間:2006年4月28日上午10:30——12:50</p><p class="ql-block">地點:陜西歷史博物館貴賓接待室</p><p class="ql-block">參加人員: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云輝、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馮庚武、楊凌開發區副主任孟建國、陜西國畫院院長張立柱以及陜西文博界、文學藝術界、書畫界、評論界名家及新聞媒體代表和從北京、天津專程趕來的學者及專家50余人。</p><p class="ql-block">主持:程征(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博導、著名美術評論家)</p><p class="ql-block">王崇人、石興邦、孫宜生、肖煥、張淑瀛、王炎林、張立柱、吳振鋒、丁玉來、孫韶、張渝、張宏斌在會上作了講話和發言。</p><p class="ql-block">這些講話根據錄音整理,(石先生講話電子版曾呈其本人審閱,2006年12月連載首發在《蔡昌林新浪博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行唐县|
雅安市|
凤冈县|
岳普湖县|
巩留县|
荔浦县|
张家川|
黎平县|
闽清县|
商都县|
潜江市|
乃东县|
车致|
宜宾市|
德令哈市|
侯马市|
简阳市|
南川市|
清水县|
江达县|
祁连县|
陇川县|
阿瓦提县|
贵阳市|
江川县|
合川市|
瓮安县|
郯城县|
保康县|
嵊州市|
上虞市|
哈巴河县|
衡东县|
安阳市|
湖北省|
建昌县|
托克托县|
河池市|
嘉禾县|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