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師 者</b></p><p class="ql-block"> 修行之人,常常尋師,迷時師渡,悟了自渡。</p><p class="ql-block"> 拜師是習武者一件非常莊嚴的事,過去拜師前先要“遞帖”,帖一般是朱紅色的紙,上面寫上“拜師帖”三字,帖中寫弟子某某愿拜某某為師,自己的生年月日,籍貫住址,有的還要寫上自己的誓言和志向等等。師父收下貼子表示同意拜者為徒(如果師父“謝絕”收貼即表示不愿收拜者為“弟子”),然后再選擇良辰吉日請來本門長輩、同輩、親朋好友正式舉行拜師儀式。</p><p class="ql-block"> 儀式由輩份高者主持,堂中設置祖師“靈位”,拜師者跪地“盟誓”,師父給“回師帖”,給同門長輩行拜師禮,……最后大家一起吃頓拜師喜宴。</p><p class="ql-block"> 擇徒標準之差異各門各派拜師的儀式和方法各有不同,都有自己選擇徒弟的標準。明代內家拳有五不傳,即“心險者,好斗者,狂灑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不傳。</p> <p class="ql-block"> 明師惜緣,擇善而授,豈能輕遇?明師難尋,非明人視亦不見。良機易得,非機緣求之不得。明師難遇,貴在心誠。</p><p class="ql-block"> 聽師父講述:古老相傳的太極拳拜師收徒特別嚴謹了,除注重習武者的天份品德之外,須入三道師門。何為三道師門呢?拜師入門需要苦練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之后(盤三年架子太極拳門中稱之為“招熟”),此時為入門弟子。</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經過一段勤學苦練,師傅看中徒弟為人厚樸正直,練功認真刻苦,不畏艱辛,確系可造之材方允許入第二道門,其后師傅才授以太極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數及其變化(太極拳門中稱之為“懂勁”),此時為親傳弟子。</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師傅再進一步考察;根據習武者的品格和情操及其武功長進的程度,確定是否批準其入第三道門,一旦進此門,便可得窺于堂奧,同時師傅將授予太極拳之精華,此時為入室弟子。</p><p class="ql-block"> 正是這種古老門派的敬藝品格和精益求精的求道精神,才使太極拳日益恢宏精深,終于成為眾人所望的內家拳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師未必是名師,名師未必是明師。明師者,明道之師。</p><p class="ql-block"> 出師前還得通過“打贏拳”和“打攻拳”的實戰考驗,如能力戰過關,方可出師。因此老輩太極拳門中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不收空徒弟”之言。</p> <p class="ql-block"> 明師不必終始,一時修行一時師。大機緣者,專從一師足以修盡。機緣小者,時時尋師。</p><p class="ql-block"> 如今武術界各門各派的拜師收徒,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刪減程序,名為除掉了封建糟粕,用“學習班”、“跑馬圈地班”取代了入三道門的規矩,拜師帖的紅紙換成了證書。只要學生遵紀守法,熱愛武術,為人忠厚,尊敬師長,征得老師的心思,禮金奉上,便可以拜師了。</p><p class="ql-block"> 更有甚者,在視頻、光碟學了套路也要收徒,誤人子弟。</p><p class="ql-block"> 古老拳法需要多少代人的傳承延續,有歷代傳承譜系名單,拜師時師父會把傳承譜系傳于徒弟,并把徒弟的名聲加到傳承譜系上。</p> <p class="ql-block"> 現在很多人拜師是為了師父是不是有名,師父是否是名望高,是否能得到師父的提攜,得師之道或師力相助時喜顏悅色,若師不助時則怒自心起。其心不正,拜師的目的也不純。</p><p class="ql-block"> 武術界傳統的美德---武德,是不能隨著拜師儀式的“簡化”而簡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b></p><p class="ql-block"> 編后語:跪下給師父磕頭時,內心不要存在沾沾自喜,認為有身份后高人一等,心偏其道遠矣。內心的執著應該更加強烈,一個傳承者學的是技藝,肩負的應該是更重的責任和義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泽州县|
通州区|
正安县|
兴业县|
鹤山市|
贵阳市|
平塘县|
家居|
喀喇沁旗|
卢湾区|
依安县|
英山县|
南丰县|
当涂县|
石景山区|
马公市|
曲周县|
长顺县|
海门市|
宁晋县|
当雄县|
民县|
临西县|
临武县|
崇明县|
高邑县|
永德县|
莱西市|
宁蒗|
凤山县|
启东市|
县级市|
芦溪县|
特克斯县|
孟州市|
乌审旗|
临武县|
广南县|
扎鲁特旗|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