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香港回歸到今年7月1日已經25周年了!作為親身見證中華民族偉大歷史時刻的一名傳媒人,至今回憶當晚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激動難忘。</p><p class="ql-block">我當年是創辦鳳凰衛視最早一批員工,早在回歸前一年的1996年3月就進入香港,默默工作在平凡崗位上,準備迎接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時刻到來。1997年6月30日當晚,我作為鳳凰衛視直播前方指控室負責人之一,在香港回歸儀式場地會展中心的新聞中心工作,親眼見證了回歸當晚那個激動人心的分分秒秒,與億萬中華兒女一起感受一雪百年之恥的振奮人心歷史事件。</p> <h5>連日工作在香港回歸新聞及廣播中心現場</h5> <h5>在香港回歸新聞中心大廳的政府新聞處臺前</h5> <p class="ql-block">新聞及廣播中心設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一側闊寬的大廳里,與舉行回歸儀式的主大廳緊鄰。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家媒體在這里設有工作臺位,創辦僅一年的鳳凰衛視作為電視媒體機構,在這里搭建了一處轉播控制中心,隔海與對岸紅磡的鳳凰衛視總部信號相連,從這里發出第一線的記者現場報道。我作為前方指控中心負責人之一,協調處理發生在這里的相關直播事務,特別是要對內容掌握把關。從6月30日晚上7點開始,鳳凰衛視中文臺頻道開始了連續60個小時的「香港回歸、世紀報道」電視直播,就報道時間長度而言,是除中央電視臺之外的第二家電視媒體(cctv電視直播72小時)。</p> <h5>鳳凰衛視直播技術團隊在直播前緊張調試著設備</h5> <h5>在新聞及廣播中心大廳內</h5>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風雨襲來。按照中英回歸談判的規定,以1997年7月1日零時為準,之前是英國人所謂的“光榮告別”儀式時段,查爾斯王子代表英方致詞時,正趕上大雨澆得語不連貫,狼狽不堪。他與末代港督彭定康等港英政府人士一起,親眼看著英國米字旗在香港凄風苦雨中降下,心中不知什么滋味。當查爾斯王子一行登上最后停泊在維多利亞灣一艘黑色郵船時,人人一臉沮喪,彭定康一對女兒更哭得滿臉淚花。這一畫面與細節在鳳凰衛視直播都放大呈現,成為人們對香港回歸那一夜的深刻記憶!</p> <h5>7月1日當晚在香港灣仔過街人行橋上</h5> <h5>完成香港回歸直播回到總部</h5> 從1996年3月到2015年,近20年在香港工作,經歷了香港回歸融入祖國的風風雨雨,香港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美麗“東方之珠”留下我深深的依戀。我所供職的鳳凰衛視在這里匯集兩岸三地媒體人共同奮斗,在香港扎根成長,終于成為響譽全球、影響巨大的華人媒體。我也將最好的年華奉獻給它,從「節目主審」、「新聞節目主編」、中文臺副臺長、資訊臺副臺長、集團公司總編室主任。現在已是年近七旬的退休人士,回想往事不勝感慨,香港回歸是銘刻心中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h5>乘坐”天星小輪”吹著海風,眺望維多利亞灣美麗景象</h5> <h5>任「時事直通車」節目主編時的辦公臺,窗外面對維港。</h5> <p class="ql-block">最后題外話,在臨近香港回歸忙碌那幾個月,秉持傳媒人的習慣,我偷閑觀察搜集港媒資料寫成一篇小文《中英軍隊在香港回歸前最后一個月》,記敘了中英軍隊在回歸前林林總總情況,被一家香港雜志任總編的朋友要去刊登在《華人》月刊顯要版面上。幾天后這篇小文又被《參考消息》轉載,引來不少北京傳媒界朋友的關注。</p> <h5>附后<b>:</b></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英軍隊在香港回歸前最后一個月</b></h1><h5 style="text-align:right;">潘紅星</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香港回歸作為主權象征的駐軍問題,曾經是中英主權回歸談判一個焦點。鄧小平為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中方劃了一個底線:1984年4月,他在審閱外交部《關于同英國外交大臣就香港問題會談方案的請示》報告時,就在關于駐軍問題的一條下親批:“在港駐軍一條必須堅持,不能讓步。”在回歸前最后一個月,圍繞中英軍隊交接準備以及實際調動引發一系列前奏,本文表述的正是這一歷史時段所發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皇家海軍:告別添馬艦!</b></p><p class="ql-block">添馬艦作為香港維多利亞港灣一處地名,它來自英國皇家海軍一艘同名軍艦--“添馬艦”(HMSTamar),這艘始建于1863年的三桅帆船屬3650噸級軍艦,翌年下水后主要作為運兵船負責運兵往中國。它于1897年4月11日第三度來港后,“添馬艦”奉命留守于維港,更成為駐港英軍主力艦,停泊于港島皇家船塢旁。當年英國皇家海軍的水手們誰能想到,添馬艦竟然會與一百年后英國結束遠東最后的殖民統治扯上關系。</p> <h5>最早到達香港的英軍添馬艦</h5> <p class="ql-block"> 其實英國皇家海軍先后有4艘艦船被命名為“添馬艦”。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日軍自新界北面攻入香港,12月12日駐港英軍退守至港島,港府下令炸毀港內所有船只,免被日軍作渡海之用,添馬艦也被炸沉。1945年香港重光后,添馬艦殘存的木板被撈起,部分用作建造圣約翰座堂大門;在1962年港島中環建成新海軍基地時,添馬艦的船錨則被安放于海軍基地正門處,為紀念“添馬艦”當年存在更把海軍基地命名為“添馬艦”。1993年5月新的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仍沿用舊名稱之為“添馬艦海軍基地”。</p><p class="ql-block"> 從1897年4月11日到1997年4月11日,剛好是“添馬艦”來港留駐100年的日子,當天中午12時15分,隨著銅鐘四聲撞擊聲響,3名身穿雪白制服的英國皇家海軍的水兵將“米”字旗徐徐降下,再以純熟的手法將旗對折疊好,交給專程從英國來港主持關閉添馬艦基地儀式的英國皇家海軍上將史理達爵士手中。隨后200多名英國水兵分列走出軍營,最后的4名水兵將昂船洲添馬艦基地大門緊緊關上。至此,英國在香港也是遠東最后一個海軍基地--香港昂船洲添馬艦海軍基地正式宣告關閉。</p> <h5>英兵收旗走人</h5> <p class="ql-block"> 在距離香港主權移交只有80天的時候,添馬艦海軍基地降下英國旗,極具歷史象征意義。因為正是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中,英國借“船堅炮利”打開中華古老帝國頑固門戶。據歷史記載:1841年1月26大英帝國遠征軍屬下“硫磺號”戰艦,由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登上香港島,次日英國海軍準將彭馬宣布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首次將英國米字旗插上香港島。英軍添馬艦海軍基地的關閉,象征著百多年后一段漫長歷史的結束,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了!就在香港回歸前夕,由“薛達靈”號、“孔雀”號、“蒲系”號三艘艦艇組成英國皇家海軍香港艦隊宣布解散,6月30日之前暫停在昂船洲海軍碼頭,之后三艘艦馳離香港出售給了菲律賓。</p><p class="ql-block">“解甲歸田”的華籍英兵</p><p class="ql-block"> 隨著駐港英軍1997年6月30日撤離香港,原屬于駐港英軍中的1千多名華籍英兵也陸續分批解散。所謂華籍英兵是指在駐港英軍中當兵的香港人,他們大多隸屬駐港英軍序列中的香港陸軍服務團。從1993年中英主權移交談判開始,這1千多華籍英兵中就有一半人自動離隊,剩下五百多人也在回歸前一年分批遣散,最后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人在協助英軍撤離后解散。同樣隸屬于英國皇家海軍還有不到二百人的華籍水兵單位,也是最后被遣散的部隊。</p><p class="ql-block"> 據當年就職駐港英軍轉職部的華籍英兵林秉惠上尉介紹,退役的華籍英兵轉工時有兩大障礙:一是薪酬,二是年齡問題。林上尉說:當年即使是英軍軍階最低的士兵每月薪金都有15000元港幣,他們退伍后找到的職位薪金一般都要減少兩至三成,轉職成功的華籍英兵社會起薪點一般在10000元至25000元之間,均低于原來軍階的起薪點。另外大部分退伍華籍英兵平均年齡在30歲至35歲左右,這對于他們轉職獲聘機會也有影響。比如一般退伍華籍英兵想要報考香港紀律部隊(如警察部門,入境處,懲戒所)時,由于年齡偏大均被拒絕。因此駐港英軍轉職部為此還為即將退伍兵士提供心理輔導,為他們重新投入社會作好心理準備。退伍前軍階為英軍中士的葉冠亨屬于就業比較成功一例。他從軍12年后,于1997年回歸前退伍,與昔日軍中兩位同僚合資在鬧市區尖沙咀開了一家酒吧,即為謀生創業又為舊日胞澤提供一個聚會地方。他把酒吧布置成軍中風格,吧臺上方的掛酒器上鑲嵌著一排英軍部隊各種徽章,其中有華籍英軍參加聯合國和平部隊,遠征塞浦路斯運輸部隊的徽章;很少華兵能得到的體育教官的英軍徽章;還有香港各紀律部隊的徽章等。這些都是葉冠亨在英軍香港陸軍服務團解散前夕,趁拍賣大批軍團紀念品時花費千元購入的。自稱頗有軍中人緣的葉冠亨說,他開酒吧除為接待華籍英兵戰友外,也希望廣招各路英雄豪杰,甚至希望駐港解放軍也能成為座上賓客。</p> <p class="ql-block"> 香港在港英殖民統治時期,英軍總兵員一般保持在10000人左右,包括3艘巡邏艦組成的皇家海軍艦隊;1個由英國步兵營和3個廓爾喀(尼泊爾雇傭兵)步兵營組成的步兵旅;1支后勤部隊(由廓爾喀工兵團,信號兵團,運輸兵團組成);還有配備偵察直升機的航空中隊。最后一任駐港英軍司令是鄧守仁少將,他的最后任務是將駐港英軍分四個階段撤離香港,并陸續關閉石崗等一大批軍營;撤離昂船洲海軍基地和空軍基地以及修理廠和軍醫院;解散第67野戰中隊,撤離廓爾喀步兵團,并在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刻完成與駐港解放軍的移交。</p><p class="ql-block">回歸前解放軍先遣人員進入香港</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體現主權回歸,承擔香港防務意義重大。早在回歸前1997年4月21日至5月30日,解放軍先遣分隊已經分三批悄然進入香港,統由駐港解放軍副司令員周伯榮少將指揮。解放軍先遣人員進入香港任務是為即將正式接收香港防務的駐港解放軍部隊做實際準備:包括熟悉香港及其接收的14處軍營設施,與英軍及港英政府聯系事宜,以及統籌通訊支援和物資運輸工作等。</p><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先遣分隊進駐的軍營,有些英軍已經撤離并關閉,但像英軍總部威爾斯親王軍營大樓和昂船洲基地還有英軍人員駐防,與解放軍先遣人員共處到1997年6月30日撤離為止。其它如赤柱軍營,般咸閣軍營,槍會山軍營,奧士本軍營,石崗軍營,稼軒廬軍營,新圍軍營由解放軍先遣分隊提前單獨入駐,回歸前解放軍先遣人員沒有入駐的只有太平山頂的英軍三軍司令官邸,皇后軍營,青山練靶場,大澳觀察站4處軍事設施。末代港督彭定康雖明面表示:解放軍先遣部隊提前進駐香港有利于香港主權平穩過渡,港英方面對此心存無奈只能面對。而解放軍先遣部隊來香港后,香港社會各界觀望而平靜接受。</p><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30日24時之前,英國將舉行“光榮告別”儀式,之后米字旗將從香港強行升起的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后完全消失。其實英國方面無倫舉行什么樣的盛大“告別”儀式,也改變不了狼狽結束香港殖民統治這一歷史事實。</p><p class="ql-block"> 當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全面接收香港防務。在這之前解放軍分別由陸海空三路由內地營地向香港開進,陸軍部隊的車隊浩浩蕩蕩經過深圳皇崗口岸馳入新界;海軍艦艇編隊航向香港海域駐泊于昂船洲軍港;空軍機群翱翔在中國香港領空。</p> <h5>(原文登載于《華人》月刊97年第6期,《參考消息》1997年6月27日8版轉載。美篇版有修訂增改)</h5><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安岳县|
建宁县|
茶陵县|
正阳县|
喀喇沁旗|
高雄县|
林周县|
鹿泉市|
信丰县|
石屏县|
灯塔市|
尼玛县|
乌鲁木齐市|
吉隆县|
六安市|
左贡县|
红安县|
名山县|
普定县|
浦县|
通城县|
鄂州市|
临沭县|
永定县|
温州市|
宣化县|
同心县|
吴忠市|
红原县|
井冈山市|
金寨县|
治多县|
中山市|
密山市|
井陉县|
中江县|
武夷山市|
花莲市|
崇义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