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追憶2007年12月的紹興之行。2007年12月26日參加由“裝飾”雜志主辦的“中國紹興國際藝術教育論壇”暨“全國美術理論學術研討會”,在紹興文理學院舉行。會后的紹興文化采風活動,使我有幸對紹興傳統(tǒng)文化有了較為真切的感性認識。特別是游覽魯迅故里后,看到這里是魯迅筆下聲情并茂的故事街區(qū),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近幾天都細雨綿綿,天公不作美。雨中游覽,卻又有另一番情調(diào)。</p> 紹興也是很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到處都有水、有橋、有船。 所有的建筑和環(huán)境都古樸自然。 街中央的秋瑾烈士紀念碑。 烏篷船和現(xiàn)代裝飾的旅游船。 魯迅故里已經(jīng)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qū),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 著名的咸亨酒店,魯迅筆下孔乙己吃茴香豆的地方。店面多年保持原樣不曾改變,也因此成為眾多游客來此參觀留影的打卡地。<div> 來到魯鎮(zhèn),最先想去的地方就是聞名遐邇的“咸亨酒店”,門外站著那個斯文卻又窮酸的“孔乙己”,一手拿著酒盅,慢條斯理的喝酒;一手罩著那一盞為數(shù)不多的茴香豆的碗碟。</div> 酒店面積不太大,除了墻上掛的現(xiàn)代牌匾外,其他裝飾依然保持著魯迅筆下的年代特征。 紹興魯迅故居。 治水廣場是環(huán)城河上的一個濱河公園,廣場是為紀念紹興歷史上幾位治水英雄而建,占地3.1萬平方米,由紀念廣場、治水紀念館、碧水小筑等建筑組成。 廣場上有“治水碑記”和大禹、馬臻、湯紹恩等治水先賢的塑像。廣場北端立有一銅像,就是治水英雄大禹,他手持治水工具,正要奔赴治水前線。 橋廊,一座修建在橋上的走廊。 沈園作為陸游和唐宛凄美愛情的見證地,沈園也是一處經(jīng)典的景點。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園內(nèi)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一曲傳頌千年的《釵頭鳳》被刻錄在了用宋朝舊磚新砌成的照壁上,沈園也因此成為了人們尋覓堅貞愛情的一處寄托。 沈園,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魯迅中路318號,在魯迅故里東邊,園林是在宋代建造的,風格是江南園林。沈園,又稱沈氏園、情侶園。園內(nèi)滿地綠蔭,臨池造軒,極為古樸。沈園建筑不多,石牌門也不大,園名是郭沫若后期所題寫。 沈園中建筑很有特色,建筑的設計也充滿的巧思,利用園內(nèi)大面積水體的特點,各角度都處于一個比較好的觀景位置,如冷翠亭、孤鶴軒以及琴臺等;觀景的同時,建筑本身也是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起到點綴的作用。沈園是一個具有江南特色的園林,又因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故事而被世人熟知而出名。<br>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宋高宗紹興十四年,20歲的陸游娶了青梅竹馬17歲的表妹唐婉為妻,紅燭羅帳,許下天荒地老的誓言?;楹箨懹魏吞仆褚黠L弄月,詩意纏綿,恩愛有加。奈何陸游的母親不喜歡唐婉,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于是叫人卜了一卦,以八字不合,命里克母為由,逼著陸游寫下了休書,陸游迫于母命答應休掉唐婉,生生拆散了這對深情的鴛鴦。多年以后,禮部會試失利的陸游回到家鄉(xiāng),落魄的陸游漫步沈園幽徑排遣愁懷,卻遇見了已嫁給趙士程正偕夫同游的唐婉。彼此對望的瞬間,雙方都呆住了。是尷尬還是驚愕,是哀怨還是惆悵,那撕心裂肺的悲傷、刺骨錐心的苦痛,那積蓄已久的情感、雪藏心底的思念,一起涌上心頭,深愛卻不能相依,放棄卻無法釋懷,情絲千萬縷,相對竟無語! <br> <p class="ql-block"> 最為著名的釵頭鳳碑墻。沈園因釵頭鳳而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痛苦哀婉的陸游揮筆題下一闋《釵頭鳳》:</p><p class="ql-block">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p><p class="ql-block">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p><p class="ql-block"> 次年春日,故地重游的唐婉看到這闋題詞,忍不住悲愴滿懷、淚流滿面。情意凄絕的她,依律和了一首《釵頭鳳》:</p><p class="ql-block">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p><p class="ql-block">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p><p class="ql-block"> 二首轟轟烈烈的“釵頭鳳”絕唱,一段堪稱千古傳頌的凄清詞闋,成就了蕩氣回腸的不朽愛情佳話。一闕多情的《釵頭鳳》,令后人為之唏噓嘆息,感動千古癡情人!</p> <p class="ql-block"> 入鄉(xiāng)隨俗,買了一頂不錯的烏氈帽作為旅游紀念,還真的能防雨呢。</p> 鑒湖位于紹興城西1.5公里處,為浙江名湖之一。鑒湖并非單個湖,而是一大片水網(wǎng)地帶,俗話說“鑒湖八百里”,可想當年鑒湖之寬闊。鑒湖是一處適合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的江南水鄉(xiāng)型風景名勝區(qū),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巖、湖塘6個景區(qū)和湖南山旅游活動區(qū)組成。鑒湖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有許多名勝古跡為之增色。 “紹興三烏”又稱“紹興三烏文化”,是紹興地方特色文化。紹興古屬“於越”之地,深受於越文化的影響,那里的人們審美自古崇尚黑色。三烏即三樣物品:烏干菜、烏氈帽、烏篷船。 烏干菜又叫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稱烏干菜。烏氈帽,是紹興獨特的民間常用帽。內(nèi)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xiàn)畚斗形,冬經(jīng)風雨夏遮陽,除酷暑炎日,四季可戴。 烏篷船:這種木船船體矯小,船篷用竹編成,中間夾著竹箬,呈半圓形,并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船由此而得名。烏篷船是水鄉(xiāng)獨特的、靈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可容納四至六位乘客。它的動力是靠船老大(船夫)用腳躅槳,船的航向是用劃槳,或夾在腋下當舵使用,來控制的。船行進時,船老大腳手并用,船體就輕盈地漂浮在湖面上了。 秋瑾、陶成章、徐錫麟烈士雕像。 越王勾踐及其謀士的雕像。 越王勾踐、范蠡、文種雕像。 魯迅雕像碑墻。魯迅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葫蘆醉島。小島形似葫蘆,島上建有一湖酒場、投醪勞師等景點,用以展示紹興的黃酒文化。<div> 《投醪勞師》歷史典故雕塑。 簞醪勞師,“醪”在當時是一種帶糟的濁酒,即后來的米酒,也是 紹興黃酒的前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在會稽山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后,終于等來了報仇雪恥的機會。這一年,勾踐乘吳王在黃池召開諸侯大會,國內(nèi)軍力空虛之際,親自帶兵討伐吳國,殺了吳太子,并最終消滅了吳國。出征那天,父老鄉(xiāng)親給勾踐送上幾壇酒,由于數(shù)量太少,為了激發(fā)士氣,勾踐把百姓贈送的美酒倒入一條小河之中,并號令全體將士一起迎流共飲,以酒激勵將士,終于士氣振奮,信心百倍,打敗了吳國。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之為“簞醪勞師”,也稱“投醪勞師”。</div> 魯鎮(zhèn)位于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柯巖風景區(qū)的左側(cè)。是柯巖風景區(qū)的一個主題公園,占地150畝,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在紹興的歷史上并無魯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魯鎮(zhèn)來源于魯迅的著名小說《孔乙己》。<div> 魯鎮(zhèn)景區(qū)將魯迅小說中的故鄉(xiāng)還原成實體的建筑,虛實結合,把紹興水鄉(xiāng)的民俗風情濃縮在柯巖風景區(qū)的一角。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石橋水巷,青柳烏船,魯鎮(zhèn)巧妙融合了紹興的樓、水、橋、酒、民俗等許多文化的因素。</div> 古鎮(zhèn)之所以叫魯鎮(zhèn),是因為它的出現(xiàn)來自于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古鎮(zhèn)中融合了紹興水鄉(xiāng)的民俗風情和古樸的建筑風格,并且折射出了紹興的傳承文明和現(xiàn)代風韻,這些感覺完全符合"老紹興"的韻味,所以深受游客們的喜愛。 在魯鎮(zhèn),一組組形象夸張的群雕頗引人注目,幾十個故事人物的銅像講述著一個個魯迅小說中的故事。有橋可依,有水可嬉,有石可品,有酒可酌,有樹可蔭,有戲可聽,有藝可觀,有歷史,有現(xiàn)代,有故事,有游樂這就是魯鎮(zhèn)。 一組組形象夸張的群雕頗引人注目,栩栩如生,一個個講述著魯迅小說中的故事。 勢均力敵雕像。 革命了雕像。 斗門鎮(zhèn)位于紹興市北郊,距市區(qū)10公里,由東街、西街、米行街和月彎街組成了它長達三華里多的街市集鎮(zhèn)。<div> 紹興有四大古鎮(zhèn)頗負盛名,分別為東浦古鎮(zhèn)、斗門古鎮(zhèn)、安昌古鎮(zhèn)和柯橋古鎮(zhèn)。</div> 斗門的東西老街,后門或背山或枕水,街的兩邊雖然店鋪小樓和普通民居鱗次櫛比,但由于老街實在過于狹窄,因此兩邊的對面鄰居甚至可以互相拉手而及。不過街河交叉點上的寶積橋、黃木橋、磨坊橋、洞橋、萬安橋等近十座形態(tài)各異的石砌小橋卻互相貫通,點綴烘托了斗門古鎮(zhèn)的水鄉(xiāng)風韻。 斗門老街全長1.5公里,幽深狹長,由東街、西街、南街、米行街和月彎街等五條街道構成。老街的布局,前門臨街,后門枕水或環(huán)山,街路用青石板錯縫鋪就,面寬僅二至三米之間——各自坐在門檻上,可以隔街遞煙點火。人行其間,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街房多系磚木結構,老街以樓為主,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格局基本一致。街面均用板門、板壁,早年間這里是鱗次櫛比的店鋪,素有“兩爿油車、七支鹽舍、八爿當”之說。兩邊的屋檐相對稱,把本來就不顯寬綽的街面擠成一條窄縫。抬頭仰望,藍天一線,反倒襯出老街渾厚蒼實的質(zhì)地。 老街現(xiàn)存建筑的磚瓦雖然殘舊,有些建筑墻壁已長了青苔,但是這一切無法掩蓋住它那古老迷人的歷史文化。一些導演看中了這里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圍城》、《少年周恩來》、《鑒湖女俠》等影片都曾在這里拍攝。 紹興很多老街,熱鬧非凡的安昌老街,四通八達的倉前古街,斗門老街卻被遺忘在角落。 斗門老街沒有市井的喧囂,這是一幅超逸塵外、生息繁衍的歷史長卷。至今,居民仍保留著淳樸的民風。 因交匯于運河,自古便是商賈云集,瀕海產(chǎn)鹽,鹽店和當鋪很多。舊時的紹興除了市區(qū),就屬斗門老街最為繁華。漫步在斗門老街,恍如走進了上個世紀。時光瞬間在這里靜止。它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寸墻壁上都沉淀著濃濃的歷史印記。 斗門古鎮(zhèn)的寶積禪寺。 紹興柯巖風景區(qū)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位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柯巖大道558號,景區(qū)始于漢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總面積6.87平方公里,以古越文化為內(nèi)涵,古采石遺景為特色,融紹興水鄉(xiāng)風情、古采石遺景、山林生態(tài)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包括柯巖,鑒湖,魯鎮(zhèn)和香林四大景區(qū)。 柯巖是以古越文化為內(nèi)涵,融紹興水鄉(xiāng)風情、古采石遺景、山林生態(tài)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始于漢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巖八景”之稱,為越中名勝。 蓮花聽音。由九十九塊巨石拼鋪而成,半徑為九點九米,象征佛家的“九九歸一”?;⌒螇Ρ谏峡讨督饎偨?jīng)》。 隋唐年間,有祖孫三代石匠歷經(jīng)百年相繼開鑿而成奇石“云骨”和精雕而成彌勒石佛,目前已是柯巖景區(qū)的地標級景點。 石佛前的拜臺上,香火總是很旺。千百年來,無數(shù)信徒在佛前合十敬拜,虔誠,謙卑,然而佛總是無言,像是早已洞悉了真相,似乎石佛的沉默可以渡眾生離苦得樂。 柯巖以云骨最為奇絕,號稱天下第一石,是隋唐以來采石而成的一大奇觀。從平地上直插云霄,形體曲折,上寬下窄,猶如一座顛倒過來的寶塔,可稱奇觀。 柯巖景區(qū)是古時候的采石基地,景區(qū)的主體其實就是采石的遺景。采石遺址位于紹興—江山斷裂帶,巖石屬于白堊紀凝灰?guī)r。 手印山。削壁危崖上刻有“柯巖”和“南無阿彌陀佛”字樣。 儒釋道三柱雕塑顯示出文化的包容性。 烏篷船隨處可見。 紹興的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黃酒的釀酒技術獨樹一幟,其中以中國紹興黃酒為代表的黃酒釀造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產(chǎn)品。紹興被稱為酒鄉(xiāng),其黃酒釀造技藝是紹興黃酒的靈魂,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div> 紹興花雕酒廠的廣告亭頂端是個烏氈帽的造型。</div>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春秋時 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東晉永和九年,會稽內(nèi)史 王羲之邀請了42位名流貴族在蘭亭舉行了 曲水流觴的盛會,并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 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 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 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是經(jīng)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紹興文理學院的二級學院。學院的建設和發(fā)展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熱情關心和大力支持。書法學院建在書法圣地紹興蘭亭風景區(qū)對面。學院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學院有書法、美術藏書和藏品2萬余冊(件)。2005年,經(jīng)教育部批準,書法學本科專業(yè)首先設置并面向全國招生。 蘭亭書法藝術學院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掌握書法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各級、各類學校進行書法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以及文化、新聞出版等相關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篆書、隸書、楷書、篆刻、行草、古代漢語、中國書法史、創(chuàng)作實踐和畢業(yè)論文、書畫鑒定概論等。<div> 紹興文理學院美術館。</div> 歷史上,蘭亭原址幾經(jīng)興廢變遷,現(xiàn)蘭亭是嘉靖年間郡守 沈啟根據(jù)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蘭亭,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nèi)外,是中國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其內(nèi)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來概況:“一序”即《蘭亭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zhèn)、樂池。 “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鵝池是蘭亭的一個重要景點。池水清碧,白鵝戲水,訴說著王羲之愛鵝、養(yǎng)鵝、書鵝的傳說。池邊立石質(zhì)三角亭“鵝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間建,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 王獻之所書,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被人稱為“父子碑”。 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層的石臺上,亭內(nèi)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 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系東南地區(qū)罕見巨碑。<div> 御碑亭,八角重檐,始建于康熙年間,56年毀于臺風,83年重建。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歷史。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書風秀美,雍容華貴。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書法飄逸,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所以又稱祖孫碑。</div><div> 相傳王獻之練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練了,認為已經(jīng)寫得很不錯有些驕傲,有一次他寫了一些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后覺得寫得還不好,特別是其中的一個“大”字,上緊下松,一撇一捺結構太松,于是隨手點了一點,變成了“太”字,說“拿給你母親去看吧”。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說:“吾兒練了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蓖醌I之聽后非常慚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練習書法,練完了十八缸水,長大后也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與王羲之并稱“二王”。</div> 鵝池中的殘荷。 蘭亭碑亭是蘭亭的標志性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wèi)兵砸成四塊,后于80年修復,但已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 “曲水流觴”是蘭亭非常著名的景點。流觴亭前,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4個字。顯現(xiàn)了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它包涵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永和九年,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共42位當時名流在蘭亭修禊,他們在酒杯里倒上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飲酒作詩,作不出的則要罰酒三觥。活動中共有11個人各作詩兩首,15個人各作詩1首,16個人因沒有作出詩而罰了酒,總共成詩37首,匯集成冊稱之為《蘭亭集》,大家推薦主人王羲之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應,趁著酒興,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 蘭亭集序》,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每年很多游客都喜歡來這里仿效王羲之,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p class="ql-block"> 2007年12月28日和與會的部分老師在曲水流觴前合影留念。三天的會議和交流結束了,收獲滿滿的并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和美好的回憶。(部分文字選自網(wǎng)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华池县|
叶城县|
娄底市|
洛阳市|
定安县|
远安县|
社会|
岑溪市|
山阴县|
哈巴河县|
宝山区|
无棣县|
西乌|
镇平县|
九龙城区|
嘉鱼县|
新乐市|
团风县|
高平市|
都江堰市|
临汾市|
桐柏县|
十堰市|
巴马|
阿克|
鲜城|
延寿县|
武冈市|
田阳县|
黄冈市|
随州市|
栖霞市|
株洲县|
金乡县|
绥中县|
泗阳县|
天台县|
德清县|
仪征市|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