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6月12日下午4點,天氣晴朗,我和朋友一行四人,驅車半小時,來到我的家鄉梯門鎮東北部大谷山下的雙塔村,尋訪當地文化名山——雙塔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font></h1> 雙塔山是遠近聞名的文化名山,山頂原有東西兩塔,故稱雙塔,雙塔村也因此而得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font></h1> 關于雙塔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玉皇大帝遣王母娘娘來人間巡視,王母娘娘來到此處,見景色優美,就在山頂修廟一座。建有“玉皇閣”和“娘娘殿”,并在廟西點化一口井,名為“天井”。此井深至山底,井水甘甜可口。山下劃出一汪水,形似葫蘆,俗稱“葫蘆湖”。葫蘆湖不僅造福于這方百姓,各路神仙也常常來此居住,久而久之,此處成了鐘靈毓秀之地。每年正月初一、十六,附近的善男信女都來此求神拜佛,最終形成廟會,一直延續至今。<br> 還有一種傳說:有一年,雙塔附近大旱缺水,被渴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山下村里有戶人家,哥、嫂、小妹三口人。由于旱災缺水,哥哥將僅有的一點水讓給妹妹、妻子喝,自己被活活渴死。此事感動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現身點化了“天井”和“葫蘆湖”,救活了鄉民。為感謝娘娘恩德,姊妹二人要求終生服侍王母。為了考驗她們的誠心,王母娘娘令她們二人,在廟兩側各壘一塔,天黑開始,雞叫為止,壘得高者留下。接近雞叫時,妹妹壘了13層,嫂子壘了12層。乘妹妹打盹時,嫂子把妹妹的一層移到了自己的上面。王母娘娘就留下了嫂子,封了神。妹妹則回去找了個如意郎君,開始了凡人的幸福生活。<br> 這些先輩們口口相傳的故事里面有先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但是還是無法告訴我們“雙塔”的真正由來。<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二</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仁者樂山,智者樂水。</font></h3> 和我們同行的井光老師,近兩年來,癡迷于東平山水,一有空閑便訪問東平的山川,并樂此不疲地向外推介,影響頗大。他說,他曾多次登臨雙塔山,由他做向導,我們很快就到達目的地。 在雙塔村北有一座海拔不足100米的小山,小山其貌不揚,卻占據了重要的地理位置,這就是雙塔山。山的東側是元代東平路、明清東平州通往北京城的重要陸上官道。當我們順著殘缺不全的古老山道,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上下兩層的廟宇,上層為“玉皇閣”,下層為“娘娘殿”。塔前現存碑刻四方。一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玉皇閣碑,高220厘米、寬85厘米;二為乾隆五十年(1711年)重修碑,高178厘米、寬70厘米;三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雙塔山玉皇閣碑,高115厘米、寬142厘米;四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雙塔山玉皇閣碑,高197厘米、寬72厘米。碑文均為陰刻正楷,保存完好。觀賞碑刻的時候,興致頗高的姜老師熱情地為我們拍照,為本次研學旅行留下了寶貴的資料。<br> 登上玉皇閣,可以眺望雙塔山四周美景,井光老師為我們一一指點:哪兒是大谷西山,哪兒是大谷東山,哪兒是東平海拔最高點——歪老婆頂。眺望遠處美景,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本次游山美中也有不足,令人略感遺憾的是昔日的雙塔早已不見蹤影,雙塔山上僅有殘垣斷壁。根據碑文記載,結合現有的殘存石堆,可以知道玉皇廟的兩側原有姊妹雙塔。井光老師告訴我們說:兩塔是在文革時期被炸毀的,村里上了年紀的人說,塔皆為全石結構,東西排列,塔門向南,東塔13層,西塔12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三</font></h1> 為什么會有這雙塔,有人說此塔為東平州城鎮城之塔,又有人說是“風水塔”“姊妹塔”,還有人說這是北京至南京的中心點。具體怎樣,我們今天將漸漸揭開他神秘的面紗。<br>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坐車來的路上,井光老師將事先打印好的材料分發給我們,和我們分享了學易先生劉跂《學易集》卷六的《慈應大師政公之碑》,這才逐漸揭曉答案。劉跂是北宋名相劉摯的長子,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晚年隱居家鄉東平,筑學易堂,鄉人稱為“學易先生”。政和三年劉跂61歲,他比慈應大師僅小八歲,和他的父親一樣應和大師也有很深的交往。 劉跂在《慈應大師政公之碑》一文中記載:“鄆須城大谷山昭善崇報禪院住持、賜紫、慈應大師——文政,姓令狐氏,生須城令狐村。其家相傳,唐彭陽公楚是其上世。再從父頌天圣中為殿中丞,族子相如今為朝奉大夫。”“大谷山”聳立在東平、平陰兩縣的交界處,歷史上曾經多次更名,如:九峪山、狼虎山等。《東平州志》記載:“狼虎山,在城東北四十里,諸峰交萃,此獨巍然,高聳山峪九十有九,故因其形勢,名焉。”“昭善崇報禪院”即崇報寺,《東平州志》記載:崇報寺,在州北四十里。“慈應大師--文政”即為釋文政(1045~1113),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俗姓令狐,逾冠度為僧,持戒律以謹密稱,為須城大谷山昭善崇報禪院住持,凡二十七年,賜紫,號慈應大師,徽宗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九,有《南岳尋勝錄》一卷。 熙寧七年(1074年)二月,太子中允監衡州鹽倉劉摯游覽了勝業寺,會見了南岳釋文政,揮筆寫就了《南岳御書閣記》云:“南岳釋文政,于其所居勝業寺建大閣,置太宗皇帝御書其上,來請文為之記……于是,既嘉文政能有所建立,以致臣子之奉又嘗與之論是書之所以然,故書其本末,俾刻石于閣下。” <br> 劉摯記述了南岳僧人文政于其所居勝業寺(今祝圣寺)建大閣,以收藏宋太宗趙光義御書的經過和意義,該文刻石于閣下。劉摯撰寫此文時,時年45歲;釋文政年僅29歲,二人可謂忘年之交。由此可見,慈應大師政公先在南岳勝業寺(今祝圣寺)做住持,后來到東平崇報寺做住持。大師政公和名相劉摯功德無量,他們都和東平淵源頗深。劉摯十歲而孤,跟隨舅父到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就學東平,因而定居東平,直到嘉祐四年(1059)高中進士甲科,在鄆州須城度過了整整二十年。元祐六年十一月至元祐八年,又以觀文殿大學士知鄆州,在鄆州,劉摯做了許多被鄆州后人銘記的大事:一是做《家廟記》,詳細介紹其父母在衡州病逝后先寄骨于廟中,后遷葬“鄆之須城縣大谷山之原”即今東平縣與平陰縣交界處山脈之平原;二是寫《鄆州賜書閣記》,為了培養鄆州學子,元祐七年(1092)正月他修繕了州學,請求朝廷賜書州學,為發揚光大“泰山學派”姜潛、劉述、龔鼎臣的學說貢獻了巨大力量,劉跂在《慈應大師政公之碑》還寫到: “故丞相河間劉公葬三世大谷西山之陽,以恩置寺,賜額,昭善崇報,度靜人。如令歷選于眾,乃以大師住持為第一代。披榛棘,立基址,種藝,樵汲,惟日不足。已而,緇素信服,赴者接踵,寺娓娓向有成。”“性寬多恕,雅不忍言人過失,犯而不校,未嘗以色加僮侍。議者謂恢然,長者眾中,舉無與比。鄉人士大夫,下逮里巷老稚,皆愛之重之。”<br> 大師還是宋代著名詩人,他留下了一首五言絕句《題勝業寺》:“山鳥無凡音,山云無俗狀。引得白頭僧,時時倚藜杖。”絕句前兩句描寫山間的鳥兒與山中的白云。山鳥款語,清幽絕響;白云蒼狗,變幻無際。引得白發皓首、鶴發童顏的老僧,時常依杖佇立,沉迷于山間的清虛奇勝之中。“無凡”“無俗”,著力烘托山寺的超凡脫俗,也從側面表現了詩人遠離塵俗、清虛無為的心境。而一句“時時倚藜杖”,將一個高僧陶然山水的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現得活靈活現。寥寥二十字,點染出一幅高僧醉山圖,令人回味無窮。<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四</font></h1> 這“昭善崇報禪院”與雙塔山又有什么關聯呢? <br> 大宋政和三年五月,69歲的“昭善崇報禪院”住持釋文政大師圓寂,他的佛門弟子也是俗門侄子崇能接任該寺住持,并在五年后的政和八年二月,和新福等28位弟子一起在大谷山東山下的小山上建成墓塔,并勒銘石,永伸哀慕。其辭曰:<br> 眾稽首,慈應師。<div> 歲三九,獲衣止。<br> 天華姿,法泉涸。</div><div> 孰求我,覺導師。<br> 爰結集,建茲塔。</div><div> 便時日,赴山谷。<br> 忽奮厲,如復生。</div><div> 又號慕,如始亡。<br> 藐我等,懷謦欬。</div><div> 守護此,剎利羅。<br> 維愿力,所加持。</div><div> 續慧命,永無盡。<br> 釋文政為宋代崇報禪院第一任住持,東面的13層高塔無疑就是他的。雙塔的東塔13層,坐北朝南東為上,所以東塔確定為釋文政之墓塔。那西面的12層佛塔又是誰的呢?<br> “弟子崇能,亦令狐氏兄子之子實嗣寺。八年二月壬申,與諸弟子新福等共二十八人,歸全身,建塔大谷東山下”,也就是說釋文政大師圓寂之后,至少一直到建塔的五年時間里,下任住持“弟子崇能”,是鄆州一帶佛教領域里影響僅次于釋文政的一位僧人,而且他又是釋文政的“令狐氏兄子”,再看無論是塔的方位還是塔的層數都稍遜東塔一籌。據此推算,12層西塔應為繼釋文政后第二位“昭善崇報禪院”住持崇能之塔。雖然他沒有他的叔父那么幸運,讓大文豪劉跂去專門立傳,但是他對親恩、對師恩的感激,也深深打動了劉跂并在文章中記載下來,名垂青史,才讓一千年后的我們在煙波浩渺的史料中尋覓到東平州“鎮州之塔”——雙塔的真正主人。<br></div> 由于井光和云生老師的精細安排,本次研學收獲滿滿。游山歸來,我們對老子的那句名言有了更深的感悟:“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爬山、游學乃至一切事業不都是如此嗎? 作者簡介:陳國梁,山東省東平高級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泰安市教學能手;2009年11月,獲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實驗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12月,被聘為泰安市首批教育科研兼職研究員;2012年4月,獲泰安市首屆中小學“優秀讀書人物”稱號;2015年10月,被評為泰安市首批教科研學術帶頭人; 2019年4月當選為東平縣作協副主席;2020年12月加入泰安市作家協會;2022年3月加入中國詩歌學會;校刊《螢窗》主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积石山|
泰和县|
阳曲县|
平昌县|
贵德县|
桃园县|
扬州市|
望城县|
晴隆县|
渝北区|
景洪市|
湾仔区|
达尔|
孟连|
海淀区|
沁源县|
哈尔滨市|
无为县|
商城县|
新泰市|
内黄县|
柘城县|
普兰店市|
乐都县|
谢通门县|
定结县|
宁南县|
恩平市|
全椒县|
盘锦市|
遵化市|
达孜县|
简阳市|
新沂市|
浑源县|
象州县|
漳平市|
武川县|
慈利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