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張家畈鎮為推動鄉村旅游和精準扶貧工作,聯合中國攝影報舉辦全國攝影拉力賽。前期準備過程中邀請本市攝影家踩點當地名勝,影友楊主席、蘭主席和孫總前往鞍字口,拍攝了一座古墓,歸來后告訴我該墓規模何其巨大,形制何其獨特,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2019年秋,趁我在東山駐村扶貧的時機,特意拉老蘭、孫總、夏知秋等再去探訪古墓。同在木子店駐村的老余和張家畈中心學校的李校長是攝影愛好者,盧校長是張家畈民俗文化研究專家,一行人興沖沖前往。 古墓坐落在鞍字口古廟附近,鞍字口位于李家沖村,距鎮區很近,站在山上遠望,鎮區歷歷在目。一路上,盧校長繪聲繪色地介紹極富傳奇的二七和尚,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一會就到了目的地。 據盧校長介紹,二七和尚因二十七歲出家而得名,晚清至民國間人,先在朝廷為官,因不滿當朝腐敗,遂辭官出家,云游各地。在鞍字口遇到智遠禪師,遂在其門下潛心修煉得道,在智遠禪師圓寂后繼承其衣缽。二七和尚精通醫術,靠中草藥和醫技在當地救人無數。民國十六年北洋軍閥潰部李老末(本名李建邦)率部4萬余人竄入大別山區,聽說二七和尚有謀略,便請他當軍師。二七和尚用神通測知此人不過一介草寇,成不了氣候,便未應允。李老末禍害東山,東山大族組建民團拼死抵抗,不久老末果然戰死于薄刀峰。盧校長講了二七的種種神奇事跡,我印象最深的是“把太陽拴住”: 古廟周圍一些田地歸寺廟所有,僧人們種些五谷雜糧,遇到忙季,附近村民紛紛自愿前來幫忙。有一年插秧時節,村民照例來幫忙,從整田到扯秧,再到插秧,大伙覺得忙了一天,時間不早,就提出下山回家,明天接著干。不料二七和尚說:“太陽蠻高呢”。大伙抬頭看,太陽果然還當頭照著,便繼續忙活,這樣不知過了多少時辰,秧全部插完了。大家來到廟前,見放著許多火把,都驚奇不已。二七和尚說:“為了把秧插完,貧僧今天將太陽栓住了,現在各位只能拿著火把回家,實在抱歉,請多包涵。”說完,只見他把手一揮,霎時間天地一片漆黑,徒弟們將火把逐一點燃,發給大家。鄉親們點著火把摸黑下山,回到家已是午夜時分。 把太陽拴住,這樣的神通簡直匪夷所思,聞所未聞。<br> 上得山來,先到一座古廟,只見大殿正門兩邊各懸掛一張照片,原來是鞍字口廟修路義工合影,時間為2013年4月18日。可見之前的進廟道路十分不暢。廟四周為磚木建筑,中間是院落,大殿里面很簡陋,佛臺不高,菩薩塑像不算大。因急于看古墓,沒有在廟里多停留。看建筑大多是倒塌以后重新恢復的,只有部分山墻和走廊邊門保留了舊貌。在里面的一堵山墻上面發現了一塊磚,上面刻有文字,正文為“康熙九年”,后面兩排小字:“6月18日定持”。從文字可知建廟時間至遲為清朝早期(1636年清朝國號確立,到末代溥儀遜位于1911年,凡276年,康熙九年為公元1670年,距清開國僅34年,距今則為352年)。東山建廟的歷史最早的至少要追溯到唐朝,也許康熙九年是古廟某次修復的日期。<br> 出廟不遠,就到了古墓群。先是一座小墓,墓前立了幾塊石條,墓門上有寶頂,一看就知是和尚墓。盧校長介紹這是廟里雜役的墓。再往前走,一座氣勢恢宏的古墓現身了。整個墓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是一座六邊形石塔,不算很高,頂部有圓球形日輪,象征佛的智慧。墓門與前面的小墓一樣,嵌有鐵制圓環,便于開啟。上面有刻字,可惜字跡比較模糊,加之石門下部殘損,只能依稀識別出“康熙二十”、“臨濟正宗”、“普同塔”、“皆同拜造”等字樣,則這是早期寺廟住持的塔墓,顯然并非二七和尚的。墓門上面有一塊石匾,“窣堵波”三字十分明顯。經查資料得知,窣堵波又稱窣堵坡,梵文音譯,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比較普遍。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用磚石壘筑圓形或方形的臺基,周圍一般建有右繞甬道,設一圈圍欄 ,分設4座塔門 ,圍欄和塔門上裝飾有雕刻 。漢代傳入中國時與中國本土的建筑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的塔,中國閣樓式塔是中國木構重樓與印度的"窣堵坡"相結合的產物。按照佛經律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我今欲于顯敞之處以尊者(指舍利弗)骨起窣堵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佛言長者隨意當作。長者便念。云 何而作。佛言應可用磚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準量大小中豎輪竿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或一二三四 乃至十三。次安寶瓶。長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堵波耶。為余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長者若為如來造窣堵波者。應可如前具足而作。若為獨覺勿安寶瓶。若阿羅漢相輪四重。不還至三。一來應二。預流應一。凡夫善人但可平頭無有輪蓋。"按照這些記載,鞍字口的這座“窣堵波”不僅有華美的頂蓋、相輪,兩邊還對稱地營構甬道,是一座典型的得道高僧埋骨塔,里面應有舍利子。如果這不是二七的墓,那二七的墓在哪里? 繞過“窣堵波”,走到背面去,一座呈單個“六角括弧”樣貌的古墓在此顯現出來。只見該墓主體部分由三層組成,下面有三塊石板,分別由石條隔斷,中間有兩層石板,其中上面石板有波浪形凸起,再上面一層中間是一個石柱,兩邊各一塊石板,石板兩邊是四塊石墩,其中石柱上面刻了一個圓圈,推測為日輪,石墩、石板均有字,兩塊石板各刻有“斷望”、“歸真”字樣,都是佛教用語,意即告別人世,歸寂、滅度,石墩四字分別是“西”、“城”、“佳”、“域”,連起來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最上層還有一個兩頭翹起的頂蓋。主體部分兩邊各有延伸的部分,都是石塊壘起來的,且與主體部分形成內收的夾角,就像六角括弧的一半。這個墓保存的非常完整,上面雖然沒看到年號,但相比“普同塔”,感覺年代要近一些。如果上述推測不錯的話,這才是二七和尚的墓。“普同塔”應是清朝早期鞍字口廟的開山師祖的舍利塔。經歷三百五十多年的滄桑,塔體遭到破壞,后來用水泥進行了修補。但整體保存還是不錯的。 鞍字口廟,光緒八年版縣志沒有收錄,二七的師父智遠禪師也無從查考,也不知與臨濟宗有何淵源。一代高僧,長眠東山,大德高行,不僅勒石以紀,更將長期留存在百姓心中。 逆光下的鞍字口廟一角。 主殿正門,下面的門檻石是一整塊石條,長度驚人。上面分段雕刻花紋。 大殿內景。 梁架似是新的。按光緒八年縣志記載,清代麻城保存的壇廟寺觀坊表非常多,而麻城市志(1986--2005)所載經過登記的佛道場所僅有42處,其中首推帝主廟,這是麻城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全真教道場,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惜乎晉“國保”失敗。 木魚似是舊物。 保存相對完好的拱券門。 老山墻,其中一塊磚上刻有“康熙九年”等字樣。 寺廟“雜役”之墓。中間石門上也有金屬把手。頂部有寶蓋,規格也不低,只是跟旁邊“豪華”墓相比,才顯得“寒酸”。從建筑美學角度看,寶頂碩大,下面有些單薄。左邊的石塊遭到破壞,其實可以復原。 窣堵波,根據碑石記載,可稱“普同塔”。白鴨山上明代高僧道一的塔刻有“大同”二字。“普”“大”字異而意同,皆是高僧的理想國。六角形塔后邊有石墻呈半月形環繞,契合古制,“具足”之作。 塔身近攝,文字、圖案清晰而精美。然水泥修補痕跡不忍睹之。 石門殘損,字跡部分可以辨認。 左右甬道,莊嚴規整。 疑似二七和尚墓的“斷望”“歸真”墓(我自強名之)。方形供桌今空空如也,遙想當年,二七歸真之后,信眾、鄉民在墓前立石供桌,四時果饌,裊裊香燭,是萬萬少不了的。我今在大師墓前俯首合十,禮敬高僧,祈求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為昨日仙逝的恩人、兄長、教育家劉良斌君護持保佑,直達“西城佳域”!南無阿彌陀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阴市|
湖南省|
景东|
舞钢市|
济宁市|
扎兰屯市|
平和县|
云南省|
安西县|
霍林郭勒市|
枣阳市|
仁怀市|
阿合奇县|
偏关县|
南通市|
郁南县|
大理市|
错那县|
疏附县|
柯坪县|
都兰县|
凤翔县|
香格里拉县|
启东市|
凉山|
莎车县|
来宾市|
佛山市|
东乡县|
乐清市|
阳城县|
台湾省|
永善县|
新乡县|
满洲里市|
浪卡子县|
仁怀市|
额尔古纳市|
航空|
云阳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