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鋼城區南部新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東峪村美麗鄉村建設側記</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7日上午,陰天,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十幾天的酷熱天氣終于消退。駕車走在平順的馬路上,望著遠處的山,云霧繚繞;吹著車窗的風,涼風習習。濕潤的空氣夾雜著雨后泥土的芬芳,讓人心情愉快,身心舒暢。</p><p class="ql-block"> 在區委駐南部新城東峪村第一書記李敏義的帶領下,集體協商指導員來到該村山里紅農業種植合作社指導集體協商合同簽訂工作。</p><p class="ql-block"> 集體合同簽訂進行的很順利,合同簽訂完成后,指導員在第一書記和村兩委成員鄒斌陪同下,參觀了村里新近建設完成的四處民宿、花椒園、文化墻、養雞場等,回到辦公室,又與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豐勝,村兩委成員呂玉鳳進行了座談。</p><p class="ql-block"> 據介紹,東峪村,位于城區東南10公里處,是鋼城區最偏遠的村莊之一。西南緊鄰灰菜峪,西北距9363紅色教育基地不遠,東南與新泰市的圍屏莊、路踏泉村接壤,東北毗鄰青冶行。</p><p class="ql-block"> 東峪村,東、南、北三面環山,一條不寬的山溝貫穿全村的東西,村民大都居住在山溝的北邊。由于村子處于深山,又是行政區的邊緣,交通多有不便,不要說濟南了,就是鋼城區的人知道東峪村的也不多,來過的更少,理所當然的成了小三線建設的首選地。</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東峪村峪中荊棘叢生,荒山野嶺無人居住,鄰村人多來此砍樹枝簇蠶、開荒種地,人稱“蠶草峪”。</p><p class="ql-block"> 東峪村,建村時間短,山地瘠薄,屬純青石山區。村民晝夜開荒不輟,勤勞耕作,繁衍生息,由幾戶人家發展到93戶,206人,5個姓氏??筛?00多畝,山灘150畝,山林1900多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谷子、花椒、柿子、山楂、地瓜等農產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生存,走進深山</b></p><p class="ql-block"> 1913年,鄒姓從寨子高峪來此開荒種地;陳姓從新泰鞏家莊遷來。為種地方便,孫姓、劉姓也從大上峪遷來,亓姓從黃莊通香峪搬來。9戶人家前后20年陸續遷聚于峪中。建村后,因峪在大上峪村東,遂改名為東峪。</p><p class="ql-block"> 1939年,東峪并入灰菜峪,屬蒙陰縣管轄;1942年隸屬博萊縣張黃區;1944年7月博萊縣撤銷,復歸蒙陰縣;1945年5月,隸屬沂源縣六區;1957年隸屬黃莊鄉;1958年隸屬黃莊人民公社;1961年從灰菜峪分出,設為行政村;1984年隸屬丈八丘鄉;1985年隸屬黃莊鎮;1988年沂源縣劃歸淄博市;1991年劃歸萊蕪市;1993年隸屬鋼城區黃莊鎮;現屬鋼城區南部新城建設服務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國安,建設小三線</b></p><p class="ql-block"> 20世紀中葉,我國周邊局勢十分嚴峻,為加強戰備,1964年10月,毛主席作出了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后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三線地區指中西部省區,其中西南的川、貴、云和西北的陜、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自身的腹地通稱為“小三線”。</p><p class="ql-block"> 國務院國防辦公室組織編制了全國各省市“小三線”的建設規劃,按照規劃,小三線地方軍工企業主要承擔生產半自動步槍、槍彈、手榴彈、地雷、迫擊炮、迫擊炮彈、硝銨炸藥等軍工產品,目的是一旦戰爭爆發,交通切斷,各省可以立即裝備起地方部隊和民兵武裝,做到獨立作戰。</p><p class="ql-block"> “9363廠”就是根據中央和毛主席的決策部署,華東局和山東省委作出的決定,于1966年建設的山東“小三線”武器生產基地之一,它對外叫國營山東新華翻砂廠,秘密代號為“國營9363廠”,其中“93”代表“小三線彈藥生產”,“63”則是工廠序號,主要生產6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彈。</p><p class="ql-block"> 按照“靠山、隱蔽、分散”的選址方針,泰沂山區成為山東“小三線”建設的理想選址,“國營9363廠”就選址在泰沂山區腹地的沂源縣黃莊公社大上峪大隊的北山坡上,工廠北面與萊蕪相鄰,西面和南面與新泰接壤,處于沂蒙山區七十二崮之一的青楊崮。</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籌建組來到青楊崮,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國營9363廠”的地理勘探、項目論證、規劃調整、工程立項、工業設計等工作,8月25日,“國營9363廠”項目正式立項。</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2000余人的施工大軍奔赴溝壑縱橫、群山連綿的青楊崮,拉開了“國營9363廠”的基礎建設序幕。全廠占地面積1903畝,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分別建設了101鑄造車間、102機加工車間、103總裝車間、104硝銨炸藥生產車間、105木工車間等生產分區,分布在青楊崮南麓的九條山溝中。</p><p class="ql-block"> 1968年,新華翻砂廠建廠,把二車間建在村西北向陽峪,打山洞4處,村西建職工宿舍300間。村東南“蠶草峪”建裝藥三車間,宿舍與村莊建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1969年修建了直通205國道的公路,1972年全部鋪上油漆,這一年村民全部安上電燈。</p><p class="ql-block"> 東峪村民風淳樸,團結和睦,勤勞善良。新華翻砂廠建廠,占了村里20畝好地、上百畝山場,村民毫無怨言,并且積極協助,盡最大可能提供便利和支持。剛建廠,建筑材料遍地都是,村民無一人亂拿、亂動。廠里宿舍與村民住宅建在一起,職工的衣裳刮到了村民家,村民主動送還。村民把職工當親人,每逢過節、過年、探親訪友,都為他們看家護院。職工有困難,村里也盡可能的給予幫助。1974年三車間一邵姓職工的兒子燙傷,東峪村借給他200元錢為兒子治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三線職工宿舍、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發展,靠山吃山</b></p><p class="ql-block"> 東峪村山多地少,70年代初,壯勞力抽調挖水井,老弱婦女壘涵洞600米,墊地22畝。村人在山頂栽柏樹20萬棵,山腰栽花椒柿子、棗樹等。同時,打大口井2眼,電機管道配套,保證了小麥、玉米的用水。村民生活用水自新華建廠就用上了自來水。因工作成績突出,東峪村連年被評為先進單位,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也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92年,村民鄒都峰創建了東峪養殖場。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東峪養殖場已經成為鋼城周邊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養殖場,日產蛋5000多斤。目前養殖場正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完成后,日產單將達到8000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97年新華廠搬遷,自來水中斷,市電業局幫扶村里打深井一眼,家家戶戶重新用上了自來水。</p><p class="ql-block"> 孫豐勝擔任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以來,加大了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積極組織村民大力發展牧業,養豬、養雞、養羊、養兔,規模大、效益高?;ń窐?、柿子樹數量多,家家有經濟林。東峪村走上了以山養兔養羊、以兔羊糞便養樹的良性循環軌道。</p><p class="ql-block"> 2015年,黨員、村兩委干部帶頭,發動村民捐款,本村及外地原東峪村人共捐款6萬多元作為啟動資金,在政府資助下,建成了長1080米、寬4米,橫貫村莊東西的大路。</p><p class="ql-block"> 為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出行問題,村書記主任孫豐勝還親自跑到區交通局、長運公司協調解決了村里通公交車的問題。2018年12月城子坡至東峪的公交車正式通車。村里通公交,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交通狀況、提升了村莊品位,為拉動經濟發展、開展鄉村旅游發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另外,還建設了240平的文化廣場。2016年,利用區扶資金又建設長860米、寬3米的生產路、拉呱大院。2017年,再次利用政府幫扶資金,新建了長880米、寬3米的生產路,建設了幸福院。2018年擴建了文化廣場,面積達到了680平方,建新了幸福食堂和衛生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當年挖的口徑達十幾米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美麗,舊貌換新顏</b></p><p class="ql-block"> 村居環境治理再提升,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總體要求,與廣大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緊密相連。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以來,東峪村兩委高度重視,在上級部門領導支持下,因地制宜,有序開展,長效治理,以“山青水秀,環境優雅,美麗宜居”為奮斗目標,動心思、下功夫、出力氣,持續推進村居環境治理,扮靚村莊顏值。</p><p class="ql-block"> 東峪村三面環山,道路坑洼不平,趕上大雨天就成了“水泥”路,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鄉村振興,道路先行。面對群眾訴求和期盼,東峪村兩委把“戶戶通”路面硬化工程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扎實推進路面施工建設。2019年,投資8萬余元拓寬、整修、硬化小街小巷20條,1350米小街小巷鋪上水泥。2020年“戶戶通”工程開始,全村每戶都通了水泥路,打通了連通村民家門口的“最后一米路”。之后,又為村內小街小巷安裝了太陽能路燈。</p><p class="ql-block"> 為了集體增收,村民致富,2020年村里成立了山里紅農產品種植合作社,組織村民種植花椒、蔬菜、蜜薯等,為村民提供農產品種植服務,開展農業觀光游覽。</p><p class="ql-block"> 山里紅合作社種植的花椒,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香味濃郁、麻味醇厚、藥效成分多、精油含量高,具有極高的食用、藥用價值,深受市場青睞。去年有的村民光花椒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元。</p><p class="ql-block"> 花椒樹滿身是刺,管理、采摘時,手臂容易被扎傷。為了提高花椒種植效益,克服花椒采摘困難,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山里紅合作社主任孫豐勝,親自到外地學習無刺花椒種植技術,學成回村以后,在村里建立了無刺花椒種植基地,推廣種植無刺花椒。</p><p class="ql-block"> 無刺花椒樹和傳統花椒樹相比較,樹齡長、樹形高大、銳刺少、花椒朵大、葉厚,果實繼承了大紅袍花椒的特點。在無刺花椒種植基地,我們看到無刺花椒樹生長在山坡上,樹干粗壯,滿枝的花椒顆粒飽滿,顏色翠綠。無刺花椒在水土保持、綠色發展和持續增收等方面都具有現實意義。</p><p class="ql-block"> 為了實現無刺花椒轉型升級,無刺花椒基地建設規模逐步擴大,為無刺花椒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無刺花椒產業化、規?;l展,東峪村將成為無刺花椒苗木生產基地之一,大量的無刺花椒樹苗銷往各地?,F在花椒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00多畝,年產量5萬斤左右,按照市場價20元每斤計算,可收入100多萬元,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環境治理方面,積極開展垃圾清理、鏟除積垢、拆違拆舊,主要針對村內房前屋后柴草堆、殘垣斷壁、主次道路等進行清理整治,徹底消除“臟、亂、差”現象。重點圍繞街道兩邊的“四大堆”,采取拉網式排查,一條街一條街地整治,確保村居環境整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村莊徹底換新貌。</p><p class="ql-block"> 在環境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后,又把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放在了提升鞏固方面,村兩委研究決定繪制文化景觀墻,提升村莊顏值。說干就干,投資5萬元,打造了一條長度350米、面積800平方米的文化墻,對其進行精心粉刷、彩繪,讓美麗鄉村錦上添花,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鄉村文化墻,畫面內容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還能起到宣傳、教育、警示作用,對培養村民講文明、樹新風的意識效果明顯,作用巨大。現在,村民每每經過文化墻時都會駐足觀看,欣賞著精彩的畫面,內心十分愉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旅游,打造民宿新業態</b></p><p class="ql-block"> 民宿業是發掘鄉村價值、改善鄉村環境、聚集現有資源、創新業態類型的新興產業。中國民宿的特點:個性特征張揚,文化特征明顯,平民特征突出,鄉愁味兒濃厚,觀賞性、體驗性和研究價值并重。</p><p class="ql-block"> 由于民宿歷史痕跡明顯,鄉土氣息濃厚,小街小巷,阡陌交錯,犬吠雞鳴,潺潺水聲,裊裊炊煙,夕陽火紅,十分貼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因此,這些熟悉的場景再次呈現,就很容易使游客引起思鄉之情,勾起兒時的回憶,是典型的鄉愁型旅游產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生命力所在。庭園景色,綠意盎然;田野環繞,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游客置身于此,聆聽著大自然的蛙鳴聲、鳥啼聲,碧綠的山頭、微風吹拂、飄來陣陣花香,就好像置身于大自然般,能夠親身體驗到最輕松、悠閑的鄉村生活,度過最不一樣的美好假期。</p><p class="ql-block"> 為了發展美麗鄉村旅游,為游客提供方便、舒適、實惠的住宿條件,自去年開始,東峪村因地制宜,特選擇村中古樹周邊4處無人居住的民居進行優化改造,將殘垣斷壁變民宿,助力鄉村振興。今年在去年民宿硬件已經建好的基礎上,完成了民宿裝飾,外圍彩燈帶安裝等。下一步將通過微信、朋友圈大力宣傳民宿旅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藝術品一樣的影壁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富裕,助力鄉村振興</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根據區委的安排部署,區總工會安排職工服務中心李敏義同志到東峪村任第一書記。</p><p class="ql-block"> 第一書記到任后,走訪調查了村里的發展現狀,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村里辦公設施不太完善,而且還有兩間辦公室空著時,就產生了向單位爭取點資金,把空置的辦公室利用起來,改善一下辦公條件的想法。當這一想法反映到區總工會以后,總工會任主席非常支持,表示單位經費再緊張,各方面經費壓縮一下,也得把這件事辦好。于是,區總工會籌集資金3萬多元,為村里購置單人沙發兩組,三人沙發一組,寫字臺兩張,書櫥兩個,半廚小桌三件,椅子、凳子若干和空調,電腦等設施,極大地改善了村里的辦公條件,提升了便民服務水平。</p><p class="ql-block"> 入村半年多來,第一書記還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努力在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自身優勢、施展才干,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加油助力。與村兩委一起,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在進村主路沿河帶安裝設置了290米長的道路護欄,保障了廣大村民的出行安全和道路行車安全。積極組織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協調萊鋼培訓中心與東峪村建立黨員主題日手拉手結對幫扶,為15戶困難家庭送去油,米,面等生活物資。</p><p class="ql-block"> 在疫情防控期間,區總工會為東峪村購置了值班帳篷,遮陽傘,防護口罩,消毒酒精等物品。與區婦聯、區工商聯、中興汽配公司為東峪村援助大批防疫物資,為疫情防控工作夯實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指導東峪村合作社建立工會組織,組織開展集體協商工作。通過濟南市組織部開展的“泉廣第一書記特色農產品”推介活動,推動東峪村特色農產品走向泉城廣場大舞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明天,再繪新畫卷</b></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東峪村計劃投資50萬元,在村東修建一條5.6公里的生產路,方便村民生產生活;利用村內五六十年代的老石頭房子,通過整修、改造、翻新,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項目,打造“鄉村會客廳”。</p><p class="ql-block">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東峪村這個大山深處的古老村落,一定會在鄉村振興建設發展中,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阿合奇县|
利辛县|
安阳县|
通河县|
和龙市|
岫岩|
淳安县|
常熟市|
池州市|
卓尼县|
广宁县|
凤台县|
会泽县|
武平县|
舟曲县|
启东市|
治县。|
普格县|
吕梁市|
防城港市|
涞源县|
内黄县|
喜德县|
桓仁|
密山市|
石门县|
日土县|
芮城县|
广德县|
英山县|
元谋县|
涟水县|
洞头县|
青冈县|
武城县|
敦化市|
朝阳市|
石台县|
阿尔山市|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