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芬芳的野花</p><p class="ql-block">——閑話年畫民俗</p><p class="ql-block">姚文學</p><p class="ql-block"> 20世紀80年代初期,莊稼連續幾年獲得大豐收。某年寒冬臘月,父親滿懷喜悅的心情,從鎮上買回一套“松鶴延年”的中堂畫,還有兩張“魚慶福壽”、“招財進寶”的單幅畫,樂滋滋恭恭敬敬地貼上泥巴的墻壁上。祈盼吉祥如意的古老題材、大紅大紫的艷麗色彩,幾張年畫瞬間讓農家寒舍充滿了洋洋的喜氣。往年,家里貼的除了領袖像之外,就是什么“智取威虎山”、“北京風光”、“做人要做這樣的人”之類的帶些政治色彩的宣傳畫。這年突然復古,讓我感到特別新鮮,留下深刻印象,至今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年畫,在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有多種叫法。北宋的紙畫、明代的畫貼、清代的衛畫、杭州的歡樂圖、四川的斗方,等等,指的都是年畫。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篇《狗·貓·鼠》,他在這篇文章中回憶童年生活時寫道:“我的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這里所說的花紙,也是指年畫。我的家鄉肥西,位于皖中丘陵地區,人們習慣的叫法是“花條子”,推測可能是“畫貼”的變音吧。每年春節來臨,家家戶戶,即使經濟再怎么困難,也必須剃個頭,洗個澡,掃回塵,然后換上一幅新對聯,再貼上兩張新年畫,以示辭舊迎新,盼望在新的一年里過上更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故,也許是深埋中國人心中的祖傳情結吧,所謂的古道熱腸,市面上年畫的內容隨時代而不斷變化,老一代人,尤其是農民,卻總是對那些傳統的題材,帶有吉祥美好寓意的通俗性年畫,情有獨鐘,百貼不厭。</p><p class="ql-block"> 民間年畫,與民間剪紙、刺繡、雕梁畫棟等一樣,屬于民間美術范圍。民間美術是有形的、實體性的民俗,是民俗現象的組成部分,同時又與其它民俗現象密切相聯。作為民間美術作品的年畫,由中國人慶祝民俗春節而誕生,同時與民眾的原始宗教、巫術思想行為有關。它是傳遞民俗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民間年畫的創作者,一般都是廣大群眾和從中產生的優秀匠師。相比上層階級專業美術家的作品,年畫擁有著顯著的通俗性特色。這種通俗性,也就是強烈的民族性。這是一種寶貴的藝術品質,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p><p class="ql-block"> 作為民間藝術的年畫,往往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約,表現出深厚的民俗意識,畫面主題常常通過“諧音”、“類比”、“借代”、“模擬”等多種表現手法,含蓄地表達主題的意義。其中“諧音表現法”的使用最為廣泛。如“金玉滿堂”畫的就是一缸金魚;一紙蓮蓬指的就是“連生貴子”;畫一銅鑒、一雙鞋子,意在“同偕到老”……柿代世,蘋代平,蔥代聰,荔代利,蓮代廉,扇代善等等,幾乎成傳統年畫的符號文字,約定俗成,人人心領神會。</p> <p class="ql-block"> 追溯歷史,中國的吉祥寓意模式起源于秦漢,發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人們期望改變現狀,寄希望于時來運轉,于是便有了“三陽開泰”、“大富大貴”(牡丹花)、“年年大吉”(兩條鯰魚配幾顆桔子)。這種寄托于未來的祈福納祥、驅邪避災的愿望,在新舊交替、承前啟后的春節顯得格外突出。</p><p class="ql-block"> 宋代王安石有《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民間習俗中的門神畫由桃符演變而來。有史料記載,我國民間年畫則又發端于門神、灶君,濫觴于遠古時代,定型于漢代。宋代之后,木版年畫通過商業化運作得以規模化生產,作坊遍布大江南北,它的內容記載的多是各地的鄉俗民俚,其價值如同繪畫形式的方志。木版年畫的印刷始終是民間出資組織完成的,為求得大眾的喜愛,匠人們絞盡腦汁,不斷追求創新。年畫的設計、生產,一直是出版史上的活躍領域,諸如套印、饾印以及水印,都是首先從年畫印刷中得以推廣應用的。民清之際,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等地,被譽為全國四大年畫生產基地。</p><p class="ql-block"> 一幅年畫,通常要經過勾、刻、印、畫、裱等五道工序才可完成。在構圖上,年畫力求與大眾的審美趣味相融合,這些意趣工匠們總結歸納出一個這樣的口訣來:“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會合人意;人品要俊秀,才得人歡喜。”年畫,猶如盛開的山野之花,雖然絢麗燦爛,卻從來未受到國人的重視和研究。目前,國內收藏木版年畫最多的單位是上海圖書館,大約有3600幅,其中大部分藏品來源于徐家匯藏書樓,為當年在華的法國傳教士所收藏,但這一數字遠遠低于國外的年畫收藏。</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昔日廣大鄉村的土墻草屋被磚墻小樓取而代之,新一代農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畫逐年衰敗,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盡管如此,許多古老的民俗,依然活在民間。</p><p class="ql-block"> 2003年1月,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召集全國著名木版年畫產地,聚會天津,動員普查和搶救瀕危的木版年畫,馮驥才主席在會上大聲疾呼:“一天也不能耽誤!”2011年,得知楊柳青著名畫鄉“南鄉三十六村”即將整體拆遷的消息,馮驥才先生親自帶隊深入現場,采訪記錄,拍攝圖片,及時進行檔案化記錄。馮先生感慨萬千地說:“對于歷史生命,如果你不能延續它,你一定要記錄它。因為,歷史是養育今天的文明之母。如果我們沒了歷史文明——我們是誰?”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國家近年出臺一系列“非遺保護措施”,木版年畫當然名列其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文化熱的再度升溫,人心所向,勢在必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高邮市|
长沙市|
繁峙县|
阿尔山市|
台中市|
兴国县|
镇坪县|
永顺县|
昌吉市|
河北省|
乌拉特中旗|
手游|
马鞍山市|
平昌县|
和政县|
都兰县|
酉阳|
彰武县|
淄博市|
夏邑县|
威远县|
白水县|
南投县|
大埔区|
礼泉县|
察雅县|
周至县|
凤庆县|
纳雍县|
永福县|
德保县|
浏阳市|
阿拉善盟|
水富县|
岑溪市|
阿拉善右旗|
手游|
宣威市|
五家渠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