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又有一批無線電愛好者(HAM火腿)新成員加入了我們這支隊伍,在黨的生日來臨之際,帶領新隊員重走一下抗聯路,近距離接觸一下文物遺址,體驗一下抗聯戰士的艱辛,了解一下老區革命群眾支前的熱情。從中體驗無線電臺在抗戰時期和文保過程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在活動中通過在抗聯密營遺址祭奠抗聯英雄,巡查抗聯與老區情報中轉站遺址“馬鹿窯子”、老區革命群眾支前見證“殺牛溝”,讓新隊員了解抗聯,了解保護文物遺址的意義及重要性,從而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8日早7:30分在東寧晟通名車門前集合,并舉行了中國業余無線電臺操作證頒發儀式。</p> <p class="ql-block">頒發完操作證以后,隊員近30人駕駛9輛硬派越野車,于8:20點鐘從東寧鎮出發,踏上了這次穿越200多公里的紅色之旅,其中叢林穿越四段,共計60公里。</p> <p class="ql-block">這批新隊員是6月5日通過黑龍江省無線電協會在東寧市設立考場而取得的業余無線電操作證,參考人員包括牡丹江地區周邊市縣共計38人。</p> <p class="ql-block">這次考試是黑龍江乃至全國首次在縣級市設立考場,在此對黑龍江省無線電協會邰偉毅會長、陳同凱秘書長及全體領導和牡丹江市無委會領導對我們的支持與厚愛表示最真摯的感謝!</p> <p class="ql-block">從東寧鎮出發,沿331國道至鬧枝溝村,約50公里到達五排抗聯密營地,過了前面的護欄就正式進入密營地了。</p><p class="ql-block">這里距通往五排屯的水泥路1170米,左側是懸崖,右側山腳下有一條小河,兩山之間距離約50米,這里有一個2米高2-3米寬的土石混筑的墻體,這就是密營的第一道防御工事。如果在懸崖上架一挺機槍,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每當路過這里,都會不由得抬頭向懸崖上多看兩眼,心里在想,當年的那位機槍手還在嗎?</p> <p class="ql-block">1940年2月中旬,抗聯第五軍政治委員季青率隊從穆棱到寧安活動一個時期,又轉到東寧、汪清之間的片底子。</p><p class="ql-block">1940年秋冬,抗聯五軍副官和一軍徐哲指揮的部隊從寧安轉移到東寧縣老黑山的馬鹿窯子和片底子,在這里開辟了后方基地。此后,徐哲派姜殿元帶領十二人去寧安梨樹溝背回了四十套棉衣到道河的五排,建起一所能擋風雪的地窨子。然后,在馬鹿窯子休整的部隊全部搬到了五排。由于崔連長叛變,部隊又轉移到老黑山鎮奔樓頭村下邊的高麗窩。</p> <p class="ql-block">五排屯東南抗聯密營遺址由25個房址、10個掩體、一道石筑防御墻和戰壕組成。遺址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50米,總占地面積約75000 平方米。房址依山而建。墻體為石筑和土石混筑。最大房址面積110平方米,最小面積7.5平方米。房址總面積約922平方米。五排東南抗聯密營遺址是抗聯第5軍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下在東寧縣綏芬河流域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實證。</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趟過一條小河,距第一道防線門口330米,在小路的右邊有一塊石碑,這就是密營地的省文物保護單位碑。在這寂靜的山林里,他就像一位老班長一樣站在那里,向我們講述著當年那段烽煙歲月。</p><p class="ql-block">同行的隊員們不約而同的拿出攜帶的食品祭奠一下英雄們。我們代表父老鄉親們來看看你們,英雄們啊!你們在那邊過得可好!</p> <p class="ql-block">在石碑對面40米的小河旁,有一棵三摟粗的連李樹,兩棵樹一段長在一起一段有分開了,并且明顯地能看出來是兩個人抱在一起在親吻,人們都管她叫夫妻樹。</p> <p class="ql-block">聽老人講,這是一對抗聯小夫妻的化身,當年日軍曾抓走過一對外出化妝執行任務的年輕抗聯小夫妻。小兩口受盡了敵人的百般折磨,沒向敵人交代半點抗聯的情報信息。敵人拿他們沒辦法,最終在道河鎮殺害了兩位年輕的英雄。臨刑前兩位凜然就義,面對敵人的槍口,兩人互相擁抱著互相親吻著泰然自若。據說,當時兩個日本兵看到此景想起了自己的戀人,都是流著淚扣動的扳機。但是,狼改變不了自己的本性,日本兵竟把死后兩位英雄的頭顱割了下來,掛在了道河鎮的牌樓門上。</p><p class="ql-block">后來在這里就長出了這棵夫妻樹,人們都說是那對英雄小夫妻回密營地找她的部隊來了。</p><p class="ql-block">隊員劉偉帶妻子來到樹下想找找當年抗聯小夫妻的感覺,本來很溫柔的妻子可一到樹下卻變的那么莊嚴了。當年有多少文弱的女子、書生在敵人面前都變成了硬漢!</p> <p class="ql-block">再前行100米,小路右側山根下是一處密營中面積最大的營房遺址。此房址長22米寬5米,面積110平方米,一米來高的墻體由亂石砌成。營房靠山而建,房內下挖一米多深。當年房蓋上面棚上厚厚的樹枝野草,這就是我們東北的地窨子。這種結構一是為了隱蔽,二是為了冬季保暖。因為這里不敢生火,怕被敵人發現,當年的艱苦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最大的營房前,是一處半圓形的平地。可以看得出來,這里明顯有人工修筑的痕跡,西邊一至兩米的高臺把一塊約3000平方米的平地環繞其中,這就是一個練兵場。從營房數量和練兵場的大小看,這支抗聯隊伍有500人左右。練兵場上的樹木,記錄著八十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他們就像一個個戰士在那里打著立正。回頭望去,仿佛看到抗聯將軍徐哲和姜殿元正站在高坎上觀看著戰士們的訓練。</p><p class="ql-block">突然傳來操練的腳步聲,</p><p class="ql-block">原來是一陣微風吹響。</p><p class="ql-block">英雄們不能有操練的號子,</p><p class="ql-block">也沒有英姿,</p><p class="ql-block">但有颯爽,</p><p class="ql-block">還有一身破棉襖,</p><p class="ql-block">和一個個消瘦的雕塑般的臉龐。</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400米,在小路左側下坎處的小河溝旁,有一個60平米左右的房址,此址門口對面五六米處是一個十幾平米的小房遺址。小房就是炊事班的住處,這大房就是當年部隊的廚房。</p><p class="ql-block">走進廚房,</p><p class="ql-block">左側仿佛看到不滿18歲的小兵摘菜的忙碌,</p><p class="ql-block">右側還能聽到戰士切菜的叮當,</p><p class="ql-block">對著門口北面的鍋臺上,</p><p class="ql-block">老班長的廚鍬下正飄出野菜的青香。</p><p class="ql-block">鍋臺煙囪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真想扒開鍋臺內的泥土,</p><p class="ql-block">嘗嘗當年烤剩的干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進炊事班的寢室,</p><p class="ql-block">老爺們的汗臭味實在是不香。</p><p class="ql-block">突然傳來幾聲女孩的嬉戲,</p><p class="ql-block">瞧!</p><p class="ql-block">原來是幾個女兵在小河邊洗菜弄濕了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腳底一滑,</p><p class="ql-block">醒過神來,</p><p class="ql-block">哪有女兵!</p><p class="ql-block">哪有菜香!</p><p class="ql-block">只是幾只小鳥在那里哀鳴,</p><p class="ql-block">好似在向我們訴說當年的悲壯。</p> <p class="ql-block">踏著當年女兵洗菜時坐過的幾塊石頭,跳過了小溪流。順著山坡往上爬80米,會看到兩個小掩體,再前行40米,在營地東側的一個溝叉子內的北坡,有兩個連在一起的房址,每個約80平方米,不熟悉的人根本發現不了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部隊為了防御需要,每個營房都間隔50米以上。唯獨在這個隱蔽的地方,兩房連在一起,說明此房有著特殊的用途和意義。這里有可能是抗聯的指揮部,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周保中和抗聯第五軍政治委員季青,有可能在這里坐陣指揮發號過示令。也可能是部隊女兵住的地方,因為讓女兵單獨居住,這些大老爺們兒肯定不會放心的。 </p><p class="ql-block">是的,抗聯里肯定也少不了女兵,為了新中國,為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有多少巾幗英雄葬身在了荒山野嶺間。她們扔下兒女,撇下爹娘,和男人們一起出生入死。在這里,讓我們向偉大的母親們敬個禮。</p> <p class="ql-block">繼續沿著山路南行,這個營地往前還有約700米的長度,還有十多個大小不一的房址。當年,由于崔連長叛變,日軍偷襲了這處密營。在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和日軍的殊死戰斗,部隊是拉山沿綏芬河從這個方向邊打邊撤,轉移到老黑山鎮奔樓頭村下邊的高麗窩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密營地南端一段最難走的路,就像當年抗聯轉移時一樣,不能讓一位戰友掉隊,他們在等待后面的隊友。</p> <p class="ql-block">走出密營地,我們行駛上一段通往奔樓頭的關東軍警備路,奔樓頭就是當年撤退時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這次活動由資深火腿賀鵬成負責無線電通聯,這段路叉道很多,在這沒有手機信號的深山里,如沒有無線通信做保障,很難保證整個隊伍完整的走出深山。</p> <p class="ql-block">有了他,就好像當年的抗聯隊伍有了黨的領導一樣,行動起來就有了方向,戰斗起來就有了沖鋒在前的帶頭人。</p> <p class="ql-block">這段山路因幾十年沒有車走了,一路走來,充滿了艱難險阻。但是,隊員們一想到當年的抗聯英雄,個個心里都充滿了越是艱難越向前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15公里的路程,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艱難跋涉,1點鐘到達奔樓頭村。</p> <p class="ql-block">進村后,首先我們在此清點了一下人員車輛,然后在村委會廣場上來了個合影。本來大家的心情應該很興奮,可一想到當年抗聯是被小日本追著打到此地來的,個個心里都很沉重。</p> <p class="ql-block">村支書尹子成聽說有我們這么一支隊伍來到了奔樓頭,正在村委會廣場上吃午飯,他就親自來到村委會,打開會議室讓大家進屋吃飯。我們就像當年的抗聯戰士見到了親人老百姓一樣,心里那個感動啊!</p> <p class="ql-block">尹支書講,聽說當年的抗聯隊伍撤到奔樓頭后,得到了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才得以保存了實力。</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飯,我們就趕往相距十多公里的革命老區二道溝村,于14:10到達。</p><p class="ql-block">二道溝隸屬于黑龍江省東寧市老黑山鎮,是在東寧市區西南75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早期木幫稱此地為楊木林子。1939年春,日軍為了切斷抗日聯軍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實行了“邊民內遷”政策,強迫小烏蛇溝村二十戶居民和陽明、和光兩個屯子的十多戶遷到老黑山二道溝建立新屯,并指定張傳福為屯長。后來張傳福在抗聯領導季青等的幫助下,在二道溝成立了抗日會,抗聯委派張傳福為會長。</p> <p class="ql-block">二道溝的老鄉紀向彬看到我們這個隊伍后,就像迎接當年的抗聯部隊一樣,興奮地跑了過來。</p> <p class="ql-block">紀向彬還叫來了當年二道溝抗日會的老英雄高元亮的姑爺王云剛,并且帶來了老英雄給他留下的兩個餐叉紀念品,兩人給隊員們講述了抗日會會長張傳福及會員們當年的英雄事跡。</p> <p class="ql-block">臨走前,給他們留下了我們的隊旗做紀念,愿這紅色的基因代代流傳下去,永不消融。</p> <p class="ql-block">下一行程是從二道溝經官地北溝繞行進入殺牛溝,然后到“片底子”參觀“馬鹿窯子”。過了橋就是官地北溝了。</p> <p class="ql-block">為了保證密營隱蔽和抗聯部隊的安全,及時準備傳遞情報,屯子里推舉許正祥為專職交通員。為使許正祥安心當好交通員,挑選了兩坰好地由大家負責耕種,收獲的糧食作為許正祥家的生活費用,至今這塊地人們仍叫它“官地”,“官地北溝”因此而得名。還有一個說法是說,這塊地是一個姓官的所有,這塊地稱為“官地”。</p> <p class="ql-block">這段路走的也很艱難,但隊員們經過二道溝聽了老區抗日會的事跡以后,就好像加了油一樣,沖勁十足。</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隊員好幾次跟錯了路,多虧每個車上都有無線電通聯電臺,越是艱難的路上,越是需要有指揮者,越是需要有黨的領導。</p> <p class="ql-block">隊員們說,要是在當年抗日戰場上,如果有戰友受傷了,我就是背著你爬也要爬出來,絕不放棄一個戰友。通過這段路程,明顯感覺到隊員間已上升到親兄弟般的感情了。</p> <p class="ql-block">再走出這片樹林,就進入殺牛溝了。1940年秋天,屯里群眾得知抗聯二、五軍到馬鹿窯子密營會師的消息,張傳福和群眾商量后馬上送去了一頭大牛慰勞部隊,為紀念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殺牛溝”從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這是寒蔥河林場職工張傳利的種植看護房,在此房往北250m發現了碾盤子和兩個地窨子遺址。專家斷定碾盤子位置就是殺牛的地點,在此再往南走1公里多點就是馬路窯子。</p> <p class="ql-block">這個地窨子遺址就是當年的“馬鹿窯子”,它坐北朝南,東西長8米,南北寬4米,遺留石墻高度約0.8米。它背靠大山,房西面是一條小河溝,南面距綏芬河也就100米多點的距離,是個居住的好地方。從二道溝跨河到這里直線距離約五六公里,今天我們走的山路約15公里,歷時兩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當年在抗聯隊伍到來之前,這里住著三位六七十歲的從山東闖關東過來的老人趙喜堂、馬守珍和王玉貴,后來他們都加入了抗聯隊伍,并成為了交通員,馬鹿窯子也就成了交通聯絡站,二道溝張傳福送來的糧食和情報都從這里中轉給抗聯。</p> <p class="ql-block">從“片底子”出來,前往寒蔥河的路上經過一紅色景點“將軍峰”,這里曾是金日城將軍在這一帶戰斗時療傷的地方,因此而得名。下一站的目的地是黃松,我們要去拜訪一位77歲的林業老司機。</p> <p class="ql-block">蘇雙峰老人從18歲開始就是一名司機了,越野卡車的天花板“太拖拉”就是他的座駕,是我們名副其實的老前輩。老人家看到我們車隊很是興奮,老遠的就和我們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熟悉周邊地區的所有日偽警備道和采伐路,本想讓老人家給隊員們講一講黃松曾經的繁榮和歷史的恥辱,并帶他走一段他年輕時曾走過的山路 ,但因時間關系,這次只能簡單介紹了。</p> <p class="ql-block">從黃松至雙林這段日偽警備道,路程約15公里,從80年代中期就沒有車走了。樹枝亂石泥坑阻擋了普通車的道路,但卻阻擋不了我們這邦充滿了正能量的文物保護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這段路上布滿了倒木、亂石、泥坑,堪比越野障礙賽場了。進入前,蘇老前輩還囑咐我們帶鋸了嗎?帶鍬了嗎?沿著前人曾走過的足跡走,我們是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走著走著天色就暗了下來,但是隊員們都說這種夜穿比白天更有意思,更讓人們興奮。</p> <p class="ql-block">在這段路程中段,有一顆直徑近2米的老楊樹,他見證了七八十年代黃松的繁華,也見證了日偽時期我們的恥辱,更見證了我們抗聯戰士的英勇頑強。這次因為天黑和安全問題沒有在此停留,但是,路過他時我的心恭敬地給他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p> <p class="ql-block">黑夜刺激著我們的神經,每個人心中那盞燈在黑夜中會顯得更加明亮。</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就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這盞明燈,才點燃了中國勞苦大眾每個人的那盞心燈,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句,才支撐起了抗聯戰士前仆后繼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這段山路15公里,歷時兩小時二十分鐘,于晚上8點鐘順利到達雙林道河林場,剩下到東寧鎮的55公里就都是水泥路面了。</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明燈,怎會懼怕黑暗;我們是車輪,怎會懼怕艱險;我們是“火腿”,又怎會懼怕遙遠。</p><p class="ql-block">有了山野穿越走過的艱險,再難的路也會是平坦。有了抗聯英雄用生命趟出來的路,我們走起來才會平安。有了中國共產黨這盞明燈在前面引路,我們才會少走路彎。</p><p class="ql-block">在建黨101周之際,黑龍江省東寧市荒野探秘越野車俱樂部祝我們偉大的母親生日快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河津市|
抚州市|
邓州市|
治县。|
亚东县|
咸丰县|
弋阳县|
屏山县|
尚志市|
得荣县|
卢氏县|
桃江县|
隆子县|
南康市|
前郭尔|
滨海县|
龙口市|
延安市|
肇东市|
曲沃县|
景宁|
卫辉市|
文登市|
天长市|
山阴县|
邯郸县|
临夏县|
石狮市|
资兴市|
湖南省|
青冈县|
瑞金市|
罗源县|
桐柏县|
扎鲁特旗|
德昌县|
泗水县|
蓬安县|
沽源县|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