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歲月,蹉跎歲生活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與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歡娛的趣聞雅事。</p><p class="ql-block">宋代羅大經創作的一部文言軼事小說《鶴林玉露》,其中便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已經皈依佛門的尼姑,終日深居寺院清修,有時候未免感覺煩悶。有一天,吹進來一陣陣東風,總有"東風已到屋東邊"的感覺,她以為春天已經來了,寄望趁著春季到來的時刻,離開寺院去尋找春天的蹤跡,誰知道卻一無所獲,于是有點失望,無奈之下只能打道回寺院。</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歸途中,女尼遇到一棵梅花樹,突然意識到春天原來就在自己身邊,有種“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之感,尼姑一下就頓悟了,寫下一首《悟道詩》:</p><p class="ql-block">盡日尋春不見春,</p><p class="ql-block">芒鞋踏遍隴頭云。</p><p class="ql-block">歸來笑拈梅花嗅,</p><p class="ql-block">春在枝頭已十分。</p><p class="ql-block">這首詩寫得極其生動傳神,描述了女尼雖歷經千辛萬苦,尋春而不得,最后卻又偶然得到的經過,借以說明悟道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詩的一、二兩句“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寫女尼歷經千辛萬苦去尋春。“盡日”,言費時之多,整天的在那里尋覓。“踏遍”,言地域的廣闊,到處去尋覓。一從時間上講,一從空間上說,兩者概言無時無處不去尋春。“隴頭云”,言攀到高山之巔,可見既從平地到高山,又越過各處山嶺。穿云過霧,歷盡艱辛。這時我們可以想象到一個畫面:一個穿著忙鞋,握著竹杖的尼姑,出入深山,行走白云間,瀟灑飄逸,仙風道骨,好一幅禪機圖。</p><p class="ql-block">第三四句“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現春在枝頭,已經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p><p class="ql-block">女尼的感悟,從哲學上來講,徹底的了悟,應該由外向內,反求諸己,即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而從藝術上說,美就在自己心里,如果心里沒有美,則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美。這或許就是此詩給我們的啟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女尼描繪這一尋春的過程,意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們沒有發現罷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執著不放,就越發南轅北轍。要善于變換思維角度,這樣才能體悟到其中的禪機妙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縱觀整首詩,雖然是一首悟道詩,卻沒有悟道詩那種索然無味、枯燥的感覺,一個“嗅”字將整首詩都顯得生動起來,更是將女尼的形象具體化:她不是一個常伴青燈、刻板、不食人間煙火的尼姑,她是一個心中有花、活潑、自在又有生活情趣的少女。一首悟道詩寫得如此富有感情,被人們從《鶴林玉露》找尋了出來,千古流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淵海鴻藝舘國學</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汝南县|
辽宁省|
呼图壁县|
葫芦岛市|
措勤县|
新和县|
南平市|
垣曲县|
鱼台县|
南开区|
福州市|
皮山县|
修水县|
新津县|
赫章县|
七台河市|
蕉岭县|
彩票|
沙河市|
青海省|
台东市|
鄂伦春自治旗|
南昌市|
临桂县|
米脂县|
永济市|
商河县|
会同县|
湄潭县|
柞水县|
漾濞|
固阳县|
卓资县|
珲春市|
安吉县|
岳西县|
大丰市|
浦江县|
浦东新区|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