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4年,為紀念《河池日報》創刊30周年,報社開設“報人往事”專欄,向廣大讀者征稿。回想自己從報社20周年慶典時的“旁觀者”,到30周年慶典時的“座上賓”,感慨頗多……</p><p class="ql-block"> 2022年,母校巴馬民師決定編輯出版65周年校慶文學作品集《我的巴師情懷》。建校35周年時,我考入巴馬民師,轉眼30年過去了,更是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現重新整理2014年7月8日在《河池日報》“報人往事”專欄發表的文章,以感謝母校的栽培。</p><p class="ql-block"> ——以為題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十年懷夢</b></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秋,我考上河池地區巴馬民族師范學校(簡稱“巴馬民師”)。那年,鄧小平南巡寫下“春天的故事”,而我卻“入夢”巴馬民師,“情定”《河池日報》!</p><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正值巴馬民師35周年校慶。學校將35年來,歷屆師生發表的文章匯編成《桃李園》文集,發給我們。</p><p class="ql-block"> 而《桃李園》收錄最多、也就是歷屆師生發表文章最多的媒體是《河池日報》。那天,我徒然感覺《河池日報》離自己好近、好親切,但又摸不著、靠不上……</p><p class="ql-block"> 在一鼓作氣把《桃李園》讀了一遍后,我暗下決心:向前輩學習、向《河池日報》寫稿投稿!</p><p class="ql-block"> 誰知,這夢10年難圓!</p><p class="ql-block"> 三年的巴馬民師生活,我不停“無病呻吟”:寫散文、湊詩句,向《河池日報》投稿后等待,等待后又投稿,周而復始,直到畢業,夢依然還是夢。</p><p class="ql-block"> 但是,校長羅伏龍的諸多散文、獲得保送上大學的師姐韋水妹的《媽媽送我一雙花布鞋》、同是東蘭縣泗孟老鄉的師兄黃堅的通訊報道、桃李園文學社的創作氛圍等等,如春風化雨浸潤、滋生著我的夢想。</p> 1995年9月,組織分配我到泗孟中學工作,于1998年便獲得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在教學之余,我懷揣夢想,筆耕不輟,終于有“火柴盒”、“豆腐塊”在《東蘭報》上發表了。但《河池日報》仍然在考驗我的“忠誠”,讓我的夢想繼續發酵…… 當然,在《東蘭報》上發表的文章盡管短小,但卻是我后來能到縣委宣傳部工作的“鋪路石”、“敲門磚”。 畢業后,通過自學考試,我獲得了大專文憑。1999年7月,我參加成人高考,考取廣西教育學院脫產攻讀本科。兩年里,院舉辦的1999年慶祝“建國五十周年”、2000年慶祝“三八”婦女節等征文比賽均獲學生組一等獎,還在《廣西教育學院報》、《廣西商報》等發表文章10多篇。期間,我將自認為最有“把握”見報的文章繼續給《河池日報》投稿。 但投稿過后仍然是望斷秋水的等待!<br> 到2002年,懷夢已整十年,我雖然沒有只言片語在《河池日報》“分娩”,但也沒有“胎死腹中”,反而感覺夢想更強烈,更陣痛!<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夢想成真</b></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東蘭縣委宣傳部通過《東蘭報》“發現”我,考核并準備調動。但恰好碰到“逢進必考”人事改革,沒有調成。</p><p class="ql-block"> 好事多磨。幾個月后,我通過公務員考試,還是考入了東蘭縣縣委宣傳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3年3月底,我正式入職宣傳部。在這個“非典”爆發、自治區停建政府大樓籌資21億元開展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特殊年份,本來應該是我大展拳腳的機會,但因東巴二級路走向問題,東蘭發生多起群體性上訪事件,我的新聞宣傳主業變成“防”媒體報道東蘭。</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河池日報》發表文章的夢想卻成真了。該報采用了我撰寫的幾篇消息稿!</p><p class="ql-block"> 2004年4月,我首次參加河池日報社在巴馬瑤族自治縣舉行的通聯表彰會,看到各縣(市、區)同一崗位的同仁成為河池日報社最佳特約記者、優秀(先進)通訊員,一種悲涼涌上心頭——自己能否勝任現在的崗位?有成為《河池日報》特約記者的那一天嗎?我既捫心自問,又暗暗給自己添加夢想和“打氣鼓勁”!</p> 2004年10月,《河池日報》創刊20周年。時任東蘭縣委宣傳部部長莫少敏帶我去參加慶典。因不在受邀范圍,我膽怯地在嘉賓里“混”了一天。回來后,莫部長把他得到的報社成立20周年“禮品”——《我與河池日報》送給我,并叮囑:“好好學習學習,我相信你行你能!”<br> 翻閱《我與河池日報》受益匪淺,也發現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確實離成為報社特約記者的夢想還有距離。<br> 在宣傳部工作一年多后,河池日報社東蘭籍記者黃英俊(已病逝)、韋立標等到東蘭采訪報道大會戰戰況。這是我第一次跟記者學習現場采訪和拍攝照片。<br> “我曾想建議東蘭縣委宣傳部辭掉你,作為宣傳報道股股長,一年沒有幾篇文章見報,本業都不會做。”曾在東蘭縣委宣傳部任職過副部長,又心系東蘭宣傳的黃英俊一見面,就劈頭蓋臉批我。<br> 我沒有解釋原因。我告訴自己,以其用蒼白的理由辯解,不如“用行動回答質疑”!<br> 持續不斷的采訪、寫稿,我發高燒了。但我咬牙堅持,從采訪泗孟鄉欽能村點洞屯農民建沼氣池當嫁妝,再到蘭木鄉報道“拉外屯的福氣”等大會戰典型,前后歷時5天,寫稿10多篇。<br> “要堅持住,不然我們就寫‘劉廷智倒在大會戰采訪路上’。”黃英俊和韋立標調侃我。<br> 2005年10月,我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東巴鳳大會戰先進個人。同年,我被河池日報社聘為特約記者。我與報社記者鄧平合寫的反映東蘭壯劇團馬永全《活躍在壯鄉的烏蘭牧騎》通訊,在2004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以及廣西新聞獎評選中,同時榮獲通訊類二等獎。<br> 夢想的花終于綻放芬芳……<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恍然如夢</b></p> 但我從來沒有想到,懷揣的這一夢想居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br> 2004年,東蘭縣出臺《東蘭縣對外宣傳報道獎勵》文件,激勵通訊員正面宣傳東蘭。2005年兌現獎勵時,全縣有37位通訊員獲表彰。我因這次獲得獎勵最多,被校友黃堅戲謔為東蘭寫稿“萬元戶”。<br> 2005年初,我采寫的反映武篆鎮色故村黨支部書記黃秀新倒在大會戰戰場的報道——《倒下的是生命 樹起的是豐碑》,第一次被《河池日報》頭版頭條采用。此后,我每年均有6篇以上稿件登上《河池日報》頭版頭條,連續15年被河池日報社評為或最佳特約記者、最佳(優秀、先進)通訊員,也連續18年被廣西日報社、廣西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評為優秀(先進)通訊員。<br> <p class="ql-block"> 因為稿件不斷被各級媒體采用,讓我有了“知名度”。2009年初,新華通訊社聘我為簽約攝影師。在2009年到2010年西南四季連旱期間,我拍攝的旱情和抗旱新聞圖片被新華通訊社采用13組通稿,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廣西日報等媒體采用文圖100多篇(幅),其中一張反映東蘭老區人民抗旱保春耕的圖片報道還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p> 2010年底,新華社廣西分社在寫年度總結時給予肯定:簽約攝影師劉廷智第一個報道廣西的旱情,他的圖片和新華社文字記者的稿子,引起中央的關注,以致有了溫總理東蘭、巴馬之行。 2011年1月,我被東蘭縣委評為2010年抗旱救災工作優秀黨員。 “棄師從宣”工作18年來,我有3000多篇文章或圖片、視頻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臺、廣西日報、廣西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刊用或播出,實現了夢想和人生價值。 也是因為寫稿,我得到了組織的關懷和培養,走上了領導崗位。2009年7月,組織安排我去東蘭鎮擔任組織委員、副鎮長;2011年5月,安排我回到縣委宣傳部擔任副部長;2019年3月,安排我擔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新聞出版局局長(兼)、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兼),繼續從事新聞宣傳工作;2022年5月,安排我擔任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縣行政學校常務副校長(兼)。 從2013年至2021年,我連續9年在年度考核中被確定為優秀等次,先后被縣委、縣政府給予記個人三等功3次。 十年懷夢夢想成真恍然如夢!回過頭來看,這一切又如夢中那么親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永新县|
政和县|
桂东县|
三门峡市|
广水市|
苏尼特右旗|
龙江县|
奈曼旗|
新田县|
德江县|
北宁市|
尼木县|
满洲里市|
宜良县|
宁蒗|
东阳市|
龙州县|
葵青区|
大邑县|
绥江县|
安宁市|
奉节县|
石阡县|
北碚区|
保山市|
英德市|
云浮市|
惠来县|
阿城市|
宁城县|
固安县|
海安县|
玛沁县|
板桥市|
昌江|
大同县|
玉龙|
聂荣县|
诏安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