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杜羅谷南下,徑往西南方向走,沿A-62 和E-80公路開行390公里,目的地是被譽為“葡萄牙的威尼斯”的阿維拉(aveiro)。這是一個中部城市,靠近西海岸(從旅游角度講,葡萄牙大部地區要在沿海地區開行),去年人口統計8萬,以市內多條運河航道和附近的科斯塔諾瓦海灘吸引眾多游人。</p><p class="ql-block">阿維拉在史前已有人聚居,但是正式成為一個官方城鎮則是在16世紀。</p><p class="ql-block">它的航道初始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其后陸地交通逐漸成為通商的主要手段,城內的航道最后就基本上為觀光所用</p> <p class="ql-block">城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打破腦袋也想不出來人們怎么會把阿維拉與威尼斯相比?能比嗎?這讓我想起故鄉杭州的中河,能給市容增添幾分姿色,但是不會增加太多</p> <p class="ql-block">40分鐘10歐</p> <p class="ql-block">離阿維拉約12公里便是大西洋海岸小鎮科斯塔諾瓦海灘。做攻略時曾有過許多人推薦那里看夕陽吃海鮮。可是沒想到5月初的海風凜烈,全沒有了半分風情。</p> <p class="ql-block">當然,人在沙灘上總得留幾串腳印。</p><p class="ql-block">女兒和她BF從基馬雷斯坐火車也來到了阿維拉跟我們會合。但卻租了小運河對面的民居,相距5分鐘腳程。推測她愿意和爹媽相見但是不愿意聽嘮叨。又想一下,我們年輕時又何嘗不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這冷風把人人都吹低了頭</p> <p class="ql-block">凍得夕陽也不想看了,再加上本人雖然腦子里裝不了太多東西,可“海鮮”兩字卻是牢牢地占據了中心位置,安靜地躺在盤子里的蟹和蝦肯定比在海水里游的更賞心悅目。</p><p class="ql-block">這家海鮮歺館做的不錯。</p><p class="ql-block">飯后各回自己的民居,女兒還要再住一晚,第二天我們繼續開車南下,他們租了自行車騎12公里重回海邊,說今天玩得不夠盡興?</p> <p class="ql-block">次日往南去中部重鎮科英布拉(Coimbra). </p><p class="ql-block">這是葡萄牙第四大城市,排在里斯本,和前幾天去的博爾圖以及布拉加之后。科英布拉座落在蒙特哥河畔,建于12世紀,因為從里斯本遷來了當時極負盛名的大學,是為科英布拉大學,使得政經文化經濟中心隱隱有北移之象。</p><p class="ql-block">立郡前此地由羅馬帝國制約,因此有著深刻的羅馬印記。此后當地居民曾與入侵的摩爾人血戰無算。中世紀時神祗人員漸漸將各類宗教建筑完善,并將其分為“上城”,由貴族和神職人員居住,下城由商賈和平民居住。文藝復興時期大學的影響大增。</p><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在19世紀上半葉,科英布拉民兵在半島戰爭中大敗法國軍隊。</p><p class="ql-block">共和國時期,它成為聯結里斯本和布拉加的重要樞紐</p> <p class="ql-block">圣塔克魯茲公園附近</p> <p class="ql-block">今天很早離開阿維拉,到達科英布拉時肌腸轆轆。可能跟西班牙一樣,人們不習慣早起,絕大多數啡師館和早歺店還理直氣壯地關著大門。</p><p class="ql-block">找到停車場后便化了不少時間找到當地一家早歺店。才7、8歐兩人就合吃了三個甜點,其中一個是葡萄牙名點蛋塔。以及2杯咖啡。歺畢去尋找大學。</p><p class="ql-block">大學邊上有一個植物園,規模不大,約半小時左右可以看遍。出植物園后便看到這個建筑:連續21個拱門的圣薩貝斯蒂安導水管。由白云巖沏成。說實話,這個建筑看是看了,還裝模作樣地用指關節敲了敲石料(很痛),卻是打死我也想不明白這東西怎么能導水引水!</p> <p class="ql-block">科英布拉大學不難找。初始對這所學校不太以為然,因為這個國家太小了一點,即使全國第一又能說明什么!</p><p class="ql-block">走到校園前,只見迎面一個巨雕,和兩邊墻上用葡葡牙語書寫的大字。左邊寫的是“敬重歷史”,右側是“重繪未來”。這兩句寫在校園最前面的大樓上的話字字鏗鏘雋永,頓時令人肅然起敬,再也不敢留半點小覷之心。</p><p class="ql-block">這所大學建于1290年,是全國最老的大學,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它是多學科綜合性大學,是唯一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葡萄牙大學。</p> <p class="ql-block">這是國王約翰三世的大型塑像。站立在大學前面的廣場。</p><p class="ql-block">這是葡萄牙歷史上又一位具雄才大略的國王,19歲接位,55歲卒。他甫上位時,葡萄牙的海洋霸主的地位早已被動搖。這位國王內振外伐,一直把小國的勢力擴展到南美和遠東。當時約翰國王遣使于1557年向中國明朝租澳門,年租金是五百兩銀子一年。</p><p class="ql-block">可惜由于戰線拉得極長,巨大的成功也是造成了失敗的根源:葡萄牙實在太小了,真正的國力太微弱,兵丁太少了,因此逐漸讓位給英國,西班牙等比它大而強盛的國家,只留有巴西仍然在它的強力影響下。</p><p class="ql-block">對內,約翰國王重用文人,在位時四處延攬著名學者,對科英布拉大學的擴展貢獻巨大</p> <p class="ql-block">國王圖書館,位居科英布拉大學內。建于1717-1728年間,藏書凡20萬冊。</p><p class="ql-block">據說參觀位于歷史學院的圖書館要事先買票。買票是小事,找售票處可是大學問。問的人真是兩只手都數不過來,明明應該在校區,卻怎么也找不到,有說在醫學大樓下,有說在工程學院內,找這么一個售票處足足化了大半個小時,走了好幾邁,結果又被指回了第一個問人處,讓人十分沮喪,可是路人卻還是那么真摯,我強忍著不對他們說:行行好,請告訴我一個靠譜的地方!當然忍住沒多說,因為路人對英文不會高于對中文的理解,說了也是白說。聽得懂英文的人又多是路盲。正在無奈之際,突然看到兩大組人排著松散的隊伍跟著各自的導游向門口走去。原來進圖書館廣場根本不需要票。跟著大家進去后看到了這幢三層樓的布洛克建筑。</p><p class="ql-block">據說進入圖書館有2個目的,一是參觀這個古老的大學圖書館,另一個肯定不是建館者的原意:三樓背后的露天走廊有俯瞰整個科英布拉的最佳位置(因此也是拍攝市容的最佳地點)。進樓的確要點人頭,我們兩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走在人群中不顯山水。估計守門人最后從領隊手里拿到的票數比人頭少兩張,大概會搔搔不多的頭發,搖搖頭回家。</p><p class="ql-block">可是事后我們對逃票還是感到有些內疚,也許應該向圖書館小小地捐一點</p> <p class="ql-block">從三樓露天走廊拍了幾張市景。感覺有點捷克布拉格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離開大學后,徒步穿越科英布拉,想對這個古老的城市有一個比較真切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這是科英布拉的圣十字修道院,建于12世紀初葉,在16世紀大規模整修而成今日的模樣。這個修道院在葡萄牙歷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因為兩位開國國王均葬于此。</p><p class="ql-block">該修道院,加上圖書館和大學,將彼時全國的宗教、文化、科學和藝術的精華盡皆吸引于此。</p> <p class="ql-block">室內并不豪華,卻有不怒自威的氣勢</p> <p class="ql-block">這地方是我們追尋著一個14世紀異常凄美的童話般的故事誤打誤撞進入的處所〈也許沒有走錯)。</p><p class="ql-block">葡萄牙第七任國王阿方索四世為自己的王子和繼承人佩德羅一世找了一位卡斯提爾的公主康斯坦絲。那時小王子才16歲。而公主是20歲。迎婚之時,據說小王子目不轉睛地看著公主身邊的一位名叫伊內絲的也是16歲的侍女。這一眼望過去便引出了葡萄牙,也許整個歐洲史上最傳奇的悲情。</p><p class="ql-block">此后小王子把全部身心交給了與他同歲的伊內絲。兩人頻頻私會,但是巳作為王儲的小王子無法跟小情人私奔。</p><p class="ql-block">據載,公主在生下第二個孩子之后不久因產后并發癥而亟。 小王子隨即提出正式迎娶伊內絲,但不為老國王所允,原因是伊內斯出自鄰國旺族,恐葡萄牙將來王室旁落于異國之手。</p><p class="ql-block">小王子堅持不愿與戀人分開,兩人并已有了幾個孩子。1355年,老國王為斷了小王子的念頭,遣三刺客刺殺了伊內絲,后者僅活了25歲。刺殺地點便為這張照片之地“淚泉”(Quinta das Lagrimas)</p><p class="ql-block">伊內絲被殘殺極度地激怒了小王子佩德羅。他因此興兵攻打父王,父子反目,血戰2年,兩敗俱傷。據說老國王同意停戰,但要兒子發誓不再追究愛人之死。小王子答應了。</p><p class="ql-block">未己,老國王逝世,享年66歲。小王子繼位,是為第8任葡萄牙國王。上任伊始,他便命人將慘死于2年前的伊內絲的尸骨重新撿出裝飾,賦予王后的一切禮遇,包括王冠,并召告天下,與衣冠棺成親,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據說他曾經答應過這位小侍女,自己有生之日必將娶她為妻。同時,新國王又傾力追捕三位兇手。王子繼位后,三人立即潛逃,其中兩人被抓獲,一人逃到法國后余生不知所終。據說新王將兩名兇手抓到伊內絲的棺木前,親手剜出他們的心臟以奠戀人。</p><p class="ql-block">此后,他下令建造兩個石棺,一為伊內絲,一為他自己將來死去后用。他讓人將兩具石棺放在一起,待將來末日審判到來時,兩人醒來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對方。此后一生,佩德羅國王勤政不已,卻終生未有再娶。</p><p class="ql-block">上面這段野史讀自一位好朋友轉來的游記,她夫婦倆去歐洲別處旅游時曾只為了看一眼這對悲情人物的棺木而特意飛去葡萄牙憑吊。可惜我們看了故事,感動了半天,只知道“淚泉”是發生悲情故事之地,卻不知道棺木其實在一個地方,此處只是伊內絲的遇難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說我們走了許多公里,一路逛來倒也不覺乏味,按圖索驥找到那地方,售票處的大媽問:你們來看那“永恒的愛”(eternal love)的吧?花了6歐買票后一直往里走,卻越走越不像,最后碰到一對美國老夫婦,也來找小國王和小戀人的生死塚。 最后我們都悟出來了,此地是伊內絲被殺之地,并非葬尸之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淚泉”距停車的科英布拉大學有5公里,讓門口的大媽叫了一輛出租,就近吃了一頓簡單的日本歺后驅車南下85公里到達葡萄牙三大UNESCO 保留的修道院之一,巴塔利亞修道院。</p><p class="ql-block">本意是為探索這個基本上是海岸線國家的調色板添加一些不同顏料而找幾個經典的修道院走一遭,做功課時正好看到這三個修道院鼎足三分,描述也不錯。到了巴塔利亞修道院的停車場,卻大吃一驚:這個建筑群比想象中宏大百倍。</p> <p class="ql-block">巴塔利亞修道院始建于14世紀,歷7任國王,凡百多年而完成。其間幾經戰火,尤以19世紀初被拿破侖的軍隊破壞為最甚。其后各位國王陸續斥巨資維修,漸漸還原它規模</p> <p class="ql-block">這個巨大的修道院估計得花一整天才可以大略地地看下來,可是我們只預排了半天。</p><p class="ql-block">對了,門票是6歐。在大廳里買了三座“必去的”修道院的聯票共15歐。開始覺得這未免太小氣了,但轉而想到人家常說的“蒼蠅肉也是肉”,就立即釋懷了</p> <p class="ql-block">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覺得這些建筑中深含著沉甸甸的歷史內蘊</p> <p class="ql-block">從巴塔利亞往東開車經IC—9號公路,走45公里,便是今晚住宿的托馬尓(Tomar). </p><p class="ql-block">原來制定行規程時在到托馬爾的中途要去著名的法蒂瑪(Fatima),但是由于在科英布拉浪費了幾個小時,只能放棄。1917 年5月至8月三個牧童稱在法蒂瑪遇見圣母瑪麗亞并受托告誡人類多做善事。其后據說圣母每個月13日顯靈。該年10月13日是最后一次顯靈,約7萬人,包括眾多記者,據說目睹了大雨之中突然云層裂開,太陽墜落又升回天空的奇跡,時稱“太陽奇跡”。當然這無法考證,且多半是有事者制作的神話,姑妄聽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進入托馬爾中心。</p><p class="ql-block">托馬爾是葡萄牙中部重鎮,歷史悠久,盡管不濱海,卻曾經是中世紀葡萄牙遠征全球的指揮中心。它逾千年來發展成宗教和旅游重鎮。</p> <p class="ql-block">那寶河,貫穿了托馬爾城</p><p class="ql-block">托馬爾城有很多中世紀的鵝卵石小街,但是似乎從任何一條街巷都能到達城中的任何目的地,當然,手機上的GPS是不能少的</p> <p class="ql-block">住的民宿就是右側有街燈之處,兩室一廳,小巧精致的三樓頂層套間。開門的中介聽說我們是美國的,便從容地介紹那里的房地產市場,據說此類二居室在這樣的比較整潔安靜的處所要價二十幾萬歐元左右。長期租金則在每月1000-1200歐元左右。不需要小學畢業,便知道那會是一個虧本生意。當時就唯唯而關上了門。</p><p class="ql-block">照片上街道盡頭高處便是中部三大UNESCO 宗教保護地之一的托馬爾城堡。</p> <p class="ql-block">托馬爾城堡</p><p class="ql-block">這里曾經由輝煌無比的圣殿騎士團擁有,該貴族集團在約一千年前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創立,一時財富、軍力、影響舉世無匹。</p><p class="ql-block">為之建造的城堡也極為宏偉卻又不乏精致。</p><p class="ql-block">它的建筑風格包括了羅馬式、哥德式、曼努艾爾式,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被認為是葡萄牙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曾幾何時,強悍驍勇的圣殿騎士團在一次次征戰中終究雄風不再,昔日的輝煌在歷史長河之中早已消逝,瞬間變成了斷墻殘垣,只有爬在墻壁的千年綠苔還在懷念過往的云煙</p> <p class="ql-block">當年騎士們的“宿舍”,室內面積很小。四壁空空,顯然是搬空的</p> <p class="ql-block">另一處寢室</p> <p class="ql-block">轉了幾圈,早已忘了哪些殿還沒按計劃看過。只見那些建筑和裝飾華麗之極。</p><p class="ql-block">不過如果要對比城堡的內外我倒是更喜歡看它的外觀。那是沒有鑲金鍍銀的質樸,是經歷了千年歲月沉淀的痕跡,每個圓角,每根石柱,都一直帶著迷茫的眼神看著世界,看著年代的變遷,以黝黑的顏色記錄下來人世滄桑</p> <p class="ql-block">阿爾科巴薩修道院。這是葡中UNESCO 三個修道院最后一個。</p><p class="ql-block">從托馬爾往西在IC-9 號公路開65公里,便到了那位忠實于情人一世的葡萄牙國王的棺木所在。</p><p class="ql-block">這個修道院建于一千年前,乃葡萄牙第一任國王阿方索一世打敗摩爾人以后所建,是葡萄牙的第一座哥特式建筑,與前面提到的科英布拉的圣十字修道院同為葡萄牙中世紀最重要的修道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身處室內,在慨嘆之余,敬畏之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常常感嘆千年之前,人們如何能把建筑設計得如此完美,這樣的材料學、幾何學、美學在古人的面前如何變成了真實的存在(且沒有“豆腐渣工程”的概念)。當然,這些建筑上的奇妙在就近觀賞,以及進入了埃及金字塔群后的驚?也就不再頻頻嘆息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兩口石棺一為伊內思的,當她的情人王子登基后為她打造,然后一直存放在此修道院內。另一是佩德羅一世本尊生前打造的石棺,下令在他死后被放入棺內。兩個石棺在同一大廳,腳相對,在同一直線上。</p><p class="ql-block">按照圣經上的說法,在將來的某一天,所有死者將會從死亡的寂靜中被喚醒,按照他們當初在生前的所作所為而受到耶穌的最后審判。</p><p class="ql-block">這位國王的想法,并不是在最后的審判日(The Final Judgement Day)被喚醒時見耶穌并如何迎接審判,而是要在坐起身來的第一時刻可以見到他失聯了幾百幾千年的情人。這一份感情,這一份執著,這一份信念,雖不一定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在當今物欲橫流之中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了。</p><p class="ql-block">看到他們的石棺,才突然領悟經常看到聽到的這句話的意義:Till death do us part。</p> <p class="ql-block">伊內思的石棺</p> <p class="ql-block">佩得羅一世的石棺。</p> <p class="ql-block">離開阿爾柯巴薩,沿A-8公路往南41公里,就到了著名的中世紀山城奧比都斯 (Obidos).</p><p class="ql-block">A-8上毫無問題,一馬平川。</p><p class="ql-block">可是進了奧比都斯便立即發現自己太過大意了。</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基本上完整保留了中世紀格局的山城。進入城內得過狹窄的山門,過門后又有急拐彎,以及較陡的鵝卵石路。</p><p class="ql-block">為了充分感受中世紀夜間的風味,這次把下榻處找在城內只離主街一條街的地方。但GPS仿佛也在年代更替時昏了頭,指不到住處。</p><p class="ql-block">城門在半山腰處。在城門外猶豫了一下后,決定跟著前車進去。一過城門便叫一聲啊也不好!車無法倒退,往前只有兩條鵝卵石路,正中比較大的是主街,但是逆方向,左側倒是順方向,但是往下很陡,且極窄。此時手足無措,在最右側是一個教堂模樣的建筑。它的前面有一塊小空地,看來可以掉個頭。意圖是掉頭后逃出城門,把車停在門外。可是沒想到拐到了小空地上更難:太大的坡度。偏偏這次租的是手排擋車,前進一步倒退兩步。油門轟得震天價響,卻是離合器一松立馬死車給我看。此時才知道自己租車時太也自信了。</p><p class="ql-block">在山上的涼風勁吹下還流了一大缸汗后,終于在尾巴沒有掃到任何人畜的情況下調好了頭。卻是出不了山門。最后,硬著頭皮從那條羊腸阡陌中開了出去。幾個來回后,問了無數人,才找到了那個小旅館。此時立下毒誓:但凡去那些有一句“中世紀”之詞的國家旅行,便是打斷雙腿也不租手排檔車了。</p> <p class="ql-block">奧比都斯四周建起高高的石墻,以抵御外敵侵犯。這個環城圍墻高13米,長1.5公里,完全將這個小城保護起來。建于13世紀,由石灰巖和花崗巖石材造成。</p><p class="ql-block">城墻把城堡和防衛區聯在一起,整個長度有多條階梯通到墻內街道。</p><p class="ql-block">供行走的墻寬當時沒量,現在回想起來大約有2尺吧。可墻內的高度之甚肯定沒人愿意試跳</p><p class="ql-block">我走在上面倒是沒什么,心里在想著近千年以前人們怎么站在墻頭上奮勇御敵。可是身邊的靜兒卻是生來恐高,哪怕在好端端的橋上也會心里惴惴,更何況在2尺寬的古城墻上行走。但是墻上看到的景點實在太吸引人,故而咬牙走完全程。</p> <p class="ql-block">這是城墻上不小的防御孔。只是想不明白那時有哪些武器可以從這種石洞里打出去。想來想去也只有小時候追著對打的彈弓可以。想到這里,不由得要回憶當初與誰和誰對打被我在頭上打起了包,以及自己頭上可能被打起了一倍還多的包。順便說一句,那可是很痛的!這么一想,自己是做神經內科的,知道重復頭部受傷會使人變笨,由此對于自己如何不開竅立即釋然了。</p> <p class="ql-block">從城墻上看小山城,以及遠處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行人在這些古老的街道上走出來的聲音可以傳得很遠,空洞清靈</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角度的城墻上待了很久,它們是單行道,盡管很窄,但是沒見誰的車擦著了什么。它們平行躺在那里互不相擾,各司其職,卻是古城的兩條主要街道。主側為主街(main street),右側的忘了名字。大約是我們在主街上找到了一家很好的歺館,美食之下,焉有不記得名字之理!</p> <p class="ql-block">夕陽余暉下的千年古城墻</p> <p class="ql-block">奧比都斯渡槽,北水南引,建于16世紀,為下游提供澆灌和民用水,凡3公里長,也是一個看點</p> <p class="ql-block">圣瑪利亞教堂,為奧比都斯的主要教堂,可能當年由摩爾人建為清真寺,在12世紀初摩爾人被逐出后改為教堂;1535年的大地震中受損嚴重,1600年后重新整修,直至今日,保存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這是今夜寄宿在此的小旅店,很溫馨,就在主街之側。枱前女孩自豪地指給我們看TripAdvisor 給的4星銅牌 </p> <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靜時,披上長袖衣,在小城里走著,周邊無人,讓現實和歷史悄悄地混合,不帶感情色彩地遙想當年人們披著深色斗篷匆匆來去,心里想著各自的心事</p> <p class="ql-block">夜更深了。主街上空無一人,只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黑暗的小巷里空洞地回響。夜幕早已覆蓋了大地,包括這個小小的山城。無論何因它還保留著過去大半的風格,為懷舊也好,為旅游也好,畢竟它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過往,很多的思索和反思</p> <p class="ql-block">行在路上,美麗的風景和精致的食品組成了一對花環,可以一直留在記憶中,滋潤著生活。</p><p class="ql-block">很多時候歷史并不美麗,也不香甜,它甚至有點滯悶,有點無奈。可是它會比美景美食存留在記憶中更久,沉淀得更純。</p><p class="ql-block">當然,作為一個眼和嘴都特別饞的人來說,美景和美食萬萬不可辜負。因此,明天一早要南下去著名的葡萄牙南部的阿爾加維(Algarve)地區。那里有上百公里的海岸線,大西洋的薰風輕拂著無數海邊小鎮的遮陽傘。山城的長袖衣衫變成了海邊的比基尼和拖鞋。那里的海鮮舉世聞名,那里的啤酒流水價傾倒,那里的沙灘上點綴著世界上其它地方沒有的嶙嶙怪石和懸崖,那里的夜晚會更浪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谷县|
濉溪县|
尚义县|
中牟县|
会东县|
清镇市|
大埔区|
宜川县|
昌平区|
南澳县|
开阳县|
浦北县|
武胜县|
简阳市|
富民县|
青浦区|
庐江县|
铜山县|
金寨县|
容城县|
高阳县|
游戏|
沧源|
久治县|
武威市|
华阴市|
福泉市|
来宾市|
长岛县|
江都市|
大名县|
科尔|
八宿县|
乐昌市|
响水县|
榆社县|
金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贵州省|
普兰店市|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