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來騰沖近50天了,初探和順古鎮是25天前,上一次走馬觀花參觀了2/3的景點。(上一篇<a href="https://www.epian.vip/mp/48nouun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騰沖和順古鎮初探</a>)本打算早些時候再進和順古鎮,一直在等晴天,礙于已進入雨季未果,無奈今天只好雨中再游和順,參觀上次未來得及去的景點。</p><p class="ql-block"> 一個被徐霞客稱為【極邊第一城】的邊塞小城。交通不便,遠離中原地區的蠻夷之地。論常理古時候來騰沖的人,要嘛是如徐霞客一般的旅行家,要不就是被貶到此地的官員,正常來說沒多少人愿意過來,畢竟山高路遠交通不便……</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吸引了全世界的旅行愛好者們的目光?無數人向往這一片土地的風光。居然不斷的有人會反復游和順?這就是和順古鎮作為中國十大魅力古鎮之首,以及《中國國家地理》、《時尚旅游》等媒體推薦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2005年在電視直播中國十大魅力古鎮評選晚會上,主持人幽默的正話反說,例數和順鎮的很多“不足”,所言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歷史太短,只有六百多年,比美國歷史才長四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開放太早,400年前和順男人們就走出國門了。帶回很多洋玩意,如“英國的門,捷克的燈罩,羅馬的鐘,德國的盆”,連老鄉喂豬的泔水桶都是美孚洋行的油桶;所以他們對文物不是特別珍惜;建筑上也比較凌亂,有徽派的,有歐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太注意更新,到目前為止,原樣保留著......</p><p class="ql-block"> 第三、和順的人不務正業,農家人本應以務農為主,他們卻愛看書,喜歡擺弄文房四寶;因為愛看書,說話的習慣也和城里人不一樣,很多游客都聽不懂當地農民說的話,比如他們問你“尊號為何?昆仲幾位”,實際上就是問“你叫什么?家里兄弟幾個”;愛看書是因為鎮里有圖書館,圖書館也沒有多少書,只有七萬多冊,也沒有很好的書,基本上都是老書、古書、善本、孤本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的這些說辭真的是太吸引人了,很真實。到了和順越發的覺得和順古鎮真的是一處令人著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上次進入景區的路線,首先還是從前文說過的“雙虹橋”進入,上次是進景區后左轉參觀。今天進景區就右轉參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雙虹橋邊有一石碑并刻字“橋倒碑修 碑倒自修”。</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間在朝廷做官的和順人“橋頭老爺”寸玉,回鄉組織各方賢達士紳捐款修建雙虹橋。治水及建橋工程竣工后還剩些銀兩,寸玉與幾個主事人商定,為子孫后代留下物質及熱愛公益的精神財富,將銀子埋在了橋邊,其上立碑刻下了“橋倒碑修 碑倒自修”的八個大字,意在橋倒了在碑下挖出銀兩修橋,碑倒了就是銀子沒了鄉民籌錢自修。寸老爺的啞謎后來被歹人堪破,他們推倒石碑,挖出錢財,逃之夭夭。幸好雙虹橋足夠結實耐用,至今仍然屹立在三合河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碑倒自修”的事情始終沒能發生,這也是天意。</p><p class="ql-block"> 現石碑是和順開發旅游資源時根據史料重立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旨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雙虹橋迎面向右,依次是前文說過的“和順圖書館”和“文昌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昌宮旁邊是現在和順古鎮最著名的景點“和順和諧”照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個照壁上的“和順和諧”是朱镕基總理題寫,都知道朱镕基總理極少題字,全國能找到朱總理的墨寶十分珍貴。是什么讓朱總理自己打破自己的規矩,能在此留下墨寶呢?這里有個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講“題字”故事之前,需要先說一下照壁身后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繞到這個照壁的背后,有一個不起眼的對開可透視的鐵門。門里是個院落,里邊的建筑、院落與文昌宮以及和順圖書館都相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夏天,滇西抗戰,收復騰沖縣城的戰斗打響,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將司令部就設在了和順圖書館的這個院落內。因此1944年5月至9月這個院落里的建筑就是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指揮部。霍揆章總司令在這充滿書香氣息的地方運籌帷幄,指揮了攻克縣城制高點來鳳山等艱苦卓絕的戰斗。和順圖書館也見證了那段遠征軍不可磨滅、浴血奮戰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14日騰沖光復后一直到2012年,和順人民為了紀念滇緬抗戰的遠征軍,在這指揮部的原址創辦了“滇緬抗戰博物館”。這是中國大陸2012年之前,唯一的一個講訴遠征軍歷史的“博物館”,也是全中國第一個由民間出資,民間捐獻收集文物的博物館,館藏曾達到6000多件文物,1000多幅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2010年國務院出資在騰沖國殤墓園新建“滇西抗戰紀念館”,新的“紀念館”建成后(2012年12月),這個民間的“滇緬抗戰博物館”的全部文物征集搬遷到新的“紀念館”。(見另一篇<a href="http://www.xsjgww.com/490l29y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騰沖國殤墓園參觀記</a>)</p><p class="ql-block"> “滇緬抗戰博物館”文物搬遷到國殤墓園“滇西抗戰紀念館”后,原“滇緬抗戰博物館”即停辦了。這里恢復為“遠征軍滇西抗戰指揮部舊址”,目前一直在修繕沒開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回到朱镕基總理“題字”的故事。2006年8月5日,此時的和順“滇緬抗戰博物館”還在開放中,已經卸任的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來此參觀,破例留下極為珍貴的墨寶“和順和諧”。后刻于“滇緬抗戰博物館”門前的照壁之上。</p><p class="ql-block"> 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和順題字,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順古鎮有1000多個古宅,100多座明清建筑,和順對待這些古宅不是拆除重建,也不是隔離保護,而是直接被順勢改造成客棧和店鋪,土墻黛瓦,修竹盆花,遠古與現代融合得恰到好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家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和順古鎮的街巷,一定會發現,居民建房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是火山石及其衍生材料。古鎮的石板路都是用火山石鋪就的,民宅的院子里也會鋪上火山石,因為和順古鎮所在的騰沖地區火山眾多,就近取材方便。和順的氣候僅分為雨季和旱季兩季,雨季來臨,用火山石鋪設的地面,不僅防滑,而且滲水性能極佳,路面不會積水......</p><p class="ql-block"> 雨天拍攝的和順古巷石板路也是難遇的大片素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翡翠大王寸氏古宅。</p><p class="ql-block">“寸氏”是和順的第一望族大姓,亦是最早到此開基業的五姓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尋上次未去的和順宗祠</p><p class="ql-block"> 和順存在八大宗姓:寸、劉、李、尹、賈、張、楊、釧,是明初軍屯時遷移過來軍戶的后人。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族長行使權利的地方,又是族人的社交場所,還是開辦私塾子弟上學讀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和順的八大姓氏都設有自己的宗祠,每個祠堂都保存完好,共存共榮、和睦相處。八大姓都有完整的族譜,并依然保持續修的傳統。每年春秋兩季是祭祖季節,各姓子弟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鄉,在自己的祠堂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前文提及了劉氏宗祠和李氏宗祠。寸氏宗祠是八姓宗祠中最早修建的,始建于清嘉慶10年(1806),其后次第修建宗祠內建筑,至道光6年(1827)修月臺止,歷時20余年始具規模,又于1935年重修新大門,前后延續近130年。祠堂坐南向北,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正殿、廂樓、花園、過廳、大廳、大門、小月臺、大月臺、荷塘等建筑組成一完整院落。大門最具特色,是由百年前的印度工程師設計,系中西合壁建筑,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每道門上有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如意頂,均刻有浮雕圖案。主門兩側的石柱上鑲嵌“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報本萬古流芳”的楷書楹聯,正中左書“寸氏宗祠氏祠堂為和順古鎮的標志性建筑。大門外上下兩層月臺,月臺兩邊石標桿上各有兩個石斗,為清光緒年間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所有建筑原材料是馬幫從緬甸馱回來的進口貨,如今在騰沖乃至整個云南都找不到第二個。無一不彰顯了寸家作為八大家族之首的超然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寸家院內的馬幫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順的建筑格局有“四和三順”之傳統,體現了和順人的“和”與“順”,由此可看出和順人的文化、情操與遠見卓識。“四和三順”包括融合、隨和、和諧、和睦,以及順勢而建、順巷而建、順其自然。建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筑墻、楠木造屋,不刻意雕塑、不彩繪裝飾、保持本色不上油漆。整個建筑顯得古樸厚重、隨意隨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彎樓子</p><p class="ql-block"> 和順彎樓子,建于清末至民國初期,為騰沖近代著名華僑商號“永茂和”主人李必成私宅。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176平方米,建筑面積951.97平方米,為三個“一正兩廂房”庭院組合的建筑群,因臨巷一側的建筑依巷道的彎曲而設,故稱“彎樓子”。建筑群彼此相通、布局巧妙、結構精湛、裝飾華美,將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元素無縫融合。粉墻黛瓦,建筑用材全部為當地楸木,家具用材考究,做工精良,室內陳設多為舶來貨,是和順僑鄉眾多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現已辟為民居博物館供游人參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處同敦牌坊——尹家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尹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尹氏宗祠位于尹家巷前。是和順幾大家族中繼寸氏宗祠之后,第二個修建宗祠的。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至道光10年(1830)建成,民國20年(1931),擴建了東、西廂樓,形成如今之規模。院落內的建筑多采用粗大的木頭搭建框架,抬頭就能看到磚瓦壓在木條上,看似簡單卻十分堅固,東、西廂樓對立而望、規模宏偉。 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070平方米,由正殿、兩廂、大門(過廳)組成。視角開闊,小河水從祠前流過,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祠堂建成后,一直用作書塾、學堂。道光、咸豐間,族人尹祖瀾及董官村董大純均于此設帳授徒。光緒間尹曰培亦于此開書館。</p><p class="ql-block"> 宗祠內還遺存尹祖瀾于道光12年(1832)書寫的“尹氏祠堂”正書匾額一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賈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這座坐落于巷弄里的祠堂相對低調,規模也沒有其他祠堂大。朱紅色的大門經過歲月的洗禮色彩逐漸暗淡卻尤為古樸,像一位老人靜靜的觀望時光的流逝。</p><p class="ql-block"> 賈氏宗祠建于民國初年,坐西向東,占地面積670平方米。大門和月臺之間有環村路穿過。</p><p class="ql-block"> 現在處于修繕狀態,不開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和順張氏是當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望族大姓之一。根據《騰沖和順張氏族譜》記載,和順張氏始祖名為張正,原系湖南長沙府湘陰縣晉家園大石塘人。明朝初年,他追隨西平侯沐英擊潰蒙元殘部平定云南后,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調駐防騰沖,其軍職為總旗官(七品武官)</p><p class="ql-block"> 張氏宗祠結構和劉氏宗祠非常相似,清光緒8年(1882)始建,民國19年(1930)最后完成,歷時48年,耗資1.48萬銀元。宗祠坐南向北,占地約兩畝,從外觀可以看出這個宗祠規模宏大,大門為重檐牌坊式結構。月臺雄偉。</p><p class="ql-block"> 現在也處于修繕狀態,不開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天寺</p><p class="ql-block"> 騰沖著名的寺廟之一。位于中和順古鎮西南山麓中,四面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由鄉人朝海張公鼎建前殿,合鄉繼后殿。康熙乙末(1715年)建皇閣延至乾隆丙申(1775年),由于地震房屋倒塌,眾議興修,鄉中捐銀及住持僧親往緬甸各埠化來大部資金,各處得以修復,隨之建兩廂及天門佛殿暖閣階梯石欄及附屬設施一一竣工,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又建三皇殿、四十年代鄉人籌備欲建三清殿,因騰沖淪陷而終止。中天寺的主體建筑以大雄寶殿后檐為界,前面為寺廟建筑,后面是道觀建筑,在中天寺各種信仰得到尊重與并存。</p><p class="ql-block"> 中天寺不僅是地方的名勝古跡佛教活動場所,還是地方啟蒙育才的地方,寺內有一“中天書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天寺匾額是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中天寺門前月臺俯瞰和順古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殿為佛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中天寺觀光平臺俯瞰和順古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殿為道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釧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釧氏宗祠不在和順古鎮景區內,位于距景區約一公里的和順鎮上莊。民國15年(1926)當地釧姓家族集資興建。祠坐東北向西南,占地2040平方米。遠遠望去祠堂的大門輪廓有一點徽派馬頭墻的縮影,翹起的屋檐使得整座建筑顯得格外古樸,青磚搭起的拱門,迎面是照壁,簡潔大氣。為一正兩廂布局。正房為3開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結構。</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和順圖書館上莊分館開設在此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位于釧氏宗祠后方100米,老龜坡山下,建于民國14年(1925),坐東南向西北,大門已毀。 </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中期被用作大莊完全小學校舍,直到2005年學校遷走之后才歸還楊氏族人。</p><p class="ql-block"> 現在也處于修繕狀態,不開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山傍水的和順古鎮,其實是一片占地廣闊的區域,百年老宅、宗族祠堂、名人故里,寺觀古剎、奇街異巷、傳世楹聯、大家墨寶、太多的歷史、文化和故事……。云南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狀元袁嘉谷游和順寫過一幅對聯,“一路沿溪花復水,數家深樹碧藏樓”,這可能是對參觀和順風光的恰當寫照。</p><p class="ql-block"> 和順古鎮的每一個宗祠古宅都印證著風水學博大精深;每一幅匾額楹聯皆昭示著人間正道是滄桑。每到一處都值得駐足細細品鑒和領會。可兩次古鎮參觀,短短的兩個白天,也只能是到處打卡,走馬觀花,沒有辦法將和順古鎮的故事講得酣暢淋漓,謹此初探、再探……,尚不敢寫游記。但可以肯定不管是誰,走進和順古鎮都會印象深刻,讓你還會再來慢慢的深度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6.26 寫于騰沖</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8nouun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騰沖和順古鎮初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90l29y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騰沖國殤墓園參觀記</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8k65vd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騰沖熱海游記</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8xb9tu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騰沖疊水河瀑布——中國唯一城市中的瀑布</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永川市|
华亭县|
余江县|
敦煌市|
镇安县|
项城市|
哈尔滨市|
巧家县|
兴义市|
舟山市|
普兰县|
龙游县|
年辖:市辖区|
胶州市|
靖远县|
益阳市|
清镇市|
封开县|
个旧市|
景泰县|
磐石市|
都安|
尚义县|
吉隆县|
翁牛特旗|
东城区|
隆化县|
孟连|
东兴市|
遂宁市|
蒙山县|
磐安县|
永安市|
涡阳县|
龙泉市|
贵南县|
周至县|
东至县|
中宁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