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基美術館的“50絕美一一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重磅集結50件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及張公巷窯的珍品瓷器,其中定窯的瓷器有14件,放在展廳的最前面。本篇對定窯的瓷器加以簡要介紹。 定窯,因窯址位于唐宋時期定州境內而得名,遺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境內,自唐代中期創燒伊始,即以生產素雅精致的白瓷聞名于世,亦如金人劉祁《歸潛志》所云“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定窯燒造瓷釉以“白”為尚,源于其對唐代北方名窯“邢窯”的繼承與發展,其釉色白中泛黃,純凈光潔。唐代晚期至北宋初期,定窯發展繁榮,在燒造日用瓷器的同時,也開始為官府、內府燒造“御瓷”,或于器上銘刻“官”字款以標識其官方特質,或以“龍”紋彰顯其家專屬。 不止于“白”,是定窯長期雄踞中國北方制瓷業之本。北宋中期,宋遼戰事平息,地處邊境地區的定窯進入鼎盛時期,得天獨厚的資源以及追求極致的匠心,使定窯形成特色鮮明的制瓷風格。 定窯的印花白瓷及“覆燒”工藝在當時影響廣泛,各地多有模仿,從而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對宋代及后世制瓷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37、北宋定窯白釉寶蓮紋龍首凈瓶<br>通高33.20厘米 口徑1.50厘米 腹徑13.40厘米 足徑7.00厘米 瓶器小口,頸部纖細,瓶身修長,自腹部向下漸收,貼塑而成的龍首短流昂首向上,搭配以簡練的蓮瓣紋,恰似白蓮含苞待放,莊靜秀挺。 凈瓶,又名軍持,源于古印度,是佛門僧侶云游四方時用于貯水或凈手的器皿。 唐宋時期,信眾們常將凈瓶作為供養器進獻佛寺,以修功德,祈求萬福。 38、北宋定窯白釉瓜棱執壺、溫碗<br>通高22.70厘米 壺ロ徑7.50厘米 壺腹徑16.00厘米 壺足徑8.90厘米 碗口徑18.40厘米 碗足徑9.30厘米 執壺直口,上承瓜蒂狀鈕器蓋,豐肩,一側置弧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飄帶狀。 溫碗口沿微侈,腹部作瓜棱紋,下承圈足。通體施白色瓷釉,白中泛黃,色澤瑩潤。 執壺,是唐宋時期常見的酒具,文獻中稱“注子”或“注壺”。宋人有飲食熱酒的習俗,使用時須將注子置于溫碗中,注入熱水以達溫酒之目的。 39、北宋定窯白釉蓮托蜀葵紋葫蘆形執壺<br>通高22.70厘米 口徑2.80厘米 腹徑14.80厘米 足徑8.20厘米 器別致,呈葫蘆形。斜唇小弇口,上部橢體,圓折肩,鼓腹斂底,與中部束腰連通。下部渾圓,前設彎流,后置扁握。平底,承以矮圈足。 執壺上部肩飾蜀葵花瓣紋一周,腹飾三層蓮瓣紋。束頸起凸棱弦紋,上狹下闊。下部肩飾蜀葵紋,肩腹交界作凹弦紋兩道,腹飾三層蓮瓣紋。 棱流光素,向上揚挑;整折彎拱垂,貼附束腰、肩腹,兩側起線,內填蜀葵葉紋。 圖案采用刻花技法,輔以陰刻細節。施掛白釉,足底露白胎。葫蘆形執壺流行于北宋早中期,亦見于耀州窯及景德鎮窯等。<br> 40、北宋定窯白釉蓮瓣紋龍首執壺<br>通高19.00厘米 口徑4.30厘米 腹徑14.80厘米 足徑8.50厘米 壺蓋作寶珠狀,壺身豐肩,一側置龍首短流,怒目口張,神態生動,另一側置曲柄形把。 整器以浮雕式蓮瓣紋作為主要裝飾,莊靜肅穆。 宋代執壺的造型變化多端,多見器流構思奇巧者亦如本器,融藝術造型與生活實用于一體,靜中寓動,為端莊的壺體增添盎然生機。 41、北宋定窯白釉纏枝蓮紋碗<br>通高7.80厘米 口徑16.00厘米 足徑6.70厘米 碗口外敞,腹壁斜直,圈足較高。口沿及圈足底緣素胎,胎體輕薄細膩,潔白堅硬。 通體施白色瓷釉,色澤瑩潤,白中泛黃。器外壁刻劃纏枝蓮紋,線條流暢,簡潔明快。 纏枝蓮紋是定窯燒造產品的主要裝飾題材,寥寥數刀即將蓮花表現得栩栩如生,枝蔓延展,連綿不絕,給人生生不息之感,在純凈唯美的牙白色瓷釉映襯下,愈顯高潔。 42、北宋定窯白釉龍紋盤<br>通高6.00厘米 口徑30.00厘米 足徑12.00厘米 盤體碩大,敞口弧腹,矮圈足。盤心刻劃一條行龍,昂首怒目,張牙舞爪,虬勁矯健,栩栩如生。 通體施白色瓷釉,白中泛黃,光潔潤亮。龍紋,在中國古代被視作權的象征,對其使用有嚴格的制度規定。 宋代文獻中多有關于定窯進貢龍紋御瓷的記載。本器龍紋構圖嚴謹,刻劃精妙,尺寸超乎尋常,當為北宋定窯御瓷之精品。 43北宋定窯白釉纏枝蓮紋缽<br>通高12.50厘米 口徑25.40厘米 足徑11.50厘米 缽器碩大,敞口,口沿素胎,鑲銀扣,弧腹較深,矮圈足,底足內刻楷書“花”字款。 器外壁素面光潔,內壁刻劃纏枝蓮紋,線條流暢,刀法精熟。通體施白色瓷釉,色澤瑩潤,白中泛黃。 北宋定窯首創覆燒工藝,大幅度提高瓷器產量,所產之瓷口沿多無釉,即所謂“芒ロ”。 為彌補這一缺陷,當時的上層社會或在該類器口沿包鑲金、銀、銅等珍貴材質加以美化,又稱“金裝定器”。 44、北宋定窯白釉“官”字款蓮瓣紋花蒂鈕蓋罐<br>通高14.10厘米 口徑7.00厘米 腹徑14.00厘米 足徑8.00厘米 罐體由器蓋與器身組成,蓋鈕作花蒂狀,以子母口與器身扣合,器身周飾淺浮雕式雛菊紋與蓮瓣紋,矮圈足,足心處釉下刻楷書“官”字款。 此器署有“官”款,是北宋定窯典型“貢瓷”產品。 胎體輕薄,白潤質堅,紋飾簡練,制作精良,代表了北宋時期定窯生產的最高水平。 45、宋定窯白釉葵口尊<br>通高16.20厘米 口徑18.80厘米 腹徑14.50厘米 足徑10.08厘米 尊體口沿外卷,呈八分花瓣狀,粗頸,鼓腹,下承喇叭形高圈足。 底足素胎,胎體輕薄,潔白堅硬。通體施白色瓷釉,色澤瑩潤,白中泛黃。 尊原為商周時期青銅酒器,宋代瓷尊造型、裝飾復雜多樣,且多作為佛門供養用器。定窯以蓮紋和白色為主基調,與佛教意旨不謀而合。 46、北宋定窯白釉弦紋三足樽<br>通高14.00厘米 口徑17.50厘米 樽體直口,呈圓簡狀,下承三足,器壁裝飾三組凸弦紋,古樸莊重。 胎體白凈,細膩堅實。通體滿施白色瓷釉,白中泛黃。 尊原為酒具,主要流行于漢晉時期。 宋人崇尚自然質樸,樽被重新定義為文房雅器,刪繁就簡,其造型既承襲古器精要,也順應了時代審美。 47、北宋定窯白釉鏤雕花卉紋熏爐<br>通高15.30厘米 蓋徑12.30厘米 口徑11.00厘米 足徑10.04厘米 爐體作球狀,由器蓋與器身扣合而成,下接高束腰圈足。蓋鏤雕花卉紋,花團錦簇,競相綻放。 胎體細膩潔白,致密堅實。通體施牙白色瓷釉,瑩潤雅致。 熏爐仿自漢代博山爐造型,結合時人審美風尚,器蓋鏤空雕琢,既用作燃香出煙,又作為主要裝飾。此種上虛下實的設計理念,既符合器物功用,亦兼具靈秀與穩固,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定窯的白瓷器被安排在最前面,進入展覽大廳首先看到的就是定窯瓷器珍品 48、北宋定窯白釉龜<br>通高4.20厘米 通長9.80厘米 通寬8.40厘米 龜首微微上揚,圓眼凸起,鼓腹中空,背甲隆起,并刻劃六角形甲紋,四爪分明,短尾上卷。龜腹素胎白凈,并刻多道水波紋。 龜腹之中含有籽珠,握持輕搖,便可發出清脆的聲響。通體施牙白色瓷釉,瑩潤光潔。 器以憨態可掬的烏龜為造型,雖高不盈寸,但妙趣橫生,尤顯精工巧制,令人愛不釋手。 49、北宋定窯白釉獅形枕<br>通高12.50厘米 通長20.08厘米 通寬18.10厘米 枕面作荷葉狀,上模印纏枝牡丹紋,枕身為一憨態可掬、惟妙惟肖的臥獅,枕座為“須彌座”式樣。 瓷枕制作綜合運用模印、刻劃及圓雕等多種技法,構思精妙,氣韻生動。 唐宋時期,以獅子為造型或紋飾的瓷器普遍流行,獅子被賦予富貴、尊榮及吉祥之意,且與古代官職“太師”諧音相通。 本器瓷枕以臥獅造型為主題,則取靜臥其上,美夢成真的寓意。 50、北宋定窯白釉摩羯形枕<br>通高15.50厘米 通長19.50厘米 通寬16.00厘米 枕面形作荷葉,枕身是一對追逐嬉戲、首尾相銜的摩羯,系先模印魚身、貼塑爪須,再剔刻細節紋理而成,枕座為“須彌座”式樣。 胎體白凈,細膩堅致。整器釉色瑩潤白中泛黃呈現出特有的牙白色。 摩羯是唐宋時期較為流行的裝飾紋樣,原為域外神話之物 傳入中國后,賦予其龍首魚身的形象,或取“魚躍龍門,過而為龍”之意,常喻科舉奪魁,而使用者靜臥其上,則取美夢成真的寓意。 優秀攝影作品:北宋定窯白釉摩羯形枕 展廳內定窯瓷器展柜 掃描二維碼可聽部分展品介紹 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發展的高峰,其中尤以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為代表的“五大名窯”最為卓絕。德基美術館的“50絕美一一御宋”五大名窯50件珍品展中,瓷器的來源沒有說明,是否為千年傳承下來的珍貴文物不得而知。我把這些瓷器當作精美的工藝品來欣賞,在編寫此美篇過程中學習了宋代五大名窯的知識,獲得了一種美的享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崇仁县|
罗山县|
宁南县|
延庆县|
梁山县|
灌阳县|
威海市|
苏尼特右旗|
三原县|
邹城市|
香港
|
贡觉县|
静安区|
喀喇沁旗|
麦盖提县|
韶山市|
阜新市|
天门市|
大安市|
旺苍县|
鄂托克前旗|
揭东县|
江源县|
华安县|
织金县|
徐水县|
辽阳市|
和林格尔县|
马尔康县|
砚山县|
岚皋县|
西丰县|
义马市|
临夏县|
井冈山市|
隆回县|
信阳市|
夹江县|
新乡县|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