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世界需要愛心

漣水余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自健美術館,是長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湖南最為紅火的文化地標打卡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8年9月,我赴該館參觀由楊紅光同志籌辦的《永恒的瞬間——改革開放40周年湖南公安英雄壯舉攝影再現》展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對西方油畫缺乏必要的了解,認為再寫實也不如攝影作品逼真,更不及中國傳統寫意畫的表情達意。于是,我看完攝影展后,只是傖促瀏覽了其他部分展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星云大師為李自健題寫了館名,李自健也在美術館為星云大師永久專設了書法作品展廳。我想,這絕非名人效應那么簡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直到再次前往,細讀星云大師為李自健所作的《世界需要愛心》序言,才豁然開朗。真是“萬物皆因緣,修行在其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年前,李自健海外首部大型油畫冊在美國出版。“世界需要愛心”系星云大師為該畫冊所作的《序》。今日重溫,意義非凡。思想、佛法,感召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圖為:《星云肖像》,李自健作于2015年,120x22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春,年逾古稀的南京書法家向隆鳴先生為一代高僧力助困境中的旅美畫家潛心作畫的當代“伯樂識馬”傳奇故事與慈悲情懷而深深感動,盡管與大師、畫家從未相識,卻傾心投入,用硬筆行楷精心抄寫了星云大師這篇5000余字《世界需要愛心》的序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世界需要愛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星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認識李自健先生,與其說是因緣巧合,不如說是因苦難的經歷而對愛心有著共識作為牽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1年,我赴美云游弘法。有一回,應邀至洛杉磯阿罕布拉市主持婦女法座會。主辦人別出新裁,在進入會場的長廓兩側展示油畫作為裝點,顯得高雅脫俗。我向來不擅丹青,又因時間無多,故也只能走馬觀花地巡禮一番。但是當目光掃視到一幅名為《孕》的作品時,不禁佇足片刻,畫中少婦低頭凝視,似乎正在屏息聆聽隆起腹中胎兒的悸動,而若有所思,她的(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孕》 油畫 母女系列之一 98×137cm 1987年作入選“中國首屆油畫展”</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眉宇間充塞著母性的慈暉,世間的一切真、善、美仿佛都是集中在這名女子身上,其道何由?啊!是了!“孕”是宇宙中最善美的期待,而凡有“待”者,皆需慈忍。慈著,和也;忍者,力也。剛柔并濟,乃至天地之間生生不息。此番因緣和合之理,放諸世間,永不失真。只是這畫者是誰呢?竟能以一管彩筆,將“孕”的涵義闡釋得這么玲瓏剔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一片誅伐擾攘的社會里,多么希望有人如彼,能以愛心醮沾筆尖,繪出人間的真實苦樂、將佛教的慈悲喜舍躍然紙上!在回程中,望著窗外川流不息的人車,我如是自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幾個月后,一個年輕人在吳劍雄先生的引介下,帶著畫具來到西來寺,為我作油畫肖像。我(轉下頁)</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991年3月29日,晨,在僑領吳劍雄的引薦下,李自健夫婦首次拜見大師,人生命運從此改變。</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開始一張張地翻開他隨身帶來的昔日畫作小集,當那名為“孕”的畫面,再度映入眼簾時,心中驚喜萬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哦,原來這幅動人的油畫,竟是這位年輕畫家為他孕中的妻子所作。畫家其他許多作品,也都充溢著真誠與質樸的美感。我想,一個藝術家即使擁有雄厚的功力,若無對人生深刻的體驗,也是難以達到如此之境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與李自健先生不長時間的交談中,我已感覺到眼前的這位青年畫家,有著非同尋常的生活根基和淳厚樸實的藝術氣質。他不但獨具才華,且有滿腔理想,無奈生活的壓力,使得他來到美國兩年多,一直都無法進行他的藝術創作,而只好為生活而畫。一位如此優秀的藝(轉下頁)</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抵美近三年的李自健,仍深陷困頓,雖胸有大志,卻舉步維艱。</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術人才被白白埋沒,實在可惜,實不忍心。于是,我主動提出:全力支持他繼續發展自己的藝術追求,在近年內,為蕓蕓眾生畫出一百幅以“愛心”為主題的油畫,并且也建議他能將中國人堅毅不拔、任勞任怨、委曲求全的民族性從他的作品中加以體現。我希望他重拾畫風,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先生激動不已,欣然允諾,并且說我是他的知音。其實,我何嘗不是和他共同分享我一甲子來走過風霜雪雨所擁有一點感受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翌日,李先生離開了原處狹小的居住空間,舉家遷入了我為他提供的“蒙地拉精舍”,借此寬敞僻靜、幽雅超然的生活環境,李先生能集中全力,傾力作畫,我也得以慰藉,算(轉下頁)</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果實》油畫 母女系列之三 139x81cm 1991年作</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是盡了自己的一點心意。自此以后,李先生便揭開了他藝術生命中新的一頁,他的藝術美感猶如泉涌,新作源源不斷產生,以極驚人的效率,淬勵奮發,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時間里,竟然完成了八十余幅佳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雖不會畫畫,卻獨鐘那些浸透著人間真情的畫作,每次從世界各地弘法行至洛杉磯,不管有多忙,總要抽時間去李先生畫室欣賞、拜訪。而每次面對李先生的新作,我都會激動不已。美國流浪人的真實形象,引起我沉思;而“母女系列”作品中充溢的親情,又帶給我溫馨之感;尤其是那些表現普通中國人形象與平凡生活場景的畫作,常常會把我引回孩提時代的記憶與遐想。畫是無字之書,萬言的文字皆可在一幅畫中表現(轉下頁)</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世界云游弘法歸來的星云大師,百忙中總是撥冗親臨畫室,看望工作中的青年畫家夫婦,鼓舞鞭策,憧憬未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大師叮囑畫家:“耐得寂寞,潛心作畫,就是最好的修行!”</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一點也不夸張。自然,欣賞李先生這一幅幅感人的作品,觀者或許都可悟到畫家對人性與世界的深刻體驗及表達。在我與李先生許多次的侃談中,我深感,畫家若沒有苦澀的成長歷程,沒有慈悲善良的人格,他的作品便不會擁有這般感人的魅力,“畫如其人”,果真如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李自健先生有著極為艱澀的人生歷程。一九五四年,他出生于湖南邵陽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全家兄弟姐妹十人,上有兄姊,下有弟妹。幼年時,父母經商,家境小康。不料時移事遷,家境中落,李父因食指浩繁,配給的糧餉,不足以為生,遂鋌而走險,背地行商,不幸東窗事發。十年冤獄,從天而降。隨后全家老少,無不遭殃,兄姐多人,相繼下放農村,生活無著,李母則屢遭批判管制,幾度欲以自盡了生,然顧(轉下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及子女幼小,唯有苦苦煎熬,忍辱偷生。年幼的自健,尚在學齡之前,就開始以撿煙蒂、煤渣、橘皮換錢來減輕家庭生活的重擔。稍大一點,他又以錘石子、擺貨攤、當小保姆......維生糊口,從十三、四歲起,他瘦弱的身子骨,便扛起了一個成年人才能承擔的重擔,撈河沙、打土方、挑碼頭、當纖夫……凡是能賺錢的苦力,幾乎沒有他沒干過的。后來,他又輾轉湘西山區,參加修建鐵路的艱苦勞動。入大學前,他還在一個破爛不堪的小工廠當了六年鉗工。艱苦的生活環境,磨煉了他堅韌的意志;苦難的人生,也造就了他奮發向上的毅力。幼年盡管家境貧寒,但在學校里,他仍然是品學兼優的的好學生。而出身不好,則使他幼小的心靈屢遭欺凌與屈辱。有幸的是兄姊的影響,使他很早便閱讀到許多西方人文主義(轉下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的經典名著,他著迷于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海明威筆下的天地,而杰克·倫敦的傳記則躁動他對大千世界的探尋與向往。小小年紀,他揣著幾塊銅板,藉著紅衛兵串聯的浪潮,游歷了上海、蘇杭。在那個喪盡良知的時代里,他曾親眼目睹過無數悲烈的慘劇,也親身經受了野蠻的摧殘。那是一個沒有愛的世界。然而慈母的溫暖,兄姊的深情與鄰里的愛撫,卻在他的心靈中鐫刻下難忘的印象。正由于此,他內心深處才始終保有一顆愛的火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健在垂髫</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之齡,即喜愛涂抹自娛,乃至弱冠,未嘗稍減。“文革”初期,科班出身的西畫家陳西川先生下放至家鄉邵陽,自健幸遇貴人。這位畢業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講師,為自健刻苦好學精神所動,不但時常饋以紙筆顏料,還耐心地傾囊(轉下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相授,從素描的基本功夫入手,為其繪畫生涯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自健十分用心地學習,日復一日,他擠盡了幾乎所有的時間空隙,埋首作畫。在那個時代里,身為“黑五類”子弟,他被剝奪了進入藝術殿堂深造的一切機會。艱難的逆境,則更能激發他勤奮崛起的雄心。他深感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得博覽眾采,開擴視野。于是,他常常利用辛勞加班換來的時間,揣上一點點平日節儉的工錢,背上畫箱,遠離家門,四海浪跡。他遍訪名師,廣結學友。當旅資不夠時,便爬火車、宿街頭、呑干糧,途中的艱難,自不堪言。而坎坷的旅程,則磨練出他堅忍的毅力和寬厚的胸懷,他所得到更多的,則是寶貴的知識與靈感。在他那富有傳奇色彩的長期的自學生涯中,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大陸(轉下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續前頁)一九七三年,他開始第一幅油畫創作,這幅描繪鐵路勞工生活的畫作,立即在湖南省美中嶄露頭角。此后佳作連連不斷,藝術表現技巧已趨成熟。早在考入美術學院之前,作為一名工人畫家,他已有三幅油畫作品入選大陸的全國美術展術覽。一九七八年春,擇優錄取的高考制度首度恢復,他即以出類拔萃的成績,考入了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然而,就在入學報到的前夕,他卻又差點因小人的誹謗而未能入院就讀,幸經老師、朋友、同事、鄰里,力持正義,方得以化險為夷,終于實現自己的夢想。良師益友,患難相功,使他感念萬分。當然,這也莫不歸功于地平日熱心爽朗的豪邁性格。可見,人間只要有真情流(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露的地方,永遠有著無限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縱觀李先生的藝術創作歷程,他的繪畫始終是以反映現實人生、頌揚人性情感為主。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后幾百年來一直歷久不衰的題材,始終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畫家本人在飽受冷暖無常的世間情后,心靈深處所凝聚著的一股表達人生的使命感所然。而豐沛的人生體驗,加上堅實的藝術功力,又使他在這方面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作為一個寫實主義的藝術家,他始終堅持自己真誠的信仰與執著的追求,他不為時尚所動,始終讓自己置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無論在華南的高等美術學府深造的歲月,還是在畢業后回湖南長沙(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藝術館任職的幾年光陰中,一有時機,他便會背上畫具行囊,不辭辛勞跋涉,一頭栽進平民百姓之中,忘我的作畫,靜心地體驗,于平常樸實的日常生活之中尋覓創作所需的寶貴靈感。他曾還遠赴新疆、西藏,兩次青藏高原的涉獵,使他得以產生一大批表現中國西部古樸風情的感人作品。問及他習畫生涯中走南闖北的最愛之地,他說,還是湖南湘西山區。那是他最喜歡,也是去得最多的地方。因為在這片依然保持著淳樸民風的古老土地上,他最能找回自己許許多多童年鄉下生活的記憶,找到原始純真的人性所在。畫家筆下的“鄉土系列”中,一大批佳作的題材,便是產生于這片土地之上。《山妹》《姐姐的故事》《拔刺兒》《暖冬》《農家》(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山妹》油畫 76x137cm 1984年作 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晚秋》等,在這許多畫面中,所出現的人物、家畜、道具、場景,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親切感人。孺慕情深、手足相依的人間愛,表露無遺,令人望之,不忍卒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畫家擅長于人物肖像。他多次畫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輕松典雅的畫面中,總是洋溢著溫馨的情感。他畫自己年邁的父親,精細的筆法,活生生地塑造出這位普通中國老人飽經滄桑、悲忍倔強的莊嚴形象。我也非常喜歡他為我生活在大陸的九十歲母親所作的肖像。母親的慈悲、堅毅、勤勞、善良與安詳,在這幅肖像畫中表露無遺,傳神至極。尤其是母親那雙布滿皺紋、捻著佛珠的雙手,更道出了十分豐富的內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畫家直接取材牙美國現實社會的“流浪人(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父親》油畫寫生 56x46cm 肖像系列 1986年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身在中國大陸揚州的星云大師九十多歲高齡老母親——《奶奶》李自健油畫肖像系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系列”同具有感人肺腑的魅力。畫家以精湛的表現技巧,將這些無家可歸、餐風露宿的街頭流浪人體現得逼真可觸。彷徨、苦悶、無奈的面容下,依然透露出人性的尊嚴。面對這一幅幅其切動人的畫面,我可以想像出,畫家曾多次冒著危險,深入到洛杉磯流浪人中采集素材,切身體驗的種種情景,悲憫愛心注入畫中,豈能不扣人心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我已過花甲,像我這樣從戰亂年代走過的人,也許都曾有過幾十年前戰爭災難的痛苦記憶,尤其日本侵華期間,南京大屠殺那場震驚世界的民族災難,令人永不能忘。當時,我才十二歲,大屠殺之后,我便在母親的攜帶下,前往橫尸遍野的南京尋找在這場血腥災難中失蹤的父親,結果找尋多日,一無所獲。從此,我再也(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失落》油畫 流浪人系列之五 166x152cm 1991年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十字街頭》油畫 流浪人系列之一 122x102cm 1991年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沒有見過我的父親。也就從那時起,我離開了母親的懷抱,在南京棲霞山披剃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半個多世紀雖已過去,而大屠殺中不堪入目的慘狀,至今仍常常出現在我眼前,令我激憤不平。人類這一慘絕人寰的歷史悲劇,絕不可忘記!絕不能重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在欣賞李先生的新作后,我向他問道:是否能做一幅表現南京大屠殺的油畫?李先生隨即表示:這恰是他曾經有過的創作欲愿,只是身在大陸時,諸多條件所限,未能如愿。來到美國后,現實環境更不可能實現自己的這一愿望。而如今有了理想的創作環境和條件,他相信定能畫出一幅大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幾個月后,當我再次返回洛杉磯時,走進(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創作《南京大屠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李先生畫室,一幅幾乎占據了整個墻面的巨作,居然真的呈現在我眼前。畫面氣勢悲壯軒宇,頗有震憾人心之勢:畫幅中間,堆積如山的尸塚頂端,一個從母親遺體血泊中爬出的孩童,對著蒼天嚎哭吶喊,撕裂人心;畫幅右側,悲憫沉默的和尚俯首收詩;畫幅左側,砍頭比賽的日本軍官正揮刀獰笑。前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至愛與后者丑陋邪僻、獸欲橫流的法西斯暴行,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畫家可貴在他沒有停留在歷史事件的表層,而是大膽地運用了跨越時空的象征藝術手法,使其作品更具深厚的含義和藝術感染力,也賦予作品更深刻的現實意義。難怪當這幅畫首次在洛杉磯展出的時候,能獲得那樣廣大的回響。觀者或(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在歷經八十多個日夜,巨幅歷史油畫《南京大屠殺》在美國得以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巨幅油畫《南京大屠殺》1991-1992年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淚盈眶,或定神冥思,大家一看再看,流連忘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人曾問我,我是出家僧眾,為何不請李先生畫佛菩薩的圣相呢?其實,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何身說法即以何身度之”。佛陀也曾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謂:“聲色外威儀,處處留蹤跡”。在人間落實愛心,自身便是觀音、彌勒、何須外求?大凡一個有所成就的藝術家,都有其自己特殊的氣質和執著的追求,令人可謂的是,李先生在藝術領域中面對現實,頌揚人文主義的藝術風格與人間佛教的慈悲入世精神得以自然的融合,致使他的藝術才華得以如此充分地、全面地發揮,給這個世界產生出這么多豐厚的精神食糧(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續前頁)如同同許許多多來到美國的大陸藝術家一樣,初抵美國,李先生也曾歷經困頓騫厄的處境。生活、學習的雙重壓力,曾使他一直無法去表達內心的創作愿望。因此,一旦理想的機運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便格外地珍惜,他把自己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在創作中,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他竟然從未度過一個完整的休息日。我贊他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而李先生則表示,在藝術這條道上,他永遠都是一個苦行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先生從不滿足自己已達到的水準,他深感要使自己進入更高的藝術境界,就必須對西方傳統的藝術精湛技法,深入研究,兼容并蓄進而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與風格,兩年(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前,當他還在困頓之時,他就兩度專程赴紐約、華盛頓、波士頓等地的著名藝術博物館進行研習,他認為對一個堅持寫實主義的藝術來看說,博物館是一個最好的課堂。因為他能夠從自己崇拜的歷代藝術大師的原作直接汲取營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先生的瀝血耕耘,終于結下了成功的碩果。如今一大批凝聚他心血的作品,已展示在人們的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五月,他在洛杉磯的首次展覽,即以其樸實典雅、強烈而親切的嶄新面貌,吸引了無數前往觀賞的中外觀眾。在當今社會,商業化藝術和極強自我表現盛行的空間里,這樣一批表現生活現實、凝注人間真情的作品,猶如一朵純凈的白蓮,自迷濛之中脫穎而出,顯得格外清新絢麗、真樸自然,從而贏得廣大觀眾與評論家高度的贊賞。隨(轉下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續前頁)著這批作品將在世界更多地方巡回展出,我堅信李先生的藝術定會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更顯現出他的作品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夫人王丹慧女士是位嫻淑、蘭心蕙質的詩人,不惜自己的事業發展,而抽出大量時間和心力,支持丈夫的事業,除了將家庭照顧得有條不紊外,還幫助先生搜集資料、構思創作……功不可沒。細心的觀眾,從“母女系列”中,也許不難發覺,丹慧女士還是畫中十分優秀的模特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欣聞李自健先生將輯畫成冊,故不揣淺,為之作序,祈愿大家都能用心來欣賞這本畫冊。更盼望藉此能喚起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span></p> <p class="ql-block"><b>  1992年5月16日,歷經一年多的閉關潛心創作,“李自健油畫展”首次在美國洛杉磯成功舉行,開幕式后,星云大師與青年畫家李自健合影于西來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右錄星云大師為李自健首部畫冊所作序言。時為1992年11月25日,于佛光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茫茫人海中,星云大師發現李自健至力助之,皆因彼此對于苦難經歷感同身受而對愛心有著共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先生在30多個國家、地區,70多場巡展引起轟動,皆因其畫作飽含真摯的人性、濃郁的情感和深沉的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師作序轉眼三十年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俯仰之間,滄海桑田,抄錄此言,寄情緬懷。擱筆四顧,但見叢林深處狼嚎虎嘯依舊,煙火人間時聞炮聲隆隆,惟見佛光山頭祥云環繞、白鴿翔集。大師端坐其上,手捻佛珠:世界需要愛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4年5月29日,星云大師親臨長沙,為李自健美術館的建設鏟下了第一鏟土。</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永胜县| 六安市| 大新县| 麻城市| 高阳县| 小金县| 锡林郭勒盟| 乌鲁木齐县| 伊春市| 崇左市| 富民县| 河曲县| 航空| 栖霞市| 昌黎县| 理塘县| 楚雄市| 米泉市| 安泽县| 土默特左旗| 双柏县| 东源县| 隆德县| 甘南县| 新安县| 小金县| 兴仁县| 镇沅| 汾阳市| 卓资县| 海伦市| 循化| 衢州市| 长泰县| 忻城县| 商水县| 英山县| 齐齐哈尔市| 栾城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