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賽珍珠——喝長江水長大的美國人

欣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是一位極富傳奇的美國旅華作家,她因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又在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是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第一位美國女作家,也是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八十一年的生命中,近一半時間在中國生活,其中有18年左右時間在位于長江邊的鎮(zhèn)江居住和工作,她稱鎮(zhèn)江為她的"中國故鄉(xiāng)",在這里,她度過了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她是個喝長江水長大的美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周前,在南加州Carlsbad, 我偶然進到一家舊書店,發(fā)現(xiàn)了幾本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賽珍珠的著作,今年6月26日是賽珍珠誕辰130周年紀念日,翻看這幾本近百年的書,收集整理了這篇小文,紀念這位故鄉(xiāng)女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幾本賽珍珠的書,有大地,分家,愛國者,異鄉(xiāng)客。</b></p> <p class="ql-block">1892年6月26日,賽珍珠出生于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取名Pearl Comfort Sydenstricker。</p><p class="ql-block">她是賽家的第五個孩子,父親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母親卡羅琳(Caroline Stulting)結婚后不久就作為基督教長老會的傳教士踏上前往中國的旅程,去古老的東方之國宣揚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她之前的四個孩子都出生在中國,除了長子埃德加,后面三個孩子都死于當時無法救治的"熱病"。這個孩子平安到來是夫婦的安慰,所以父母為她取了中間名是Comfort(安慰)。</p><p class="ql-block">Pearl出生五個月后,父母又帶她一起踏上去中國的旅程,因為Pearl 是珍珠的意思,她便有了中文名叫賽珍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文世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是在中國開始認識世界的,她接觸的第一語言是漢語,為了讓女兒長大后也能繼承在中國傳教的使命,賽兆祥特意先讓她學中文,去農(nóng)村傳教時也經(jīng)常把賽珍珠帶在身邊,賽珍珠從小就生活在中國人之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家里的保姆那里,小珍珠知道了灶王爺?shù)雀髀飞裣桑Ч砉值膫髡f故事,十歲時,賽兆祥請來一位前清秀才孔先生,給她教授《史記》和《四書五經(jīng)》等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名著,中文教育使賽珍珠的思想打上了中華文化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雖然是金發(fā)碧眼,在家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依然是美式教育,日常生活里上午是她母親的英語課,平時她的母親盡量做美式飯菜,過美國節(jié)日,但中國的古典文學和風土人情讓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她看起了《野叟曝言》、《鏡花緣》和《太平廣記》這些傳奇志怪小說,不僅對梁山好漢如數(shù)家珍,還能背誦《紅樓夢》里的詩詞。言談舉止和江南鄉(xiāng)村土生土長的孩子并無太大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后來在她的自傳《My Several Worlds》(我的幾個世界)中,她回憶自己仿佛同時生活在“我父母的小,白,而清潔的長老會世界”和“大的、不太衛(wèi)生的,但充滿愛的、快樂的中文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中國北方掀起了義和團運動,因扶清滅洋的危險,她與媽媽和妹妹被疏散到相對安全的上海,在那里度過了幾個月的難民生活,義和團運動對賽珍珠的思維觀念改變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賽珍珠意識到自己在普通中國人的眼中是一個美國人,而不是一個中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7月,賽家回到美國,在美國呆了幾個月,這是賽珍珠第一次回美國,她看到了與中國不同的世界。她開始認識到東西方之間的分歧不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01年,Sydenstricker全家照。從左至右分別是賽珍珠、賽兆祥、保姆王媽,妹妹格蕾絲和卡羅琳</b></p> <p class="ql-block">全家由美國回到鎮(zhèn)江不久,賽珍珠被父母送到離家不遠的教會學校Chinkiang Girls' school (后也稱為崇實女子學校,1923年后曾名為Olivet Memorial Girls' High School)讀中文課程,同時還兼教低年級英文及生理衛(wèi)生,崇實女中被稱為為賽珍珠的母校。</p><p class="ql-block">她的母親用英語教育她,中國學者孔先生用文言文教育她,小伙伴用當?shù)胤窖耘c她交流游戲。賽珍珠從小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使她精通英文和中文,也精通中國風俗習慣,在未來的歲月里,她用她的文字和敘述,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打開了窗口,在不知不覺中,擔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者的重擔,成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類橋梁"(尼克松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2歲的賽珍珠(后排右),在女校給一群中國女孩教衛(wèi)生和英語。</b></p> <p class="ql-block">1909年,賽珍珠被位于弗吉尼亞州的林奇堡的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錄取,并獲得了獎學金,第二年賽珍珠回美國入學。在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賽珍珠是一名優(yōu)秀且受歡迎的學生。她的見識,經(jīng)歷與溝通能力使她可以活躍于學生團體和學生管理機構,并常為大學雜志寫詩和故事,三年級時,她擔任了班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The Randolph-Macon Women’s College</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在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的畢業(yè)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14年</b></p> <p class="ql-block">1914年畢業(yè)后,賽珍珠在學院呆了一個學期,還擔任了心理學講師,她開始考慮長期在大學工作,這時,賽珍珠收到了父親寫來的信,信中告訴她,她的母親卡羅琳病了,賽珍珠遂回到中國接替生病母親的工作,同時照顧她的母親。</p><p class="ql-block">在回到鎮(zhèn)江的最初3年里,賽珍珠接替了母親卡羅琳在風車山崇實女子中學和潤州山潤州中學校英語教師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一次婚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回到中國一年后,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絳·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1890-1975)。巴克出生在農(nóng)場,1914年畢業(yè)于康奈爾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對中國產(chǎn)生了興趣,并成為中國研究俱樂部的會員。1915年,他向長老會外國使團申請,成為了農(nóng)業(yè)傳教士的一員,1915年12月抵達中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于1917年5月30日在鎮(zhèn)江結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后來的發(fā)展情況來看,賽珍珠的這次婚姻是一個失敗的婚姻。因為兩人自幼生活環(huán)境不同,兩人對社會認識有許多偏差,以至于兩人始終格格不入。對于賽珍珠而言,在美國時大家都認為她是中國人,而在中國時大家又覺得她是美國人。交際圈子的狹窄,使賽珍珠沒有太多可以選擇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絳·洛辛·巴克和賽珍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17年5月30日婚禮當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婚禮現(xiàn)場照片</b></p> <p class="ql-block">婚后不久,巴克夫婦搬到了安徽省的貧困農(nóng)村宿州,巴克主要工作是農(nóng)業(yè)改良試驗和推廣工作。</p><p class="ql-block">在宿州生活的五年時間里,賽珍珠對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有了深入了解,熟知中國最貧困民眾的生活方式。在此期間的生活經(jīng)歷使賽珍珠獲得靈感并為她后來廣受好評的小說《大地》等故事積累了素材與資料。</p><p class="ql-block">1920年,巴克接受了南京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康奈爾大學的校友芮思婁(J·H·Reisner)的邀請,擔任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的教授,主講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農(nóng)村社會學、農(nóng)場管理學等課程,并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利用暑假開展農(nóng)村調查。</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則在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金陵學院教授英語文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絳·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 (1890—1975),美國紐約州人。 著名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家和教育家,對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研究以及為中國近代經(jīng)濟學科的建立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巴克1914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nóng)學院畢業(yè)之后,隨即來華從事農(nóng)業(yè)實驗和推廣工作。他1920年開始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主講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農(nóng)場經(jīng)營等課程,1925年擔任金陵大學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系的首任主任。巴克在中國近30年,一直致力于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的教學和調查研究工作,發(fā)表了多部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著作。其中,《中國農(nóng)家經(jīng)濟》和《中國土地利用》兩書于20世紀30年代出版以后,在學術界“不僅劃時代地建立起了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一套最完善的調查資料,并且他對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看法一直影響著后來的學者”,他本人也“廣泛被尊為世界上關于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最優(yōu)秀、最權威的學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巴克于193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1935年,他被聘為美國財政部駐中國代表,暫時離開了金陵大學。巴克在與賽珍珠離婚后決定繼續(xù)留在中國。1940年,貝克又重新回到金陵大學任教,并于1941年與張洛梅女士結婚。1944年初夏偕夫人和未滿周歲的孩子返回美國,他們育有兩個孩子,他們的第一個女兒羅莎琳德出生在中國,兒子保羅出生在美國。巴克于1975年9月25日在紐約州德徹斯縣逝世。</b></p> <p class="ql-block">在接下來的幾年,賽珍珠遭受了一系列痛苦,她一直希望有孩子,但先是久未懷孕,后來終于如愿,1920年3月4日,他們終于迎來了女兒卡羅爾(Carol),但快樂如此短暫,在分娩過程中,醫(yī)生發(fā)現(xiàn)賽珍珠的子宮有腫瘤,不得不手術切除了子宮,這使賽珍珠再無可能生育更多的親生孩子。</p><p class="ql-block">不久他們又得知卡羅爾有智力發(fā)育障礙問題,幾乎同時,她敬愛的母親去世,她與絳的婚姻也有了明顯的裂痕,一部分原因是兩人性格不合。另外她的不再能生育,卡羅爾的情況,加之母親卡羅琳的去世帶來的巨大的壓力,讓賽珍珠幾年里沉浸在痛苦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夫婦和女兒卡羅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開始寫作</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1922年,賽珍珠開始寫作,為《華人記錄報》、《大西洋月刊》、《亞洲》《國家》等雜志撰寫有關中國人生活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賽珍珠也開始與社會各界名流交往,梅蘭芳、胡適、林語堂等社會名人,都曾是賽珍珠家里的座上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與林語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還是林語堂的“文學伯樂”,幫助他實現(xiàn)了《吾國與吾民》在美國的出版與暢銷。</b></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中國大地上軍閥混戰(zhàn),1927年3月,中國軍閥之間的混戰(zhàn)達到了高潮,3月24日,南京發(fā)生了著名的南京事變,忽然掀起了一股排外風潮,南京城內和下關的外國領事館、教堂、學校、商社、醫(yī)院、外僑住宅均遭到侵犯和洗劫。金陵大學副校長美國人文懷恩和震旦大學預科校長意大利人遇害,此外英國僑民死亡2人,日本僑民死亡1人,法國僑民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個事件撲朔迷離,各方態(tài)度也不一,而時隔一個月后,蔣介石的四一二政變,南京事件也是一個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很不幸的是,以賽珍珠為首的這樣一些人,首當其沖受到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家里遭到了洗劫,丟失了一半的財產(chǎn),他們全家都躲進一個沒有窗戶的屋子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后,巴克一家被救了出來。一家人乘船前往日本,在那里呆了幾個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很害怕,卻也感到委屈,因為在過去歷史上,傷害中國人的那些外國人,并不是他們。“我們的生命處于危險之中,只因為我們是中國土地上的外國人……今天,我們代人受過,代那些侵略者、帝國主義者,那些歐洲的、英國的白人受過,他們發(fā)動戰(zhàn)爭,搶奪戰(zhàn)利品,索取領土,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要求治外法權,而我們從來都不認識這些帝國的締造者。我一直都害怕這些人,因為正是他們,才使我們在亞洲遭到仇視。現(xiàn)在,歷史的報應竟落在我們身上,落在了我那善良的老父親身上,而他對自己遇見的每一個中國人那樣友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底,盡管當?shù)厍闆r仍然很危急,巴克夫婦還是決定返回南京,并終于與在危機期間四處避難的賽兆祥牧師重聚。</p> <p class="ql-block">1929年,為了讓殘疾的女兒得到更好的照顧,賽珍珠把卡羅爾送進了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維恩蘭培訓學校(The Training School at Vineland)。這個培訓學校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使命是培訓發(fā)育障礙患者,使他們能夠獨立生活。</p><p class="ql-block">直到多年后的1950年代,卡羅爾才被診斷出患有苯丙酮尿癥(PKU),現(xiàn)在這種情況可以在出生后不久通過改變飲食來逆轉。然而,那時由于卡羅爾已經(jīng)成年,任何采取糾正措施為時已晚。1950 年,賽珍珠寫了一本關于她照顧卡羅爾的經(jīng)歷和個人感受的書,名為《從未長大的孩子》(The Child Who Never Grew),希望能幫助到其他面臨類似情況的父母。</p><p class="ql-block">卡羅爾1992年9月30日因肺癌在睡夢中去世,終年72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和她的女兒卡羅爾·格蕾絲</b></p> <p class="ql-block">在這次美國之行中,賽珍珠遇到了紐約約翰·戴出版社(John Day Company)的編輯理查德·沃爾什(Richard J.Walsh),后者決定出版她的處女作。在他之前的許多出版商都拒絕出版她這部關于新舊中國沖突的小說,賽珍珠的第一部小說《東風,西風》于1930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回到中國的賽珍珠大部分時間都在寫她的下一部小說《大地》,她化了一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小說。</p><p class="ql-block">這部原名為《王龍》的小說,講述的是農(nóng)民王龍和他老婆的普通生活。勤勞樸實的王龍長年累月地忙于農(nóng)作,來養(yǎng)活一家老小。他雖然窮卻很有骨氣。王龍同樣有著底層老百姓的陋習,他看不起女人,喜歡打老婆。在他偶然富裕起來后,溫飽思淫欲,甚至嫌棄發(fā)妻平庸的外貌,迷戀上妓女的小腳。老去時,他才認識到土地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女主人公阿蘭是王龍的老婆,她吃苦耐勞,全心全意操持家務,她堅韌頑強、勤奮能干,有著中國婦女的種種美德。可是她同樣有著舊傳統(tǒng)下的缺陷和弱點。這些源自賽珍珠親身經(jīng)歷的有血有肉的鮮活描寫,讓外國讀者得以透過她的文字,生動地了解遙遠的東方大地上發(fā)生的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在之前的美國文學作品中,中國人的形象往往受到極大的歪曲。他們總是拖著辮子,掛著鼻涕,形象佝僂猥瑣。而且總是與盜竊、強奸和暗殺這些邪惡的事情聯(lián)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裝幀精美的《大地》問世了。一經(jīng)上架頓時好評如潮,銷量飆升,《大地》成了美國1931年和1932年最暢銷的書籍。</p><p class="ql-block">《大地》被譯為145種語言在全球傳播,使她成為歷年來最受讀者歡迎、翻譯語種最多的美國女作家。</p><p class="ql-block">當時美國《星期六文學評論》稱,《大地》是“一部非常優(yōu)美的小說。我們終于從一部小說的字里行間讀到真實的中國人民,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不是人們經(jīng)常描述的荒誕無稽的中國,我們看到的是誠實的農(nóng)民、忠誠的妻子,富饒的大地、農(nóng)民的泥土房,貝克夫人的小說是如此感人,如此真實”。</p><p class="ql-block">后來賽珍珠又寫了是另外兩本書,作為其續(xù)集,分別是1932年出版的 《Sons》(兒子們)和1935年出版的《A House Divided》(分家),組成了著名的《大地三部曲》(The House of Earth)。</p><p class="ql-block">《大地》使賽珍珠于1932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大地》也被拍成電影,女主角還因此獲奧斯卡金獎。</p> <p class="ql-block">1931 年8 月31 日,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在廬山牯嶺中去世,享年八十歲。從1880 年登船去國,賽兆祥來華服務五十一年。和他一起長眠中國的,還有他的太太卡羅琳、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家人把他安葬在山上,陪他的是一本希臘文的《圣經(jīng)·新約全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美定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 年,賽珍珠回到美國長久居留,可以離她的女兒卡羅爾更近些,一年后她與貝克辦理了離婚,又在1935年6月11日與她的出版商理查德·沃爾什(Richard J.Walsh)結婚。在他們的整個婚姻過程中,直到他在1960年去世,這對夫婦陸續(xù)收養(yǎng)了六個孩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理查德·沃爾什和他們收養(yǎng)的雙胞胎男孩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理查德·沃爾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886年11月20日-1960年5月28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諾貝爾文學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 年,賽珍珠的文學成就使她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性。 斯德哥爾摩天文臺臺長Bertil Lindblad博士在將諾貝爾獎授予賽珍珠時說:</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女士,你的文學作品具有最高的藝術品質,推動了西方世界對人類偉大而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民的理解和欣賞。你通過你的作品教會了我們如何看待那一大群人中的個體。您向我們展示了家庭的興衰,以及作為建立家庭基礎的土地。在這方面,您教會我們看到那些將我們作為地球上的人類聯(lián)系在一起的思想和感覺的品質,并且您給了我們西方人一些中國靈魂的東西。當由于技術發(fā)明的發(fā)展,地球上的人民被拉近彼此時,地球表面縮小,因此東方和西方不再被幾乎無法逾越的距離空隙隔開,而另一方面,當作為這種現(xiàn)象的自然結果,民族性格和野心的差異相互沖突,形成危險的不連續(xù)性,最重要的是地球上的人民學會跨越距離和國界相互理解。當文學作品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時,它們肯定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理想主義的,就像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這個詞所指的那樣。”</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在瑞典學院發(fā)表了題為《中國小說》的諾貝爾獎演講中解釋說,盡管她“在出生和血統(tǒng)上都是美國人”,但她的中國成長經(jīng)歷影響了她的寫作:“我對故事的最早認識,關于如何講故事和寫故事的知識,是在中國得到的。如果我今天不承認這一點,那將是忘恩負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向賽珍珠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b></p> <p class="ql-block">后來,賽珍珠陸續(xù)出版了長篇小說《愛國者》、劇本《光明飛到中國》、散文集《中國的小說》等作品。并最早將《水滸傳》翻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才華橫溢的賽珍珠一生創(chuàng)作了100多部作品。</p><p class="ql-block">盡管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贊譽,但賽珍珠并沒有滿足于自己的成就。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了解對西方對中國和亞洲的看法和態(tài)度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她的后半生都在寫作、發(fā)聲并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她就移民、收養(yǎng)、人類沖突、亞洲人和婦女權利等許多其他話題寫下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觀察。通過她的著作和同樣通過她的行動,賽珍珠促進了和平、社會正義和文化理解。為了繼續(xù)促進亞洲和西方之間的了解,賽珍珠和沃爾什創(chuàng)立了東西方協(xié)會,還出版雜志《亞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32年,《大地》出版前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援華抗戰(zhà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她離開中國返美,就在僅僅兩年后,1937年日本在中國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對中國的感情讓賽珍珠不能沉默,她與丈夫理查德努力讓美國人了解在亞洲正在發(fā)生的戰(zhàn)爭災難,她先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諸多中國人民抗日題材的小說和劇本如《愛國者》、 《龍種》、 《中國的天空》、 《緬甸公路的故事》、 《游擊隊的母親》、 《金花》、 《老魔鬼》、 《一個人的仇敵》、 《老虎!老虎!》和《生命的旅途》等,還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和演說來支持抗戰(zhàn)并譴責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許許多多美國人正是通過賽珍珠的小說了解到中國,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她在美國各地發(fā)動募集活動聲援中國,她發(fā)表演講:“中國絕對不會屈服日本!因為我不能想像到那些健壯實在的農(nóng)民,那些穩(wěn)健的中產(chǎn)者,那些勤苦的勞工,以及那些奮勇熱心的學界領袖,會為日本降服。我說,中國人是不會投降的!”</p><p class="ql-block">在她的安排下,白宮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等抗日節(jié)目,總統(tǒng)和多位美國政要到場觀看,并帶頭為中國抗戰(zhàn)捐款。她動員美國名流與民眾給經(jīng)受苦難的中國人民寫聲援信,聲援中國人民的信件雪片般地飛向大洋彼岸,達上萬封之多……</p><p class="ql-block">賽珍珠與中國作家文人也往來不斷,聲援中國抗戰(zhàn),1938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賽珍珠深情發(fā)言:“……我對中國的敬仰勝似以往任何時候,因為我看見她空前團結,與威脅她自由的敵人進行斗爭。由于有著這種為自由而奮斗的決心,而這在一種極其深刻的意義上又是她的天性中的根本性質,因而我知道她是不可征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中國記者Jen Ying Yen在《美國對中國說話》(America speak to China)節(jié)目中朗讀自己的角色,賽珍珠是該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者。1942/08/21</b></p> <p class="ql-block">1940年,這對夫婦成立了中國緊急救濟委員會,該機構負責為中國的戰(zhàn)爭災民救災工作(即衣物、食品和醫(yī)療用品)提供資金。賽珍珠擔任主席,埃莉諾·羅斯福</p><p class="ql-block">(富蘭克林·羅斯福夫人)是名譽主席。</p><p class="ql-block">到1941年7月1日,在全美國就動員籌集到了100萬美元,用于救濟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中國人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將支票交給賽珍珠(右),作為對中國救援工作的捐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攝于1940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在當時是一筆巨資,要知道賽珍珠買下的賓夕法尼亞州的“綠山莊園”只用了四千多美元。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支援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賽珍珠可說是奮不顧身、不遺余力。如她所說,“為了幫助他們,我愿意做任何事情”。</p><p class="ql-block">她幫助中國人民的英勇努力得到了認可,1941年,當時的中國駐華盛頓特區(qū)大使胡適在中國大使館向她頒發(fā)了翡翠勛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戰(zhàn)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是一位選擇以勇氣和毅力過自己的生活的女士。她是堅定的人道主義者,為公民權利而戰(zhàn)的戰(zhàn)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的生活經(jīng)歷,對東西方文化的了解,基督教傳教士家庭對她的人人平等思想的教育造就了她的博愛善良與對生活態(tài)度的堅定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她回到美國的那一刻起,賽珍珠就是婦女和少數(shù)族裔平等權利的堅定倡導者。她在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歷給了她一種絕大多數(shù)人所沒有的視角。她利用自己的名氣來促進她所珍視的事業(yè), 包括公民、婦女和兒童權利。她建立了美國第一個跨種族收養(yǎng)機構,即歡迎之家,幫助許多流離失所和可憐的兒童得到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她是新成立的反對種族歧視委員會的領導人。該委員會是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的一部分,它以促進結束軍隊中的種族隔離、頒布聯(lián)邦反私刑法和平等就業(yè)機會為目標。她也是平權運動的堅定支持者,該運動促進每個人的公平權利,無論其性別和種族如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賽珍珠因為她的觀點成為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和其他一些政客的目標。從1938年到她生命的盡頭,她也一直處于FBI的監(jiān)視之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一頁FBI檔案文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很顯然,聯(lián)邦調查局監(jiān)控和記錄了她的一舉一動,檢查著她的所有出版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歡迎之家的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對孩子充滿了愛,在有了1925年的領養(yǎng)Jenise經(jīng)歷后,賽珍珠和她的第二任丈夫理查德沃爾什前后又收養(yǎng)了六個孩子:兩個來自名為Cradle的收養(yǎng)機構的男嬰,以及四個來自亞洲、歐洲和美國的混血孩子。</p><p class="ql-block">1949年,她創(chuàng)立了美國第一家國際收養(yǎng)機構Welcome House(歡迎之家),安置7000多名兒童。</p><p class="ql-block">1964年,在Welcome House取得成功后,賽珍珠成立了 賽珍珠基金會(The Pearl S. Buck Foundation),以幫助本國的貧困兒童。</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基金會后來更名為Opportunity House基金會,以“解決亞洲國家兒童面臨的貧困和歧視問題”為工作目標。同年,她在韓國開設了機會中心和孤兒院,后來擴展到越南、菲律賓和泰國。</p><p class="ql-block">1967年,賽珍珠將自己的700萬美元捐贈給賽珍珠基金會。1991年,Opportunity House和 Welcome House Inc.合并形成Pearl S.Buck International(賽珍珠國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與歡迎之家收養(yǎng)的孩子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鄉(xiāng)之情與遺憾</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賽珍珠對中國愛得真誠。與眾多西方人不同,賽珍珠對中國人沒有居高臨下的憐憫,更沒有不屑與挑剔,有的只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同情和美好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賽珍珠的角度上來講,她無疑具有雙文化身份,賽珍珠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生為美國人,從我的選擇和信仰上來看,我是基督教,但是從我在一個國家生活的長短,從我的同情心和考慮上來看,我是一個中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80歲高齡的賽珍珠激動萬分,曾主動申請隨行,她還向將要訪華的尼克松總統(tǒng)求助,期待得到中國簽證,為中美雙方的交流做一些事,再去祭奠雙親與四位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信心滿滿地告訴媒體,她即將返回闊別多年的中國故鄉(xiāng),她甚至滿懷希望地說“也許我很快就能吃上鎮(zhèn)江黑橋的燒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一封公函擊碎了她的夢:"因為您的作品對新中國及其領導人采取了扭曲,抹黑和詆毀的態(tài)度,我授權通知您,我們不能接受您訪問中國的請求。"</p><p class="ql-block">簽證被拒幾個月后,1973年3月,這位從小喝長江水長大,在中國大地度過一半生命,有六位親人葬在中國的作家賽珍珠帶著未能再踏上故鄉(xiāng)之土的遺憾在佛蒙特州丹比城逝世,享年81歲。她在彌留之際穿著一件絲質的中國旗袍,在她的墓碑上僅有她親手書寫的“賽珍珠”三個娟秀的篆體漢字,再無其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墓碑上僅有她親手書寫的“賽珍珠”三個娟秀的篆體漢字,再無其它。</b></p> <p class="ql-block">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賽珍珠的悼詞中稱她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人類橋梁,她以簡練的口才將她個人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熱愛轉化為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為亞洲人和西方人所珍視。”。</p><p class="ql-block">“IN LIFE Pearl Buck was a human bridge between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With simple eloquence she translated her personal love for the people and culture of China into a rich literary heritage, treasured by Asians and Westerners alik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7日洛杉磯時報在《鎮(zhèn)江的優(yōu)秀女子:賽珍珠》一文中有如下的句子:</p><p class="ql-block">"賽珍珠是一位女超人,她盡到女兒、妻子、母親(她有一個女兒,并收養(yǎng)了另外七個孩子)、教師、偶爾的女主人、慈善家、不知疲倦的籌款人、女權主義者和多產(chǎn)作家的職責。她在40歲時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大地》,之后又寫了令人震驚的39本書。"</p><p class="ql-block">Pearl S.Buck was a superwoman who did it all as a dutifuldaughter, wife,mother (she had one daughter and adoptedanother seven children), teacher, occasional hostess,philanthropistindefatigable fund-raiser, feminist and prolific writer. She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The Good Earth,” at the age of 40, then went on to write an astounding 39 books.</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6NOV. 17, 1996 Los Angles Time The Good Woman of Chinkiang : PEARL S. BUCK</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視頻《Meet Pearl S.Buck》(遇見賽珍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梅爾夫·格里芬對賽珍珠的電視采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西弗吉尼亞大學的電視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些照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45年11月27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48年7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49年4月24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49年4月24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在歡迎之家與兩位孩子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53年6月29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59年8月3日在書房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60年12月24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左)和著名演員路易絲·雷納正在為中國緊急救援委員會發(fā)起的百萬美元賑災行動制定計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賽珍珠與歡迎之家收養(yǎng)的一個孩子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60年代晚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攝于1972年1月16日,一個月后尼克松總統(tǒng)率美國代表團訪華。</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萍乡市| 精河县| 钟祥市| 万荣县| 夏河县| 南投县| 无为县| 长泰县| 崇仁县| 宁强县| 万盛区| 张掖市| 乌拉特中旗| 崇左市| 托克逊县| 射阳县| 五家渠市| 河北省| 溧水县| 邓州市| 益阳市| 德保县| 新津县| 连南| 河间市| 长春市| 吉林省| 手游| 调兵山市| 河北省| 营山县| 中江县| 肇庆市| 南城县| 铁岭市| 徐水县| 昌江| 梁河县| 连平县|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