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學(xué)名:Medicago sativa L. ),別稱為紫苜蓿、牧蓿等,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chǎn)于小亞細(xì)亞、伊朗、外高加索一帶,在中國為栽培植物,現(xiàn)在世界各國都有栽種,為優(yōu)良飼料植物,可作綠肥,亦可入藥。 紫花苜蓿的根粗壯,深入土層,根頸發(fā)達(dá)。莖直立、叢生以至平臥,四棱形,無毛或微被柔毛,枝葉茂盛。種子卵形,長1-2.5毫米[1],平滑,黃色或棕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br>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壯,深入土層,根頸發(fā)達(dá)。莖直立、叢生以至平臥,四棱形,無毛或微被柔毛,枝葉茂盛。羽狀三出復(fù)葉;托葉大,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全緣或具1-2齒裂,脈紋清晰;葉柄比小葉短;小葉長卵形、倒長卵形至線狀卵形,等大,或頂生小葉稍大,長 (5) 10-25 (-40) 毫米,寬3-10毫米,紙質(zhì),先端鈍圓,具由中脈伸出的長齒尖,基部狹窄,楔形,邊緣三分之一以上具鋸齒,上面無毛,深綠色,下面被貼伏柔毛,側(cè)脈8-10對,與中脈成銳角,在近葉邊處略有分叉;頂生小葉柄比側(cè)生小葉柄略長。 花序總狀或頭狀,長1-2.5厘米,具花5-30朵;總花梗挺直,比葉長;苞片線狀錐形,比花梗長或等長;花長6-12毫米;花梗短,長約2毫米;萼鐘形,長3-5毫米,萼齒線狀錐形,比萼筒長,被貼伏柔毛;花冠各色:淡黃、深藍(lán)至暗紫色,花瓣均具長瓣柄,旗瓣長圓形,先端微凹,明顯較翼瓣和龍骨瓣長,翼瓣較龍骨瓣稍長;子房線形,具柔毛,花柱短闊,上端細(xì)尖,柱頭點狀,胚珠多數(shù)。 莢果螺旋狀緊卷2-4 (-6) 圈,中央無孔或近無孔,徑5-9毫米,被柔毛或漸脫落,脈紋細(xì),不清晰,熟時棕色;有種子10-20粒。種子卵形,長1-2.5毫米,平滑,黃色或棕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br> 紫苜蓿喜歡溫暖和半濕潤到半干旱的氣候,因而多分布于長江以北地區(qū),適應(yīng)性廣。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qū),也能忍耐干旱。抗寒性較強(qiáng),能耐冬季低于零下30℃的嚴(yán)寒,在有雪覆蓋的情況下,氣溫達(dá)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區(qū)都可以種植,以平原黑土地區(qū)最為適宜。南方高溫潮濕氣候則生長不良,所以栽培較少。在冬季少雪的高寒地區(qū),因氣候變化劇烈,經(jīng)常在春季遭受凍害,因此,必須選用抗寒品種,或采取適當(dāng)保護(hù)措施才能越冬。紫苜蓿的根系發(fā)達(dá),分布在0—75厘米土層中的根量,約占總根量的60%。 國內(nèi)分布:全國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狀態(tài)。生于田邊、路旁、曠野、草原、河岸及溝谷等地。保康、襄樊、老河口、谷城、潛江為主。 攝影:平 樂<div>拍攝于2022年6月</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呼和浩特市|
甘德县|
巴马|
泗水县|
油尖旺区|
唐河县|
马公市|
茌平县|
肃北|
章丘市|
邯郸市|
昌邑市|
彭水|
依兰县|
彭州市|
武川县|
武平县|
马山县|
镇康县|
临西县|
闻喜县|
金寨县|
九江市|
宜宾市|
青川县|
改则县|
札达县|
富民县|
海晏县|
双柏县|
塘沽区|
潞城市|
朔州市|
河西区|
兰坪|
航空|
疏附县|
和田市|
萨嘎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