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2年5月法國中部深度游 古堡篇 (下)

濤子

<p>從上一篇的古堡酒店離開后,我們有兩天都繼續在法國西南部的新阿基坦地區游覽,以前的阿基坦公國就在此地,這里與英國金雀花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邊游古城、修道院和教堂、邊聽有關這個王朝的各種傳奇故事,一些歷史小片段就串起來了,這方面的收獲以后有機會再分享。</p><p>接下來,在整個行程的第十二天,我們來到被稱為法國大花園的盧瓦爾河谷地區。我要分享的第五和第六座城堡(順著上一篇美篇的排序),Chateau du Clos Luce 和Chateau Chenonceau 都位于這個區域。</p><p>盧瓦河谷地區有大大小小的城堡三百多個。為什么這么多城堡集聚此地呢?首先,河流在戰爭中可以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中世紀沿盧瓦爾河就修有不少用于防御的堡壘,到了百年戰爭(1337-1453年)的后期,從查理七世開始,瓦盧瓦王朝的君王們開始把執政中心從巴黎轉至盧瓦河以南,因而有更多的城堡被修建、堡壘被改造。尤其到了十六世紀,城堡不僅成了王室及貴族們享受自然的居所,也是展示權力和地位的舞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力在這個時候的法國日漸強勁,很多意大利的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和工匠來到法國,參與到這些城堡的設計和建造。最終,盧瓦爾河谷的諸多城堡成為展示法國文藝復興建筑成果的代表。而把法國文藝復興推向鼎盛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邀請達芬奇到法國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他是1515年1月登上王位的,轉年的1516年,達芬奇就被他請到了自己身邊,入住Chateau du Clos Luce -就是我們要講的這個城堡。達芬奇在這里工作、生活了三年,直到最后去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Chateau du Clos Luce</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達芬奇故居</span></p> <p>先對城堡做個簡單介紹。城堡始建于1470年代,是法王路易十一冊封的一位貴族(以前是他廚子)建造的,后于1490年被查理八世(路易十一的兒子)買下用作避暑、休閑的地方,并為妻子Anne of Brittany 加建了一個禮拜堂。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姐姐,小時候都在這里留有生活的印記。法國大革命期間,Amboise家族將其從破壞中拯救出來。之后在1854年,被Saint-Bris家族買下。1954年起對外開放,開始只是把家族自己的居所開放給公眾,后來經過不斷的擴展、修建、完善,才成為現在這樣包含城堡、花園、公園、展廳等多元素的參觀中心。</p> <p>我們到達城堡時,遇到很多學校的孩子也來參觀,帶領他們的講解員都穿著中世紀的服裝。</p> <p>。</p> <p>我們的這位講解員非常專業。她是紐約出生長大的,和我們的交流中透露出她的家庭是藝術家、學者背景,她自己也好像是學藝術史的。所以她講的內容不光有奇聞逸事,還有一些她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看法。</p> <p>這張圖里大致列出了達芬奇的軌跡和主要作品的年代。</p> <p>這個城堡之所以現在受人矚目,當然是因為它是達芬奇的故居。這位文藝復興的杰出大師、畫家、發明家、多領域天才,無疑是到訪者來這里最想了解的人物。而我特別想知道的,是達芬奇為什么要離開意大利來法國。大師是在什么情況下,能下決心,在當時也算高齡的年紀(64歲),騎著毛驢,帶著學生、仆人、畫作、草圖、手稿和筆記,翻過阿爾卑斯山,來到這異國他鄉的呢?原來,達芬奇雖是一代宗師,卻在當時的意大利受不到重用了。要知道他的才情和抱負,很多是和工程相關的,而實現這些項目有太多他控制不了的因素了。另一方面,他的繪畫方式決定了雇主常常等不急或干脆等不到他們訂件的完成,大師比較隨性,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并追求作品的完美,所以他畫作的“完成品”數量有限。可以想像,那個時期的教皇、貴族、富豪們,會更想找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樣同級別的大師或其它也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們來下訂件,至少能拿到貨呀。所以達芬奇當時是需要雇主的,而弗朗索瓦一世不是普通雇主,不僅位尊法國國王,而且非常尊重欣賞達芬奇的學識,那么達芬奇當然會欣然接受他的邀請了。</p> <p>在這個長廊里,掛著很多達芬奇的名言。這個牌子上用法文寫著:</p><p>ne pas estimer le vie, toute la vie, c'est ne pas la meriter.</p><p>英文翻譯:</p><p>Do not esteem life, all of life, is not merited. 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p><p><br></p> <p>這是達芬奇的臥室,講解員為了讓我們感受到這里強大的氣場講了一個故事:后來擁有城堡的一個家族(也許是Saint-Bris家族),兄弟三人中最小的弟弟小時候整天調皮搗蛋,十五歲時被爺爺叫到這里,讓他在達芬奇睡過的床上睡覺,過后男孩兒真就開竅了,長大后成為了一位知名的歷史學家。</p> <p>臥室里面有一幅法國19世紀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畫的“達芬奇之死”的復制品,畫面中達芬奇死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懷里。其實這不是真實的情況。達芬奇去世時,弗朗索瓦在巴黎,等待他的二兒子亨利二世的出生。不過這幅畫也有真實的一面,那就是所反映的達芬奇和弗朗索瓦情同父子的關系。</p> <p>身材高大的國王(身高2米),在法國人眼中是Warrior King and Patron of Art,騎士國王和藝術贊助人。我很好奇他充滿人文情懷的一面有沒有什么淵源(答案在后面)。</p> <p>從達芬奇臥室的窗子望出去,能看到弗朗索瓦一世居住的的王室城堡。</p> <p>這張照片里看的清楚些。不遠處那個圓錐頂建筑的地方就是王家城堡。</p> <p>弗朗索瓦一世從達芬奇那里能得到知識和精神層面的滋養。這個地下通道在城堡的一樓,據說一直通到800米外的王家城堡,國王可以在不受宮廷閑雜人等打擾的情況下,經常來這里和達芬奇暢談。</p> <p>在達芬奇臥室的隔壁,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Margaret of Navarre(納瓦拉的瑪格麗特)的房間。達芬奇和瑪格麗特并不是同時居住在這里。臥室里有這幅她的肖像,她是一位美麗、時尚、聰慧又富有人文情懷的女性,是位出色的作家、善于外交、同情并支持宗教改革。她寫的“七日談”現在還吸引著不少讀者。作為一位熱情的藝術贊助者,她對法國文藝復興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設一間她的臥室在這里供大家參觀,一是因為她的確在這里生活過,同時大概也有向她致敬的意思?</p><p><br></p> <p>臥室展示了十六世紀的風貌。因為這是作為休閑度假用的,風格比較鄉村、古樸。我沒拍房間全貌的照片,這張是網上下載的。</p> <p>地面上的印記:MA = Margaret of Angoulême&nbsp;。 這時的瑪格麗特還沒有嫁到Navarre, 還隨父親這邊的族稱,所以是Margaret of Angoulême。</p> <p>房間里放了幾幅肖像畫和雕塑,直接或間接地都和這里生活過的人有著某種聯系。</p><p>這應該是弗朗索瓦的母親 Louise of Savoy。弗朗索瓦一世姐弟兩人都這么喜歡藝術,會不會和這位母親有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關系非常大。</p><p>弗朗索瓦一世的父親在他不到2歲時就死了,他的媽媽Louise 那時才19歲,她沒有再嫁,一手把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姐姐這一雙兒女培養成才,確保他們接受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Louise 自己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崇尚也影響到孩子們。她竭盡全力教育孩子們,從選書到老師,都非常用心,尤其是對弗蘭索瓦一世,親自教授給他多種語言。這些都成就了弗朗索瓦一世的人文情懷和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從兩個小例子可以看出弗蘭索瓦對閱讀和書籍的喜愛程度:每當他旅行時,都帶著兩個裝滿羅馬歷史和法國傳奇作品的箱子。在他成為國王后,他要求他的圖書館要有在法國境內出版的所有書籍的一個存本。他對藝術熱愛的最好例子就是盛情邀請達芬奇來到他身邊,任命他為首席畫家、建筑師、工程師,提供薪水和住所,任由大師按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去研究、設計、創作。</p><p>Louise稱弗朗索瓦一世為她的愷撒,這位母親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從他小時的教育到日后幫他攝政。據說弗朗索瓦一世也非常敬重母親,和她說話都是跪著。</p> <p>這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他的畫像為什么會在這里?這段歷史里有非常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陶嘉老師以Anne of Brittany為切入點,分五篇美篇,講述她先后嫁給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成為兩任法國王后的故事,梳理出了清晰的脈絡,讀起來生動有趣、精彩之至。讀完后對馬克西米利安的畫像為啥在這里應該有個答案。<a href="https://www.meipian5.cn/x7nc5pm?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amp;first_share_uid=702463&amp;from=singlemessage&amp;share_depth=1&amp;share_from=self&amp;share_user_mpuuid=dced5b1e255777d034aa096db172b7e3&amp;um_rtc=9586bb974ff83b0caa6f43bbdcd8387b&amp;user_id=702463&amp;__auth_force__=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布列塔尼的安娜之一,待續</a></p> <p>如之前提到過的,查理八世給王后Anne of Brittnay在這里建了一個小禮拜堂, 四面都有壁畫,門上的這幅畫的是Virgo Lucis, Virgin of light,據說城堡現在的名字Chateau du Clos Luce由此而來。</p> <p>達芬奇的畫室</p> <p>大師隨身帶來了三幅畫,"Saint John the Baptist,"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Mona Lisa”。前兩幅作品的復制品在這里展示。。</p> <p>據說弗朗索瓦一世另一處王室城堡Chateau de Chambord的一些設計概念來自達芬奇,或至少受他影響,比如里面的這個雙螺旋樓梯。我放照片在這里是因為有學者注意到樓梯的造型與達芬奇畫作里人物的軀體或四肢的動態有某種關聯。</p> <p>達芬奇的書房</p> <p>這是會客廳,那個年代并沒有長餐桌,但椅子是當時的樣式。蒙娜麗莎的復制品掛在墻上。講解員在這里分享了弗朗索瓦一世與宮廷小丑的故事以及學者分析蒙娜麗莎神秘微笑背后的原因。類似這樣的許多小故事就留給大家來現場聆聽吧。</p> <p>在這幅掛毯面前,講解員提到一些她對藝術品的看法,我覺得還滿有見解的。她說這幅作品乍一看并沒看出畫的什么,但就是覺得它好看,因為它的顏色、形狀及相互之間的組合、關系都特別對。細看能看出是描述戰爭場面的,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幅抽象畫,把它倒過來也會好看。她認為好的藝術作品,即使是畫具象內容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抽象畫,倒過來也一定好看,因為那些和諧的顏色、形狀及相互關系仍然成立。她說的這點對我挺有啟發的。</p> <p>隨達芬奇多年的仆人Mathurine在這個廚房為大師準備三餐。達芬奇是素食者,他愛護動物,并盡自己所能保護它們,據說他小時候會從集市買回鴿子然后把它們放生。</p> <p>這里展示了達芬奇多件發明的模型。真是感嘆他驚人的創造力。達芬奇有很多個第一,其中很有趣的一個大概是第一個寫工作簡歷的人,他在給米蘭大公寫的簡歷里,細述自己建筑師、軍事工程師、土木工程師等多方面的技能,最后順便附上一句,“我還會畫畫”。</p> <p>從這個故居的平面圖可以看到,整個故居不光有城堡的部分,還有花園、公園和展館,這些也都是后人經過精心設計、建造的。花園里有大師作品中畫過的植物,公園里也有一些他設計的模型。公園里還有個展廳,這里正在循環播放用高科技投影處理的短視頻,藝術呈現了大師多幅畫作的整體與細節,為我們理解和欣賞達芬奇的作品,提供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p> <p>達芬奇的故居裝滿了故事,我想象他在這里的幾年應該是開心的,有不要回報,任他自由創作、視他為父親的弗朗索瓦一世,有緊緊追隨他的學生們,有供他觀察自然的花園,有寬敞的畫室和工作室。這樣想想我心里還感覺滿輕松的,慶幸他和法王的這段緣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Chateau Chenonceau</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舍農索“女人城堡”</span></p><p><br></p> <p>從達芬奇故居向南開十幾分鐘就到了我們要講的第六個城堡,Chateau Chenonceau(舍農索城堡)。它在眾多盧瓦河谷的城堡里很受矚目,一來因為它是一座美麗的水上城堡,二來因為它似乎有女性的靈魂 -幾百年間,幾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在城堡的設計、建造、擴建、保護的歷史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它因此也被稱作“女人城堡”</p> <p>關于這里的最早記錄始于十一世紀,那時只是個磨坊,后來在這基礎上建過堡壘和城堡,還被燒毀過。現在看到的城堡主體(沒有橋及上面的部分)是幾屆財政大臣Thomas Bohier 及妻子 于1513 至1521年間共同設計建造的。因為丈夫常常外出,凱瑟琳才是城堡設計和施工的真正幕后人。值得一提的是她在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中,采用了最早的“直樓梯”,而不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螺旋樓梯。雖然他們夫婦二人在城堡最終完工的幾年后相繼去世,并沒享用多久,但他們卻因這個城堡,在五百年后的今天,還留有自己的印記。在城堡里還會看到TBK的字樣,那就是他倆名字Thomas Bohier and Katherine的縮寫。她還在入口門上刻下這樣的一段話 "S'il vient à point, me souviendra.” 在這個語境里的意思應該是,“如果我建成了舍農索,我會被銘記。” 事實也的確如此。</p> <p>城堡的下一位重要女性是法王亨利二世的情婦Diane de Poitiers(1500-1566),她比亨利大十九歲,非常聰明漂亮。據說亨利二世對她的愛萌芽于他年僅7歲,和哥哥一起被作為人質送去西班牙的時候。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打仗時被俘,兄弟倆是談判桌上把老爸弗朗索瓦一世換回法國的籌碼。Diane de Poitiers作為亨利二世的奶奶(就是前面提到的Louise of Savoy) 的貼身宮女去送別孩子,給了他充滿愛的擁抱和親吻,他自己的媽媽在他5歲時就去世了。亨利二世被困西班牙四年多孤獨的歲月里,Diane de Poitiers的美麗和給與他的溫暖,在少年亨利心里的烙印之深也可想而知。亨利二世被放回法國后,熟悉宮廷禮儀的Diane de Poitiers被指定為他的老師。亨利二世17歲時,因為哥哥意外身亡而成為王太子,面對這個新角色,他更是從深諳宮廷政治的Diane那里得到很多支持和幫助,據說也是在這個時期,這兩位年齡相差近二十歲的師生成為戀人,直到亨利二世1559年死時,她都是他的摯愛。這不禁讓人聯系到當今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夫婦,總統夫人也是他以前的老師,看來法國有這傳統哦。</p><p>Diane的美,可以從城堡里以她為模特的藝術品中體現出來(Diane正好是狩獵女神及月亮女神的名字,是那時藝術品喜愛的主題),再加上她的聰慧和品味,也難怪亨利國王這么迷戀她。而亨利的王后Catherine Medici, 雖然深愛丈夫而且給他生了十個孩子(七個活下來),但那些年在宮廷里的地位,實際位居Diane 之下。</p><p>亨利二世是在1547年把舍農索送給Diane de Poitiers的,但“房本兒”真正換至她名下要到1555年啦(過程很復雜)。Diane在這里住了12年,期間她建造了一個法式大花園,并且建了一個五孔橋橫跨謝爾河(盧瓦河支流),這樣便于她到河對面打獵。</p> <p>可以想象,作為情婦的Diane de Poitiers,高高在上的好日子在1559年國王亨利二世意外身亡時就戛然而止了。王后凱瑟琳把她從Chateau Chenonceau 趕到另外一個城堡 Chateau Chaumont, 后來她搬到了Anet,雖然她的余生風光不在,但我感覺王后對她也沒下歹毒之手。</p><p>凱瑟琳王后奪過來舍農索后肯定要把它修得更好,她要向世人展示她在Diane之上。美第奇家族熱愛藝術的傳承應該也派上了用場。王后不僅加建了一個意大利風格的花園,更是花重金把城堡內部裝飾得更豪華了。她最重要的手筆是在拱橋上蓋了兩層的長廊大廳 - 可以想象這里舉辦宴會、舞會時的盛況。要知道凱瑟琳在亨利二世死后的30年里,基本都在攝政法國國事,因為他們的三個兒子先后當國王期間,不是年齡太小,就是體弱多病或者性格軟弱。她因而被稱為十六世紀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女人。舍農索則是她顯示王權的一個有力場所。她在這里舉辦過很多盛大的活動。法國第一次的煙火表演就是在這里上演的。</p> <p>下面這張圖很好地還原了舍農索城堡在上面講述的三位女性的主持和參與下所呈現的不同面貌。</p> <p>在城堡的歷史上,還有一位重要女性要介紹的,就是Louise Dupin, 也被稱為Madame Dupin。 時光跨越到1733年,城堡幾易其手后,被一個富有的鄉紳買下。他的妻子就是Louise Dupin, 她聰慧、美麗、思想活躍且很有文化修養。她把這座城堡變成了吸引各方學者精英的文化沙龍,賓客里不乏當時啟蒙運動大名鼎鼎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等。城堡免于被法國大革命破壞,很大的功勞屬于這位夫人,有說因為她與周邊民眾的良好關系,有說因為她和這些啟蒙運動領袖的交情起了作用,還有說因為她據理力爭,強調這座橋是幾英里內的唯一橋梁,對民生和經濟至關重要。我覺得大概都有關系吧。她其實也是非常有自己見解的一位作者、女權思想的先驅,只是由于她的作品沒有全部完成、出版,她思想的那些火花不為眾人所知罷了。</p> <p>歷史背景介紹完畢,開始我們的城堡游。很幸運,游客不算多,我們這一行人在通往城堡的大道上顯得挺有陣勢。</p> <p>可惜現在河水很淺,橋洞沒法形成水中漂亮的倒影。</p> <p>這個小禮拜堂很有特點,彩色玻璃的風格給我的感覺很現代。后來得知原始的玻璃在1944年二戰的一次轟炸中毀掉了,這是1954年新裝的,出自20世紀法國大師級彩色玻璃藝術家Max Ingrand之手。</p> <p>禮拜堂里的這幅畫是十七世紀西班牙畫家Murillo 的作品。</p> <p>交叉的C代表Catherine Medici凱瑟琳美第奇, H代表Henry II 亨利二世。</p> <p>可是把兩個標志放一起就有麻煩了,怎么看著像兩個D了呢?那不就讓人聯想到Diane了嗎?凱瑟琳不介意就行。</p> <p>凱瑟琳美第奇在橋上建的長廊有60米長,橫跨Cher(謝爾河)。這里曾是她大宴賓客之地。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被用作醫院。二戰期間,這里成為德軍控制區和維希政府控制的法國的邊界線,城堡被德軍所占領,而橋廊的南端則屬于法國控制區,因此,這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口岸。</p> <p>廚房里的銅制炊具琳瑯滿目。</p> <p>這間臥室被稱為“五個王后的臥室”,因為凱瑟琳美第奇的女兒和兒媳婦當中,共有五位女性當了王后。</p> <p>“美第奇的維納斯”的復制品,放在這里的原因沒搞清楚。</p> <p>威尼斯畫派畫家丁托列托畫的總督肖像</p> <p>城堡里很多房間都擺放了花卉植物,很好看,我后來干脆對其它的東西失去興趣了,只想拍拍這些花花草草。估計是腦子累了,想休息。</p> <p>從二樓的陽臺看凱瑟琳的花園。</p> <p>從二樓的陽臺看戴安娜的花園。戴安娜的花園比凱瑟琳的花園大很多。</p> <p>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城堡。</p> <p>這個城堡最吸引我的是它背后的這些女性,連同在達芬奇故居里提到的幾位,我覺得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這些女性很有故事,有空要挖掘一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Vallandry Chateau and Garden</span></p> <p>這里是陶團“加料不加價”帶我們來的一處“蔬菜鮮花果樹園”。其實我們這大半天兒剛逛完兩個城堡,已經挺累的了,可一到這里,大家立即被這座漂亮且壯觀的大花園吸引,女士們尤其興奮,因為這里很適合拍照。</p> <p>其實這座城堡也挺有名的,相當漂亮,不過我們顧不上看了,有機會再來的話一定參觀一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Chateau Chantilly</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尚蒂伊城堡</span></p><p><br></p> <p>最后要分享的城堡是位于巴黎以北大約50公里的Chateau de Chantilly, 這也是我們整個旅程參觀的最后一個地方。相對于上文介紹的有柔美氣息的女人城堡,眼前這座城堡一看就有股陽剛之氣。它的歷屆主人當中也真的是不乏出身顯赫、戰績卓越的大統領、大將軍。</p> <p>城堡周圍非常開闊。</p> <p>城堡所在地的歷史相當久遠,早期建的是作為防御的堡壘。到了十四世紀末才修建成城堡。1524年Montmorency 公爵 Anne (男性叫這個名字少見,1493-1567)開始把它裝修成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這位公爵出身顯赫,自己也屢建戰功,效力五朝國王,其中在三朝中(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和查理九世Francis I)位尊Constable of France(翻譯成大統領?反正職位很高,權力僅次于國王)。城堡前的這座銅像就是Anne de Montmorency。</p> <p>經過兩代傳承后,城堡迎來了一位給它再添輝煌的人物Louis de Bourbon, 因其軍事功績而被尊稱為“偉大的孔代”(Le Grand Condé,1621–1686)。他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的杰出將軍,是波旁家族孔代這一支里的最杰出代表。</p><p>尚蒂伊城堡因他而有過能與凡爾賽宮相媲美的宮廷生活:華美的舞會、絢麗的煙花匯演、精美的晚宴、、、堪稱傳奇。1671 年,他為路易十四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盛會,負責晚宴的管家Francois Vatel因為訂購的海鮮沒有及時送到而自殺。這悲劇還成為了電影的素材,2000年的電影Vatel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制作的。</p><p><br></p> <p>尚蒂伊城堡實際有大小兩個緊鄰的城堡構成。法國大革命時期,大城堡除了地基以外幾乎全部被毀壞掉了,緊鄰的小城堡倒是幸存下來。城堡于1830年被傳給亨利·奧爾良,奧瑪爾公爵(Henri Eugène Philippe Louis d'Orléans, Duke of Aumale,1822 – 1897)&nbsp;,他是法國末代國王路易·菲利普的第五個兒子。他于1875-1885年間以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興風格開始重新修建大城堡,主要是為展示他收藏的大量藝術珍品。奧瑪爾公爵被稱為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收藏家,他的古代藝術收藏僅次于盧浮宮。膝下無子的他于1886年將尚蒂伊城堡和他收藏的 3000 多份手稿、近 4000 幅素描和 700 幅油畫全部捐給了法蘭西學院。條件是城堡在他去世后對公眾開放,布局不得有任何改變,藏品也不得外借。1898年,尚蒂伊城堡以“孔代博物館”的名字開始對公眾開放。</p> <p>城堡內的房間布置和藝術品陳列都保留了19世紀當時的樣子。</p> <p>這一處墻壁的圖案反映了當時的中國風。</p> <p>奧瑪爾公爵的收藏里有個大寶貝是“為貝利公爵所畫的時禱書”(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大部分是林堡兄弟大約在1411年所畫。里面最多被引用的是前面歷書部分的插畫,反映逐月變化的工作,狩獵、播種、收割等場景。這些插畫是國際哥特風格,混合了弗蘭德斯、法國、意大利甚至東方等各方面的影響,是西方美術史的教科書里會提到的作品。拿其中描繪五月份的這幅畫來看,畫家對服裝時髦、頭戴花冠的俊男靚女的用心描繪,對這個節日盛典場面的生動表達,顯示出畫家對現實的、自然的世界有了比更早的中世紀畫家們更強的興趣和觀察力。 對繪畫的目的和看法,似乎開始了從只是敘述宗教故事轉向表現自然一角的轉型。所以這部作品還是很受藝術史學者們的肯定的。雖然它存放在尚蒂伊,其實游客也看不到珍貴的原作,現場有觸屏可以瀏覽。這個鏈接可以看到全書的電子版https://bvmm.irht.cnrs.fr/iiif/22470/canvas/canvas-2045964/view。</p> <p>法式家具的各種細節</p> <p>在這里帶我們參觀的是劉海霞老師,她是知名人文及藝術史知識的推廣人,西方藝術史學者。海霞老師的講解,從歷史背景到藝術藏品,繪聲繪色、如數家珍、干貨滿滿,我只恨自己腦子不夠用。如果按海霞老師分享的內容去記錄這里的所見所聞肯定沒有足夠的篇幅,我記住的也很有限。所以我就按自己的思路,挑幾個相對熟悉的畫家的作品分享一下。不過很遺憾,沒用相機拍作品,手機的效果還是不好。</p> <p>波提切利及同時代的畫家作品</p> <p>小里皮的作品(爸爸老里皮是波提切利的師傅)</p> <p>這一組“時禱書”的插畫非常精美、細膩,共40幅,是十五世紀法國畫家Jean Fouquet的作品。</p> <p>三幅拉斐爾的作品,唯美又富有神性。</p> <p>普桑的8件作品,和諧莊重,件件都透著理性的光芒。</p> <p>華佗的兩幅。</p> <p>安格爾的4幅作品。</p> <p>德拉克洛瓦的3幅作品。可以和安格爾的畫對比著看,一個是新古典主義,一個是浪漫主義。倆人當時是對頭。</p> <p>柯羅的風景畫,非常有識別度,好像空氣中有一層淡淡的霧氣。</p> <p>荷爾拜因的作品</p> <p>這兩幅畫反映了當時法國王室、貴族們紙醉金迷的生活。</p> <p>這個房間都是肖像畫,以前我沒多大興趣看這類作品。現在真不同了,聽了一路陶嘉老師的歷史故事后,我會很好奇地找肖像人物的名字,然后琢磨畫里這人和故事里聽到的那個人像不像,可以說關注點更多了,不只關心畫家和畫的風格了,更有趣。</p> <p>最后的法王路易菲利普</p> <p>這是一幅在喬托室(Giotto Room)的作品,喬托室因它得名。原來認為是喬托的作品,后被認定是他的學生Maso Di Banco 的作品。 很可惜我最后才到這兒,沒有時間看房間里的其它作品。喬托很重要是因為他可以說是中世紀繪畫和文藝復興繪畫的分水嶺。我以前對中世紀的畫不太欣賞,覺得太平面,呆板。近來感覺不同。記得在達芬奇故居的講解員說過,中世紀的畫很平面不追求寫實,是因為要把第三維度留給觀者自己走進去,去接近神。也蠻有道理的。想想當代藝術不也是這個路術嗎,要留給觀者足夠的空間,不過很可能不是去接近上帝,而是各種的可能性。</p> <p>尚蒂伊城堡不光有這個博物館,還有很多其它可以參觀的部分,比如花園和馬廄,時間總是不夠用,還得留給下次。</p> <p>這次旅程的城堡篇就分享到此。這樣的梳理對我來說收獲太大了。旅程中沒用時間和精力,主要是“感受”,回來慢慢整理、補充、回味才會更清晰,更有所悟。不過要強調一下,這個旅程雖然有很多歷史文化的內容,但都是揉在美好而有趣的感官體驗里的,一點兒不枯燥。而且美食美景本身就是重點。美食的照片就不放了,一路就餐的餐廳都各具特色,非常養眼,放幾張照片回味一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泽普县| 遂川县| 南溪县| 象州县| 漾濞| 江西省| 云霄县| 仁寿县| 宁都县| 克什克腾旗| 莲花县| 大渡口区| 东乌珠穆沁旗| 万年县| 平昌县| 天津市| 柳河县| 平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墨竹工卡县| 海林市| 射洪县| 海兴县| 铅山县| 永安市| 宜君县| 开原市| 京山县| 贺兰县| 呼图壁县| 依安县| 漯河市| 阳西县| 辽宁省| 九龙城区| 和顺县| 临西县| 林口县| 旬阳县|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