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新化古州興亡考

新山雨亭

<p class="ql-block">新化古州興亡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時候,聽大人們說起哪一個家族最先來到古州新化的,他們往往會說,當然是“饒普鄭”三家了。后來長大讀書,方知此說為鄉里笑談。新化大姓最早進入史志的是普氏一族,饒氏和鄭氏晚普氏一兩百年。</p><p class="ql-block">數百年來,饒氏和鄭氏不能與普氏一族同日而語。從《新化饒氏家譜》來看,饒氏先祖饒璋,祖籍江西撫州東鄉七都水南,書香世家子弟。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游學來滇,作為新化土司普氏的幕僚,從而定居新化,開基立業。而普氏土司,不僅被載入地方史志中,還被載入了《元史》和《明史》。在新化設州之前,設州期間乃至裁州歸縣以后的長時期中,普氏一族就和古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所發生的不少歷史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聯系。</p><p class="ql-block">新化普氏土司</p><p class="ql-block">從史志中可以看到,馬龍他郎甸(古州新化的前身)長官司長官普氏的始祖叫必蒙,居蒙古烏撒部。元朝期間,必蒙有三個兒子,分任元江總管、臨安宣慰、馬龍長官。到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第七代土司官名叫普正。是年,明軍討平云南,普正率眾歸附,跟隨明軍東征西討,屢建戰功。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表彰他忠誠勇敢,下詔讓普氏世襲鎮守馬龍他郎甸這塊邊地。普正向眾彝族首領宣布皇帝恩典,彝酋領誠服,安撫百姓,實現一方水土安寧。</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普正去世,普正墓在新化鄉海外村的日月潭邊上。現在,每年清明,新平、紅河等地的普氏后裔上千人紛紛回鄉到普正墓地祭祖。也就在這一年,其子普賜繼任馬龍他郎甸編次長官司副長官。朱元璋曾給普賜下過一道圣旨《賜承務郎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副長官普賜勅》:“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西南諸彝土俗世官,然必皆上奉朝命,下安小民,始能父子相承,長守富貴也。故馬龍他郎甸土官普正,當朕平云南之初,輸誠納款,屢著勤勞,即已殞逝,特命其子普賜為承務郎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副長官。欲其紹父忠誠,永康彝甸。爾吏曹速為施行。洪武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普賜親自朝貢京師,獻上良馬,皇帝賜他鈔幣。當年8月,漠沙萬夫長刀甕率兵攻陷馬龍他郎甸長官司衙門,放肆殘殺無辜。黔國公沐晟奏請皇帝發兵征討,帝命“遣人諭之”,刀暫停擾民。三四年后,刀又不服招撫,帝決定設州鎮之,授予普源族叔普潤土巡捕一職。這一世職傳到普照始建宗祠,最后傳到普大漠,普氏的世襲官職才被終止。</p><p class="ql-block">普氏居新化州轄的漠沙另一個支系,史籍從土巡檢普寧起有記載,洪武年間他也率眾歸附明朝,得以沿襲世職,依次下傳普榮、普從化、普治、普天曉、普承勛。到清軍平定滇南,普承勛投誠,土巡檢之職仍獲得沿襲。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普承勛與祿益叛逆勢力暗中有聯,平亂中他藏匿大山深處,不知所終,世職終被革除。</p><p class="ql-block">從珍存下來的《重修土官普氏(宗祠)碑記》一文中可以看出,普氏世襲土官中,多有審時度勢、保土安民業績卓著之人士。碑記如下——</p><p class="ql-block">蓋嘗聞之有不世之功德者,宜享不世之報祀。若新化土舍普君之先,其功其德宜紹厥祀于無窮。粵稽諸古滇志,普氏始祖必蒙,系出烏撒,為故元之藩臣。生三子,分任元江總管、臨安宣慰、馬龍長官,傳七世至普公諱正。</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大軍征討云南,正當干戈擾攘,愚者抗侮,弱者潛伏,獨公知天命有在,率諸彝首先歸附,從師征討,屢著勤勞。皇上加其忠誠,詔仍世守舊土。公乃宣布恩威,撫綏安輯,諸彝悅服,一方胥賴以寧。自后奕葉相承,再傳四世至普公諱源者,乏嗣,源之叔諱潤以倫序皆承襲,委官勘明,委署司事。間因同事紊爭,以故當道奏請改司為州,添設流官掌印,其巡捕之世傳諉焉。普氏之源流大致如斯。</p><p class="ql-block">嘉靖壬子年,普正六代孫普照,號馬龍山人者,因其祠祀在郡北麻衣內,非妥神之地,乃選之本宅忠節堂之左,重建祠祀,垣墉維崇、棟宇維飾,而輪奐一新焉。</p><p class="ql-block">工既訖,征文于予。予因憶往年山人以戎務謁鎮巡,與太守魯全瓜葛,晉拜予。予見其器宇不凡,謀猷克壯,誠奇男子。既而出所記功冊焉,見其九著奇功,七膺榮獎,當道重焉,邊民服焉。其恢復舊物而克承祖職,又理勢之必然。夫以普氏之本深末茂,繁衍流昌,先世之豐功偉績,不遐備述,謹記此以著其肇有,茅土克開,厥后而衍普氏之傳,因以表馬龍山人善繼善述以光前人。噫!普氏可謂祖孫同德,后先媲美,誠一方之巨室世家。爰勒石以垂久遠!</p><p class="ql-block">又據《新纂云南通志》記載:“張素,字季文,號碧泉,安寧人。嘉靖癸未進士,歷官湖南兵備道,時出方略,平定賊巢,御賜金帛。后撫四川,以才谞著聞。歸舍,恬靜無營,時人以品高之。”在碑記中,張素追溯了普氏土司的源流,說普氏土司知道天命所在,率先帶領眾多的彝族首領第一個歸附明朝。從此,跟隨明朝大軍東征西討,屢建戰功。安撫百姓,彝族誠服,一方水土從此得到安寧。洪武皇帝為表彰他的忠誠勇敢,于是下詔,讓普氏世世代代守護新化這片鄉土。</p><p class="ql-block">嘉靖壬子年(公元1552年),普正第六代孫普照,自號馬龍山人,因為其祠堂在鄉土北面的麻衣內,不是一個安妥神靈的地方,于是搬遷到忠節堂的左邊,重新興建祠堂。四圍墻壁高聳莊嚴,室內裝飾華麗,煥然一新。祠堂竣工后,普氏族人請張素寫下了這篇碑文。碑記中,可以看到自號馬龍山人普照光彩照人的形象。張素第一次見面他的時候,氣宇不凡,有勇有謀,隨后翻看記功冊,我看到他九次立功,七次榮膺獎章,勇于擔當重任,百姓也欽佩嘆服。不禁贊道:“實在是一個大丈夫、奇男子。”</p><p class="ql-block">清朝歷史學家顧祖禹在他的《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古南蠻地,蠻名馬龍、他郎二甸,阿蠻諸部居之。元初內附,立為二千戶所,屬寧州萬戶府。至元十三年,以馬龍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為馬龍部千戶所,屬元江萬戶。二十五年,屬元江路。明初,改為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直隸云南布政司。弘治中,改為新化州。萬歷十九年,改屬臨安府。州今為開化府。</p><p class="ql-block">新化古州興亡考</p><p class="ql-block">新化山高谷深,地勢險要,以彈丸之地成就了170年的古州史,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p><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五百多年過去。我們一遍一遍地回顧古州史,得到到的卻是一個如夢幻一般難于清晰的概念。那么,古州是如何興起的,它也是怎么消亡的;古州到底有多大?在這170年之中,古州發生了什么樣的大事,古州人的生活怎樣的?是什么原因直接導致了裁州入縣?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元史》、《明史》、《云南圖經》、《康熙新平縣志》、《道光新平縣志》、《民國新平縣志》以及1993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新平縣志》等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多方求證,逐漸疏理、還原出古州的歷史風貌。</p><p class="ql-block">建州以前的歷史。現在談論新化,往往是從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歸流,廢馬龍他郎甸長官司,他郎甸改名為新化州開始的。古州以前的歷史,很少有人問津。但是,古州以前的歷史相當重要,它直接導致了明王朝下決心調整邊疆政策,從而“設州鎮之”。</p><p class="ql-block">這樣,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馬龍他郎甸的來歷。</p><p class="ql-block">在最初的時候,馬龍甸和他郎甸是合不在一起,它他們是兩方土地,各有各的轄區。時間可以往上再推幾個世紀,即宋朝大理國時,他郎甸為嶍峨部地,隸屬于秀山郡(今通海)。另外,從后來的《元史》來看,馬龍甸原為馬籠甸,后來才改為馬龍甸,雖然僅是一字之差,但是卻說明中原文化對邊疆文化的影響,包括后來新化一名的形成,也是中原文化滲入的結果。</p><p class="ql-block">再說回來,到了元憲宗(公元1251至1259年)時,他郎甸為馬龍部二千戶的轄地,隸屬寧州(今華寧)萬戶府,后改二千戶為馬龍、他郎二甸,隸屬元江萬戶府。  </p><p class="ql-block">到了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馬龍等甸并入他郎甸置司,隸元江府,此時,叫作馬龍他郎甸,當地行政長官稱作馬龍他郎甸長官司。</p><p class="ql-block">《元史》是這樣記載的:“元江,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當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諸部蠻自昔據之。憲宗四年內附,七年復叛,率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遙立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討平之,割羅盤、馬籠、步日、思麼、羅丑、羅陀、步騰、步竭、臺威、臺陽、設棲、你陀十二部于威遠,立元江路。……馬籠部,因馬籠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蠻阿僰。元初立為千戶,屬寧州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隸元江萬戶。”</p><p class="ql-block">這里的所說的馬龍山(即馬籠山)在哪里,馬龍他郎甸也有多大呢?</p><p class="ql-block">先來看看來古人出版的云南地圖,當時不叫地圖,而叫圖經。《云南圖經》這樣描述:“馬龍、他郎,本二甸也。馬龍在元江之北,他郎在元間之東北,自古不通中國,宋寶佑二年附于元,立二千戶,隸寧州(今華寧)萬戶。至元三十年,并馬龍等甸管民官于他郎置司,隸元江路軍民總管府。”</p><p class="ql-block">那么,馬龍他郎甸究竟有多大,不查不知道,一查不禁讓人大吃一驚,他的轄區范圍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還是《云南圖經》記載:“東至臨安府嶍峨縣二百二十里,南至元江軍民府二百七十里,西至者樂甸長官司三百四十里,北至楚雄南安州四百三十里,東北到云南府昆陽州易門縣三百一十里,東南到臨安府石屏州二百八十里,西南到鎮沅府三百五十里,西北到諤嘉縣三百二十里。”</p><p class="ql-block">《云南圖經》還記載了當時的風俗:“大抵男子少治產業,而耕種率以婦人,終歲勤動不輟。有孕將產,方得少暇。既產,則抱兒浴于江,歸付其夫,動作如故。”“車蘇居高山之上,墾山為田,不資水利,然山地磽簿,一歲一移。其居以就地利,暇則獵獸而食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要在馬龍他郎甸設立州府?</p><p class="ql-block">有了以上馬龍他郎甸的規模和富庶,就不難想像明王朝要在這里建州的原因了。但有一件事情的發生,卻直接導致了“建州以鎮之”。</p><p class="ql-block">《明史》上這樣來解釋這件大事的:“明洪武十四年,大軍至滇,梁王走死,遂置云南府。自是,諸郡以次來歸,垂及累世,規制咸定。統而稽之,大理、臨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處則為司,新化、北勝等處則為州,或設流官,或仍土職。今以諸府州概列之土司者,從其始也。蓋滇省所屬,多蠻夷雜處,即正印為流官,亦必以土司佐之。而土司名目淆雜,難以縷析,故系之府州,以括其所轄。而于土司事跡,止摭其大綱有關乎治亂興亡者載之,俾控馭者識所鑒焉。</p><p class="ql-block">“云南,滇國也。漢武帝時始置益州郡。蜀漢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仍之。后為南詔蒙氏所據,改鄯闡府。歷鄭、趙、楊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領鄯闡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闡萬戶府。既改置中慶路,封子忽哥為云南王鎮之,仍錄段氏子孫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為梁王。</p><p class="ql-block">“新化,本馬龍、他郎二甸,阿僰諸部蠻據之。元憲宗時內附,立為二千戶所,隸寧州萬戶府。至元間,以馬龍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置司,隸元江路。洪武初,改名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直隸云南布政司。后升為新化州。十七年以普賜為馬龍他郎甸副長官。宣德八年,故長官普賜弟土舍普寧等來朝,貢馬,賜鈔幣。八月,黔國公沐晟奏,摩沙勒寨萬夫長刀甕及弟刀眷糾蠻兵侵占馬龍他郎甸長官司衙門,殺掠人民,請遣都督同知沐昂討之。帝命遣人撫諭,但得刀甕,毋擾平民。正統二年,晟等奏甕不服招撫,請調附近官土兵,令都督昂剿捕。帝以蠻眾仇殺乃其本性,可仍撫諭之,事遂不竟。其地有馬龍諸山,居摩沙勒江右。兩岸束隘如峽,地勢極險,故改州以鎮之。”</p><p class="ql-block">從中可以看出,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至1372年)改為土官治土民的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直隸云南布政司,司治仍設于他郎甸。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歸流,廢馬龍他郎甸長官司,他郎甸改名為新化州。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州改隸臨安府(即今建水)。</p><p class="ql-block">分析其原因,不難看出,這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一次交鋒,之前一直是世襲的土司制度。</p><p class="ql-block">在詔書《賜承務郎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副長官普賜勅》中,我們可以讀到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當地土司的希望:“自古西南諸彝土俗世官,然必皆上奉朝命,下安小民,始能父子相承,長守富貴也。故馬龍他郎甸土官普正,當朕平云南之初,輸誠納款,屢著勤勞,即已殞逝,特命其子普賜為承務郎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副長官。欲其紹父忠誠,永康彝甸。爾吏曹速為施行。”</p><p class="ql-block">但是,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大明王朝并不希望土司制度永世不變,一有機會,他們就會毫不手軟地收回權力。</p><p class="ql-block">事情發生在明弘治十五年,剛好當地土司死了,沒有后嗣,明朝就建立直隸新化州治,立土司的庶子為世襲巡捕土舍,設知州、同知和吏目。知州是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管理州的一切軍政事務。同知是知州的佐官,管理督糧、捕盜、地方建設等。吏目管緝捕、守獄、文書等。</p><p class="ql-block">后來的歷史證明,改土歸流是歷史前進的必然規律。那些不遠千里來到新化的知州,的確為古州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p><p class="ql-block">至此,翻開了古州的歷史,從而,馬龍他郎甸改名為新化。</p><p class="ql-block">有關古州的幾次戰爭以及戰爭對古州的影響。宣德八年(1433年),漠沙勒寨萬夫長刀甕及弟刀眷糾集人馬,攻占了馬龍他郎甸長官司衙門,毀壞房屋,殺掠人民。黔國公沐晟奏請遣都督同知沐昂征討。后來,宣德皇帝派人撫慰,刀甕降服,百姓得到一時的安寧。</p><p class="ql-block">正統二年,刀甕不服招撫,起兵再次造反,沐晟又奏請調附近官兵圍剿,令都督同知沐昂征討進行剿捕,此時,皇帝認為南蠻之人互相仇殺乃是其本性,需要再次進行撫諭。這樣,刀甕后來打打停停,控制漠沙壩區達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三年,楚雄阿方等人起兵,先是攻占易門,后來是攻破昆陽、嶍峨、新化各州縣,開始稱王,并糾約當地土官王一心、王行道共同起兵,對抗明軍。隨后,王一心十分后悔,投奔官兵,請求討伐。巡撫呂光洵支持王一心,從而由王一心招降數百人。由此,官兵分道進擊,大敗阿方。王一心乘勝追擊,攻克了阿方的大本營,擒獲阿方。阿方被斬首,阿方之亂自此平定。</p><p class="ql-block">萬歷十八年,暴發了有名的普應春等人的農民大起義。此次起義雖然沒有在攻破新化州府,但對新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起義軍占據了平甸鄉一線,直接威脅到新化的安全。</p><p class="ql-block">此時,引出了明朝的一代名將鄧子龍將軍。萬歷十九年,是他率師攻入平甸鄉境,設鳴鼓營于五花山。起義軍退守磨盤山,敵軍山一戰,異常慘烈,起義軍死傷上萬,普應春被殺。</p><p class="ql-block">敵軍山一戰,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結果,那就是以平甸鄉為基礎,劃入元江、石屏、河西、新化等州縣的部分村寨,建立了新平縣。此事又對古州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p><p class="ql-block">關于鄧子龍,乾隆年間的邑貢生饒文館有一篇碑記,記載了這位將軍另外一個功績,那就是他在五花山修建武廟。后來,武廟成為一所義學,饒文館當年就在這里孝教出了一大批有名的弟子。據饒文館的《修武廟碑記》記載:“武廟的氣脈發源深遠,勢如奔馬,排如麟鳳,層巒疊起,就像五彩橫紋一樣絢麗俊美。武廟前面有平甸河和清水河兩條河流碗轉而來,交匯著滾滾流走。岸前兩山對峙,好象是捧印相迎,精美致極。自武廟興建以來,在壬子年間曾經遭受毀壞,在甲寅年間又重新修復。而今,又是五十年過去,風雨飄搖,武廟的磚瓦大多損壞,墻壁已經崩裂,又沒有人來修復它,武廟幾乎荒蕪變為一片廢墟。現在,武廟所幸得到當地善人的關愛和資助,也就是納溪的庠生曾志道,以及三個姓王的人,首先捐資,其余百姓贊助,再次修復武廟,讓它舊貌換新顏,這些都是百姓樂善好施的功勞。假如武廟將來需要增加它的華彩,還希望后人樂善好施,不讓它荒蕪頹廢。”</p><p class="ql-block">后來讀《明史》鄧子龍的傳記,才知道他是和戚繼光齊名的一代名將。《明史》記載:“鄧子龍,豐城人。貌魁梧,驍捷絕倫。嘉靖中,江西賊起,掠樟樹鎮。子龍應有司募,破平之。累功授廣東把總。萬歷初,從大帥張元勛討平巨盜賴元爵。已,從平陳金鶯、羅紹清。賊魁黃高暉逸,子龍入山生獲之。遷銅鼓石守備。尋擢署都指揮僉事,掌浙江都司。被論當奪職,帝以子龍犯輕,會麻陽苗金道侶等作亂,擢參將討之。大破賊,解散其黨。五開衛卒胡若盧等火監司行署,撻逐守備及黎平守。靖州、銅鼓、龍里諸苗咸響應為亂。子龍火其東門以致賊,而潛兵入北門,賊遂滅。</p><p class="ql-block">“十一年閏二月,緬甸犯云南。詔移子龍永昌。木邦部耿馬奸人罕虔與岳鳳同為逆,說緬酋莽應里內侵,虔從掠千崖、南甸。已,引渡查理江,直犯姚關,灣甸土知州景宗真及弟宗材助之。子龍急戰攀枝樹下,陣斬宗真、虔,生獲宗材。虔子招罕、招色奔三尖山,令叔罕老率蒲人藥弩手五百阻要害,子龍餌蒲人以金,盡知賊間道。乃命裨將鄧勇等提北勝、蒗渠諸番兵,直搗賊巢,而預伏兵山后夾擊。夜半上,生擒招罕、招色、罕老及其黨百三十余人,斬首五百余級,尖山巢空,乃撫流移數千人。會劉綎亦俘岳鳳以獻。帝悅,進子龍副總兵,予世蔭。無何,緬人復寇猛密,把總高國春大破之。子龍以犄角功,亦優敘。自是,蠻人先附緬者,多來附。</p><p class="ql-block">“永昌、騰沖夙號樂土,自岳、罕猖亂,始議募兵,所募多亡命,乃立騰沖、姚安兩營。劉綎將騰軍,子龍將姚軍,不相能,兩軍斗。帝以兩將皆有功,置不問。既而綎罷,劉天俸代;天俸逮,遂以子龍兼統之。子龍抑騰兵,每工作,輒虐用之,而右姚兵。及用師隴川,子龍故為低昂,椎牛饗士,姚兵倍騰兵,騰兵大不堪,欲散去。副使姜忻令他將轄之,乃定。而姚兵久驕,因索餉作亂,由永昌、大理抵會城,所過剽掠。諸兵夾擊之,斬八十四級,俘四百余人,亂始靖。子龍坐褫官下吏。</p><p class="ql-block">“十八年,孟養賊思箇叛。子龍方對簿,巡撫吳定請令立功自贖,帝許之。命未至,定已與黔國公沐昌祚遣將卻之。無何,丁改十寨賊普應春、霸生等作亂,勢張甚。定大征漢土軍,令子龍軍其右,游擊楊威軍其左,大破之,斬首一千二百級,招降六千六百人。帝為告謝郊廟,宣捷受賀,復子龍副總兵,署金山參將事。先是,猛廣土官思仁烝其嫂甘線姑,欲妻之,弗克。偕其黨丙測叛歸緬,數導入寇。二十年攻孟養,犯蠻莫,土同知思紀奔等練山。子龍擊敗之,乃去。子龍尋被劾罷歸。</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年,朝鮮用師。詔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東征。倭將渡海遁,璘遣子龍偕朝鮮統制使李舜臣督水軍千人,駕三巨艦為前鋒,邀之釜山南海。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人躍上朝鮮舟,直前奮擊,賊死傷無算。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舜臣赴救,亦死。事聞,贈都督僉事,世蔭一子,廟祀朝鮮。”</p><p class="ql-block">《明史》還給了鄧子龍崇高的評價:“鄧子龍始事姚安,名與綎幹,垂老致命,廟祀海隅。昔人謂‘武官不惜死’,蓋無愧于斯言也夫。”</p><p class="ql-block">天啟四年八月,魯魁、魯克在新化、新平作亂,不久被平定,余黨全部被捕殺。</p><p class="ql-block">崇禎四年(1631年),開遠一帶的土司普名聲作亂,新平部分彝族響應,第二年攻陷新化州城,第三年攻陷新平縣城。縣城鎮守的將領戰死,知縣被擒,繳出縣印后棄官而逃。</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年,嶍峨土司祿益聯合寧州土司祿昌賢反清,其部入新平境內,先是攻克新化州城,后來又圍攻新平縣城,城內固守未破。</p><p class="ql-block">新化州城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高山城池,但是卻被反清部隊輕易攻破;新平縣城卻是一馬平川之地,反而守住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卻成為了歷史。這件事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加上另外一個因素,即在康熙四年的土司祿益叛亂中,牽連到當地土司普承勛,普承勛悄悄跑掉,不知所終,土巡檢一職從此革除。革除的不僅是普承勛的土巡檢一職,最后是裁州入縣,新化并入了新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氏一族與古州的歷史興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上,地方上的顯赫家族總是和地方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要談地方史,還繞不過他們的家族史。</p><p class="ql-block">要談新化古州史,必定要談談新化普氏一族的家族史。因為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的設立,古州的興建,乃至于“去州并縣”,都與普氏一族有著聯系。</p><p class="ql-block">在常人看來,新化普氏一族應該是彝族才對,但是,他們卻是蒙古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普氏的始祖是必蒙,是蒙古族烏撤部。元朝的時候,必蒙有三個兒子。普氏世襲馬龍長官至第七代的時候是普正。</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大軍征討云南,普正首先率眾歸附,從此,跟隨明朝大軍東征西討,屢建戰功,因此,皇洪武皇帝為表彰他的忠誠勇敢,于是下詔,讓普氏世世代代守護新化這片鄉土。</p><p class="ql-block">普正向眾彝族首領宣布皇帝的恩德,安撫百姓,彝族誠服,一方水土從此得到安寧。之后,土官世代相襲,傳到第四代普源的時候,沒有后嗣,普源的叔叔普潤按天倫之序承襲。</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的推移,委任官員必須清明,辦理事務需要廉政,平常又因為和同事相爭紊亂,所以,奏請改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為新化州,開始使用流官掌管大印、土官世襲制度到此結束。這就是普氏一族的歷史源流。</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普正去逝,任命普正的兒子普賜為馬龍他郎甸副長官。</p><p class="ql-block">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普賜的弟弟普寧,朝供京師,貢獻良馬,皇帝賜給普寧一些獎賞。當年八月,漠沙萬夫長刀甕造反,攻占了馬龍他郎甸長官司衙門府,殺掠了許多無辜百姓。黔國公沐晟請求發兵征討沒有結果。從普賜開始,土司傳到第四代普源的時候,沒有后嗣。</p><p class="ql-block">此時,廢除馬龍他郎甸長官司,設立州府,使用流官來掌管大印,執掌政權統治。因為這樣的緣故,授予普源的叔叔普潤土巡捕一職。</p><p class="ql-block">這一世襲職務傳到自號“馬龍山人”的普照的時候,開始建立宗祠,并請巡撫張素為普氏作記。世襲的土巡捕一職傳到清朝普大漠的時候,朝庭停止了這種世襲制度。</p><p class="ql-block">現在,需要看看這一塊重要的《重修土官普氏碑記》。從碑記中可以看出,普氏一族有過輝煌的過去。</p><p class="ql-block">碑記的作者、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碧泉張素回憶馬龍山人說:“我追憶馬龍山人以戒務之身謁見鎮巡大人,從而得與太守魯全有所交往。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見他器宇不凡,有勇有謀,實在是一個大丈夫、奇男子。隨后翻看記功冊,我看到他九次立功,七次榮膺獎章,勇于擔當重任,百姓也欽佩嘆服。所以他恢復普氏祠堂,承襲祖職,也在必然之中。”</p><p class="ql-block">張素感嘆道:“普氏一族可以算是祖祖輩輩遵循天德,后起之秀可與前輩相比美,這實在是位居一方的世家望族,故而,勒石成碑,傳之后世,永世不忘。”</p><p class="ql-block">普氏一族根深葉茂,繁衍昌盛。新化州漠沙土巡檢普寧,曾經在明洪武年間歸順明朝,從而土巡檢一職一直世襲到普榮。普榮傳給弟第普從化,普從化再傳給普治,普治傳給普天曉。</p><p class="ql-block">清朝平定滇南,普天曉的弟弟普承勛投誠,從而依舊世襲漠沙土巡檢一職。等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另一個土司祿益叛亂,牽連到普承勛,普承勛悄悄跑掉,不知所終,土巡檢一職從此革除。</p><p class="ql-block">也就在這一年,裁州入縣。古州歷史就此結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州文化及對后人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州雖然在康熙四年終結了,可是,古州的文化卻對新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畢竟,這是哀牢山靠近主峰地帶最先開化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最為集中的地方。查遍新平所有縣志,留下詩文最多的還是新化。</p><p class="ql-block">據統計,《康熙新平縣志》上記載的詩歌總共有八十七多首,僅描寫新化的詩歌就達到40多首,占到了一半的份額,見證和保留了新化當年歷史風貌。</p><p class="ql-block">新化知府自魯鋮始,至米璋終,總共19位。他們都是來自省外的舉人,都是當時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文化,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思想。他們大多能文尚武。閑暇的時候,清風明月,可以寫詩填詞;一有戰事,能夠立即上馬殺敵。在他們周圍,團結了一批當地優秀的讀書人。在建州之前,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歌頌新化“山川風月,異域同天”的詩句;建州之后,自魯鋮的《筑新化州城碑記》開始,新化在有歷史眩有了自己的第一手文獻資料。之后出現了許多美不勝收的詩句:“一種清香塵外賞,攜來帶月共烹茶”、“入韻松風添逸興,飛花江月映禪林”、“清空松上月,瑩潔雨中天”……</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首任知府魯鋮留下了具有史料價值的《筑新化州城碑記》,而最后一任知府米璋留下的則是一篇關于古代婦女悲慘命運的文章《祭節婦普氏》。比起記載豐功偉績的《筑新化州城碑記》來,這篇散文更加凄楚動人。文章的開頭,他引用了詩經中有名的典故,他說:“我在家的時候,每次讀到詩經中的《柏舟》這首詩,都要掩卷嘆息,嘆息婦女像茹孽一樣的悲苦命運,那種至真、至篤、至愛的感情,卻象《柏舟》一樣真切可愛。”接著,他稱贊“女人的本性特別鐘愛天地,女人的堅貞特別貫穿金石。”當聽到當地百姓黃士麟的妻子普氏生病去逝的消息后,人們告訴他,當年黃士麟死的時候,其妻普氏年方二十歲,留下兩個孩子,一個叫黃瑜,一個叫黃瑾。普氏從此一針一線,供養兩個兒子長大成人。現在,普氏去逝了,年齡才五十四歲。他動情地說:“偉岸啊,為何這么晚才聽到這樣的事。”雖然來不及修書上告,特別是在她死后才來表彰她,他還親自去她家中祭奠她,吊念她,希望普氏可以瞑目。他發出這樣的感嘆:“悲痛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獨自在空房吞下自己的眼淚;每當雨雪霏霏的時候,你獨自靠在冰冷的枕頭上;每當孤鸞起舞的時候,你在鏡前與自己的影子相對;每當兩只小鳥展翅高飛之時,你不忍心仰天顧影。 普氏作為寡婦,命運凄苦,真是一意孤行所導致的,她絕不會在人前訴說自己的悲苦。在她活著的時候,既不敢要什么名譽,更何況死了還能要求什么呢?”最后,他說:“所以,我記述普氏的事跡,用繭素加清絮來贈送她,普氏可以瞑目了吧。唉!明月來了又去,永遠追隨著湘女的環佩;悲風忽上忽下,長久地追隨洛神的霧霞啊。”</p><p class="ql-block">這樣感動天地的文字,現在的人,還能讀到嗎?</p><p class="ql-block">還有《新建巽隱程先生祠堂碑記》和《重修巽隱程先生祠堂記》則記載了一個偉丈夫、奇男子的故事。什么才稱得上大丈夫?能夠在異地他鄉建立奇功,能夠在活著的時候沒有遺憾,能夠在死去之后史上有名,這種人才稱得上真正的大丈夫,所作所為也才稱得上大丈夫行事。這就是古人的標準。而程本立才學博大而精深,文采雄偉而壯麗,才華剛健有持,有勇有謀,赤膽忠義。當他被貶到蠻荒之地的時候,自己曾經發誓說:“我作為朝廷命官,不可以以文章的才華自誤,死掉的話僅是死我一條命;救濟的話,則是救濟一方百姓,這樣的功業才稱得上偉大!”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為救斯民,單騎入營,建立奇功。后來,先生為史官,準備修訂洪武皇帝實錄,進升為左僉都御史。可是,沒有多長時間,明成祖朱棣(公元1398年)起兵靖難,面對突變,依仗氣節,他從容赴難,慷慨就義,以凜凜正氣殺身成仁。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愿與吾子圖之。”這樣的人,人們會永遠紀念他。</p><p class="ql-block">在《新化鄉賦》中,邑人劉慶治以傾心而淡雅的筆讞描寫了他對家鄉的熱愛。他創作這篇佳作的時候,剛好是清朝康熙年間,也就是裁州并縣之后不久,劉慶治重新回到這方故土。“這里的城隍廟、土主廟都還健在,過去的風俗也還沒有改變;關帝廟、文昌廟也等量齊觀,氣象巍峨壯觀。鎖水閣那里,萬頃波濤忽暗忽明,時漲時消;盤龍寺那個地方,風雨如晦,半日無晴。這一切都過去了,縣里已經不把這里叫做‘州’了。”傷感由此而生。在當時,他就感慨“要考查新化建州之前的歷史已無從查考,要想弄清楚更是一片黑暗,難道還是那些流傳下來的村言俚語反而可信?”</p><p class="ql-block">但是,和朋友久別重逢,敘舊話新,一天的時間過得飛快,劉慶治的心情一下子好過起來。和朋友在清雅的高堂上促膝談心,對答如流,就好象兩位精通經學的飽學之士,遠遠望去才華橫溢,持重莊嚴。這樣的生活場境,現在還能看到嗎?</p><p class="ql-block">《紅白各半蓮詩跋》也寫得神采飛揚而別有情趣。作者說:“我的陋室坐落在路邊上,顯得比較簡陋。雖然清清靜靜的,但是可以品桃李的芬芳,可以賞潺潺流水,可以看朝霞明月。在這里,何必用手擦干臉上的汗珠;在這里,何必靠采摘荷葉來消除自己的煩惱。”這種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的確讓人神往。但他筆峰一轉,以淡定的生活哲學契入了文章的主題:“我本來落筆生花,與夢同行,但是我偏偏向盲人問道,逐本求未啊。抱著酒來,就好象登上了草閣,神情飛逸,彈琴論詩,人生足矣。”結尾,作者對自己的詩句作了飄逸如蘭的評價:“我的詩句大都是關于夢中的飛花、池塘邊的花草、山中的幽蘭,花邊的解語,燭旁的思念,斷碣殘碑的古思,憑借山川靈氣、昆刀切玉的功力寫成。”</p><p class="ql-block">以上僅僅是古州文化中冰山上的一角。雖然古州的遺跡大多不在了,但古州人的開創的大無畏的精神永遠不滅。古州文化還有待人們去追尋,去發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6.22.修訂于曼干河畔哀牢山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首市| 二连浩特市| 武山县| 广平县| 屏东县| 浦江县| 隆回县| 如皋市| 元阳县| 鹤壁市| 武隆县| 渭南市| 邯郸县| 建阳市| 永丰县| 梧州市| 临高县| 得荣县| 江川县| 合水县| 海原县| 中宁县| 花垣县| 徐汇区| 嘉兴市| 葫芦岛市| 龙州县| 南澳县| 罗山县| 望城县| 始兴县| 闻喜县| 大化| 同心县| 鹤庆县| 东港市| 融水| 莒南县| 陈巴尔虎旗| 台安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