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6. 中山陵</h1><h1><br></h1><h1>一生奮斗欲何求?</h1><h1>借向鐘山土一抔。</h1><h1>今日謁陵心浪沸,</h1><h1>唯祈清氣滿神州。</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中山陵建筑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幾次到過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后,與胡漢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獵。他看到這里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軀殼爾。”</p><p class="ql-block"><br></p> <h3><p></p></h3><h1><br></h1><h1>7. 美齡宮<br><br></h1><h1>玉鉆炫然金鏈環,<br>鳳宮博得鳳開顏。<br>中山陵下美齡館,<br>風范高低見一斑。</h1><div><br><p><br>1929年6月1日,宋美齡隨蔣介石一起參加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見明孝陵四方城東邊的小紅山一帶山河蒼茫,林海浩瀚,環境清幽,就要求蔣介石在這里建造別墅,可供兩人去謁陵時半道休息小雅。因為紫金山又名蔣山,在蔣山建造別墅,國姓蔣,山姓蔣,別墅也姓蔣,正是天造地設,天巧地合,所以這個主張正合蔣介石的心意。<br><br></p><p>空中俯視,依山勢修造的建筑整體設計,猶如一串鑲有綠寶石掛墜的珍珠項鏈,兩邊通往美齡宮主樓、長滿了法國梧桐的環形路是“項鏈”,大門口是“項鏈”的連接處,深綠色的琉璃瓦猶如項鏈的寶石掛墜。<br><br></p><p>美齡宮是一座“鳳宮”——所有環繞琉璃瓦屋頂的1000多個勾頭滴水上,都雕有一只展翅的鳳凰,這在國內是首次發現。屋檐下柱頭上一排鳳翎圖案,經過重繪,鮮艷奪目;二層南陽臺“觀鳳臺”周圍,34根漢白玉欄桿經過了仔細擦洗,每一根上的鳳凰形態生動。環著小樓的燈柱也是34根,“34”與宋美齡的生日3月4日暗合,美齡宮應該是蔣介石送給宋美齡的生日禮物。</p><p><br></p></div><p></p> <h1></h1><h1><br>8. 靈谷寺無梁殿<br><br></h1><h1>千年古剎帝陵東,<br>殿宇無梁喻顥穹。<br>九轉塔巔凝遠眺,<br>四方景物一時空。</h1><div><br><h3><br></h3><h3>靈谷寺始建于南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h3><h3><br>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原名“無量殿”,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構改變了中國古建筑梁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采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后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成的建筑。</h3><h3><br>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國二十年~民國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高約60米,九層八面,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級圍轉而上,每層每面有門通至塔外繞之平座,繞臺可鳥瞰鐘山景物。</h3><div><br></div></div> <h1><div><br></div><div><h1>9. 明孝陵<br><br></h1><h1>寢殿崇丘漫步尋,<br>夕陽神道景幽深。<br>治隆唐宋遺碑在,<br>眷命承天弦外音。</h1><br><h3><br>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圓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范。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h3><h3><br>墓區的建筑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神道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其上雕刻云龍紋。石望柱之后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h3><h3><br>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碑殿中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采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h3><h3><br></h3><h3>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際和明清鼎革相類似,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異族的入主中原。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清帝在全國局勢基本穩定之后,到士風最為濃厚、遺民最為集中的江南拜謁孝陵,謀求滿漢認同、消弭民族矛盾的訴求,其用意不言自明。“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康熙帝在其謁陵后所作《過金陵論》中說:“闖賊以烏合之眾,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馬阮以囂偽之徒,托名恢復,僅快私仇,使有明艱難創造之基業,未三百年而為丘墟。”不僅再次強調農民軍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而且強調南明政權的無能與非法。因此清代才會“受天眷命,紹纘丕基”。總之,闡述清朝的正統與繼承的合法,是清帝謁陵的主旨。這個時候,祭文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宣講書,而明孝陵,則成為一個絕佳的宣傳平臺。</h3><div><br></div></div></h1> <h3><p></p></h3><h1><br>10. 明故宮遺址(南京博物院)<br><br></h1><h1>昔日丹宮覓舊痕,<br>婆娑樹影廢城墩。<br>路旁瓊閣巍峨聳,<br>卻是琳瑯博物軒。</h1><div><br><br><h3>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后,“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征發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南北長五華里,東西寬四華里,壯麗巍峨,盛極一時。<br><br></h3><h3>燕王朱棣奪宮之變,燒毀了奉天殿等宮殿。遷都后,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此后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嚴重;到了明末,連金鑾寶殿都蕩然無存。康熙首次南巡時,明故宮已是“宮闕無一存者”,相當荒涼了。太平天國之戰,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1929年,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東路和逸仙橋,明故宮遺址被從中分為南北兩部分,僅存午朝門與地下柱礎等少量遺跡了。</h3></div><div><br></div><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江市|
定南县|
青阳县|
怀仁县|
逊克县|
淮滨县|
长沙县|
长治县|
子长县|
铁岭县|
罗定市|
晋江市|
共和县|
巴青县|
文登市|
轮台县|
浙江省|
高雄市|
桓台县|
大丰市|
西畴县|
罗平县|
巴南区|
长葛市|
嫩江县|
德兴市|
浦东新区|
平塘县|
桓仁|
乳山市|
淅川县|
江孜县|
灵石县|
兰坪|
冀州市|
南康市|
高密市|
临湘市|
当阳市|
日照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