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蜀道天下》作者熊芙蓉</p> <p class="ql-block">《蜀道天下》書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蜀道天下》:一部大漢民族的心靈史</b></p><p class="ql-block"> 龐驚濤</p><p class="ql-block"> 明代書畫家、文學家徐渭有一部札記作品并不廣為世人所熟知。這部承襲南宋羅泌《路史》風格的札記以他自號名為《青藤山人路史》,以示區別于前者,但釋“路”為“大”的含義仍然一望即明。在這部札記作品里,徐渭充分展示了自己作為文學名家圣手以“史”為綱、考稽地理名物的功夫。更為難得的是,《青藤山人路史》還兼有文化習俗、禮儀典制、史事掌故、瑣聞逸事等豐富的內容。四庫館臣贊徐渭“不獨擅長藝文,且兼事考稽之業”,對他文史地理的考稽功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考稽”兼查考、考校兩義,是歷來治史者最為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治史者很看重的一個學術傳統。“查考”特重于基礎史料的齊備,而“考校”則需要在“查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學術主張和見解,所以尤見其難。近年來,“考稽”傳統除在少數學人中繼續光大外,普遍不被治傳統文學者所承襲,概因考稽學術要求較高、考稽繁瑣復雜、耗費時間較多、產出難為普通讀者閱讀接受等影響所致。作家、蜀道研究者元夫新著《蜀道天下》(成都時代出版社,2022年5月)通過扎實深入的秦漢古蜀道田野考察和細膩深情的文學想象,第一次全景式展現了古蜀道的無窮秘境和“層累”構成的歷史圖景,其向《青藤山人路史》致敬的考稽功夫,不僅承襲了歷代治史者嚴謹的考稽傳統,還以其卓越的見識,文以時異、文以代新地完成了對考稽傳統的超越,堪稱一部當代考稽學的經典著作。</p><p class="ql-block"> 除了蜀道研究的專門家,大多數人對蜀道的概念和認識是模糊的、籠統的。加之時代更新迅速,蜀道遺跡所存越來越少,建立在“時代遠隔”上的稽考面臨重重困難。元夫作為生長于蜀道重要節點之一廣元市的作家,在少女時期即對蜀道產生了無窮疑問。在她成長的故鄉,密集分散著蜀道上諸多傳奇點位:神秘幽深的翠云廊、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滄桑巨變的昭化古城……伴隨著這些傳奇點位一起進入這個嶄新時代的,便是那一個個未解的歷史謎題。這些疑問推動她在進入成年后,啟動了歷史紙本上和地理現實上的蜀道探尋:持續近十五年的案頭研究、近五年的田野考察,使少女時代產生的無窮疑問,一個一個得到了解答。盡管這些解答不一定能夠得到標準而嚴謹的學術承認,但它至少為今天欲探究蜀道歷史謎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歷史合理性和文學合情性的參考答案。這其中,考稽傳統中的“查考”功夫,為她在這部作品里提供“參考答案”創造了充足的條件。元夫非專門史家,但我注意到了她在《蜀道天下》中反復提到了“層累”這個詞。按顧頡剛先生“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秦漢以降的蜀道史,不特一部道路的演進和變遷史,也是一部大漢民族的心靈史。</p><p class="ql-block"> 圍繞蜀道依傍而生的儒釋道文化和景觀(也存在一種蜀道依傍儒釋道文化和景觀而生的可能)生生滅滅,載沉載浮,明明暗暗,兩千余年來的“層累式”構造,實在可以稱得上厚富廣博。元夫首先需要面對的,正是考稽傳統中的“查考”:盡可能地完成對蜀道相關的歷史、人文、地理、習俗、掌故、逸聞、瑣事的全面化掌握,確保“查考”蜀道故實的全面完備,以為后期的考校和文學再造提供基礎材料。《蜀道天下》盡管沒有采用通行的學術標準來進行創作,并提供文獻資料的來源,但以我并不寬廣的學術眼界和閱讀體驗而言,元夫在“查考”上所下的功夫是非常扎實的,其承襲《青藤山人路史》查考傳統的旨趣和態度也非常明顯。她在《蜀道天下》里,以顧頡剛先生的“層累”理論為指引,完成了全面完備的、且有清晰層累結構的文獻查考和征引嘗試。</p><p class="ql-block"> 透過《蜀道天下》這部刻意淡化學術標準的隨筆作品,我們還是能夠比較系統地抽取或者調取到“古蜀道”汪洋一般的歷史文獻。僅就“查考”古蜀道的歷史文獻這一個貢獻而言,《蜀道天下》的學術價值不僅客觀存在,而且也必將為后來的蜀道研究提供路徑。當代歷史隨筆著作是否需要參照學術著作標準,引出文獻來處?這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一個見情見性的問題。事實上,當代很多長于歷史隨筆寫作的名家,也注意到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出歷史文獻,這似乎并不會影響讀者將之視其為標準的學術著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蜀道天下》在遵循考稽傳統時,過于強調作家個人的情性而忽略了學術規范:假如她不愿意采取隨文注或尾注方式而淡化“隨筆”的情性色彩的話,那么,全書體例中單列一個“參考文獻”應是一個不錯的彌補。這是我認為《蜀道天下》第一個不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徐渭在《青藤山人路史》中,對很多地理名物進行了認真的考校,以見出他對諸多地理名物不人云亦云的態度。如他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的考校,就成為了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史公案,有關聚訟,至今仍未塵埃落定。但《青藤山人路史》中的諸多考校,也并非沒有問題。所以,對考校著作的再考校,就顯出了作為后來者的特別價值和意義。因為后來者總是有條件和可能掌握更多的文獻,或接觸到最為嶄新的出土文物。蜀道千年,層累的歷史中,也構造了層層謎題待解。姚鼐在《<西魏書>序》中說:“然延壽自序,言見別史千余卷;今時代遠隔,泯亡無一存,不獲使觀察據之以考稽同異而裁定焉。”對考稽中“考校”的作用強調得特別重:考稽同異,并裁定焉。意思是說,作為后來者,我們需要在層累的歷史文獻中,考校那些民間逸聞的真實性,以去偽存真,并對那些聚訟紛紜的歷史疑案和遺案作出符合主流認知的“終審裁定”。元夫在《蜀道天下》里,用了很大的耐心、細心和恒心,去考校那些浮于歷史表面和蜀道煙云里的無數疑團,其深入徹底的態度和定要判個是非的浩蕩元氣,常使我這樣一個壯夫感嘆自愧弗如。事實上,考校蜀道歷史中的那些謎團的深入和徹底,也是《蜀道天下》的一大寫作特色。她不僅要讓面目模糊的蜀道在地理上清晰起來,也要讓蜀道在歷史、人文、民俗、掌故和逸聞中清晰起來;她不僅要吹走那些浮于蜀道表面上的歷史泡沫,而且要讓層累的蜀道歷史,展現出它清晰的時代演進結構。</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在另一位作家的城市地理著作里談到一個關鍵詞:“方位感”,我認為元夫在《蜀道天下》中表現了非常準確而清晰的方位感:她不隨俗流或者大流,她知道她在蜀道中所處的方位,或者,她清楚她需要在蜀道中前進和探尋的方位。在“蜀道”這個巨大的地理名詞面前,元夫保持了很好的方位定力,她首選北線而非南線作為探尋蜀道的起點,以及她能清晰地畫出蜀道歷史演進的地理圖,都是這種方位感的最好體現。而她在《蜀道天下》里對歷史疑案和遺案作出的“終審裁定”才是我最為看重的一個考校品質,這就見出了元夫在這部作品里展現出來的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行走寫作的高明之處:存疑、探尋、查考、考校然后定讞,這大體是她在這部著作里展示出來的考校理路和邏輯。至于讀者對“終審裁定”是否買賬,當然不在她的考慮之中。</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對于“蜀道”研究這樣的歷史選題,作為作家而非學者的元夫,以自己扎實的“考校”功夫提出了“裁定”,這本身就已經有了典型價值和示范意義。基于考稽形成的卓越見識徐渭在《青藤山人路史》中也存在一些考稽上的疏漏,這當然和他所處的時代和他并不全面的眼界相關,同時,也與他的見識相關。作為一個性格偏狹的全能型知識分子,徐渭在考稽上的疏漏,“與其深受陽明學的影響具有直接的關系”(顧黔,《從詞語訓釋看明代中后期的學術風尚———以<青藤山人路史>為例》,《求索》,2006年第11期)。《蜀道天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考稽的古典傳統,但是,它作為一部文以代新的歷史隨筆著作,必然也必須對這一古典傳統有一定的超越。</p><p class="ql-block"> 基于元夫扎實的查考和擇取以及裁定意見,她在《蜀道天下》中展示出來的卓越見識,是我認為她超越于傳統考稽著作的又一優秀品質。試舉數例略陳之如下:在問道樓觀臺時,元夫闡釋儒道兩家地位:“而我想說,無孔子則無英雄之進取,無老子則無英雄之守成。兩家學說互補,才是最佳狀態。”以“進取”與“守成”分釋儒道兩家的價值,看起來并無新意,實則頗具見識。在回望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道論核心時,她提出的天問也很有啟發:“試問,我們不顧一切快速奔跑,竭盡所能創造的一切所謂文明,對人類真是百分百有利的嗎?如此快速奔跑,到底要奔向何方?”</p><p class="ql-block"> 而我最為欣賞的,還是她頗具個性的史觀。在寫唐僖宗避蜀這段歷史時,她諷刺歷史將皇帝狼狽的逃難美化為“幸蜀”的把戲:“可那時候樸實的蜀人還把皇帝‘逃難’稱‘幸蜀’,當作榮寵,悲哀呀!”在梓潼七曲山大廟的文昌帝君像前,元夫更對那些家長缺失宏大格局的小我祈禱充滿了嘲諷,她批評他們都沒有領會到《陰騭文》的真正內涵:知識階級和國家精英,應該多具家國情懷和天下擔當意識,而不是整天盤算自己的前途。“格局小至如此,民族復興希望何在?國人前景何在?”這樣的見識,不僅元氣淋漓,更讓人有正氣彌漫之感。此類見識在《蜀道天下》中幾乎俯拾即是。我喜歡這樣的枝丫展開和性情彌漫,這是大蜀道賜予作者、通過作者贈予讀者的智慧。如此,《蜀道天下》也極應該是智啟天下的。</p><p class="ql-block"> 《蜀道天下》出版以來,已經有了很多積極正向的評論,我曾經聽見一種評論,認為作者元夫的寫作沒有緊緊圍繞蜀道展開,寫作的支線太多,情感太蕪雜。我卻認為這恰好是《蜀道天下》不同于其他類似學術研究著作的可貴之處:真性彌漫,元氣充沛,讓讀者能生發心同理同之感。但《蜀道天下》也并非沒有不足。如作者隨時展開的感動與不堪:輝煌與沒落,創造與毀滅,文明與野蠻,燦爛與陰暗,殺戮與救贖……這樣多元而復雜的意緒,使《蜀道天下》的文本稍微顯得矯情了一些。如果要說《蜀道天下》的第二個不足,此當是。</p><p class="ql-block"> 無論如何,這仍是一部我們可以帶上蜀道的地理指南、文學指引并有歷史指向價值的蜀道觀察與研究的代表作。以《蜀道天下》為行旅參考,是我覺得這本書通俗意義上的價值。但這樣的文明行旅,或許并不輕松,甚至說,它是讓人沉重的。至少,我的閱讀體驗就是如此。那么,我親愛的讀者,帶著這種沉甸甸的厚重,你作好上路的準備了嗎?</p> <p class="ql-block">龐驚濤簡歷:龐驚濤,四川南充人,居成都溫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成都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錢學(錢鍾書)研究學者。出版有《啃錢齒余錄》《錢鍾書與天府學人》《青山流水讀書聲》《看歷史:大區域視野下的人文觀察》等著作,現為成都傳媒集團成都時代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編輯,《天府文化》雜志主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嵊泗县|
郎溪县|
上杭县|
云浮市|
大竹县|
涟源市|
丰顺县|
娄烦县|
涿鹿县|
千阳县|
泸州市|
海淀区|
湟源县|
睢宁县|
天祝|
永福县|
安溪县|
桃园县|
周宁县|
纳雍县|
大城县|
郁南县|
壤塘县|
五家渠市|
大姚县|
双鸭山市|
连南|
梅河口市|
台中县|
雅安市|
夏邑县|
沈丘县|
安新县|
门源|
平果县|
云阳县|
花莲市|
罗甸县|
辉县市|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