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故宮博物院東邊的南池子大街里,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古建筑院落,它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p><p class="ql-block">它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的皇家檔案庫,沒有之一。</p><p class="ql-block">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13年(公元1534年7月),完工是在2年后的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7月)。皇史宬分五個部分組成,宬門、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和御碑亭。占地面積8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皇史宬的建造,最早源于明朝內閣大學士丘濬給皇帝的上疏。早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丘濬就曾奏陳皇帝,提出應收集整理歷代的經籍圖書,立為案卷保存,以備“今世賴之以知古,后世賴之以知今”。對建筑什么樣的庫房保存這些圖籍,他建議:仿照中國古代“石室金匱”之意,在紫禁城文淵閣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磚石壘砌的重樓,上層用銅柜存放各朝皇帝的詔冊、制誥、敕書及內務府中所藏可用于編修全史的文書。他的這一建議,基本勾畫出了皇史宬的雛形,但由于種種原因,他的建議當時并未能付諸實施。直到42年后的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實錄,并令大臣籌議建閣收藏皇帝的“御像、寶訓、實錄”之事時,當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等,才重申前議,并有了“石室金匱”的正式建造。但新的建筑,已在丘濬建議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變。經張孚敬等議定,并經嘉靖皇帝批準,將建造地點選在了南池子一帶,這樣,既可以和其他宮苑建筑相成一體,又離紫禁城不遠,還便于專門保管和查閱。</p><p class="ql-block">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重修后的皇帝實錄、圣訓奉安進庫。皇史宬開始正式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初建時,因是為敬奉皇帝像而建,命名“神御閣”,完工后,嘉靖皇帝又決定用該建筑存放皇帝的實錄、圣訓和玉牒,而皇帝的畫像則另修景神殿供奉。因此,將“神御閣”更名為“皇史宬”。</p><p class="ql-block">在《說文解字》里“‘宬’,屋所容受也”。指古代藏書的屋子。</p> <p class="ql-block">東西配殿是皇史宬格局的陪襯,建筑材料就是磚木結構的,南北有窗戶通風,屋里也有柱子,現在東配殿在辦“錦瑟萬里虹貫東西—17至20世紀初絲綢之路歷史檔案文獻展”。西配殿在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抗爭與求索—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檔案文獻展”。</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的入口原始狀態是從這個門進入到南院,然后,進入宬門,后來因為住房需求在南院蓋了房子,成為職工宿舍,這個宬門就堵上了。</p><p class="ql-block">2019年底,皇史宬完成文物騰退工作,2020年5月開始拆除內部違建,恢復其歷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這是南院在拆除違章建筑。(網上截屏)</p> <p class="ql-block">網上截屏</p> <p class="ql-block">在皇史宬的東北角有一座御碑亭,是唯一一座清代建筑。它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記錄了對皇史宬修繕的過程,正面是漢文,反面是滿文。</p> <p class="ql-block">漢文</p> <p class="ql-block">滿文</p> <p class="ql-block">在提一下皇史宬的地面,皇史宬的地面也是做過加固處理的,既用小米湯灌漿的“三合土”也就是“石灰、黏土和細砂”相混夯實,這樣地面也起到了防盜作用(防止從地下挖洞)。很多參觀的人發現,皇史宬沒有一棵樹,80年代也準備種樹,但是,根本就刨不動,一刨一個白印,后來發現地面做了處理,為保護原始狀態,就不敢動了。</p><p class="ql-block">另外,皇史宬沒有排水系統,完全就是靠地面的滲透功能來解決積水問題,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城區好多地方都積水嚴重,皇史宬也積了很多水,但是大雨一旦停止,雨水很快就滲入地下了,完全不用機器排水。</p><p class="ql-block">真佩服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正殿,也就是我們要說的“石室金匱”。</p> <p class="ql-block">清朝取代明朝后,仍將皇史宬作為保藏皇家檔案之所,但皇史宬的門額字形,清朝做了很大的改變,改成了左漢右滿兩種文字合璧。</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正殿建在高1.42米的石臺基上,周邊繞以漢白玉護欄,面闊九間,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拱劵式無梁建筑,額枋、斗拱、門、窗均用石頭雕成,額枋上施描金旋于彩畫。殿門五洞,均為兩重。</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進門進來就可以看到南墻有多厚了,南北墻分別是6.4米厚,東西墻分別是3.45米厚。</p><p class="ql-block">殿內又有1.42米高的漢白玉須彌座,上面置放著銅皮鎏金的樟木匱。</p><p class="ql-block">實錄、圣訓修纂完成后,要舉行隆重儀式,先用黃綾將實錄、圣訓包好,包中還要放入防蟲的材料,然后裝入楠木匣子里,在裝入金匱中,這樣就做到了層層保護重要文獻的措施。</p><p class="ql-block">從大的房屋建筑到小的楠木匣子和樟木匱子,都保證了重要文獻防火防盜、防洪防潮、防霉防蟲。</p><p class="ql-block">所以,清代保存在皇史宬內的實錄、圣訓和玉牒都很完好!</p> <p class="ql-block">金匱在明末時有19座,清雍正年間增至31座,同治年間為141座,到光緒年間金匱的總數為152座。清代還把107顆將軍印信存放于此。</p><p class="ql-block">目前,在皇史宬正殿存放的金匱有32座,另120座已經移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展出。</p> <p class="ql-block">存放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的120座金匱</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的東西角分別有兩座石碑,都是乾隆皇帝御筆</p> <p class="ql-block">目前大殿在辦“石室金匱皇史宬”的展覽</p> <p class="ql-block">這座金匱是現存132座金匱中品相最好的,曾經到澳門參加過國際檔案展覽。</p><p class="ql-block">這個金匱是雍正朝制作的。</p><p class="ql-block">金匱是要按照修纂完實錄、圣訓的數量在制作,而且,還是手工制作。所以,每個朝代制作金匱時在大的尺寸上沒有變化,但是細節上每個匱子都不一樣。</p><p class="ql-block">金匱規格為長1.35米,寬0.75米,高1.3米,金匱里是以滿文、漢文、蒙文的次序存放珍貴檔案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正殿的特殊構造,所以,使得正殿內的溫度基本上是四季恒溫的狀態、冬暖夏涼,我們去的時候,外面是烈日炎炎,氣溫在34度左右,而正殿溫度計顯示的是室內溫度18度,在里面參觀太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皇家玉牒(照片來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官方網站下載)</p> <p class="ql-block">宮殿建筑的等級高低是要看屋頂建筑檐角的角獸數量,古代都是單數3,5,7,9是最高等級,皇史宬的角獸和太和殿的角獸是一樣的,都是9個。角獸的排列依次是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p> <p class="ql-block">最早這些龍頭在下大雨時都可以往外排水的,現在基本上都不行了!</p> <p class="ql-block">1982年,皇史宬第一批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是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庫房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感謝收看!2022年6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营山县|
肇源县|
凉山|
梁平县|
萝北县|
沧源|
阳山县|
高邮市|
额尔古纳市|
舒兰市|
罗城|
伊川县|
娱乐|
萍乡市|
丽江市|
平谷区|
遂昌县|
景洪市|
门源|
满城县|
巴彦淖尔市|
晴隆县|
镇原县|
浙江省|
溧水县|
太康县|
剑河县|
和静县|
河东区|
苗栗市|
稷山县|
高淳县|
太谷县|
连城县|
三门峡市|
苍溪县|
隆昌县|
当阳市|
三明市|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