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鐵軍出山,馳騁江南——紀念全民族抗戰暨新四軍成立85周年展覽》今日開展。這次展覽<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中共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機關黨委、福建革命軍事館征集布展辦公室、福州市中共黨史學會聯合舉辦。</span></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今年是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也是新四軍成立85周年,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們在這里舉辦《鐵軍出山馳騁江南一一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暨新四軍成立85周年》展覽。</p><p class="ql-block">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湘、贛、閩、粵、浙、鄂、皖、豫8省的紅軍和游擊隊匯集成奔涌不息的抗日鐵流一一新四軍。福建是新四軍的發源地之一,85年前,福建紅軍和游擊隊取得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閩西、閩北、閩東、閩粵邊、閩贛邊和閩中6塊游擊區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出山整編為新四軍第二、第三支隊,奔赴華中抗戰前線,為奪取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不忘歷史、珍愛和平,以史為鑒、開辟未來。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樁利召開。</p> <p class="ql-block">(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習近平指出:“抗日戰爭時期,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超越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我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歷史作用。”</p><p class="ql-block">“七七事變后,黨實行正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英勇作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直到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后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變)</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6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p> <p class="ql-block">(盧溝橋事變)</p><p class="ql-block">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p><p class="ql-block">“七七事變”揭開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淞滬會戰)</p><p class="ql-block">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p><p class="ql-block">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3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30萬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余萬人。</p><p class="ql-block">淞滬會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p> <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殺)</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殺,是指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p><p class="ql-block">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將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p> <p class="ql-block">(中共指揮系統)</p> <p class="ql-block">(八路軍成立)</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并同意設立總指揮部。</p><p class="ql-block">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p> <p class="ql-block">(黨的領導和獨立自主原則)</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成立)</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2日,新四軍成立紀念日。</p><p class="ql-block">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1個特務營,共計1.03萬余人。葉挺為軍長,項英任政委兼副軍長,張云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1月12日,經中共中央同意,葉挺開始在武漢正式組建新四軍軍部。</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整編出發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二支隊)</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原閩西、閩贛邊、閩粵邊、閩浙邊紅軍游擊隊合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羅忠毅任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三、第四團,18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三支隊)</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原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軍參謀長張云逸兼任支隊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孫仲德任參謀長,胡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五、第六團,21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底,新四軍在福州市安民巷27號(現53號)正式成立福州辦事處。王助任主任,范式人任秘書,章水和任副官。辦事處成立后,致力于恢復和建立福建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號召群眾團結抗戰,反對妥協投降,組織進步文化人士創辦刊物、教唱革命歌曲、義演、募捐、辦美展、辦夜校、支持開辦生活書店、保護抗屬紅屬等,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6月由于日寇進逼福州,辦事處遷往南平。</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指揮新四軍抗戰)</p> <p class="ql-block">(六中全會確立大力發展華中)</p> <p class="ql-block">(江南首戰:韋崗大捷)</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17日,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15千米的韋崗設伏,襲擊日軍運輸車隊,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激戰半小時,斃日軍13人、傷8人,擊毀汽車5輛,繳獲軍用品一部。韋崗戰斗的勝利,鼓舞了蘇南軍民的抗日斗志,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挺進敵后,開辟茅山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黃橋戰役)</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國民黨軍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調集26個團3萬余人,兵分三路,企圖于黃橋地區聚殲新四軍蘇北部隊。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率第一、二、三縱隊,<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9月30日發動黃橋戰役。</span>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于運動中殲擊中路韓部1.5萬余人。此役共殲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1.1萬余人,其中俘3800余人。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6日,國民黨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是蔣介石一手策劃并蓄謀已久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9000多人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國民黨軍8萬多人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后不幸被叛徒殺害,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皖南事變成了抗戰期間國共關系逆轉的一道分水嶺,對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重建新四軍軍部)</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將活動于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9萬余人,繼續堅持在長江南北抗戰。</p> <p class="ql-block">(赤石暴動)</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把新四軍被俘人員和其他被俘的共產黨員、抗日青年、愛國志士等700余人,分6個中隊囚禁在上饒集中營,施行慘無人道的折磨。1942年6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將上饒集中營遷往福建。6月17日下午,第6中隊途經崇安縣赤石鎮時,被俘的新四軍戰士和其他愛國志士百余人,在中共秘密支部的領導下舉行暴動,結果有80余人沖出國民黨包圍,在武夷山區與閩北游擊隊會合。國民黨為了報復,于19日在赤石集體屠殺被俘的新四軍戰士74人。</p><p class="ql-block">赤石暴動,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打擊,粉碎了他們造謠說新四軍被俘人員都已經屈服投降的謊言。赤石暴動的成功,體現了新四軍將士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鐵軍精神,顯示了共產黨領導下監獄斗爭的勝利,對鼓舞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產生了有利影響。</p> <p class="ql-block">(反清鄉反掃蕩)</p> <p class="ql-block">(反清鄉反掃蕩)</p> <p class="ql-block">(血戰塘馬)</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7日夜,日偽軍各一部3000余人,由江蘇省南部金壇、薛埠、天王寺地區,分三路向溧陽西北塘馬村合擊。塘馬村及其附近地區,駐有中共江南區黨委、江南行政委員會和新四軍第6師第16旅旅部及后方機關、整訓部隊等共1000余人。由于對敵情判斷失誤,機關、部隊轉移不及,當夜即遭日偽軍包圍。28日凌晨,第6師參謀長兼第16旅旅長羅忠毅和旅政治委員廖海濤率4個連的兵力,堅決阻擊日偽軍進攻,掩護黨政機關人員沖出包圍圈。阻擊部隊苦戰終日,斃傷日偽軍200余人,終因寡不敵眾,除一部突出重圍外,羅忠毅、廖海濤以下270余名指戰員壯烈犧牲。旅部機關負責人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率領黨政機關1000余人突圍成功。</p> <p class="ql-block">(華僑支援新四軍抗戰)</p> <p class="ql-block">(菲律賓華僑歸國參加新四軍)</p> <p class="ql-block">(華僑新四軍烈士李子芳)</p> <p class="ql-block">(華僑與新四軍敵工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共七大)</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召開。</p><p class="ql-block">七大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與統一,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大反攻)</p> <p class="ql-block">(車橋戰役)</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5日,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所屬部隊在江蘇省淮安縣東南車橋地區,對日偽軍發動進攻。采取圍點打援的掏心戰術,解放了淮安、寶應以東縱橫200里地區,使蘇中、蘇北、淮南、淮北根據地聯成一片,鞏固和擴大了蘇中根據地,打亂了日偽“清鄉”“屯墾”計劃,實現了蘇中形勢根本轉變,揭開了蘇中戰略反攻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天目山反頑戰役)</p><p class="ql-block">1944年,中共中央作出開辟新的解放區的決定,其中要求新四軍以主力一部南下,發展浙皖邊和浙江沿海。根據中央的部署,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渡江南下,到達浙江長興縣與該地區堅持斗爭的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王必成、江渭清部會師,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轄三個縱隊。在各縱隊南下發展向日偽軍展開攻勢之際,國民黨軍于1945年1月、3月、6月,先后三次在天目山地區進攻新四軍。在粟裕指揮下,新四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進攻,三戰三捷,共殲滅國民黨頑軍1.3萬余人,占領了天目山和臨安地區,擴大了蘇浙皖邊敵后新區。</p> <p class="ql-block">(高郵戰役)</p><p class="ql-block">1945年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但盤踞在高郵古城內的日軍仍在負隅頑抗。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指揮,發動了高郵戰役,用一周時間收復了高郵城。這一戰役被學界稱為抗日戰爭最后一役。</p> <p class="ql-block">(八路軍、新四軍抗戰功績)</p><p class="ql-block">1937—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總數:125165次,殲滅日軍527422人(未包括東北抗聯斃傷日軍17.2萬余人)。</p><p class="ql-block">國民黨軍隊消滅日軍859626人。</p> <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8月21日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p><p class="ql-block">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p> <p class="ql-block">(抗戰精神)</p><p class="ql-block">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為抗日戰爭勝利題詞:</p><p class="ql-block">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p> <p class="ql-block">(展出時間:6月21日至11月30日</p><p class="ql-block">歡迎光臨!謝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乐亭县|
柘城县|
岚皋县|
宜章县|
灵川县|
浮梁县|
荃湾区|
通辽市|
平乐县|
东台市|
尼木县|
宁德市|
鄂托克旗|
台湾省|
文成县|
泾川县|
平度市|
塔城市|
淳安县|
贵州省|
武强县|
林州市|
油尖旺区|
乌拉特前旗|
洛川县|
奈曼旗|
五大连池市|
北海市|
宁晋县|
南通市|
太康县|
江永县|
黄冈市|
邻水|
德令哈市|
万山特区|
红桥区|
吉林省|
姚安县|
临潭县|